休于仄壁下相和四韵一首 清 · 朴来吾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出处:尼溪集卷之十游头流录
时山日已上三竿矣。默数前程。恐有不及之患。发行山神下。此亦巫觋烧纸钱所也。丑恶不可言。过此之后不由涧路。而行层壁峻险。崖路转急。窃想健步疾足。尚难任意投进。而况吾辈不省十里行者乎。犹有一端壮游之心。如山之耸如水之流。且行且休。寸寸而上。或穿林木之密。或攀嶝崖之险。而十步之内。不觉流汗满面矣。转至山腰一行饥渴滋甚困顿不得进。暂憩于层岩之上。忽见石间残溜涔涔涌出。而朽木窒其道。乱叶混其滓。浥不盈掬。浊不可饮。余谓同行吾辈一拘曲士耳。平生气力。虽不学飞将疏勒出泉。而既得水。岂难洪其源乎。今乃窄汁而饮。如无水之睢阳战士。则吾不欲为也。相与掘坎而去其滓。浊者清。香洌可饮。遂洞饮数器而罢。小顷有一女儿赍午饭一榼而来。即李汉所送也。即先送馌儿于法界堂。一行踵后而上。盖以此法堂不甚绝远而且有抵堂疗饥之议也。行至爱堂岩。问其锡名之由。持袱者言古巫女爱堂行产于此。因以不起。故后人哀之。留名而识之云。因入法界堂。堂在中峰下。栋宇三间刳木为盖。用代陶瓦四面涂壁。皆以木板代土。中有二间一间突。而卓上塑像十馀头。守直下堂伏谒。自言身是昌山人。但挈留其妻子而已。他无来住者。午饭后即发。向上顶而行。所向比前历路尤险。峰插近头之天。谷陷无底之地。进不旋踵。回难见后。余谓同行曰过此而不悸心者。非人情也。昔青莲蜀道难诗曰。百步九折萦岩峦。猿猱欲度愁攀援。余未知蜀道之难。果能如是否耶。遂休于仄壁下相和四韵一首
缘崖步步跌,欹处路难知。
地设羊肠险,天移鸟道危。
岂无陨谷虑,方觉上山迟。
行行不止灵境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