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天明命 清 · 李时善
四言诗 出处:松月斋先生集卷之二荷华编
天有精神。能行金水木火土五气于地。而甚详于分数浅深次第以为物象性情始卒之道。夫众物莫非天所命之受。而人独全五气之理。为仁义礼智信之性。其宽裕温柔足以有容。非属木之仁乎。发强刚毅足以有执。非属金之义乎。齐庄中正足以有敬。非属火之礼乎。文理密察足以有别。非属水之智乎。仁之端见于孺子入井。其心怵惕。而仁实为主四性。义之端见于嘑尔不食。而辞让是非。人皆有是心。则可见其礼智之端也。天之所以命人德性如此。然四端之发也。微而利为之争。斲丧之多。故微者更微。不克扩充也。凡血气之类。皆有争心。争在利。利不可强。而道可张也。如欲道之张。思谊为愈。谊者利之反也。蕴利生孽。故有所为者。虽庐墓割股利也。无所为者。虽甲兵钱谷义也。故利义之分。起于一发。而终远千里。可慎者在微。故曰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其可骤乎。故道一朝一夕可知可能。而闷闷难成。如婴儿之长。不可以登天自画而怠于进取也。生时酸涩可口。到熟甘美。道之积仁之熟此也。为恶者亦非一朝一夕之故。而所由来者渐矣。由辨之不早也。辨之早而防于微。恶何由以成乎。若夫不知在我之取舍如此不如此其药。而徒问何由如此其溷。则是骑驴觅驴亦何益矣。惟诚明之致。如南行至于北面不见冥山。其不早辨。不足言矣。故君子务内。其心之在外入之。在内出之。有以养吾德明吾道。而终天年。道满天下而不为多。敛一身而不为约。不以外物而为得失不以一介妄取与。其不求也如新生之犊。而怨尤不萌于心。宁其身之困悴而不擢其性灵。及其不以得之富贵则不处。贫贱则不去。其心可近于愚。然非身亲体道何以知之安之。后世夏侯文宁之女令女暗合此。令女曰曹氏前盛之时。尚欲保终况今衰亡。何忍弃之。此虽妇人一端之发而非仁之全体惟仁之体。当如此求之也。昔楚恭王乌嗥之弓曰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曰惜乎其不大也不曰遗弓得之而已何必楚也。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后可矣。仁之道大益大矣虽然不知配义而为之仁则或近井有人之溺。岂仁之情也哉。故虽日行仁而不知仁之情则道不见而愈失真。必有真知而后道未失。真知如闻张巡之言曰南八男儿。死耳不为不义屈。人闻之有全然无事者。有感怆动心者。知有真不真也。真知可知道轻重权重于经。取其重而用合于道。经则经。无莫无适惟义与比。温而理威而不猛。强以居之。切磋琢磨以成之。董之以五达道而致之以三达德不凝滞于物而收之即静。动之斯和国有道而昌言足以兴国无道而默如金人缄口。故舌是斩身刀。君子道诚是也。然日月跳丸理义无尽可以若将不及求仁得仁可以不徐不疾。取用中正中正者道之极也。小无内无垠。不拒愚不私圣。求之则至。不求则远。而藏之为德。之为义。费隐虽分。显微无间。然鸢鱼飞跃。其可容私于一毫乎。勿正勿忘。其可或忽于一息乎。故天下之理。各有一定之则。而天机之动。莫能隐其妙。所谓道也。道者春生秋杀日来月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大者也。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者之得。所以坐进此道者何也。不曰问学德性而察以体之者耶。君子天下事。必身亲历过然后更省其理。使知行兼立。不敢放过方且道之尊之之不暇。岂复役志于过戏乎。过言过动。非诚心也。凡过多出于轻。故轻诺寡信。轻施好夺。易乐多哀。多易多难不思而为者多悔而不改过。过犹在也。戏者有害于持志养气之功而多入于敖敖不可长。而惟一之。一之则道易知而勇可致之。勇之于学亦大矣曹刿曰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我欲移戒于学。苟勇于有为。终能不懈。如一鼓之作气不继衰竭。则一于而思道专也。昔有燕人长于楚。及老而还。被人欺而哭非先人庐冢。及真见其庐冢悲心更微。此诚心之难继也。是以其进锐其退速。以其不及妙悟鸢鱼道者也。施诸事业。亦何莫非诚心之发乎。故陵厉顿挫之而乘其感慨奋激之气则人效心效功不然则虽奇人亦何自见乎。然事业之施待彼。而问学之道在我。则在彼者自我生而犹不可敢。必待时。在我者自物生而犹不可易。必察机也。道不可见而因物感变。得见其心。故张旭草书。见担夫公主争道公孙大娘舞剑而后笔法若不自留神于笔画安能感物得悟乎。操末技犹若是。况言道乎。惜旭之不移此于道也。天道昭布事理至精至微。天之穿之。日夜无降。而人塞其窦。不及则罔。过则淫。世寡中行。每失其真矣。然道不远而在吾心。求子求弟。勉吾不能。恶左恶右。毋以相交。恕以明德无适不尔。则此为忠信。而因知道之情以知其性矣。夫惟圣人生知安行其所自非勉之。故圣人无性可言亚圣之而知其不易故常言性。使知人为率性之道。先儒知人有性者。不能皆有道。故始举气质不齐之论。此道愈难而言愈出以定人也。夫道有难易浅深。先其浅易而后其难深。知所先后而百之千之。不能不措。则得尺得寸。皆为吾有。而变化气质。虽愚必明。故为道者学问之馀。心亦不宜忘。心苟不忘。则虽接俗事实行莫非道也。心若忘之则终身由之。是俗事实行俗事非其二。而特以所存不同耳。及至精微固宜加以之官。而不可以视听求。固宜体以践履。而不可以知止得。然无知止。以何行之。其知也虽出于天之性。亦必存心端庄静一自身心性彝伦以及天地万物无不究竟。知其所当然。觉其所以然使事物之表里精粗是非得失瞭然无疑者。实赖于学。如读书讲义理。论古而明取舍应物处当否。有如之而求衣。饥之而求食。幽之而求明。不独自用。亦宜好问多闻阙疑温故知新。复自得静夜之思。而能细其心。以去其粗。必期其一。不贵其次。如思之不得。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神明将通之。而亦不可思而得者。如用事之辞。不见其事。此非可问于人者乎。学在敏而求之。若将不及。可见山九仞而井及泉。谓学无暇者。西家子之哭母也。东家母死。其子哭之不哀。西家子归谓母曰社何爱速死。吾必悲哭。欲其死者。虽死不能悲哭。谓学不暇者。虽暇亦不能学矣。不暇学而徒以智力之者亦何益。况并与智力而弃之者。复可言乎。故思学之于为道。能尽其善则为圣为神。虽下材能此。亦为可取之人也。圣神之去常人不翅千百。而身虽善养。其美大不能十倍可见为心功用之大。初无限量也。思学所重在行故知不偏。如翼如轮。殖自强。殖学也本道也。日夜滋之。不失养本。则毫末之木。可成合抱。苟无其养则毫末之木。困于蓬蒿而夭瘁。故涵养省察。两挚其功。尊德达道。保天之命。诗曰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岂非毋贰尔心之谓乎。余曷敢不天人之分。明以辨之。余曷敢不于天所命之性。攸受休毕。是以君子父天母地孝思无违。其用心匪懈。亘自夔夔天高而局。地厚而蹐。交修外内尽性及物。其穷理知化。见理犹物。道不暂离。以日则子而亥。以月则朔而晦。以岁则春而冬。日乾夕惕毙而后已。则异于外物不可恃者。或寄或去也。外物寄去。不可以意为之。而非如性命自我得之。其性命之得。非谓强括。而乃谓悟其妙者也。不知道者性命在我而麾之以利。如奴隶不得三公也。若夫安仁宅之广。饱义味之甘。服礼文之华。佩六艺之美。而性发为道。道由于身。而身不离道。遵若四时。知若伤虎。好色恶臭。为其取舍。则物不得荡。止而不变。此知道者万古常然不可易也。孰为此者。君子之知天道者也。颂曰。
天与德性具理而明。
五行咸备,四端感萌。
发如机括,各有其隧。
寻绪求原,大猷可致。
私蔽其间知诱物累
遂丧天命,易明以昏。
昏而罔觉几何其存。
时见明,晦夜点火
点火易息,抱薪乃可
时见之明,敬为火薪
果若致敬明明通津
初虽有危,真积得驯。
真积之功,非诚曷臻。
月庚至甲,圆光乃纯。
近出寸心,远应绝垠
时已化常,乾道日新
达人知几眷命不怠
体乾九三,虑其有晦。
全明著见,卒乃赫赫
德合自然应物无迹
乐死宁,听天攸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