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寺 清 · 李夏镇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六寓堂遗稿册三金刚途路记
八月十四日。前去数百步。众石峰高撑相向。皆有白光。其最大者曰释迦峰。右有阿弥陁佛峰。左有地藏峰。又其下为观音峰。观音峰之后。从百川洞口达于亿景台。台下为黄泉江。方池颇阔。水色淡黄。见者惊异。奇之奇者也。未及亿景台。石立数百丈。如俯黄泉江之上。有所谓地狱门者。因石筑城而开一小门。门之内数十步有石象。门扇当门而削立。四面皆方而高可七八百尺。广亦三之一焉。是为明镜台。台之内即为灵源洞。而当心有小搆。是名灵源庵。其下稍平处。坏垣废址存焉。人传高丽之亡。有一王子逃入此山。与其徒保守以终云。以今观之信然。其最深处。峰峦玉立者十。森严奇拔。略如人形。僧徒所谓十王是也。玆洞之揔名十王愿川者。以此洞亦灵。怪矣哉。稍左隈隩之径。可达百塔洞。而洞亦无甚异观。兴尽脚疲。遂不尽穷其奥。仍欲走上望高台。台之下岩峻路绝。扳援铁锁。仅以着足者凡四曲。以其危甚而垂堂戒切。且将于毗卢。俯视其顶。亦不果登焉。午寻归路掠过大小松萝庵。暂憩地藏庵。庵藏屏拥之中。有僧四五辈居之。点茶后移向鸣渊潭。潭深无底。上有瀑流四五丈。犹有鸣之之声耶。不然潭何以名焉。渐北路傍。岩立如鼓。内面甚平。高广俱五六丈。其中刻画三佛像。甚钜可观。又向白华庵。庵空而五浮啚三碑在焉。李月沙,李白洲,李白轩宲制碑文。而其一即申东阳所书也。余与三兄题石庵里门楣。晡时抵表训寺。将入洞口。石路甚危。苔滑殆不可行。挟右一僧仅免踬仆。屡过独木危桥。左顾天逸台。右指万瀑洞。披攘赤叶而行。先上寺门层楼。楼新创无饰。而坐挹诸秀壮哉。夕炊后历奇奇三藏两庵。移向正阳寺。为金刚第一名刹。而其东楼尤为游赏第一处。问其名曰歇惺云。脱衣凭栏。心摇目断。真所谓应接不暇者。余与同行两从兄相视错愕。不觉手舞足蹈。一笑之外。无他语焉。槩之金刚一万二千之峰一尖一秀。莫敢逃形隐状于玆楼者。坐地既高而又得中。宜其古今墨客之吟赏不已也。中有挂锡年甚高道甚尊。其徒推为传法沙门。问其法名。即义谌师云。颇能文。自为小记挂诸壁。容貌温温。辞气安安。出其装西域摇铃。制甚奇巧。文木钵盂三。其理似花而饰以金俱。其师彦机所传云。指问眼中罗立之山。对语详尽。不出是寺一二步。而蓬莱云壑。大都历历于方寸。快事▦。就其所见者则当面一山。崚嶒际天。或如剑或如戟。一奔一顾。不能名状。舆地志所云望高台。即其处也。望高之左有峰曰穴望。尖秀尤于望高。中通一穴。可望山外青天。吊诡叵量。穴望之左。直北而众香城在焉。高大不可极。望之皓然。千种佛形。高低相枕。无有一个寻常之石。枫树间之。红白映发。直使青莲缄口。摩诘阁笔。言之不能尽。而妙在不能言之中也。众香城之下。万瀑悬焉。以其方所未穷。故姑不记远观之美。万瀑洞之口。耸立一峰。名大香炉。大香炉之下。为小香炉。圆而尖直。其中焉。又其内为金刚台。其下有金刚窟。两石高撑当路。通其中为石门。山东北而远望摩诃衍。其南小石冈。戴一特立佛㨾石。僧言昙无竭乘石钟东来。既安五十三佛于幽岾寺。仍现相于此云。众香外毗卢之峰。却立欲摧。势压诸山。稍近众香而天然露出石台。白云其名云。又从望高台东南而望。国马白马两峰。实立于其外。尖利如可触。岂子美所云玉山高并两峰寒者耶。又其右释迦十王诸峰。虽皆效技。而已是前所记者。玆厌其重复焉。其大略如此。馀者不能尽述。黄昏坐待月升。玉盘撑出于望高峰外。众山一囿蟾影中。山旧白而又延白光。恰一水晶界相似。而皓鹤亦夺其鲜矣。且方秋时。山雨连旬。无有晴日。人之到此者。类困于穷阴。不能遍其观。是日也天绝片云。纤毫可数。意者天之幸吾人。而俾遂其十年愿观之心耳。夜宿西院。寝睡甚清。亦可乐也。奚奴进崖蜜水一器。
正阳寺边枫叶秋,正阳寺下泉声幽。
东楼看月万山白,西院烧香孤客留。
真宰有心千佛拥,秦鞭无力五丁愁。
中天笙鹤彩云降,访我毗卢峰上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