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句因包含“燕然铭,勒”,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铭燕然
第 15、16 句因包含“勒,燕然,铭”,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勒燕然铭
第 17 句因包含“永和”,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永和
第 21 句因包含“兰台”,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兰台
第 26 句因包含“一,片石”,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一片石
第 15、16 句因包含“勒,燕然,铭”,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勒燕然铭
第 17 句因包含“永和”,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永和
第 21 句因包含“兰台”,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兰台
第 26 句因包含“一,片石”,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一片石
汉敦煌太守裴岑祠刻石拓本 清 · 翁方纲
押词韵第十七部 出处:复初斋未刻诗卷下
文曰:「惟汉永和二年八月,敦煌太守云中裴岑将郡兵三千人,诛呼衍王等,斩馘部众,克敌全师,除西域之灾,(篆文作「灾」)蠲四郡之害,边境艾安。振威到此,立德祠以表万世。」按《后汉书·西域传》,安帝延光二年,敦煌太守张珰上书,以北虏呼衍王常展转蒲类、秦海之间,专制西域,请以酒泉属国吏士二千馀人先击呼衍王。尚书陈忠议宜增四郡屯兵以抚诸国。乃以班勇为西域长史,将弛刑士五百人,西屯柳中,勇遂破平车师。顺帝永建元年,勇率后王子加特奴等发精兵击呼衍王,破之。阳嘉四年春,帝令敦煌太守发诸国兵,及玉门关侯、伊吾司马合六千三百骑,掩击北虏于勒山,不利。秋,呼衍王复将二千人攻后部,破之。自阳嘉已后,朝威稍损,诸国骄放。其明年,改元永和。今此碑既云二年,事与前史陈汤诛郅支相埒,史必不应失载。又桓帝元嘉元年,呼衍王将三千馀骑寇伊吾。考《南匈奴传》,呼衍,单于部异姓也。呼衍王盖犹左右贤王之称,非单于可比。而至桓帝时,尚有举兵之事,不得以父死子继为解。史于前后敦煌太守皆著其名,独阳嘉四年之太守阙,事皆可疑也。碑在今巴里坤城西北三里关帝庙前,褚左峨庶常得其拓文。癸未六月,与钱萚石庶子、谢蕴山庶常同赋。
伊犁大道修且直,即古敦煌控西域。
云有太守之遗祠,祠荒地尚留篆刻。
汉与北虏争后部,五十五国视威力。
前之阳嘉后元嘉,始终呼衍寇反侧。
中间数年朝威损,太守为谁独未识。
不知乃有云中裴,克敌全师纪功德。
我思永元北伐后,远纳条支与安息。
司马燕然铭既垂,长史西域文犹勒(《后汉书·西域传》皆安帝时班勇征西域所记。)。
永和出师无人知,班岂独传裴独默。
秋草黄云拥大漠,历二千年文不泐。
当时兰台岂乏人,不与甘陈共简策。
圣朝拓疆逾二万,直过山离并乌弋。
此地往来若户庭,嗤尔区区一片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