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句因包含“驹隙”,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驹隙
吾友李伯温有骥子。曰徵远。有秀骨慧识。疑可以昌其家者。伯温绝怜之。自其摩顶试啼。已托受书于余。忽于今年得疾化。盖八齿矣。伯温悲甚。既又作祭文数千言。比过伯温适至夕。招诸名胜。饮酒作看梅诗。伯温独欲限服尽不作诗。余无以强之。日昨伯温服除。始追次其韵。而全用感怀之意。仍属余和次。音旨哀恻。不忍读。昔唐顾况痛失其儿非熊。作诗多苦辞。能使非熊尽闻于冥司而再起为人。若使此语不妄。则今伯温诗之哀恻。亦足使徵远再起矣。余既悲其意。且欲以少慰伯温。乃次成一律以遗之 清 · 申靖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出处:恕庵集卷之三
八岁光阴驹隙催,仪形略似梦中来。
雪庭久断筱骖迹,书屋犹残荻字灰。
已悟无缘托贵李,尚疑分魄与孤梅。
劝君小驻倾河泪,此理难容惜覆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