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13,分118页显示 上一页 89 90 91 92 93 95 96 97 98 下一页 清(续上) 张鸿 1867 - 1941 一首彭孙遹 1631 - 1700 二首 徐善 1633 - 1692 一首 徐宗泰 1652 - 1719 三首 徐继畬 1795 - 1873 一首 戴亨 1691 - ? 一首 戴梓 1648 - 1725 二首 戴福谦 一首 承龄 1814 - 1865 一首 敦敏 1728 - 1796 二首 文廷式 1856 - 1904 三首 文星瑞 一首 斋藤拙堂 1797 - 1865 一首 方仁渊 二首 方仲舒 一首 方燕昭 一首 施钰 1789 - 1850 一首 易顺鼎 1858 - 1920 十二首 | 曲磴花间路,疏帘竹里亭。 林泉生远想,兰杜发幽馨。 藉草春将夕,流杯晚未停。 多情池畔柳,终日向人青。 移宅出江汉,优游怡性灵。 山泉林外雨,渔火水中星。 爽气澄华阁,高霞映翠屏。 喧喧彼尘事,虚静喜无听。 国家当隆昌之运。天锡以储副主鬯之贤。则必奉之以英睿特达之资。不特仁孝之德。系望神人。而又其学艺之美。有超然夙茂而绝世者。此岂亶由于体气移于居养而然哉。故左议政尹公。以春宫傅。数登书筵。春宫邸下手书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八大字以赐之。时邸下春秋甫九岁矣。而其书结体竑健。运画庄正。烨然日星烂。而嶷然山岳峙也。历溯前代帝王家。藻艺之杰然夙悟。鲜有能及之者。伏想春宫朝夕侍我圣明。日擩染。有得于天纵圣能宸翰挥洒之际欤。于以见德性心画之美。而千万年无疆之祉。奕奕流动于宝墨之间。猗欤盛矣。敬义之训。实启万世圣学之要。内而涵养本原。外而裁制万事。夹持上达。实在于此。则此不但韦布之学。而天德王道之极功。亦岂外于是哉。在冲幼之年。已识其为学问之大端。既自省焉。而特举而勉傅臣。尤岂不甚盛矣乎。尹公荣之。妆䌙作八叠屏。以为传家之宝。前领议政南公(九万),领议政崔公(锡鼎)有序若诗。恭记其事。臣宗泰今亦得以敬玩焉。感叹之馀。遂谨次其韵。而书诸下端。臣以不学。忝在宫傅。深愧追蹑名德先辈旧联。而区区冀望。窃庶几沾被荣赐如当日云。上之三十二年丙戌六月日。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左议政兼领经筵事,监春秋馆事,世子傅臣某。拜手敬书。诗曰。 敬义文言训,千秋炳日星。 贰君游艺妙,耆傅拜恩铭。 宝障安神笔,宏模蔚幼龄。 更祈敦圣学,字正在心灵。 每至黄花节,频伤出塞軿。 况当新抱恨,不比旧趋庭。 桐杖扶边月,风林惨客星。 乳鸦哀苦韵,忍畏老亲听。 泉韵汎瑶瑟,城阴罗翠屏。 邻渠穿屋过,檐树影山青。 滇蜀仍多事,风尘此暂经。 牛车何处宿?怅望好林亭。 插柳迂疏径,移花傍小亭。 窗开新草绿,门对远山青。 说鬼何须强,谈奇任不经。 客来但潇洒,有酒莫言醒。 独坐雨冥冥,庭花别样馨。 微尘何聚散,流水忽渊停。 朝岭看逋鹤,夜窗栖胤萤。 寂寥千载事,应在太玄经。 ① 此诗又载林文龙《台湾诗录拾遗》。 院在郡治南关外,高祖司城公捐建文昌阁,以拾字纸,季学锦廉访撰记鑴石。又置水田隶彰邑二抱竹等庄,年徵谷一千二百石有奇,为海东书院膏火,杨二酉侍御立传刊碑。二事俱载全台各志暨《省志》、《泉志》、《乐善传》〖编者按:文献本之序文作「《泉志乐善传》」。〗、《学政全书》。 旧是读书处,今为南社厅。 文昌分瑞荫,廉访表观型。 惜字开尊圣,充租惠执经。 题碑传乐善,祖泽颂长龄⑴。 ⑴ (作者注:「长龄,高祖报垦户名。」)。(施懿琳编校) 最忆西湖好,湖心尚有亭。 窗皆开四面(伯华。),帘不隔双泠。 坐看跳珠雨(实父。),閒携汲水瓶。 凭閒人唤茗(伯华。),兼唤月华醒(实父。)。 细草昨争碧,疏荷今弄青。 微波想鸥鹭,永夜乱蛙萤。 明岁花应放,何时叶可听。 凭阑吾对汝,幽绝两忘形。 古刹太平在,篮舆两度经。 千岩千绿树,一里一红亭。 浣女衣裳洁,名山草木馨。 兹乡信堪老,来往有仙灵。 元勋溢鼎铭,谁定握青萍。 帝力收三统,黄麻似六经。 焚香淑景殿,佐酒望云亭。 藉甚黄丞相,宫中汉客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