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韵字:  或选择
总目多音字下载词林正韵表
第三部 齿 [军垒] [几案] [徵羽] 使 [策也] [否泰] [迤逦,旁行连延] [诺也] [累日] [寝衣,名词] [药草] [木名] [止也,息也] [踦闾] [玉色鲜也] [止也,又场也] [伏舍] 氿 俿 岿 [更多…]
[彭蠡] [水名] [齐齐,恭悫貌] [更多…]
[车骑,名词] [鼓吹] [容易] [惠也,与也] [连累] [因为] [馈遗] [记也] 使 [待也] [覆也,及也] [与智同] 诿 [音备,本作絥。] [未已也] [槌也。又通置] [倾也,邪也。] [直视也] [乳化也。] [已也。辞也] [声也] [同喂] [语已辞] [亦水索也] [有庳,国名] 岿 [积也] [称锤] [更多…]
婿 [契约] [偶也。] 羿 [游说] [拘泥] [鸟鸣也] [以女妻人] [视也] [弓弩矢器] [火齐] [梁栋] [通作浙] [咽痛] [足滑也] [更多…]
组词:词首词末
用韵:句末
对仗:对语
用典:典故词末
漢語字典繁体或异体字:
拼音:duì  韵部:

〈动〉
    (会意。从口,从“丵”(zhuó},即,古“丛”字,象草木丛生。),从寸。寸,法度也。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伪,言多非诚,故去其口,以从土。本义:应答)
  • 同本义
    • 对,答也。——《广韵》
    • 听言则对。——《诗·大雅·桑柔》
    • 叶公孔子子路子路不对。——《论语·述而》
    • 唐且对曰:“臣未尝闻也。”
    • 王语以好乐,未有以对也。——《孟子·梁惠王下》
    • 冠者对。——《仪礼·士冠礼》。注:“应也。”
    • 对曰:“非礼也敢辞。”——《仪礼·曲礼》。注:“答问也。”
    • 杨修问之,以鸡肋之意对。——《三国演义》
  • 又如:无言以对;对当(对答;安排);对嘴(争辩;争吵);对理(讲理;对证);对番(对证后理曲);对状(受审问时答述案情);对日(回答有关太阳问题的故事)
  • 两者相对;面对
  • 又如:对食(面对食物;古时宫人相约为夫妇,称为对食);对枰(下棋);对峙(相对峙立);对酒(面对着酒。饮酒);对酌(相对饮酒);对月(向月);对向(应对趋走);对床(两人对床而卧);对棋(相对下棋);对扬(面君奏对)
  • 相当;相配
    • 帝作邦作对。——《诗·大雅·皇矣》。注:“配也。”
    • 木大而茎叶格对。——《吕氏春秋·审时》。注:“等也。”
  • 又如:对头亲(门当户对的亲事);对头(适当的婚配;配偶;冤家;仇敌);对时对景(正符合当时的情景、场合);对合(利息和本钱相等);对越(配称);对坎儿(双方情况正好符合);对治(相匹敌)
  • 核对,比照着检查
    • 以两司奏状对勘,以防虚伪。——沈括《梦溪笔谈》
  • 又如:对读(校对);对笔迹;对数字;对理(对质);对保(出具书面保证后,向保证人核对以证明保证属实的一种手续)
  • 搀和 。如:这酒是对了水的
  • 对待,以特定方式待[人或物]
    • 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韩非子·初见秦》
  • 又如:他对我不错
  • 平分成两份 。如:对股劈;对开;对分
  • 扬;显扬;指扬威
  • 婚娶 。如:对亲;对值(男女订为婚姻)
  • 抵押
    • 我们围着庄子的这几块地,年终不是有二百多银子的租子吗?就把这个对给他,合他说明白了,按月计利,不论年份,银到归赎。——《儿女英雄传》
  • 较量,为争夺优势或胜利而激烈斗争 。如:对仗(交战)
  • 拼,冒生命危险去做 。如:对副(收拾;杀掉);对命(拼命;偿命)
  • 朝着
  • 又如:斜边对直角;弧对圆心角
  • 对人无愧,不辜负 。如:对得起,对得住;对不过(对不起);对不住(对不起。对人有愧)
〈名〉
  • 配偶
    • 择对不嫁,至年三十。——《后汉书·逸民传·梁鸿》
  • 对手,敌对者
    • 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三国志·诸葛亮传》
  • 又如:对儿(对手;对头)
  • 对策,一种反措施,用以反对、抑制或抵消另一种措施、办法或手段 。如:对子(办法)
  • 对子,对偶的词句;又指对联 。如:喜对;五言对;对笔(写对联的一种笔);对儿(对联)
〈形〉
  • 意见、判断或程序上正确 。如:他拒绝这一建议很对;你说得对,先生;意见很对;数目不对;猜对了;对,就这么办
  • 相互;两人在一起 。如:对谈;对饮;对掌(共同掌管);对理(共同审理);对食(共同进餐)
〈量〉
  • 用于按性别、左右、正反等配合的人和物 。如:他们是天生的一对;一对杯子;一对柜子;一对伙伴
〈介〉
  • 朝,向——用作虚词,表示动作的对象 。如:对他的父亲谈及此事;对你的牙是凉了点;对耕作的危害;对财产的权利
  • 对待。用法大致同“对于” 。如:对任何人不怀恶意
康熙字典

  • 唐韻》都隊切《集韻》《韻會》《正韻》都內切,𠀤音碓。 (隊韻)
  • 說文》應無方也。本作𡭊。《爾雅·釋言》對,遂也。《疏》遂者,因事之辭。《廣韻》答也。《增韻》揚也。《詩·大雅》以對于天下。《註》答天下仰望之心也。《書·說命》敢對揚天子之休命。又《禮·曲禮》侍坐於先生,先生問焉,終,則對。《又》君子問更端,則起而對。《註》離席對也。
  • 又次對,轉對。《王球貽謀錄》唐百官入閤,有待制次對官。後唐天成中,廢待制次對官,五日一次,內殿百官轉對。
  • 又當也,配也。《詩·大雅》帝作邦作對。《註》言擇其可當此國者而君之也。
  • 又對簿。《史記·李將軍傳》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
  • 又敵也。《吳陸遜》曰劉備今在境界,此疆對也。
  • 又凡物𠀤峙曰對。《杜甫·萬丈潭詩》山危一徑盡,岸絕兩壁對。
  • 考證:〔《禮·曲禮》侍於先生,先生問焉,終,則對。〕
  • 謹照原文侍下增坐字。
説文解字   對或从士。漢文帝以爲責對而爲言,多非誠對,故去其口以从士也。

清代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𧭭無方也。聘禮注曰。對、荅問也。按對荅古通用。云?無方者、所謂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以大者則大鳴。叩以小者則小鳴也。無方故從丵口。从丵口。从寸。寸、法度也。丵口而一歸於法度也。都隊切。十五部。𡭊或从士。漢文帝㠯爲責對而面言。依廣韵訂。多非誠對。故去其口㠯從士也。鍇曰。士、事也。取事實也。按篇、韵皆作土。未知孰是。趙氏明誠曰。據古鐘鼎皆作對。是漢文亦從古耳。非?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