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选项

位置
更多分类

作者
朝代

体裁
韵部

巴人泪落楚人悲,巫峡秋声袅袅吹。
橘树枫林翻落照,百牢关下乱帆迟。

周麟之海陵集曰。燕俗重茶食。阿姑打开国之初。尤尚此品。若中州饼饵之类。多至数十种。用大盘累钉高数尺。所至供客。赐宴亦用。一种名金刚镯最大。今食品以茶食为佳。
松花栗子仿吴糕,花瓣钉成累累高。
堪笑桓桓阿骨打,嗜他甜物岂称豪。

燕北杂记云五月五日午时。渤海厨子进艾糕。今俗吃艾糕不须端午。无时不可设也。
蜂液和成绿色佳,冷淘何必剪青槐。
如今不待端阳节,美味春深布满街。

浮山集。京师僧俗念佛号者。辄以豆识其数。至四月八日诞佛之日。煮豆。微撒以盐。邀人于路请食之。以为结缘也。今俗亦然。
衲衣盂钵俗仍传,可是东人不远禅。
更怪燃灯兼煮豆,从谁结得好因缘。

陆深俨山集曰。朝廷每年四月八日。赐百官午门外食不落荚。曹御史弘云是面食也。医官张天民云即今之粽子。今端午食粽。即名端午粽。俗称水团。
蒸成粽子合尝新,沾赐千官出紫宸。
节值燃灯殊不雅,今人只解祭灵均。

帝京景物略。元夕童子挝鼓。旁夕向晓曰太平鼓。二童子引索略地如白光轮。一童子跳光中曰跳白索。今俗亦击鼓。女子设板。蹋两端而跳。
鼕鼕挝鼓彻中宵,道是今年厄尽消。
更看横街一板上,双双儿女迭相跳。

宛署杂记曰。元夕妇女群嬉。祈免灾咎。前一人持香辟人。名曰走百病。凡有桥处。三五相率以过。谓之度厄。今上元夕。男子亦踏桥。不独妇女为然。
初成拜月出帘栊,去去来来踏偃虹。
自是人名呼去病,深闺犹有汉时风。

野获编。六月六日。妇女多以是日沐发。谓不腻不垢。今五月五日。采菖蒲而沐之。
鬒发元因沐得长,兼须六月就兰汤。
免教腻垢轻相污,胜似通身鸡舌香。

俨山集。端午赐京官宫扇。竹骨纸面。俱画翎毛。今端午节。赐近臣以差。
郎有含香赐得无,绿衣径出紫宸呼。
手中个个宫纨式,强半汾阳百子图。

洞阴琴。
山水心。
弹成别鹤吟,独爱弦上音。
小姑山外月横岑,玉屏祠前花木深。

弹素琴。
寄远心。
沧海老龙吟,蓬莱笙鹤音。
孤云一片起仙岑,金阙银台何处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