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共36,分2页显示   2 下一页【生卒】:1666—1742 【介绍】: 清顺天大兴人,字玉圃,晚号笃斋。黄叔琳弟。康熙四十八年进士。由户部主事历吏部员外郎、御史、江南常镇扬道。以老致仕,家居七年卒。究心理学,以立诚为本。著有《广字义》、《近思录集注》、《既倦录》、《南台旧闻》、《南征纪程》、《中州金石考》等。全台诗
黄叔璥(1666~1742),字玉圃,晚号笃斋,大兴县(今北京市)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学宗朱子,以诚敬笃实著称。曾任湖广道御史、浙江道御使等职。康熙六十一年(1722)以首任巡台湾御史的身份东渡来台。当时台湾甫经朱一贵事件,黄叔璥安辑流亡,扫除朱氏残馀势力,并能博采舆论,尤其关心台湾原住民处境,对地方建设贡献颇大。閒暇之时,经常巡行各地,考察攻守险隘、海道风信。雍正元年(1723)秩满,奉旨留任一年,将在台观察所得,列为〈海疆十要〉,以供后来任职者参考。回中原后,因流言所伤,遂落职。乾隆元年(1736)起河南开归道,调驿盐道,补江南常镇扬道,以老致仕家居,年七十七卒。 黄叔璥著有《台海使槎录》八卷,内分〈赤嵌笔谈〉四卷、〈番俗六考〉三卷、〈番俗杂记〉一卷,共一百二十二目,为清代台湾早期文献之一,后来修志者,往往取以为参考。另有《南征纪程》,记录从京师到福建途中所见所闻,完成于来台初期。《台海使槎录》原刊于乾隆元年(1763),今台湾分馆有藏,成文出版社于1983年将之编入《中国方志丛书》。另有光绪(1875~1909)年间刊的《几辅丛书》本,1966年台湾商务印书馆据之重新排印,编入《丛书集成简编》第六八九册。以下乃以台银本的《台海使槎录》为底本,参考其它版本及方志所录作品编校。〖参考范咸《重修台湾府志》、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台银本。〗(施懿琳撰)维基
黄叔璥(1682年—约1758年),字玉圃,号笃斋,顺天府大兴县人(今属北京),康熙己丑进士。为首任巡台御史。其所著之《台海使槎录》、《南征纪程》等书对于闽南、台湾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黄叔璥为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顺天乡试举人,之后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己丑科中进士。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由文选司擢升为湖广道御史,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一月,任浙江道御史。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朱一贵事件结束,清廷任命黄叔璥与满人吴达礼共同担任巡台御史。翌年6月,黄叔璥抵达台湾后,除了致力与朱一贵残党作战外,也经常巡行各地,考察攻守险隘、海道风信、访问原住民政权,著有《台海使槎录》(《使台录》)8卷,分为《赤嵌笔谈》(四卷)、《番俗六考》(三卷)、《番俗杂记》(一卷)三篇。其中蕃俗六考,详细记录台湾的山川地势、风土民俗。尤其对台湾原住民的样貌,更是观察入微,因此,该书为近现代考證平埔族历史之根基。另著《南征纪程》一书,记载来台前自燕京至福建内陆的途中见闻。雍正二年(1724年),黄叔璥离台,同年,受兄长黄叔琳案牵连,罢官回老家奉养母亲。乾隆元年(1736年)复官,补河南开分守通省粮储驿盐道,同年改任分巡开归陈许河务兵备道。乾隆四年(1739年)辞官回家奉养母亲,乾隆八年(1743年)八月,任浙江镇扬道。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七言绝句
土乘水上作浮田,竹木交加草蔓延。
最是此间勤稼穑,能同输赋足丰年(施懿琳编校)。
湖中员屿外重溪,三跨横藤人自迷。
此境若非番社异,武陵洞口认花蹊(施懿琳编校)。
聚薪然火烛天衢,一妪鸣金猫女趋。
三碗鲸吞齐赐酒,合围挽手共歌呼(施懿琳编校)。
踏地分曹却退行,团花簇锦斗身轻。
直前逞态蹁跹甚,高唱惟闻得得声(施懿琳编校)。
自闻天使过台时,番社遥临岂所期。
内视土官能汉语,剧怜耄孺尽欢嬉(施懿琳编校)。
临发追攀不惮劳,行行为尔驻旌旄。
蛮娘伏地齐声唱,一步争如一步高(施懿琳编校)。
谁言异类不同群,煦妪春温未忍分。
见说新名回马社,他年留纪海东云(施懿琳编校)。
小楼贮粟号禾间,剉竹编茅盖自閒。
应识名禾知本计,可专饮血事搜山(施懿琳编校)。
蛮娘织作亦殊勤,圆木中空槽口分。
尺布可堪持北去,但令知有达戈纹(施懿琳编校)。
霜钟云磬韵双清,何处村庄旋旋鸣。
北客初来听不厌,那知此是夜舂声(施懿琳编校)。
未负耕犁未服辀,谁教驯狎入栏收。
番儿自惯无鞍马,大武山头捉野牛(施懿琳编校)。
仰沫巨鱼才跃波,矢无虚发巧如何。
于今苦学汉人法,驾筏施罛事转多(施懿琳编校)。
盛植槟榔覆四檐,浓阴夏月失曦炎。
猱升取子飞腾过,不用如钩长柄镰(施懿琳编校)。
出草秋深尽夏初,刖蹄剖腹外无馀。
当官已报社商革,五谷鸡豚一一书(施懿琳编校)。
兽皮时出内山深,互市传来直至今。
莫道汉人曾未到,熟番有路敢探寻(施懿琳编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