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字:  或选择韵部:
总目多音字下载中华通韵韵表(试行稿)

韵字 五絶 52七絶 17七律 2 95四言 18六言 12古體 683樂府 50 62 59辭賦 16 9其他 74 11
三鹅
上声 

丿 𬭯



去声  [唱和] 饿 崿 [更多…]

[呜咽] [更多…]

礿 [同确] [更多…]
组词:词首词末
用韵:句末
对仗:对语
漢語字典
多音字辨析:
和 鹅韻,平声 (hé):音禾。《广韵》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书·尧典》协和万邦。
和 鹅韻,仄声 (hè):《广韵》声相应。《易·中孚》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 乌韻,平声 (hú):胡牌
和 喔韻,仄声 (huò):《广韵》声相应。《易·中孚》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 喔韻,平声 (huó):音禾。《广韵》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书·尧典》协和万邦。
繁体或异体字:
拼音:hé  韵部:

〈形〉
  • 和谐;协调。
  • 又如:和合日(和谐、合好的吉日);和合会(合好;和谐);和令(和谐畅适);和比(和谐)
  • 和顺;平和 。如:和衷(和善。今称和衷共济,即指同心和善而共济艰难);和昶(和畅);和直(平和爽直;和顺正直);和正(和顺端正)
  • 和睦;融洽
    • 颜色愈和。——《史记·魏公子列传》
    • 言和而色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又如:和友(和睦友爱);和比(和睦;和谐);和居(和睦相处);和勉(和睦互勉)
  • 喜悦 。如:和悦(和乐喜悦);和喜(和洽喜悦);和愉;和怿(和悦)
  • 暖和;和煦;晴和
  • 又如:和清(温和清朗);和媚(温和美好)
  • 适中;恰到好处 。如:和售(以平价相买卖);和成(适量的饮食);和口(适口;可口);和味(适口之食)
  • 指身体健康舒适
    • 和于身也。——《战国策·赵策》
  • 又如:和宜(合适,舒服);和胜(病愈);和舒(和畅舒适)
  • 日语的,日本的 。如:汉和辞典;和服
  • 搀和,混和
    • 松脂蜡和纸灰。——·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 泪珠和笔墨齐下。——·林觉民《与妻书》
〈动〉
  • 调和;调治;调适 。如:和味(调和食物的滋味);和羹(五味调和的羹汤);和弱(调和抑制);和通(调和;和畅)
  • 和解;息争而归和平
    • 与楚以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 又如:和番(以婚姻安抚外族,和睦异族);和盟(和好结盟);和邻(与邻国媾和交好);和宁(和解,平息);和释(和解;消除)
  • 弈棋或赛球等的结局不分胜负 。如:这盘棋和了
  • 交易 。如:和售(平价交易);和价(谓官定的平价);和籴(古代官府以议价交易为名向民间强制征购粮食);和市(指与少数民族交易)
  • 合。汇合;结合 。如:和合
〈名〉
  • 两个以上数相加的总数 。如:五和七的和是十二
  • 和平 。如:讲和;求和;议和
〈介〉
  • 与;跟 。如:和人群一同去
  • 向;对;跟 ——表示动作的对象。如:我很愿意和大家讲一讲;和他父亲谈及此事
  • 跟 ——引进用来比较的对象。如:他的论点和你的相反;我的意见和他们的有别
〈连〉
  • 与 。如:他和他的儿子在这里;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
  • 加在一起 。如:你的咖啡有奶油和糖
  • 表示选择,相当于“或” 。常用于“无论、不论、不管”后。如:去和不去,由你自己决定

拼音:hè  韵部:
〈动〉
  • 应和;跟着唱
    • 荆轲和而歌。——《战国策·燕策》
    • 拊石而和之。——·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 当哭相和也。——·林觉民《与妻书》
  • 又如:唱和;曲高和寡;和歌(应和他人之歌声而唱歌)
  • 附和;响应 。如:和从(附和顺从);一倡百和;一唱百和
  • 以诗歌酬答;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作诗词 。如:和章(酬和他人的诗章);和答(酬答别人的诗);和酬(以诗酬答他人)
  • 答应;允许 。如:和应(犹应和)

拼音:hú  
  •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拼音:huó  韵部:
  • 在粉状物中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面。~泥。

拼音:huò  韵部:
〈动〉
  • 掺合;混杂 。如:和药(调制药物);豆沙里和点儿糖;和羹;和泥儿
  • 不同的人混杂到一起
    • 与他们甚么相干?怎么也和在里头?——《文明小史》
  • 蒙哄,欺骗 。如:和哄(哄骗);和欺(哄骗)
〈量〉
  • 用于时间,相当于“会儿”
    • 韦义方去怀里摸索一和,把出席帽儿来。——《古今小说》
  • 用于洗东西或煎中药换水,相当于“次”、“道” 。如:衣裳已洗四和;头和药

拼音:huo  韵部:
  • ——用于“搀和”(chānhuo)、“搅和”{jiǎohuo}、“暖和”{nuǎnhuo}、“热和”{rèhuo}、“软和”(ruǎnhuo)
康熙字典古文:咊龢

  • 廣韻》《正韻》戸戈切《集韻》《韻會》胡戈切,𠀤音禾。 (歌韻)
  • 廣韻》順也,諧也,不堅不柔也。《書·堯典》協和萬邦。又《舜典》律和聲。《易·乾卦》保合太和。《中庸》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 又《書·堯典》乃命羲和。《註》羲氏,和氏,主曆象授時之官。
  • 又《詩·小雅》和鸞雝雝。《傳》在軾曰和,在鑣曰鸞。《疏》和,亦鈴也,以其與鸞相應和,故載見曰和鈴央央是也。《廣韻》本作鉌。
  • 又《爾雅·釋樂》大笙謂之巢,小笙謂之和。《註》和,十三簧。
  • 又《周禮·夏官·大司馬》以旌爲左右和之門。《註》軍門曰和,今謂之壘門,立兩旌以爲之。《戰國策》與秦交和而舍。
  • 又《諡法》不剛不柔曰和。
  • 又和夷,地名。《書·禹貢》和夷底績。
  • 又雲和,地名。《周禮·春官·大司樂》雲和之琴瑟。
  • 又《廣韻》州名,在淮南,漢屬九江郡,齊爲和州。
  • 又《韻會》西和州,秦蒙恬築長城始此,唐爲岷州,宋攺西和州。
  • 又《廣韻》姓也。本自羲和之後,一云卞和之後,晉有和嶠。
  • 又《正字通》養和,今之靠背也。李泌采異木蟠枝以隱背,號曰養和。又《松陵集》皮日休以五物送魏不琢,有烏龍養和,桐廬養和。
  •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胡臥切,禾去聲。 (个韻)
  • 廣韻》聲相應。《易·中孚》鳴鶴在隂,其子和之。
  • 又《爾雅·釋樂》徒吹謂之和。
  • 又《集韻》調也。《禮·檀弓》竽笙備而不和。又《禮運》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爲質也。《註》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加以滑甘,是謂六和。又《禮器》甘受和。《釋文》和,戸臥反。《周禮·天官》內饔掌王及后世子膳羞之割烹煎和之事。
説文解字  

清代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相應也。从口。禾聲。古唱和字不讀去聲。戶戈切。十七部。

  

清代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調也。言部曰。調、龢也。此與口部和音同義別。經傳多假和爲龢。从龠。禾聲。讀與咊同。禾各本作和。今正。此言其音同而已。戸戈切。十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