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刘师知

相关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江德藻 朝代:陈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9—565 【介绍】: 南朝陈济阳考城人,字德藻。
江革子。
好学善属文。
起家梁武陵王行参军,仕梁历官至中书侍郎。
入陈,历仕秘书监、中书舍人。
文帝天嘉二年,与中书郎刘师知使北齐迎昙朗丧柩。
还拜太子中庶子,累迁通直散骑常侍。
出补新喻令。
政尚恩惠,有异绩。
使北齐后,撰有《北征道理记》。
全陈文·卷十二
德藻,字德藻,一云名德操,济阳考城人。梁光禄大夫革子。中大通中,为南中郎武陵王行参军、大司马南平王东阁祭酒。大同初,为安西湘东王外兵参军,除尚书比部郎,后为庐陵王记室参军,除廷尉正,出为南兖州治中。承圣末,为司空府咨议,转中书侍郎,迁云麾临海王长史。陈台建,拜尚书吏部侍郎。及受禅,授秘书监、兼尚左丞、中书舍人。文帝时,拜太子中庶子,领步兵校尉,迁御史中丞,坐事免,寻拜振远将军、通直散骑常侍,出补新喻令,天嘉六年卒,赠散骑常侍,有《聘北道里记》三卷,集十五卷。
到仲举 朝代:陈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7—567 【介绍】: 南朝陈彭城武原人,字德言。
到洽子。
起家梁著作佐郎。
陈茜(陈文帝)居乡里,尝诣其家。
及为吴兴太守,引为郡丞。
陈文帝立,授侍中,参掌选事,迁尚书左仆射,封建昌县侯。
帝寝疾,尚书中事,悉仲举断决。
及文帝死,陈顼受遗诏辅政,仲举与左丞王暹、中书舍人刘师知等,谋夺其权,矫令遣陈项还东府,事发被废。
寻以其子到郁有异谋,下狱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即陈伯宗。
字奉业,小字药王。
南朝陈文帝嫡长子。
武帝永定二年,为临川王世子。
三年,立为皇太子。
文帝死,即位。
年少,叔父陈顼辅政。
中书舍人刘师知、尚书仆射到仲举、将军韩子高等谋夺顼权,均被杀,顼遂专朝政。
帝后为顼以皇太后令废为临海郡王。
在位二年。
全陈文·卷三
帝讳伯宗,字奉业,小字药王,文帝长子。永定二年,拜临川王世子。文帝即位,立为皇太子。天康元年即位,明年改元光大,在位二年,宣太后令废为临海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陈晋陵暨阳人。
梁时为尚书比部令史。
侯景乱起,事景党王伟。
陈茜(陈文帝)为景所囚,皎遇之甚厚。
景平,陈茜为吴兴太守,以皎为都录事。
入陈,历事武帝、文帝、废帝三朝,官至湘州刺史。
废帝光大元年,安成王陈顼专权,刘师知、韩子高等谋夺权,被杀。
皎与刘、韩均为文帝亲信,遂联结北周、后梁起兵反,被吴明彻等击败,奔江陵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8—567 【介绍】: 南朝陈会稽山阴人,本名蛮子。
年十六,貌美,得陈茜宠爱,为改名。
及长,从茜讨张彪有功。
茜即位是为文帝,除右军将军,累积战功。
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
安成王陈顼入辅专权。
中书舍人刘师知、尚书仆射到仲举及子高等谋夺其权,均被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1—568 【介绍】: 南朝陈吴兴长城人,字郁之。
陈文帝第二子。
陈武帝永定三年,封始兴王。
文帝天嘉二年,除扬州刺史。
聪明好学,工草隶,得王羲之法。
迁东扬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
废帝时,安成王陈顼专权,伯茂与刘师知等矫诏出陈顼(宣帝)。
又与韩子高等谋反陈顼。
刘师知等均被陈顼所杀。
废帝光大二年,降爵为温麻侯,令出居别馆,于路为盗所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4—716 【介绍】: 唐僧。伊阙人,俗姓李。住嵩岳闲居寺。后通悟少林寺禅宗,遂卜庐于岳中庞坞。相传有山神来与圭辩论,受戒而去。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伊关李氏子也。
气禀英特。
体貌幽雅。
永淳二年。
遂登具。
隶业闲居寺。
即习毗尼。
又寤禅旨于慧安禅师室中。
于是结庐嵩岳之庞坞以隐焉。
景龙二年。
有拥部曲。
列仪仗。
峨冠裤褶而谒者。
圭意其非常。
即谓之曰。
善来仁者。
胡为而至。
曰师宁识我耶。
圭曰吾观佛与众生等。
岂独于汝而起分别哉。
曰我此岳之神也。
职能利害生杀于人。
师安得等视我乎。
圭曰吾视身与空等。
视吾与汝等。
汝能坏空与汝者则能坏。
吾。
吾本无生。
汝焉能坏。
神遽稽首再拜曰。
师智辩广大。
非我所及也。
愿授五戒。
度今出世。
圭曰。
汝既乞戒。
即既戒矣。
戒外无戒。
又何戒焉。
曰此理也。
事则未然。
必得师戒。
而身为门弟子乃可耳。
圭因为张座。
正几秉炉曰。
付汝五戒。
如能持者。
当答曰能。
如不能者。
当答不能。
继而唱曰。
汝能不淫乎。
曰既娶矣。
圭曰。
非谓此也。
谓能无罗欲也。
曰能。
曰汝能不盗乎。
曰资用无乏。
奚庸取。
圭曰。
非谓此也。
谓能以善恶致祸福。
而不以祭祀否也。
曰能曰汝能不杀乎。
曰实司其柄。
圭曰。
非谓此也。
谓能无滥误混疑也。
曰能。
曰汝能不妄语乎。
曰我本正直。
安肯妄语圭曰。
非谓此也。
谓能不失先后。
而合于天心也。
曰能。
曰汝能不饮酒乎。
曰世以为礼。
奈何。
圭曰。
非谓此也。
谓能不以醉酗败德也。
曰能。
圭曰。
已上是如来所制妙戒。
能以有心守护。
而无心拘执。
有心遮持。
而无心开犯。
则先天地生不为寿。
后天地死不为老。
终日变化不为动。
毕竟寂嘿不为静。
故娶妻非淫也。
飨祭祀非取也。
操政柄非杀也。
当于先后。
非妄语也。
醉于仁义。
非酒也。
此固有心者也。
若其无心。
则罗欲不为淫。
以飨而福恶。
不飨而祸善。
不为盗。
误混疑不为杀。
先后违天。
不为妄语。
醉酗不为酒。
盖无心则无戒。
无戒则无佛。
无佛则无众生。
无汝亦无我。
无我无汝。
孰为能戒。
孰为所戒哉。
曰我神通亚佛。
师以为何如。
圭曰。
如我解。
佛亦无神通。
而况汝乎。
神悚然惊曰。
愿见教。
圭曰。
佛能空一切相。
成万法智。
而不能即灭定业。
佛能知群有性。
穷亿劫事。
而不能化道无缘。
佛能度无量有情。
不能尽众生界。
汝能戾上帝。
东天行而西七曜乎。
则吾知其不能也。
汝能夺地祇。
融五岳而结四海乎。
则吾又知其不能也。
且谓神通。
而有所不能。
则虽谓之无神通可也。
曰我诚浅昧。
未闻空义。
今既得戒于师。
请效所能。
以报慈德。
圭固辞。
不可。
因曰。
东岩寺之面势而莽然无树。
北岫有之。
而非屏蔽也。
汝无挠物。
聊为吾移北树于东岭。
斯已矣。
曰诺。
必夜风震。
慎无恐也。
遂辞去。
圭目送之。
但见空中幢盖飞翻。
戈戟森耸。
环佩之声。
摇曳碧霭。
红霞之上。
杳渺而没焉。
是夕三鼓。
飙电雨雹果骤。
栋宇欲摧压。
且视之。
则东岩松栝。
行列如久植。
而北岭则无复旧矣。
圭禁其徒勿外言。
言则不信者。
且以我为妖也。
开元四年。
丙辰示寂。
春秋七十三。
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释元圭。姓李氏。伊阙人也。禀气英奇宽裕闲雅。既缘宿习乃誓出家。于永淳二年遂登满足。乃隶名闲居寺以习毗尼。虽勤无懈执律唯坚。后悟少林寺禅宗。大通心要深入玄微。遂卜庐于岳中庞坞。谓其徒仁素曰。吾始居寺东岭。吾灭汝必塔吾骸于此。圭安于岩阿。时有峨冠裤褶。部曲繁多轻步舒徐称谒大师。圭睹其貌伟精爽不伦。谓之曰。善来仁者。胡谓而至。曰师宁识我邪。圭曰。吾观佛与众生等。吾一目之。岂分别识也。对曰。我此岳神也。吾能利害生死于人。师安得一目我哉。圭曰。汝能生死于人。吾本不生汝焉能死。吾视身与空等。视吾与汝等。汝能坏空与汝乎。苟能坏空及坏汝。吾则不生不灭也。汝尚不能。如是又焉能生死吾邪。岳神稽首再拜曰。我亦聪明正直于馀神。岂能知师有广大之智辩乎。愿授之正戒。令我度世助其威福。圭曰。神既乞戒即既戒也。所以者何。戒外无戒。又何戒哉。神曰。此理也。我闻茫昧。止求师戒。我身为门弟子。圭辞不获。即为张座焚香秉炉正机曰。付汝五戒汝能奉持即向曰能。不能即曰否。神曰。洗耳倾听虚心纳教。圭曰。汝能不淫乎。神曰。亦娶也。曰非谓此也。谓无罗欲也。神曰能。曰汝能不盗乎。神曰何乏我也焉有盗取哉。曰非谓此也。谓飨而福淫不供而祸善也。神曰能。曰汝能不杀乎。神曰。政柄在躬焉曰不杀曰。非谓此也。谓有滥误混疑也。神曰能。曰汝能不妄乎。神曰。我本正直焉能有妄曰非谓此也。谓先后不合天心也。神曰能。曰汝能不遭酒败乎。神曰。力能。圭曰如上是为佛戒也。又言。以有心奉持而无心拘执。以有心为物而无心想身。能如是则先天地生不为精。后天地死不为老。终日变化而不为动。毕尽寂默而不为休悟。此则虽娶非妻也。虽飨非取也。虽柄非权也。虽作非故也。虽醉非惛也。若能无心于万物。则罗欲不为淫。福淫祸善不为盗。滥误混疑不为杀。先后违天不为妄。惛荒颠倒不为醉。是谓无心也。无心则无戒。无戒则无心无佛无众生。无汝及无我。无我无汝。孰能戒哉。神曰我神通亚佛。圭曰。汝神通十句五能五不能。佛则十句七能三不能。神悚然避席。启跪颇恭曰。可得闻乎。曰汝能㑦上帝东天行而西七曜乎。曰不能。又曰。汝能夺地祇融五岳而结四海乎。曰不能。圭曰。是为五不能也。又曰。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是为三不能也。定业亦不牢久。无缘亦谓一期。众生界本无增减。亘无一人能主有法有法无主。是谓无法。无法无主是谓无心。如我解佛亦无神通也。但能以无心通达一切法耳。作用冥现有情前也。若有心有作。作用必不普周焉。岳神曰。我诚浅昧未闻空义。愿师授我戒。我当奉行。更何业因可拘尘界。我愿报慈德效我所能。圭曰。吾观身无物。观无常法窟块然。更有何欲。神曰。师必命我为世间事。展我少小神功。使已发心初发心未发心不信心必信心五等人目我神踪知有佛有神有能有不能有自然有非自然者。圭曰。无为是无为是。神曰。佛亦使神护法。师宁隳叛佛邪。随意垂诲。圭不得已而言曰。东岩寺之障也莽然无树。北岫有之而背非屏拥。汝能移北树于东岭乎。神曰。已闻命矣。又陈曰。我必昏夜风雷摆摇震运。愿师无骇。即郑重作礼辞去。圭门送。而且观之见仪卫逶迤如王者之行仗。又复碧霭红霞紫岚皓气间错四散。幢盖环佩戈戟森森凌高𥧲空杳渺隐没焉。其夕果有暴风吼雷奔云霆电。隆栋壮宇岌礘将圮。定僧瞻动宿鸟声狂。互相敲磕物不安所。乃谓众僧曰。无怖无怖。神与我契矣。诘旦和霁。则北岩松栝尽移东岭。森然行植焉。而圭谓其徒曰。吾殁后无令外知。若为口实人将妖我也。以开元四年丙辰岁。嘱累门人若委蜕焉。春秋七十三。遂营塔于岳之东岭。影堂存于本院后。十二年告成。县尉许筹追圭之德为记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姓李。伊关人也。禀气英奇。宽裕闲雅。乃誓出家。于永淳二年。遂登满足。乃隶名闲居寺。以习毗尼。执律唯坚。后悟少林寺禅宗。大通心要。遂卜庐于岳中庞坞。时有峨冠裤褶。部曲繁多。轻步舒徐。称谒大师。圭睹其貌伟。精爽不伦。谓之曰。善来仁者。胡为而至。曰师宁识我邪。圭曰。吾观佛与众生等。吾一目之。岂分别识也。对曰。我此岳神也。吾能利害生死于人。师安得一目我哉。圭曰。汝能生死于人。吾本不生。汝焉能死。吾视身与空等。视吾与汝等。汝能坏空与汝乎。苟能坏空及坏汝。吾则不生不灭也。汝尚不能如是。又焉能生死吾耶。岳神稽首再拜。愿授正戒。圭曰。神既乞戒。即既戒也。所以者何。戒外无戒。又何戒哉。神曰。此理也。我闻茫昧。止求师戒。我身为门弟子。圭曰。付汝五戒。汝能奉持。即曰能。不能即曰否。神曰洗耳倾听。圭曰。汝能不淫乎。神曰。亦娶也。曰非谓此也。谓无罗欲也。神曰能。曰汝能不盗乎。神曰。何乏我也。焉有盗取哉。曰非谓此也。谓飨而福淫。不供而祸善也。神曰能。曰汝能不杀乎。神曰。政柄在躬。焉曰不杀。曰非谓此也。谓有滥误混疑也。神曰能。曰汝能不妄乎。神曰。我本正直。焉得有妄。曰非此谓也。谓先后不合天心也。神曰能。曰汝能不遭酒败乎。神曰力能。圭曰。如上是为佛戒也。又言以有心奉持。而无心拘执。以有心为物。而无心想身。能如是。则先天地生不为精。后天地死不为老。终日变化而不为动。毕尽寂默。而不为休悟。此则虽娶非妻也。虽飨非取也。虽柄非权也。虽作非故也。虽醉非悯也。若能无心于万物。则罗欲不为淫。福淫祸善不为盗。滥误混疑不为杀。先后违天不为妄。惛荒颠倒不为醉。是谓无心也。无心则无戒。无戒则无心。无佛无众生。无汝及无我。无我无汝。孰能戒哉。神曰。我诚浅昧。未闻空义。愿师授我戒。我当奉行。更何业因可拘尘界。我愿报慈德。勉我所能。圭曰。吾观身无物。更有何欲。神曰。师必命我。圭曰无为是。无为是。神曰。佛亦使神护法师叛佛邪。随意垂诲。圭不得已言曰东岩。寺之障也。莽然无树。北岫有之。而背非屏拥。汝能移北树于东岭乎。神曰。闻命矣。昏夜风雷。摆摇震运。愿师无骇。即作礼辞去。其夕果有暴风吼雷。奔云霆电。隆栋壮宇。岌礘将圮。物不安所。乃谓众僧曰。无怖无怖。神与我契矣诘旦和霁。则北岩松栝。尽移东岭森然行植焉。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慧照。
字大千。
永嘉麻氏子。
童年骏利异。
尝闻人诵习契经。
合爪谛听。
长老良公。
度为弟子。
禀持犯于处之天宁。
蝉脱万缘。
力究大事。
首谒晦机熙公于净慈。
一日阅员净语。
至头陀石掷笔峰处。
默识悬解。
流汗浃背。
即腰包。
走谒东屿海公于苏之荐严。
反覆辨勘之。
师如宜僚掷丸。
飞舞空中。
东屿甚嘉之。
遂留执侍左右。
师以为心法既通。
不阅修多罗藏。
无以阐扬正教。
耸人天之听。
乃主藏室。
及东屿迁净慈。
师分座。
表仪四众。
天历戊辰。
出世乐清之明庆。
升座示众曰。
佛法欲得。
现前莫存。
知解缚禅。
看教未免。
皆为障碍。
何如一物不立。
而起居自在乎。
所以德山之棒。
临济之喝。
亦有甚不得已尔。
闻者说怿而去。
至正乙未。
迁四明之宝陀。
寻宣政院。
署师主育王。
师悯大法陵夷。
孳孳诱掖。
不遗馀力。
尝垂三关语。
以验学者。
其一曰。
山中猛虎以肉为命。
何故不食其子。
其二曰。
虚空无向背。
何缘有南北东西。
其三曰。
饮乳等四大海水。
积骨如毗富罗山。
何者是汝最初父母。
此第三关。
最为峻切。
惜未有契其机者。
居九年。
退于妙喜。
泉上筑室。
曰梦庵。
因自号梦世叟。
掩关独处。
凝尘满席弗顾也。
一日召门弟子曰。
吾将西归矣。
属后事于住持。
约之裕公。
沐浴更衣书偈。
怡然而逝。
时洪武癸丑十月也。
寿八十五。
腊七十。
茶毗。
齿睛数珠不坏。
舍利五色。
烂然者无算。
师三坐道场。
有语录若干卷。
师智度冲深。
机神坦迈。
昼则凝坐。
夜则兼修净业。
真积力久。
至于三际不住。
觉观湛然。
非言辞之可儗议。
且服用俭约。
不如恒僧。
虽不与时俗低昂。
贤士大夫。
知其诚实。
不事矫饰。
多倾心为外护。
其遇学徒。
一以真率。
或以事忤之。
而声色不变动。
出语质朴。
不尚葩藻。
而指意超言外。
嗟夫。
禅宗至宋季而敝。
胶滞局促。
无以振拔精明。
使直趋觉路。
横川璜公。
当斯时。
密授天目法印。
持降魔杵。
树真正幢。
升堂入室者。
不翅受灵山付嘱。
佛法号为中兴。
横川之同门。
有石林者。
奋兴实角立东西。
共斡化机。
西来之道。
于斯为盛。
师盖石林之诸孙也。
故其死生之际。
光明盛大。
有如此者。
岂无自而然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慧照,字大千,姓麻氏,永嘉人也。父均,母黄氏,家有积庆,照生宝之,胜摩尼珠。童年聪俊,雅慕超凡,闻人诵习经偈,便合爪谛寀。年十五,往依沙门了定于县之瑞光院。了定者,族从兄也。长老良公知为法器,即剃落为弟子。明年,禀持犯于处之天宁。蝉蜕万缘,誓究大乘不思议事。首谒晦机熙于杭之净慈,未契圆證。一日,阅真净语至头陀石掷笔峰处,默识悬解,流汗浃背。时东屿海以石林巩正派,提倡于苏之荐严,杖锡从之,反覆勘辩,灵机响应,遂留执侍。照以为心法既通,不阅脩多罗藏,无以阐扬正教,耸天人之听,乃主藏室于郡之万寿。及东屿迁净慈,邀照分坐,表仪四众。元大历戊辰,始主乐清之明庆,尝集诸僧伽而诲之曰:“佛法欲得现前,莫存知解,缚禅看教,未免皆为障碍,何如一物不立,而起居自在乎?所以德山之棒,临济之喝,亦有甚不得已尔。”闻者说怿。至正乙未,迁四明之宝院。先是,寺以搆讼废,照谓:“讼兴在乎辨难太迫。”一处之以宽慈,绝弗与较。且曰:“我佛得无诤三昧,所以超出群品。我为佛子,可不遵其教?”众服其化。未几,行宣政院署照住阿育王山,由是云侣景附,不远千里。照亦善诱孳孳,不遗馀力。因垂三关语以验学者,其一曰:猛虎伺杀为性,何以不食其子?其二曰:虚空无向背,何缘有南北东西?其三曰:饮乳等四海水,积骨如毗富罗山,何者是汝最初父母?语皆峻切,惜未有契其机者。居九年,退于妙喜泉上筑室,曰“梦庵”,因自号为“梦世叟”。掩关独处,凝尘满席,澹然无虑。明洪武癸丑十月朔,诏门弟子曰:“吾将西归。”越七日,沐浴更衣,索纸书记,恬然化灭。寿八十五,历夏七十。经三日,荼毗,牙齿数珠不坏,馀成舍利罗五色烂然。是年十二月九日,葬灵骨于梦庵之后。有语录若干卷,宋文宪濂为之碑文,词甚清朗,载在私集曰《护法录》。
释庄 朝代:元末明初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呆庵庄禅师。台州人也。住持径山。学者云合。说法酬机。迅若奔雷。有呆庵语录。湮没无传。记籍但载其答儒一编。意深而远。语宏以肆。轰轰然。诚宗门之伟人也。或以儒释内外之辩问者曰。昔宋儒晦翁曰。释所谓心上做工夫。本不是。程子曰。释氏之学。于敬以直内。则有之矣。义以方外。则未之有也。故滞固者入于枯稿。疏通者归于恣肆。此佛教所以隘也。吾儒则不然。率性而已。斯理也圣人于易备言之。二翁之说何如。师曰。不然。教有内外不同。故造理有浅深之异。求之于内。心性是也。求之于外。学解是也。故心通则万法俱融。着相则目前自昧。呜呼外求之失。斯为甚矣。今儒学之弊。浮华者。固以辞章为事。纯实者。亦不过以文义为宗。其实心学则皆罔然也。宋之真儒。深知其病。又知吾心工夫为有本。是当教本抑末。以斥其言语文字之非。可也。而复以心上工夫不是。何自为矛盾欤。本既不是。何谓却胜儒者乎。此其不能穷心学之理。于吾佛之道。深自惑乱。而不能取决也。观伊川之言。亦然。夫既悯吾道为有内无外矣。果能以道为本。得本何忧于末哉。继言枯稿恣肆。又悯吾道之隘。是未见其大者矣。既曰。佛有觉之理。为敬以直内。复言要之亦不是。皆反覆自惑之言耳。岂真知此理者哉。若率性之说。亦不出吾心上工夫。必取證于易。易乃心上之妙理。先儒不明本心之体。遂不明良知良能之所自出。谓有气而后有知。乃推性命之源于气。推性为气中之理。以性循理为道。故随事随物以明理。不知天地人物形气。皆生于觉性之中。而吾之本心妙明遍照。已在思虑未发之时。若有得于此。即时中之义也。失此不能少存于内。徒追求于事物之末。谓之义以方外。岂有是哉。取證于易者。易言至神至圣。皆指不可测不可知之地。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又以无思无为无感通之本。则易所證。固非外矣。夫了悟之地。非学解所能到。悟则谓之内。解则谓之外。则内教外教。所以不同也。儒者专用力于外。凡知解所不及者。不复穷究。故不知允执厥中之道。天理流行之处。皆在思虑不起。物欲净尽之时。践履虽专。终不入圣人之域矣。盖因疑佛氏之迹。为无父无君。遂不究尽其说。使孔圣之道不明。乃成毁佛之过也。惜哉。师将化忽云。难难。二八娇娘上高山。老僧扶不得。言讫而寂。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三
禅师普庄者。
字敬中。
台之仙居袁氏子也。
家人见梵僧入舍而生。
三岁。
解跏趺。
喜学梵音。
九岁而梵呗皆有律度。
其族爱而呼之。
曰佛童。
年十三。
从季父子鄞。
依天童左庵良禅师。
为沙弥。
左庵亦爱之。
仍呼曰佛童。
久之秉戒。
参禅不悟。
适了堂一禅师。
自紫箨山来天宁。
庄童时。
素闻其名。
私喜曰。
此吾故山善知识也。
趋谒之。
而得道焉。
归省左庵。
左庵卒。
了堂来居天童。
会恕中愠禅师。
应诏退休于翠山。
了堂命庄。
为翠山使。
庄与愠语。
愠大奇之曰。
天童法兄。
得人如此。
不负紫箨先和尚矣。
庄向以呆庵自称。
汇杂稿为呆庵集。
呈愠。
愠读之。
大喜曰。
吾侄。
当有大名于当世。
惜吾老耳。
然兰以幽而香。
松以曲而寿。
惟吾侄勉之。
乃引长偈为赠。
偈曰。
烛龙吐火烧虚空。
处处江河尽枯竭。
方士神僧世已无。
谁倒天瓢洗炎热。
柴门日高关未抽。
岂为一口生閒愁。
南村北村青稻死。
上田下田黄埃流。
竹外忽然闻剥啄。
侄也何为到林壑。
油黄卷子手持来。
玉润珠辉见新作。
载舒载读心眼开。
便如饮我甘露杯。
老怀从此顿苏豁。
末运不畏宗纲颓。
我有一句须听取。
无智人前莫轻举。
山前石虎咬烟菟。
吒沙猎颔九条尾。
洪武十年。
有敕天下僧伦。
演心经楞伽金刚三经。
庄与性原禅师。
提纲于金山大会。
次年至金陵。
馆天界。
位望最尊者满庵辈。
庄与辨论。
机穷底蕴。
学士周公维修。
时亦在坐。
乃问三禅师曰。
儒有儒师。
禅有禅师。
经有经师。
一切百工伎艺。
俱有所师。
何是无师智
庄答曰。
七情五欲。
修骇曰。
如是则无师之智。
非极则也(一本云。
安称极则)。
庄舒右脚曰。
山僧自到京。
跛却一只脚。
满庵笑曰。
须是者呆汉始得。
又明年。
领江西抚州之北禅寺。
历元以来。
禅道多兴吴越。
而西江马祖百丈之威仪。
大都弛废。
庄至北禅。
勃然中兴。
如多宝塔幢从空涌出。
复怜云居荒久。
携数十禅徒。
结茅于旧址。
叠柴为床。
庄登座。
示众曰。
昨日开荒地。
请诸人。
刬去荆棘。
除去瓦砾。
本来基址。
已见分明。
只有中间树子。
无人拔得。
山僧今日未免别行方便。
利刀剪去繁枝叶。
钝钁深锄邪倒根。
实地工夫成一片。
住山鈯斧了无痕。
于是。
云居殿阁堂庑。
而幻出焉。
衲子闻风。
如归。
时称天下云居。
洪武十四年秋。
高帝制碑于庐山。
有手诏。
命庄主其事。
灵瑞多种。
荡眩山川。
草疏复命。
帝甚悦之。
庄暮年奉诏主持径山。
竺元之风。
复振东南。
尝问僧曰。
近奉公文。
务要打点。
僧曰。
学人不是奸细。
曰。
也须勘过。
僧曰。
和尚莫得倚势欺人。
庄展手曰。
把将公验来。
僧拟议。
庄便掌之。
又尝厉声曰。
尽十方世界。
是毗卢心印。
且道。
印纽落在甚么人手里。
有僧拟进对。
庄曰。
且去别时来。
庄有敏裁。
无宿事。
所遇不忘。
虽万众蹁跹。
一目了然。
且好提奖。
人有小善。
庄每誉之竟日。
丛林因称曰。
呆庵舌风掩叶。
永乐改元。
庄年五十八。
命挝鼓告寂。
适江右二道者至。
庄挽其归方丈。
相叙甚驩。
坐谈夜半。
庄精神倍胜。
二道者。
相视叹曰。
此事甚难。
不可得而拟议。
庄曰。
难难。
万种千般。
不拟议亦瞒顸。
青天霹雳。
平地波澜。
无说是真说。
它观非正观。
沉沦枉经巨劫。
契悟秖在毫端。
莫教坐却含元殿。
逢人只管觅长安。
一曰。
此事甚易。
但自不能承当耳。
庄又曰。
易易。
多方一致。
绝承当。
忘此喻。
耀古腾今。
经天纬地。
知有亦无知。
利它还自利。
明明般若真乘。
念念尘劳杂事。
拔却多年若瓠根。
释迦不受然灯记。
适晨钟动。
庄怡然化去。
阇维。
烟𦦨所至。
悉得舍利。
更有素珠不坏。
塔于凌霄峰之阳。
赞曰。
余观历祖代兴法道者。
其风骨必凛然特异。
呆庵。
既出了堂之门。
遂将折拄杖。
拨动湖海英灵。
向乌有之云居幻出。
莫大梵场。
名歆天子。
德被含灵。
僧中之龙。
不谬矣。
然及时说法。
乃上池之水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僧。镇江府丹徒人。俗姓杨,字幻依,号麓亭。性深沉,不贪世俗繁华。入龙蟠山出家。后游少室、伏牛,遍访诸高行,尽得清凉宗旨。住镇江万寿寺,演华严大钞。万历间住苏州莲华峰下。预示寂期而终。王世贞为之作铭。
大明高僧传·卷第三 解义篇第二之三
释祖住字幻依麓亭其号也。
丹徒人。
姓杨氏。
母朱氏梦。
梵比丘入其室。
觉而诞师。
少沈密不贪世缘。
喜作佛事。
年十三父母舍入龙蟠山。
依朝阳和尚受法华华严诸大部经。
十七薙染十九受具。
通晓诸经大义。
自谓。
觉识所依非关真际。
遂担簦游少室。
依大章和尚五载复至伏牛依高安十二夏。
先后所得二师印可。
次游都下谒松秀二法师。
尽得清凉宗旨。
淮安胡给事延住钵池山。
造大藏经作水陆无遮会。
至南京访无极法师居第二座。
犍槌之暇即入众作务。
事竣往京口万寿寺演华严大钞。
至入法界品地震天雨甘露宝华。
时无极率徒与焉。
妙峰承印二禅衲亦居座下。
自是道价郁跂丛林倾挹。
师智崇礼卑如常不轻。
提奖唱诱孜孜不倦。
所至皆成宝坊。
师演四十八愿时。
有异人顶白冠。
冠有蛇。
四足来听说法。
人怪问之。
对曰。
吾乃法冠而乃境观。
忽不见。
万历甲申憩锡苏之莲华峰下。
建精舍居之。
丁亥九月忽示疾。
语众曰。
二十二日不作离散。
便可再展华严。
但老僧不得曲徇人情。
至日晨起沐浴。
跏趺说偈曰。
虚空无面目。
无位强安排。
话头不话头。
处处是如来。
又曰。
今年六十六。
不知做甚么。
咦诸人著眼。
看这个消息。
佛祖到来也。
用他不著。
言讫而逝。
异香积时不散。
奉全身三日。
颜色自若生。
荼毗敛遗骨塔于莲华峰之阴。
寿六十有六腊五十有四。
王世贞作铭。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字幻依。丹徒人姓杨。母朱氏。梦梵比丘入其室。觉而诞师。少沉密。喜作佛事。年十三。父母舍龙蟠山。依朝阳和尚。受法华华严诸大部经。十七薙染。十九受具。通晓诸经大义。自谓觉识所依。非关真际。遂担簦游少室。依大章和尚。五载复至伏牛。依高安。十二夏。先后所得。二师印可。次游都下。谒松秀二法师。尽得清凉宗旨。淮安胡给事。延住钵池山。造大藏经。作水陆无遮会。至南京访无极法师。居第二座。犍搥之暇。即入众作务。事竣。往京口万寿寺。演华严大钞。至入法界品。地震。天雨甘露宝华。时无极率徒与焉。妙峰承印二禅衲。亦居座下。自是道价郁跂。丛林倾挹。提奖唱诱。孜孜不倦。所至皆成宝坊。师演四十八愿。时有异人。顶白冠冠。有蛇四足。来听说法。忽不见。万历甲申憩锡苏之莲华峰下。建精舍居之。丁亥九月忽示疾。至二十二日。晨起沐浴。跏趺说偈曰。虚空无面目。无位强安排。话头不话头。处处是如来。言讫而逝。异香积时不散。茶毗。敛遗骨。塔于莲华峰之阴。寿六十有六。腊五十有四。王世贞作铭。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祖住。
字幻依。
𪋤亭其别号也。
生丹徒杨氏。
沉密不贪。
世缘十七。
从剃染。
十九领具戒。
通晓诸经大义。
走少室依大章。
入伏牛依高安。
凡经十二夏。
次至都下。
谒松秀二师。
至南京。
谒无极老人。
为西堂。
犍槌之暇。
即入作务。
昼夜不休。
寻演华严钞于京口万寿寺。
缁白听者。
日以千数。
老人率其徒观焉。
既而谓众曰。
吾殆不如也。
虽然有不如我者一。
吾向者。
彼上人为我西堂。
今西堂有彼上人者否。
自是道价郁跂丛林倾挹。
师智崇礼卑。
如常不轻。
提奖唱诱。
孜孜不倦。
前后登法座者。
以十指数。
能使所至立成宝坊。
然而三衣之外。
一衲周身。
齑粥仅延。
犹存五观。
其诸衬施。
不以挂眼。
且奉律精严。
纤过无犯。
以万历之甲申。
入吴山之莲华峰。
登支道林讲座。
山林隐秀。
有终焉意。
未几迁化。
茶毗。
敛灵骨。
塔于本山。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祖住,字幻依,麓亭其号也。姓杨氏,丹徒人。母朱氏,梦梵比丘入其室,觉而诞。住少沈密,不贪世缘,喜作佛事。年十三,父母舍入龙蟠山,依朝阳受《法华》、《华严》诸大部经。年十七薙染,逾年受具,通晓诸经大义,自谓觉识所依,非关真际。遂担簦游少室,依大章五载,复至伏牛依高安十二夏,先后所得,二师印可。次游都下谒松秀二法师,尽得清凉宗旨。淮安胡给事延住钵池山,造大藏经,作水陆无遮会。至南京访无极法师,居第二座,犍搥之暇,即入众作苦事。后径京口万寿寺,演《华严大钞》至《入法界品》,地震天雨甘露宝华,时无极率徒与焉,妙峰、承印二禅衲亦居座下,自是道价郁跂,丛林倾挹。住智崇礼卑,如常不轻,提奖唱诱,孜孜不倦,所至皆成宝坊。住演四十八愿,时有异人顶白冠,冠有蛇四足来听说法,人方怪问之,对曰:“吾乃法冠,而乃境观。”忽不见。万历甲申,憩锡苏之莲华峰下,建精舍居之。丁亥九月,忽示疾,语众曰:“二十二日不作离散,便可再展《华严》,但老僧不得曲徇人情。”至日晨起沐浴,跏趺说偈曰:“虚空无面目,无位强安排。话头不话头,处处见如来。”又曰:“今年六十六,不知做甚么。咦!诸人著眼看,这个消息,佛祖到来,也用他不著。”言讫而逝,异香积时不散,三日颜色若生。茶毗敛遗骨,塔于莲华峰阴,寿六十有六,腊五十有四,王世贞作铭。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