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梁祚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僧慧超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6 【介绍】: 南朝梁僧。赵郡阳平人,本姓廉。八岁从沙门惠通出家,广采经部,外听诸大德讲座,能研习其深义。又善俳谐,工草隶,并能占相。梁武帝时为僧正。相传尝聚徒讲菩提心义,大力善神咸来受法。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廉姓。其先赵郡阳平人。避难于钟离之朝歌。遂占籍焉。八岁依临菑县建安寺慧通出家。通颛朴无业术。超祇顺罔怠。尤勤听学。虽风雨泥淖弗辞。尝有胡僧。见之嗟异曰。不为五众师。则为八州牧。后南游住南涧寺。僧宗授涅槃等经。自是宿德名匠。多所阅历。而偏以无量寿命家。吏部谢籥称之曰。君子哉若人也。梁初诏授僧正。天子给传诏羊车局足健步仪仗等。以褒宠之。且谓波若之义。真谛所宗。偏令化导。故咨质锋起。辨若悬河。先尝聚徒。讲菩提心义于都治。夜见大力善神。形甚都丽。谓当异日率集同缘来听。至是倏然满座容貌瑰异。竟席便散。莫有识者。其感应如此。然性好山水。凡所至人觉。翼从弥数里。及见则超独杖屦而已。猎者因为止息。天监中。诏受菩萨戒。又请于慧轮殿讲净名经。上躬听览。普通七年五月十六日。迁神于寺房。寿腊史不载。
续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二
释慧超。
姓廉氏。
赵郡阳平人。
中原丧乱。
避难于钟离之朝哥县焉。
初生之夕神光照室。
幼而简静寡欲。
已有成人之符也。
八岁出家。
从临番县建安寺沙门慧通。
通素无业术立行专朴。
超直心祇顺奉敬无怠。
而外听诸讲勤精学业。
时遇风雨艰辛泥路拥塞。
不以为辞。
尝寓坐有胡僧。
盖不测之人也。
一见嗟异曰。
斯人若不为五众之杰。
则为八州刺史。
兼叙神光之瑞。
如符契焉。
遂广采经部及以数论。
并尽其深义。
朗若贯珠。
名僧胜集稠人广坐。
纷纶飞伏雍容摸揩。
故早为皂白挹其高轨。
后南游江左住南涧寺。
僧宗见而善之。
受略槃等经。
开柘条绪略通幽致。
历阅众师多所参涉。
偏以无量寿命家。
吏部谢籥每称之曰。
君子哉若人也。
又善用俳谐。
尤能草隶兼习朱许。
又工占相。
齐历告终。
梁祚伊始。
超现疾新林情存拯溺。
信次之间声驰日下。
寻有别敕乃授僧正。
戒德内修威仪外洁。
凡在缁侣咸禀成训。
天子给传诏羊车局足健步衣服等供。
自声教所被。
五部宪章咸禀风则。
帝以般若之义真谛所宗。
偏令化导故。
咨质锋起悬辩若流。
又经聚徒都治讲菩提心义。
论谈之暇夜分未寝。
忽见大力善神形甚都丽。
既而言曰。
当率集同缘。
共来餐受。
不言姓字。
于此告辞。
及就讲之辰倏然满坐。
容貌瑰异莫有识者。
竟席便散。
其感迹徵异为若此也。
加以性好山水亟果幽寻。
而翼从之声闻于数里。
山人怪视唯见超身。
射猎之徒莫不自息。
天监年中帝请为家僧。
礼问殊积。
初戒典东流。
人各传受。
所见偏执。
妙法犹漏。
皇明御宇掇采群经。
圆坛更造文义斯搆。
事类因果于此载明。
有诏令超受菩萨戒。
恭惟顶礼如法勤修。
上复斋居宣室。
梦其勤行戒品。
面申赞悦。
时共延美。
而超鸣谦蹈礼好静笃学。
从之游处未觌愠喜之仪。
加以形过八尺腰带十围。
雍容高步当时誉显。
帝又请于惠轮殿讲净名经。
上临听览。
未启庄严寺。
园接连南涧。
因搆起重房。
若鳞相及。
飞阁穹隆高笼云雾。
通碧池以养鱼莲。
构青山。
以栖羽族。
列植竹果四面成阴。
木禽石兽交横入出。
又罗列童侍雅胜王侯。
剖决众情。
一时高望。
在位二十馀年。
晚以陵谷互迁世相难恃。
因自解免闭房养素。
以普通七年五月十六日。
迁神于寺房。
行路殒涕学徒奔赴。
凡厥丧事出皆天府。
门人追思德泽乃为立碑。
湘东王绎。
陈郡谢几卿。
各为制文俱镌墓所。
僧慧暅 朝代:陈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5—589 【介绍】: 南朝陈僧。义兴阳羡人,俗姓周。年十八,于朱方竹林寺出家,寻住甘露鼓寺。受具后,从师受十诵律,又习《成实论》。南朝梁末避乱至南徐。南朝陈武帝永定间住白马寺,讲授经论,学徒云集。陈文帝天嘉中,请讲于湘宫寺。陈后主为太子时,深加敬仰,即位后,累转京邑大僧正。陈亡后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其先汝南周氏。
后避地江左。
今为义兴阳羡人。
祖韶。
齐殿中将军。
父覆。
梁长水校尉。
暅幼通六经大义。
年十八。
乃喟然叹曰。
服膺周孔。
以仁义为先。
归心黄老。
以虚无为贵。
然而往来生死。
出入尘劳。
乃域内之累。
非世外之道也。
既而梦塔五层。
华丽峻特。
礼拜祈愿。
升陟其巅。
俄坐相轮上。
不胜其乐。
于是依朱方竹林寺诩法师出家。
受十戒。
寻届都。
住甘露鼓寺。
进具。
受静众峰师十诵律。
学龙光绰师成实论。
自绰师迁化。
更采毗昙八犍度于馀师。
盖欲悉餐隽永。
尽掇菁华也。
又研覃成实于龙光大僧正舒法师。
及舒殁。
以统绪见托。
而受其遗嘱焉。
梁祚告终。
京寺残荡。
陈祖历试朱方。
乃杖锡南旋。
尤承钦挹。
既而侯公嗣牧此州。
虚心归命。
礼莫尚焉。
永定三年。
复出都。
止白马寺。
涅槃成实。
经论迭讲。
学者重跰。
不惮千里。
法筵之盛。
莫之尚。
天嘉二年。
沙门宝持等。
二百七十人。
请于湘宫寺弘演。
大建四年。
宣帝诏徙东安。
后主在东宫。
屡命义集。
而素仰材辨。
及御宸极。
简注斯甚。
至德元年。
诏为京邑大僧都。
四年升大僧正。
天下混一。
仍归开导朱方。
开皇九年七月十日。
卒于中寺。
寿七十五。
其月二十八日。
窆钟山。
方陈氏之盛。
每岁夏中庙祀。
必诏暅于乐游苑。
发涅槃大品。
以严冥福。
而凤节龙旂。
翠旌孔盖。
映蔽神座。
或于食后。
少假寐。
辄梦。
朱衣人谓之曰。
法师好起矣。
领军将军任忠。
性好猎。
一日庖饔发光。
忠忧惧。
夜梦人曰。
子无忧惧。
但可请东安讲也。
弟子智瑜等。
树碑墓上。
菩萨戒弟子。
著作郎琅耶王胄制文。
续高僧传·卷第九 义解篇五
释慧暅。姓周氏。其先家本汝南。汉末分崩避地江左。小震是宅多历年世。今为义兴阳羡人也。祖韶齐殿中将军。父覆梁长水校尉。并偃仰衡门不求闻达。优游卒岁易农而仕。暅颖悟冥来挺操童幼。钻求六经略通大义盖家教之常习非其好也。年十八乃喟然叹曰。服膺周孔。以仁义为先。归心黄老。以虚无为贵。而往来生死出入尘劳。乃域中之累业非出世之要道也。既发希有之志。仍感非常之应。梦见一塔累级五层。画釆庄严迢然峻峙。因而礼拜愿升此塔。少选之顷俄上相轮。当时身心快乐未曾有也。于是将游京邑。途次朱方。遇竹林寺诩法师。雅相嗟赏。乃依止出家为十戒和上。寻出都住甘露鼓寺。进具已后从静众峰师受十诵律。又听龙光绰师成实。自绰化往更采众师。属意毗昙并八揵度。将欲并游秘奥尽掇菁华。还从龙光学士大僧都舒法师研精成论。及舒物故亲受遗嘱。值梁室版荡京寺荒残。乃裂裳杖锡来止南徐。寔报地恩兼修法事。陈武在田朱方历试。夙承高誉雅相钦重。司空侯公次牧此州。虚心顶戴。永定三年侯公入辅。乃请出都。于白马寺讲涅槃经及成实论。学徒云结不远千里。挥汗鼓袂风雨生焉。法筵之盛莫或斯拟。天嘉二年学士宝持等二百七十人。请讲于湘宫寺。太建四年。宣帝敕请徙讲东安。后主昔在春坊。亟经义集曾属。才辩雄远特所溢心及嗣宝位深惟敬仰。至德元年。下诏为京邑大僧都。四年转大僧正。及天下混一来止徐方。缘会敷弘无替时序。以开皇九年七月十日迁于中寺。春秋七十有五。其月二十八日。窆于钟山之岩。惟暅行业清高灵祇向应。神通感召不可思也。昔在陈朝。每年夏中常请于乐游苑。为陈氏七祖及杨都六庙诸神。发涅槃大品经。并延神坐俱在讲筵。所以翠旌孔盖羽服霓裳。交乱人物惊神眩目。而往来迎送必降云雨。冥期无爽十有馀载。常于食后讲前假寐偃息。及讲时将至。辄见朱衣人。唤曰。法师好起也。陈领军将军任忠。少为将帅。雅好畋游。然宿植胜因。善机将发。庖厨饔饩悉放奇光。睹而怪之。窃怀忧惧。夜梦异人来谓己曰。如请东安讲。则所见必当无忧。既而觉悟。欢喜踊跃。罝罦矰缴一时焚烬。仍屈两夏。于府讲说。因此忏悔承持二经受不杀戒。故灵迹寔繁未陈万一。凡讲成实玄义六十三遍。论文十五遍。涅槃大品各二十馀遍。五十许年法事相接。自馀众部略而不载。菩萨戒弟子司空吴明彻等。公侯将相贵游朝士数千馀人。难以胜记。弟子智瑜等。以音仪永谢馀论将空非彼丰碑无陈声实。乃勒铭于寺中。菩萨戒弟子著作郎琅琊王胄制文。

人物简介

全后周文·卷二十二
亡名,俗姓宋,南郡人。本名阙殆,事梁元帝,官爵未详,梁亡出家,为夏州三藏。宇文护迎还咸阳,不知所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出宋氏。
本名阙殆。
世为南郡衣冠望族。
弱龄绝意婚。
娶任怀游适。
每慕阮嗣宗之为人。
长事梁元帝。
尤见礼待。
有制作。
帝必称述。
从容御筵。
赐问优渥。
梁祚云替。
潜迹玄门。
逃避尘累。
远客汶蜀。
始事兑禅师。
兑定学澄明。
声流关邺。
而名以辨慧发之。
是宜其志于道者所趋也。
会周少保蜀国公宇文俊。
出镇井络。
供养殊伦。
及齐王继政。
敬仰弥隆。
邀与谒帝。
诏为夏州三藏。
然以名文翰可观。
宜从徵拔。
任以台省。
而名雅亮卓然。
终无磷涅。
天和二年五月。
大冢宰宇文护。
遗以书。
名答以乡国殄瘁。
宗戚丧亡。
诚得收迹严中。
摄心尘外。
支养残命。
敦脩净业。
此本志也。
寄骸精舍。
乞食王城。
任力行道。
随缘化物。
斯次愿也。
不尔安能愦愦。
久于尘埃间乎。
护得书。
知其难动。
乃遣书迎之。
名达咸阳贵游。
奉谒盛筵。
厚味日至。
名益愧焉。
乃拟周庙之制。
作文以铭金人之膺。
其序曰。
余十五而尚文。
三十而负誉望。
值京都丧乱。
冠冕沦没。
海内知识。
零落殆尽。
呜呼夫其以回天倒日之力。
一旦彫谢。
泰山磐石之固。
忽焉烬灭。
定知世相无常。
浮生虚伪。
譬如朝露。
其停几何。
子是以弃其簪弁。
剃其须发。
衣衲杖锡。
誓欲枯木其形。
死灰其虑。
弃捐识业。
以求虚寂。
庶几以法界如意之宝。
九缄于身。
其亦愈于三缄其口者矣。
其辞曰。
古之摄心人也。
诫之哉。
诫之哉。
无多虑。
无多知。
多知多事。
不如息意。
多虑多失。
不如守一。
虑多志散。
知多心乱。
心乱生恼。
志散妨道。
勿谓何伤。
其苦悠长。
勿言何畏。
其祸鼎沸。
滴水不停。
四海将盈纤尘不拂。
五岳将成。
防末在本。
虽小不轻。
关尔七窍。
闭尔六情。
莫视于色。
莫听于声。
闻声者聋。
见色者盲。
一文一艺。
空中小蚋。
一伎一能。
日下孤灯。
英贤才艺是为愚蔽。
舍弃淳朴。
耽溺淫丽。
识马易奔。
心猿难制。
神既劳役。
形必损毙。
邪径终迷。
脩途永泥。
莫贵才能。
是曰昏懵。
恶拙羡巧。
其德不弘。
名厚行薄。
其高速崩。
徒舒翰卷。
其用不恒。
内怀憍伐。
外致怨憎。
或谈于口。
或书于手。
邀人令誉。
亦孔之丑。
凡谓之吉。
圣谓之咎。
赏悦暂时。
悲忧长久。
畏影畏迹。
愈走愈剧。
端坐树阴。
迹灭影沈。
厌生患老。
随思随造。
心想若灭。
生死长绝。
不死不生。
无相无名。
一道虚寂。
万物齐平。
何胜何重。
何劣何轻。
何贱何辱。
何贵何荣。
澄天愧净。
皎日惭明。
安如岱岭。
固比金城。
敬贻贤哲。
斯道利贞。
又著至道论。
淳德论。
遣执论。
去是非论。
影喻论。
脩空论。
不杀论等。
有集十卷。
盛重于世。
不知所终。
有弟子僧琨。
性沈审。
善音调。
为隋二十五众读经法主。
后于曲池。
造静觉寺。
每临水映竹。
体物赋诗。
颇有篇什云。
续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三
释亡名。俗姓宋氏。南郡人。本名阙殆。世袭衣冠称为望族。弱龄遁世永绝妻孥。吟啸丘壑任怀游处。凡所凭准必映美阮嗣宗之为人也。长富才华乡人驰举。事梁元帝深见礼待。有制新文帝多称述。而恭慎慈敬谦静为心。每从容御筵赐问优异。及梁历不绪。潜志玄门远寄汶蜀脱落尘累。初投兑禅师。兑亦定慧澄明声流关邺。名乃三业依凭四仪恭仰。彫纯假于禅诵兴虑著于篇什。预有学徒问道无倦。会周氏跨有井络。少保蜀国公宇文俊镇之。往爱贤才重其德素。礼供殊伦声闻台省。后齐王续部伏敬日增。任满还雍遂勒归谒。帝劳遗既深。处为夏州三藏。朝省以名文翰可观元非玄侣而冥德没世。将徵拔之。测其器宇有经国之量。朝省总议。或以威恩加之。或以情异转之。然名雅亮卓然曾无易节。天和二年五月。大蒙宰宇文护遗书曰。言念钦属未叙企积。道体休豫无亏虑耶。盖能仁处世志存匡救。非先轮回独尚兹善。既道亚生知才高七步。岂虚缁染沈流当涂。但灵廓妙理三业同臻。冀思莫二。皂白非感耳。怖解偏执赞我时朝。匪惟真俗俱抽。亦是彼我一贯。故令往白。念报雅怀。名答云。辱告深具怀抱。寒暑异域苦乐殊心。辄略常谈且陈事实。贫道禀质丑陋。恒婴疾恼因伛成恭。惟道是务不曾栖息。五十二年。自舍俗缘十有五载。万人归国皆停都邑。羸病一僧独流荒裔。无罪可罚无能可使。百虑九思是所未喻。文多不载。又列六不可十叹息。援据事叙纶贯始终。书略。结云。沙门持戒心口相应。所列六条若有一诳。生则苍天厌之。死则铁钳拔之。洋铜灌之。仰戴三光行年六十。不欺闇室况乃明世。且乡国殄丧宗戚衰亡。贫道何人独堪长久。诚得收迹岩中摄心尘外支养残命敦修慧业。此本志也。寄骸精舍乞食王城。任力行道随缘化物。斯次愿也。如其不尔独处丘壑。安能愦愦久住阎浮地乎。护得书体其难拔。乃与书迎还云。法师秉心弥固栖游世表。玄圭启运。不屈伯夷之节。苍精得历。岂捐嘉遁之志。今遣往迎名达咸阳。贵游奉谒。隆礼厚味弥增常限。以称谓广流藏景难伏。誓当栖玄后德。便闲放无累。乃著宝人铭曰。余十五而尚属文。三十而重势位。值京都丧乱冠冕沦没海内知识零落殆尽。乃喟然叹曰。夫以回天倒日之力。一旦早凋。岱山磐石之固。忽焉烬灭。定知世相无常浮生虚伪。譬如朝露其停几何。大丈夫生当降魔死当饲虎。如其不尔。修禅足以养志。读经足以自娱。富贵名誉徒劳人耳。乃弃其簪弁剃其须发。衣纳杖锡听讲谈玄。战国未宁安身无地。自厌形骸甚于桎梏。思绝苦本莫知其津。大乘经曰。如说行者乃名是圣。不但口之所言。小乘偈曰。能行说为正。不行何所说。若说不能行。不名为智者。至于颜回好学勤改前非季路未修惧闻后语。功劳智扰役神伤命。为道日损何用多知。誓欲枯木其形死灰其虑降此患累以求虚寂。乃作绝学箴文。名息心赞。拟夫周庙。其铭曰。法界有如意宝人焉。九缄其身铭其膺曰。古之摄心人也。诫之哉诫之哉。无多虑无多知。多智多事不如息意。多虑多失不如守一。虑多志散知多心乱。心乱生恼志散妨道。勿谓何伤其苦悠长。勿言何畏其祸鼎沸。滴水不停四海将盈。纤尘不拂五岳将成。防末在本虽小不轻。关尔七窍闭尔六情。莫视于色莫听于声。闻声者聋。见色者盲。一文一艺空中小蚋。一技一能日下孤灯。英贤才艺是为愚弊。舍弃淳朴耽溺淫丽。识马易奔心猿难制。神既劳役形必损毙。邪经终迷修涂永泥。莫贵才能是曰惛懵。洿拙羡巧其德不弘。名厚行薄其高速崩。隆舒污卷其用不恒。内怀憍伐外致怨憎。或谈于口或书于手。邀人令誉亦孔之丑。凡谓之吉圣以之咎。赏悦暂时悲忧长久。畏影畏迹逾走逾剧。端坐树阴迹灭影沈。厌生患老随思随造。心想若灭生死长绝。不死不生无相无名。一道虚寂万物齐平。何胜何劣何重何轻。何贱何辱何贵何荣。澄天愧净皦日惭明。安夫岱岭固彼金城。敬诒贤哲斯道利贞。又著至道论淳德论遣执论去是非论影喻论修空论不杀论等。并文多清素语恒劝善。存质去华不存粉墨。有集十卷盛重于世。不知所终。有弟子僧琨性沈审善音调。为隋二十五众读经法主搜括群籍采摭贤圣。所撰诸论集为一部。称曰论场。有三十卷。披帙一阅俱览百家。亦新学之宗匠者矣。后于曲池。造静觉寺。每临水映竹。体物赋诗。有篇什云。
释慧隆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丹阳句容何氏子。
祖剪梁武陵王长史。
父嶷梁散骑常侍。
隆年十一。
事宣武寺僧都沙门慧舒出家。
恭谦恪慎。
备尽师资。
年十三。
听法云寺确法师成实论。
悉究深隐。
登具之后。
复采毗尼。
覈其精要。
未几。
梁祚告终。
遂避世彭城寺。
仍思开导。
陈纂宸服。
僧正暅公启筵兹寺。
玄徒辐辏。
隆入其室。
继令敷述。
及暅将化。
而委寄斯在矣。
隋御海寓。
奄有九区。
诏天下元德。
咸会京师。
隆志存栖晦。
以老疾固辞。
仁寿元年十一月十六日终。
讲成论三十遍。
涅槃大品各十馀遍。
他不具叙。
先是隆方息慈之际。
忽有人以法华一部遗之。
自称姓蒋。
尤以佛法见托。
噫异哉。
续高僧传·卷第十二 义解篇八
释慧隆。俗姓何氏。丹阳句容人也。祖剪梁武陵王长史。父嶷梁散骑常侍。隆十一出家。师于宣武寺僧都沙门慧舒。舒道业遐畅风标清举。学堪物轨德允人师。乌回当职秉持攸寄。隆恭撝恪慎备尽师资。年届十三志存听学。才欲闻道即感灵瑞。有人自称姓蒋名规。授法华一部便曰。将来佛法寔用相寄。发言适竟莫知所之。以义推之。若非四依齐位九师均德。岂能当斯负荷剋感圣言。遂听法云寺礭法师成论。一遍未周已究深隐。习业数载独称标拔。及登具戒更采毗尼。故得五氎一河殊制异饮。备皆断覈洞尽铨衡。及梁运荡覆避世顺时。虽属彫荒学功靡弃。彭城寺内引化如流。陈氏御历重阐玄踪。僧正暅公道门德望。于兹寺内结肆开筵。义侣玄徒四方云萃。隆当入室独冠群英。既解慧超挺。命令敷述。及暅将化遗旨在斯。法筵是继诚当嘉旨。然其识用淹华言辩清富。每至商搉玄理。顿徙迟疑。虽复谈柄屡撝言锋时砺。而硕难自撤简绰澄远。隋氏驭宇九有同朝。上德高人咸纡延请。隆志存栖晦。以老疾致辞。居旧敷弘。仍以卒岁。仁寿元年十一月十六日卧疾。二十日迁化。尔时冬至告节气序祁寒。云布弥天雪飞遍野。及中宵之泥曰也。天色开霁星汉澄明。岂非神灵哀罔天龙感悼之明瑞矣。然隆慈济成性不尚华饰。柔顺知足无贪为宝。凡讲成论三十遍。涅槃大品各十馀遍。馀则有差故不具叙。未终前领弟子于高座寺南山顶聚土筑坛语曰。我若舍形不烦棺椁。可于此处以施禽虫。坛竟便迁。诚哉知命。后依遗命。仍树高碑寺。沙门法宣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