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珍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僧述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30—513 【介绍】: 南朝梁女僧。彭城人。本怀氏女。年十九,从比丘尼净秀出家。志行坚苦,于经律无不遍览。后复从隐、审二法师,咨受秘奥,居禅林寺,为禅学所宗。后移居闲居寺。得四方供养而不蓄私财。
比丘尼传·卷第四
僧述。
本姓怀。
彭城人也。
僧珍侨居建康。
述幼而志道。
八岁蔬食。
及年十九。
以宋元嘉二十四年从禅林寺净秀尼出家。
节行清苦法检不亏。
游心经律靡不遍览。
后偏功十诵文义优洽。
复从隐审二法师。
咨受秘观遍三昧门。
移住禅林寺为禅学所宗。
去来投集更成嚣动。
述因有隐居之志。
宋临川王母张贵嫔闻之。
舍所居宅欲为立寺。
时制不许辄造。
到元徽二年九月一日。
汝南王母吴充华启。
敕即就缔构。
堂殿房宇五十馀间。
率其同志二十人以禅寂为乐。
名曰闲居。
述动静守贞不敩浮饰。
宋齐之季世道纷喧。
且禅且寂风尘不扰。
齐文帝竟陵文宣王大相礼遇。
修饰一寺事事光奇。
四时供养未曾休息。
及大梁开泰天下有道。
白黑敬仰四远云萃。
而述不蓄私财随得随散。
或账济四众。
或放生。
乞施造金像五躯。
并皆壮丽。
写经及律一千馀卷。
缥帙带轴宝饰新严。
年八十四。
梁天监十四年而卒。
葬于钟山之阳也。
是云宝 朝代:北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559 【介绍】: 或作是宝。
北周人。
初为东魏将。
梁将湛僧珍陷东豫州,州民反于州界,为之内应。
云宝以统军随曹世表讨平之,湛僧珍退走。
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攻颍川,为西魏军所败,云宝杀东扬州刺史降西魏。
西魏以为扬州刺史,据项城。
累官凉州刺史,赐爵洞城郡公。
西魏亡,入北周。
北周明帝武成初,吐谷浑侵凉州,云宝殁于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7—640 【介绍】: 隋唐间僧。雍州万年人,俗姓杜,又称杜顺和尚。年十八出家,事因圣寺珍禅师。为华严宗初祖。在终南山开讲《华严经》。唐太宗曾召入宫,赐号“帝心”,故又被称为“帝心尊者”。坐定于雍州义善寺。有《华严五教止观》、《华严法界观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杜氏。
雍之万年人。
年十八弃俗。
从因圣寺僧珍禅师出家。
魏氏。
素习定学。
先是京师之东有地亢爽。
俗号马头。
营而居之。
方鸠工。
善类子来。
倏就端绪。
有犬身黄足白。
然不知其所从至。
日衔负土木尤勤效。
时过中。
虽饥不食。
事闻。
诏所司日给米三升。
以旌异之。
及其毙。
则工亦告备矣。
端坐。
终日燕嘿自怡。
顺侍旁既久。
其神领意会之妙。
岂复可量哉。
尝化庆州之民设会。
始约五百人。
及期而至者加倍。
檀越有难色。
顺曰。
幸给之。
无忧也。
已而人皆厌足。
无所欠。
然亦不知其增益之自云。
牛马性本驯。
河江弘畅二张家所畜类。
抵齧莫能制。
顺过之。
二张以告。
即为说慈悲法。
抵齧顿息。
骊山地多虫蚁。
顺将领众坐夏其间。
而虑乏蔬茹。
乃圃而祷之。
莳种滋茂。
绝蠹蚀。
间示人以痈肿溃脓。
流血沾污。
而人之爱敬者。
甚而求吮之。
其次求拭之。
顺既愈。
而吮者之口。
拭者之帛。
香气久不散。
三原县民田萨埵者。
患生聋。
张苏者。
患生哑。
顺俱召使前。
而聋者能闻。
哑者能语矣。
武功县僧为龙所魅病。
众以请顺。
未几僧作龙语曰。
禅师既来。
义不可以久住。
其僧病寻已。
此皆物之具有情识。
而若足以感动者。
至于无情识而感动焉。
则或难以理推矣。
行南野。
黄渠适泛涨。
方揭厉。
水忽中断不流。
因径济如遵平陆。
既济而水复流。
汹涌益甚。
见者骇服。
至若刊神树。
撤鬼祠。
斥远巫觋。
又其迹之粗者也。
贞观十四年。
无疾坐逝于京师南郊之义善寺。
春秋八十四。
葬樊川之北原。
颜色经月丰润。
阅三期开龛视之。
骸不仆散。
弟子智俨名贯至相。
振绩京皋。
阐述华严摄论。
以继其烈。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释法顺。
姓杜氏。
雍州万年人。
禀性柔和未思沿恶。
辞亲远戌无惮艰辛。
十八弃俗出家。
事因圣寺僧珍禅师
受持定业。
姓魏氏。
志存俭约野居成性。
京室东阜地号马头。
空岸重邃堪为灵窟。
草创伊基劝俗修理。
端坐指撝示其仪则。
忽感一犬不知何来。
足白身黄自然驯扰。
径入窟内口衔土出。
须臾往返劳而不倦。
食则同僧过中不饮。
即有斯异。
四远响归。
乃以闻上。
隋高重之。
日赐米三升用供常限。
乃至龛成无为而死。
今所谓因圣寺是也。
顺时躬睹斯事。
更倍归依。
力助缔构随便请业。
末行化庆州劝民设会。
供限五百。
及临斋食更倍人来。
供主惧焉。
顺曰。
无所畏也。
但通周给而莫委供所。
由来千人皆足。
尝有清河张弘畅者。
家畜牛马。
性本弊恶。
人皆患之。
卖无取者。
顺示语慈善。
如有闻从。
自后更无抵啮其导发异类为如此也。
常引众骊山。
夏中栖静。
地多虫蚁无因种菜。
顺恐有损害。
就地示之。
令虫移徙。
不久往视。
如其分齐恰无虫焉。
顺时患肿。
脓溃外流。
人有敬而𠲿者。
或有以帛拭者。
寻即差愈馀脓发香流气难比拭帛犹在香气不歇。
三原县民田萨埵者。
生来患聋。
又张苏者。
亦患生哑。
顺闻命来与共言议。
遂如常日。
永即痊复。
武功县僧毒龙所魅。
众以投之。
顺端拱对坐。
龙遂托病僧言曰。
禅师既来。
义无久住。
极相劳娆。
寻即释然。
故使远近瘴疠淫邪所恼者无不投造。
顺不施馀术。
但坐而对之。
识者谓有阴德所感。
故幽灵偏敬致。
其言教所设。
多抑浮词。
显言正理。
神树鬼庙见即焚除。
巫觋所事躬为并当。
祯祥屡见绝无障碍。
其奉正也如此。
而笃性绵密情兼汎爱。
道俗贵贱皆事邀延。
而一其言问胸怀莫二。
或复重痼难治。
深愿未果者。
皆随时指示。
普得遂心。
时有赞毁二途闻达于耳。
相似不知翻作馀语。
因行南野将度黄渠。
其水汎溢。
厉涉而度。
岸既峻滑。
虽登还堕。
水忽断流。
便堕陆度。
及顺上岸水寻还复。
门徒目睹而不测其然也。
所以感通幽显。
声闻朝野。
多有鄙夫利其财食。
顺言不涉世。
全不留心。
随有任用。
情志虚远但服粗弊。
卒无兼副。
虽闻异议仍大笑之其不竞物情又若此也。
今上奉其德仰其神引入内禁。
隆礼崇敬。
储宫王族懿戚重臣。
戒约是投无爽归禁。
以贞观十四年。
都无疾苦。
告累门人。
生来行法令使承用。
言讫如常坐定。
于南郊义善寺。
春秋八十有四临终双鸟投房。
悲惊哀切。
因即坐送于樊川之北原。
凿穴处之。
京邑同嗟。
制服亘野。
肉色不变经月逾鲜。
安坐三周枯骸不散。
自终至今。
恒有异香流气尸所。
学侣等恐有外侵。
乃藏于龛内。
四众良辰赴供弥满。
弟子智俨名贯至相。
幼年奉敬雅遵馀度。
而神用清越振绩京皋。
华严摄论。
寻常讲说。
至龛所化导乡川。
故斯尘不终矣。
神僧传·卷第六
释法顺。
姓杜氏。
雍州万年县人。
禀性柔和。
年十八弃俗出家。
事因圣寺僧珍禅师受持定业。
尝行化庆州劝民设会供限五百。
及临斋食更倍人来。
供主惧焉。
顺曰。
无所畏也。
但通周给而莫委供所从来千人皆足。
有张河江张弘畅者。
家畜牛马性本弊恶。
人皆患之。
卖无取者。
顺示语慈善如有闻从。
自后更无抵齧。
尝引众骊山夏中栖静。
地多虫蚁无因种菜。
顺恐有损害。
就地示之令虫移徙。
不久往视。
如其分齐恰无虫焉。
顺时患肿脓溃外流。
人有敬而𠲿(子累切)者。
或有以帛拭者。
寻即瘥愈。
馀脓发香流气难比。
拭帛犹带香气不散。
三原民田萨埵者。
生来患聋。
又张苏者亦患生哑。
顺闻命来与共言议。
遂如常日永即痊复。
武功县僧为毒龙所魅。
众以投之顺。
端拱对坐。
龙遂托病僧言曰。
禅师既来义无久住。
极相劳娆寻即释然。
故使远近瘴疠淫邪所恼者无不投造。
顺不施馀术但坐而对之无不痊愈。
因行南野将度黄渠。
其水汎溢厉涉而度岸既峻滑。
虽登还堕水忽断流。
便随陆而度。
及顺上岸水寻还复。
门徒勿睹。
而不测其然也。
以贞观十四年。
都无疾苦告累门人。
生来行法令使承用。
言讫如常坐定卒于南郊义善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咸秦人,俗姓高。弱冠登戒。后梁太祖乾化四年至洛阳,创温室以资洗濯。好游历,精吟咏,工丹青。有《五溪烟景图》。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73—956 俗姓高,咸秦(今陕西咸阳一带)人。初于终南圭峰出家。后历游庐山、衡山等地,至高安,师白水本仁。北归后,住洛阳中滩浴院。后梁太祖开平五年(911)归圭峰旧居。后于峰顶创寺院,历45年,度弟子1500人,撰歌颂1000余首。《景德传灯录》卷二〇、《宋高僧传》卷二八有传。《景德传灯录》收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
禅师名智晖。咸秦人。生高氏。童稚时。至精舍。辄留止如家。圭峰温禅师。见而异之。为剃发。年二十。受满足戒。师事高安白水本仁禅师。十年而还洛京。爱中滩佳山水。创屋以居。号温室院。日以施水给药为事。人莫能浅深之。梁开平五年。忽欲还圭峰。山行翛然深往。坐岩石间。如常寝处。顾见磨衲数珠。铜瓶棕笠。藏石壁间。触之即坏。敛目良久曰。此吾前身道具也。因就其处建寺。以酬夙心。方薙草。有祥云出众峰间。遂名曰重云。虎豹引去。有龙湫。险恶不可犯。晖督役。夷塞之。以为路。龙亦移他处。但见云雷随之。后唐明宗闻而佳之。赐额曰长兴。住持馀四十年。节度使王彦超微时。尝从晖游。欲为沙门。晖熟视曰。汝世缘深。当为我家垣墙。彦超后果镇永兴。申弟子之礼。周显德三年夏。诣永兴与彦超别。嘱以护法。彦超泣曰。公遂忍弃弟子乎。晖笑曰。借千年亦一别耳。七月二十四日书偈一首曰。我有一间舍。父母为修盖。住来八十年。近来觉损坏。早拟移别处。事涉有憎爱。待他摧毁时。彼此无妨碍。乃跏趺而化。阅世八十有四。坐六十有四夏。初晖居中滩。有病比丘。为众恶弃之。比丘哀曰。我以夙业白癞。师能为我洗摩。晖为之无难色。俄有神光异香。方讶之。忽失所在。归视疮痂。亦皆异香也。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高氏。
咸阳人。
少从圭峰温禅师剃䰂。
年二十。
乃受具。
学律习禅。
博揽藏教。
然尤工于翰墨吟咏。
且效僧珍道芬。
六法作画。
物像生动。
若其济众之心。
盖出天禀。
固非勉强而行者。
梁乾化四年。
自江表来京邑。
历观诸刹。
以为所须皆备。
而独于浴室。
似有缺典。
于是相攸洛汭。
治屋若干楹。
购山给薪。
凿沼储水。
轮汲而槽受。
其汤之富未易。
言则瓶锡之侣。
冠簪之伦。
搢绅先生之流。
其至者。
日不暇给。
而脱履则木写承足。
卸衣则枲裙障身。
五日一开。
开凡七十有二而岁周矣。
其所浴。
殆数万人不啻。
又辟浴圣室于西庑。
以象十六应真。
其内中则观自在堂也。
侍即扬凝式笃重晖为作碑颂德。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智晖。
姓高氏。
咸秦人也。
权舆总角萌离俗之心。
不狎童游动循天分。
欻遇圭峰温禅师。
气貌瑰伟虚心体道。
趋其门者淑慝旌别矣。
谓晖曰。
子实材器多能之士也。
请祈摄受。
二十登戒。
风骨耸拔好尚且奇。
山中阒然曾无他事。
唯钩索藏教禅律亘通日。
诵百千言义味随嚼。
闻佛许一时外学。
颇精吟咏得骚推之体。
翰墨工外小笔尤嘉。
粉壁兴酣云山在掌。
恒言。
吾慕僧珍道芬之六法。
恨不与同时。
对壁连图各成物象之生动也。
然真放达之士哉。
或振锡而游纵观山水。
或蹑屩而至历览市朝。
意住则留兴尽而去。
或东林入社。
或南岳经行。
悟宗旨于曹溪。
宁劳一宿。
访神仙于阮洞。
拟到三清。
事以志求时无虚度。
此外采药于山谷。
救病于旅僧。
惟切利他心无别务。
洎梁乾化四年。
自江表来于帝京。
顾诸梵宫无所不备。
唯温室洗雪尘垢事有阙焉。
居于洛洲凿户为室。
界南北岸葺数亩之宫。
示以标榜。
召其乐福业者占之。
未期渐构欲闰皆周。
浴具僧坊奂焉有序。
由是洛城缁伍道观上流。
至者如归。
来者无阻每以合朔后五日一开洗涤。
曾无间然。
一岁则七十有馀会矣。
一浴则远近都集三二千僧矣。
晖躬执役未尝言倦。
又以木舄承足。
枲麻缝衣。
彼迦叶波相去几何哉。
其或供僧向暇吟咏。
馀闲则命笔墨也。
缅想嘉陵碧浪太华莲峰。
凝神邈然得趣乃作。
五溪烟景四壁寒林。
移在目前。
暑天凛冽矣。
加复运思奇巧造轮汲水神速无比复构应真浴室。
西庑中十六形像并观自在堂。
弥年完备。
时杨侍郎凝式致政。
佯狂号杨风子者而笃重晖为作碑颂德。
莫测所终。
神僧传·卷第九
释智晖。咸秦人。姓高氏。童稚时至精舍辄留止如家。圭峰温禅师见而异之为剃发。年二十受满足戒。师事高安白水本仁禅师十年。而还洛京。爱中滩佳山水创屋以居。号温室院。日以施水给药为事。人莫能浅深之。梁开平五年忽欲造圭峰山行。翛然深往坐岩石间如常寝处。顾见磨衲数珠铜缸棕笠。藏石壁间。触之即坏。敛目良久曰。此吾前身道具也。因就其处建寺以酬夙心。方薙草有祥云出众峰间。遂名曰重云。虎豹引去。有龙湫险恶不可犯。晖督役夷塞之以为路。龙以移他处。但见云雷随之。后唐明宗闻而佳之。赐额曰长兴。住持四十馀年。节度使王彦超微时。尝从晖游欲为沙门。晖熟视曰。汝世缘深当为我家垣墙。彦超后果镇永兴申弟子之礼。周显德三年夏诣永兴。与彦超别嘱以护法。彦超泣曰。公遂忍弃弟子乎。晖笑曰。借千年亦一别耳。七月二十四日书偈一首。乃加趺而化。阅世八十有四。坐六十有四夏。初晖居中滩。有病比丘为众恶弃之。比丘哀曰。我以宿业白癞。师能为我洗摩。晖为之无难色。俄有神光异香。方讶之。忽失所在归视疮痂亦皆异香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重云禅师智晖。生咸秦高氏。总角时。即好游佛寺。喜动颜色。自誓出家。年二十受满足戒。印心于白水仁禅师。因爱中滩山水。创屋居之。号温室院。日以施水给药为事。有比丘患白癞。众恶之。师引归。日夕与摩洗。久之。忽神光异香焕发。失僧所在。视疮痂皆异香也。梁开平中。思故山。乃还终南圭峰。于是翛然深往。独步岩石。徘徊顾望。忽见磨纳数珠铜瓶棕笠。在石壁间。触之即坏。宛如常寝处。遂恍然曰。此吾前身道具也。因就其处建寺。以酬昔因。方薙草有祥云。出众峰间。遂名重云。虎豹引去。有龙湫险恶不可犯。师夷之为路。龙亦去之。后唐明宗。闻而嘉叹。赐额曰长兴。住持四十馀年。接引后学。老而无倦。节度使王彦超。微时尝从晖游。愿为沙门。晖曰。汝世缘深。当为吾家垣墙。彦超后果镇永兴。于是益敬师。周显德三年夏。诣别彦超。嘱以山门事。初秋体尚无恙。忽说偈曰。我有一间舍。父母为修盖。住来八十年。近来觉损坏。早拟移他处。事涉有憎爱。待他摧毁时。彼此无相碍。乃加趺而化。阅世八十有四。腊六十四。塔于本山。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4—1344 【介绍】: 元僧。江州人,徙南昌,俗姓陈,号笑隐。九岁出家。博通经典,旁及儒家道流百氏之说。居杭州之凤山,迁中天竺,又主建康集庆寺。文宗天历初,被召赴阙,特赐三品文阶,授太中大夫。顺帝时受命校正《禅林清规》。有《蒲室集》。
元诗选
大䜣,字笑隐,南昌陈氏子。家世业儒,去而学佛,得法于晦机熙公。卓锡杭之凤山,迁中天竺。文宗自金陵入正大统,命以潜邸之旧,为龙翔集庆寺。召䜣于杭州,授太中大夫,主寺事,设官隶之。所著有《蒲室集》十五卷,虞邵庵序之,谓䜣公以说法之馀事为文,莫之能禦。吸江海于砚席,肆风云于笔端,一坐十年,以应四方来者之求,殆无虚日。铿宏轩昂,感厉奋激,老于文者,不能过也。欧阳圭斋之序蒲庵复公也,亦曰:由唐至宋,大觉琏公、明教嵩公、觉范洪公,以雄词妙论,大弘其道于江海之间。一时老师宿儒,莫不敛衽叹服。皇元开国,若天隐至公、晦机熙公,倡斯文于东南,一洗咸淳之陋。赵孟頫、袁桷诸先辈,委心而纳交焉。晦机之徒,笑隐䜣公尤为雄杰。其文,太史虞集尝序之矣。䜣公既寂,丛林莫不为斯文之慨豫章见心复公以敏悟之资,发为辞章,溯而上之,卓然并驱于嵩琏诸师无愧也。圭斋次论诸禅老之文,最为明悉,而推重䜣公如此。明洪武初,复公与蒲室之徒全室泐公,同以高僧见召。已见于钱牧斋《列朝诗集》,故不具载。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九
禅师大诉者。
字笑隐。
世籍江州。
为唐尚书陈操之裔。
后徙居南昌。
故为南昌陈氏也。
母萧氏。
孕感异徵。
日者谶曰。
生子当为法中龙文中虎。
及娩。
地为震动。
父殁。
母盛年修净业。
䜣为童时。
见佛相好。
则恋慕如慈亲。
年九岁。
得依水陆院伯父云阇黎为大僧。
遍阅大藏经文。
欲扣明己躬。
愿尽形寿以法为檀。
时一山万禅师开化匡庐之开先寺。
诉竟走依之。
不发。
然诉常于此切万指。
往百丈。
遂彻證于熙禅师拂下。
熙曰。
昔黄龙得旨。
泐潭领徒。
游方及见慈明。
气索汗下。
你道过在甚处。
诉对曰。
千年桃核里。
觅甚旧时仁。
熙以为类己。
大然之。
熙迁杭之净慈。
命䜣分座。
诉以书记自任。
盖䜣博学广知。
加之辩才转变无方。
尝题曹操读碑图。
其略曰。
碑阴八字非隐语。
德祖有智如滑稽。
岂是阿瞒不解此。
感愧上马归路迷。
一时名辈称之。
又访中峰本禅师于天目山。
坐语。
夜半风雨大作。
崖石欲裂。
左右皆辟易。
诉不少动。
中峰曰。
诉公慧定之力。
俱足他日必大可观。
至大四年。
出住湖之乌回。
次住杭城报国。
又住中竺报国。
中竺俱经火之馀。
诉至任缘鼓舞。
大厦俱成。
僧徒相从者垂千辈。
首以竹篦子付之觉原昙。
而妙喜门风又一振矣。
天历元年。
朝旨改金陵潜邸。
为大龙翔集庆寺。
以诉为开山第一代。
明年诏入奎章阁。
设高座。
阐扬大法。
出貂裘金衲赐之。
䜣终不以示人。
然自奉俭薄。
衾衣常十数载不易也。
频躬烧香。
浴以给众。
身外之役。
不以劳人。
至于名教节义。
则感励奋激。
不知有己。
明宗嘉其风范。
亲书广智庵额赐。
诉退居处。
至顺二年。
疏谢。
归林下。
不报。
又辞。
文宗敕台臣慰䜣。
安居龙翔终老。
兼命较订百丈清规。
为缁门定式。
盖百丈建立以来。
年代数百。
法久成毙。
诸方丛席各杜绳规。
俾律仪大典易式无闻。
䜣以百丈旧文。
订列条章若干门。
互换主宾。
令法久住。
书成。
进上。
敕诸丛林。
遵而一之。
于是天下缁流。
礼乐铿锵。
进止有节。
大智之风。
俨然在矣。
嗣后朝赐益隆。
梵侣益众。
其禅席之盛。
自秀法云以来。
未之有也。
会中龙象。
则有愚庵智及季潭宗泐清远怀渭辈。
激扬旨要。
尝问僧。
青州布衫重七斤。
古人道了也毕竟一归何处。
僧曰。
东廊头西廊下。
曰。
甚么处见赵州。
僧拟对。
䜣曰。
棒上不成龙。
又问。
竖拂拈椎。
古佛榜样。
擎杈舞剑。
列祖条章。
衲僧下一句。
作么生道。
僧珍重便行。
䜣曰。
不消一劄。
又问。
释迦弥勒文殊普贤从你脚下过去也。
僧顾左右。
䜣喝之。
又问。
无位真人落在甚处。
僧便作礼。
䜣曰。
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至正四年五月朔日。
退居广智庵。
复与御史脱欢公话。
别凡熟知。
悉致辞。
柬命弟子。
以两朝所赐资帛。
营万佛阁。
俾群生得所瞻仰。
从容书偈。
顺寂焉。
阅世六十一。
坐夏四十六。
学士虞集为蒲室叙。
叙状䜣生平甚详。
盖䜣之母。
精修净业。
感地生白连。
䜣移居报国。
时其母西往。
䜣常愧慕陈尊宿编蒲。
以故志所居处。
皆曰蒲室。
四会语录。
外文集若干卷。
名蒲室集云。
赞曰。
语云。
天地无全功。
圣人无全能。
若仰山父子之为人。
庶其全矣。
熙公至殁。
犹教诫弟子。
整其家法。
䜣公于殁前一日。
召宗泐辈。
孜孜以妙喜门庭为属。
较二公之心。
而往返阎浮百千次。
尚未足其愿也。
呜呼大哉。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大䜣,字笑隐,姓陈氏,九江人也。初谒开先一山了万。万尝经神祠,见纸灰随风旋起,脱然忘所證,以白东叟,叟诘之无滞,遂主开先。䜣叩之,未深契也。乃遣参净慈晦机熙,熙器重之,问:“黄龙得旨泐潭,领徒游方,及见慈明,气索汗下,过在何处?”䜣抗声云:“千年桃核里,觅甚旧时仁。”一日,又举百丈野狐语,诘之曰:“且道不落因果便堕野狐身,不昧因果便脱野狐身,利害甚处?”䜣拟答,机喝之,生平疑滞,涣然冰释。䜣博学多通,于《涅槃》、《法华》、《大品般若》,靡不穷究,故三谛圆融,观法入妙,尤擅词翰。黄溍虞集品其文,奇彩烂然,铿鋐磊落,名重一时。元文宗、顺帝时,屡承恩顾,命坐咨问,授三品文阶,赐赉甚厚,尽用以建閤。元至正四年五月,诣御史大夫脱欢为别,复留书与交游之善者,二十四日书偈趺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