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建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僧净检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92—361 【介绍】: 东晋比丘尼。彭城人,俗姓种,名令仪,早寡家贫,常为贵游子弟教授琴书。晋悯帝建兴中,遇沙门法始,感悟出家。与同志者二十四人共立竹林寺。蓄徒养众,清雅有则。晋土之有比丘尼,自检始。
比丘尼传·卷第一
净检。
本姓仲。
名令仪。
彭城人也。
父诞武威太守。
检少好学早寡家贫。
常为贵游子女教授琴书。
闻法信乐莫由咨禀。
后遇沙门法始经道通达。
晋建兴中于宫城西门立寺。
检乃造之。
始为说法。
检因大悟。
念及强壮以求法利。
从始借经遂达旨趣。
他日谓始曰。
经中云。
比丘比丘尼。
愿见济度。
始曰。
西域有男女二众。
此土其法未具。
检曰。
既云比丘比丘尼。
宁有异法。
始曰。
外国人云。
尼有五百戒便应是异。
当为问和上。
和尚云。
尼戒大同细异。
不得其法必不得授。
尼有十戒得从大僧受。
但无和上尼无所依止耳。
检即剃落从和上受十戒。
同其志者二十四人。
于宫城西门共立竹林寺。
未有尼师。
共咨净检。
过于成德和上者西域沙门智山也。
住罽宾国。
宽和有智思雅习禅诵。
晋永嘉末来达中夏。
分卫自资语必弘道。
时信浅薄莫知祈禀。
建武元年还反罽宾。
后竺佛图澄还述其德业。
皆追恨焉。
检蓄徒养众清雅有则。
说法教化如风靡草。
晋咸康中沙门僧建
于月支国得僧祇尼羯磨及戒本。
升平元年二月八日。
洛阳请外国沙门昙摩羯多为立戒坛。
晋沙门释道场以戒因缘经为难云。
其法不成。
因浮舟于泗。
检等四人同坛上从大僧以受具戒。
晋土有比丘尼亦检为始也。
当其羯磨之日。
殊香芬馥。
阖众同闻。
莫不欣叹加其敬仰。
善修戒行志学不休。
信施虽多随得随散。
常自后己每先于人。
到升平未。
忽复闻前香并见赤气。
有一女人手把五色花自空而下。
检见欣然因语众曰。
好持后事我今行矣。
执手辞别腾空而上。
所行之路有似虹蜺。
直属于天。
时年七十矣。
僧法贞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1—521 【介绍】: 北魏僧。渤海人。九岁出家,为沙门道记弟子。善《成实论》,深得其趣,妙于修讲,听众千人。后因避乱南奔,为追骑所害。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未详氏族。
渤海东莞人。
九岁出家。
居洛下广德寺。
年十一。
师事道记。
诵法华经。
意所不解。
随以造问。
遂通晓其义。
记尤加奖。
稍长善成实论。
僧建齐名。
时人以文句无双。
以贞为入微独步。
且相友爱。
每讲。
听者千数。
得衬施。
造像供养。
清河王怿。
汝南王悦。
并顶礼奉训戒。
会魏德衰陵。
以图南迈。
以梁普通二年。
贞为进骑所及而死。
春秋六十一矣 清河人。
又有慧聪道寂。
皆记公弟子。
学亦可尚。
建南达江阴。
止何园寺。
武帝诏集僧于乐受殿立义。
而建之业顿进。
聪寂不知所终。
续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二
释法贞。
不测氏族。
渤海东光人。
九岁出家。
俊秀之声不齐凡类。
住魏洛下之居广德寺。
为沙门道记弟子。
年十一通诵法华。
意所不解随迷造问。
记谓曰。
后来总持者。
其在尔乎。
及至年长善成实论深得其趣。
备讲之业卓荦标奇。
在于伊洛无所推下。
僧建齐名。
时人目为文句无前。
目贞为入微独步。
贞乃与为义会之友。
道俗斯附听众千人。
随得嚫施造像千躯分布供养。
魏清河王元怿。
汝南王元悦。
并折腰顶礼咨奉戒训。
会魏德衰陵女人居上。
毁论日兴猜忌逾积。
嫉德过常难免今世。
贞谓曰。
大梁正朝礼义之国。
又有菩萨应行风教宣流道法。
相与去乎。
今年过六十。
朝闻夕死吾无恨矣。
曰。
时不可失。
亦先有此怀。
以梁普通二年相率南迈。
贞为追骑所及祸灭其身。
春秋六十一矣。
僧建清河人。
沙弥之时慧俊出类。
及长成人好谈名理。
与慧聪道寂法贞等。
同师道记。
少长相携穷研数论。
遂明五聚解冠一方。
常日讲众恒溢千人。
硕学通方悦其新致。
造筵谈赏以继昼夜。
虽乃志诲成人。
而入里施化。
魏高阳王元邕。
亟相延请累宵言散。
用祛鄙吝。
或清晨嘉会一无逮者。
辄云深恨不同其叙。
故闻风倾渴者。
遥服法味矣。
后南游帝室。
达于江阴住何园寺。
武帝好论义旨敕集学僧。
于乐受殿以次立义。
每于寺讲。
成济后业有逾于前。
慧聪立心闲豫解行远闻。
道寂博习多通雅传师业。
并终于魏土。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元净。字天镜。号朴隐,会稽人,父倪机。母严氏。容貌魁伟。襟怀煦然如春。世间机阱押阖之术。不识为何物。祝发受具。嶷然有远志。从天岸讲天台止观。复往双径。参行端。净入门。端厉声一喝。净若闻雷霆声。黏缚尽脱。遽稽首作礼。端曰。汝果何所见耶。复问答四三转。皆惬端意。端顾左右曰。是般若位中人也。遂命归侍司。寻掌书记。时年二十七。丙申。出世会稽长庆。升天衣万寿。四方问道者。闻风来归。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元净。字天镜。别号朴隐。越之会稽人。父倪机。母严氏。师初以童子出家。领昭庆濡律师戒。嶷然有远志。韩庄节公性。教之为文。伸纸引墨。思源源不可遏。公深加叹赏。既而从天岸济法师。习天台教。尽得其学。台宗诸老。竞以书聘之。欲令出门下。师不从。元叟端公。说法双径。人尊之为当代妙喜。师往从之。入门。叟厉声一喝。师若闻雷霆声。黏缚尽脱。遽稽首作礼。复问答三四转。皆惬叟意。遂录为子。使掌记室。久之。游建业。谒全悟䜣公于大龙翔寺。全悟门风高峻。不轻许可。见师特甚称之。继往临川。谒虞文靖公集。虞公尤称之。留九十日而还。他若黄文献公溍。蒙古忠介公泰不华。翰林学士危公素。其同辞称师。无异于虞公。名闻行宣政院。元至正十六年。请师出世会稽长庆寺。升天衣万寿禅寺。四方问道者。闻风来归。师以气衰。倦于将迎。营精舍一区。而归老焉。即山阴和塔是也。我太祖龙兴。师与钟山法会之选。与东溟目公。碧峰金公。特被召入内庭。从容问道。赐食而退。已而辞归和塔。若将终身焉。未几。灵隐虚席。诸山交致疏币。延师主之。师不得已而赴。未及期年。而崇德之祸作矣。师入院。甫浃日。寺之左右序言曰。寺政实繁乏。都寺僧司之。师曰。若等盍选其人乎。众咸曰。有德现者称多才。昔掌崇德庄田。能辟其莱芜。以食四众。倘以功举。谁曰不然。师诺之。先是。勤旧有闻。歆现之获田利。率无赖比丘。请于前主僧代之。及现之被选也。大惧发其奸私。走崇德县。列现过失。县令丞寘不问。适健令至上其事刑部。刑部讯鞫既得实。以师为寺长。失于简察。法当缘坐。移符逮师。或谓师曰。此三年前事尔。况师实不知。且不识闻。宜自辩诉可也。师笑曰。定业其可逃乎。至部。部主吏问曰。现之犯禁。尔知之乎。曰知之。曰。既知之。当书责款以上。师即操觚如吏言。尚书暨侍郎览之大惊。咸曰。师当今名德也。恶宜有是。荐审之务得其情。师了无异辞。于是。皆谪陕西为民。闻亦大悔。且泣曰。闻草芥耳。岂意上累师德。蚤知至此。虽万死不为也。师弗顾。行至宝应。谓从者曰。吾四体。稍异常时。报身殆将尽乎。夜宿宁国寺。寺住持。故师旧识。相见甚欢。师女弟之夫陈义安。宦移凤阳。以道经寺中。师悦曰。吾遗骸有所托矣。是夕共饭。犹备言迁谪之故。不见有惫色。明旦。忽端坐合爪。连称无量寿佛之名。泊然而逝。实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义安等。为其龛敛。以俟师之季父至。道衋然伤心。遣其法孙梵译。走宝应携骨而还。骨间舍利。丛布如珠。县大夫。及荐绅之流来观。皆叹息而去。其徒结竁于和塔祖垄之侧。瘗焉。寿六十七。腊五十三。三会语有录二卷诗文。曰朴园集。师容貌魁伟。襟怀煦然如春。世间机阱押阖之术。不识为何物。性尚风义。断江恩公。与师缔忘年交。断江卒。师为刊布诗集。复请虞公铭其塔。三主名山。起费补坏。具有成绩。其敷阐大论。发挥先哲。释门每于师是赖。千百人中。不能一二见焉。竟以无罪谪死。苟不归之于定业。将谁尤哉。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净源,字天镜,一号朴隐,姓倪氏,会稽人也。
父机,母严氏,皆为士族。
童时,从弘教大师立公于大报恩寺祝发为僧,受戒于昭庆濡律师,嶷然有远志。
韩庄节公性以道德辞章下帷授徒,净往从之。
于群经要旨,作文程式,俯仰变化,开阖曲折,悉洞然心胸,伸纸引墨,思源源不渴,每进一解,韩公未尝不称善。
天岸济以台衡止观开讲于虎林之集庆,净又往从之。
济为折三千性具之义及四明孤山同异之辨,波澜浩荡,廉陛高严,净能一一领解,台宗诸老竞以书聘之。
时元叟端说法双经山,人尊为“当代妙喜”。
净又往从之,入门,叟厉声呵之,若闻雷霆,黏缚尽脱,遽却立作礼。
叟曰:“汝果何所见耶?
”复问答三四转,皆惬叟意,顾左右曰:“是般若位中人也。
”遂录为弟子,命归侍司,寻掌记室,时年二十七。
久之,出游建业大龙翔寺,寺主广智全悟䜣公精贯儒释,行文为世模范,不轻与人,见净盛称之。
继往临川,谒虞文靖公集,虞公又盛称之,留三月乃还。
当时能文者若黄文献公溍,蒙古忠介公泰不华,翰林学士危公素,莫不闻风赞赏,由是声光远施,上达聪听。
元至正十六年,行宣政院请出世会稽长庆寺,迁天衣万寿禅寺,四方问道者日至,净以衰病倦于将迎,营精舍一区而归老焉,所谓和塔处也。
元运既谢,明室初兴,诏天下名僧建会钟阜,升济幽灵。
净与上竺东溟日、五台璧峰金特被召入内庭,从容问道,赐食而退。
已而辞归和塔,若将终焉。
洪武九年冬十二月,灵隐虚席,诸山交致疏币,延净主之,未及期年,而崇德之祸作矣。
初灵隐有庄田在崇德,都寺僧德现掌之,开辟芜莱,以食四众,无赖比邱某歆其田利,请于前主僧代之。
及净入灵隐,德现复充都监,某惧发其奸私,走崇德县,列现过失,县令丞寘不问。
未几,有健令至,上其事刑部,刑部訉鞫得实,以净为寺主失于检察,法当缘坐,移符逮净。
或谓净曰:“此三年前事,且实不知,宜自辩诉,可免。
”净笑谢曰:“定业其可逃乎?
”至部,主吏问之曰:“现之犯禁,尔知之乎?
”曰:“知之。
”曰:“既知之,当书责款以上。
”净即操觚如吏言,尚书侍郎见之,皆大惊曰:“净当今名德,恶宜有是?
”荐审之,务得其情。
净了无异辞,于是皆谪陕西为民,行至宝应,谓从者道升曰:“吾四体稍异常时,报身殆将尽乎?
”夜宿宁国禅寺,主僧总虚了旧日交游,相见甚欢。
陈义安为青州卫知事,移戍凤阳,以道经此,亦留寺中,与净相遇,净喜曰:“吾遗骸有所托矣。
”义安者,净之女弟夫也。
是夕共饭,备言迁谪之故,不见惫色。
明旦端坐合爪,称佛而逝,时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世寿六十七,僧腊五十三。
义安、总虚为龛敛以俟,法孙梵译走宝应,焚其骨,舍利丛布如珠结,竁山阴和塔瘗焉。
净容貌魁伟,怀煦然,如春世间,机阱之术,不禁自绝。
性尚风义,断江恩与为忘年交。
其卒也,为刊其诗集,复乞虞公铭其塔。
三主名山,起废补败,具有成绩。
《三会语》有录二卷;诗文曰《朴园集》,葺若干卷。
译等哀慕慈法,惧其湮没,疏为事状,徵文于宋文宪公濂而铭诸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