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于天宝

相关人物:共 22 位
共 2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幼出家。隶居成都𮠁县之法定寺。志行坚谨。素为乡里所敬服。寺旧有浮图。尤耸峻。一日雷霆震惊。昏雾拥蔽。浮图中心之木。忽尔自出置旁地。正亦不知何以致然也。先是寺之弥勒像。灵应异常。忠因祷扣。以为浮图者。诸佛菩萨舍利所托也。天龙神鬼所宜呵护。而忽动摇如此。则世间妄议所从发。谤法之罪。所从得矣。是故菩萨宁舍身命。不使众生受谤法罪。惟愿大士加被焉。久之其木复处浮图心如常时。而雷霆昏雾之变。无异于昨。或见四神人。身与浮图齐。而扶掖其木者。岂非忠所感邪。忠竟示灭于寺。
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释惟忠。
少孺为僧励精自行。
在乎群等莫不宗焉。
出家法定寺。
本是后汉永平中佛法始流中国。
便有置德净伽蓝。
神光屡现。
至宋释惠持。
自庐阜辞远公法兄誓化岷蜀。
属谯纵不道。
令数辈操刃欲屠持。
持乃弹指其众惊奔僵仆。
隋开皇四年改名法定焉。
寺有弥勒圣像。
唐武德中忽有枯查沿江而至。
夜发光明。
因雕作像首。
贞观中窦轨为长吏剑门。
佛首光见引达于府。
窦公令人迎取。
数百人亦不能胜。
乃令祝之任欲何往遂言。
可就法定否。
乃一人能举。
窦遂造佛身。
长史高士廉盖殿以安之。
后有僧汎爱树其浮图。
而获一巨蟹。
身足二尺馀。
是塔颇多灵异。
人或将酒肉乘醉诣圣佛前。
立见灾祸矣。
于天宝中于寺愈加精苦。
无何塔为霆震拔其塔心柱出外。
忽有小木承代之意。
众咸怪之。
罔测厥由。
忠乃叩搕于圣弥勒像。
告诉天龙合加畏重。
何辄震击夺塔心柱邪。
是知庶女叫而雷击景公台。
诚有所感。
一日迅雷烈风。
还同前震。
覆睹之乃龙神送旧柱安置如故。
当其易柱阴云四合。
有四神人以身扶翼。
立与塔齐。
忠之感物也若此。
会昌坼寺之前。
舍利七粒出相轮上。
白光满空向西飞去蜀。
皆所自睹。
将倒之时。
赤光见于半天焉。
又此寺有大枣树。
将毁寺之年其树枯瘁。
及大中再置其枣重乐也。
忠后终寺。
系曰。
教法兴替得非数乎。
数算已定晷刻弗移。
如其会昌之前舍利预飞枣树先瘁。
是。
知。
当替数之彊。
兴数必弱。
兴不胜其替矣大中之兴。
替不胜其兴矣。
若不为四相之迁。
非系兴替之数也。
教法是有为之法。
讵免迁流者乎。
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武则天时隐居恒州中条山,往来汾、晋间。尝自言生于尧丙子岁。武后使使召之,佯死不赴。开元中,玄宗好神仙方术之事,因遣使迎至京。欲以玉贞公主降之,大笑不奉诏。寻还山。号通玄先生。有《阴符经太无传》。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武后时,隐于中条山,往来汾晋间。
时人谓其有延年秘术,年已数百岁。
武后召之,乃佯死不赴。
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被召入京,貌约六七十。
玄宗礼敬之,问神仙长年之术。
又欲令尚公主,为其所拒。
不久即请归山,赐号通玄先生。
归恒山蒲吾县后,不久即卒。
一说卒于天宝初。
后世将其列为八仙之一,称为张果老。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唐宋书志及《道藏》中存其著作甚多,其中可能有唐至北宋时人依托之作。
全唐诗》存诗1首。
《道藏》洞玄部众术类收《玄珠歌》1卷,存诗30首,另《悬解录》等书尚存诗20余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三
果。不知何许人。武后时隐中条山。往来汾晋间。自云年数百岁。武后遣使召之。佯死不赴。开元二十一年。恒州刺史常济以同遣使赍玺书邀迎之至东都。元宗好神仙。欲以玉真公主降之。果不奉诏。恳辞归山。乃赐号通元先生。银青光禄大夫。为造栖霞观于隐所。入恒山。不知所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程氏。其先广平人。今占籍京兆之盩庢。母高氏。夜梦佛。有妊。七岁薙落。十八诵法华通大义。三十誓建多宝佛塔。用工之际。玄宗梦见楚金字于虚空中。诘朝遣使召问。乃为成之。且增其级。又于翠微悟真二寺。各建一塔曰吾他日必栖遁于此。乾元二年七月七日。右胁而逝。春秋六十二。法腊三十七。贞元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左街功德开府邠国公窦文场奏。千福寺楚金。是臣得戒和尚。天宝初。为国建多宝塔。置法华道场。经今六十馀年。僧等六时礼诵。经声不绝。已历四朝。未蒙旌德。奉诏谥大圆禅师。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读诵篇第八之一
释楚金。
程氏之子。
本广平郡今为京兆之盩厔人也。
母高氏夜梦诸佛。
因而妊焉。
生实法王之子也。
行素颜玉神和气清。
七岁讽法华。
十八通其义。
三十构塔曰多宝。
四十入帝梦于九重。
玄宗睹法名下见金字。
诘朝使问罔不有孚。
于时声腾京辇。
遂慕人构塔。
累级而成。
有同反掌。
尝于翠微悟真扪萝灵趾。
乃曰。
此吾栖遁之所。
遂奏两寺各建一塔。
咸以多宝为名。
此外吟咏妙经六千馀遍。
宝树之下髣髴见于分身。
灵山之中依俙觌于三变。
心无所得舌流甘露。
瑞鸟金碧栖于手中。
天乐清泠奏于空际。
凡诸休应皆不有之。
乃曰。
法象王之法驾。
回人主之宸眷。
承明三入扬法六宫。
后妃长跪于御筵天华分散而不著。
明皇题额肃宗赐幡。
岂荣冠于一时。
亦庶几于佛在也。
以乾元二年七月七日子时右胁示灭焉。
薪尽火灭雪颜如在。
昭乎上生于安养之国矣。
春秋六十二。
法腊三十七。
天子悯焉。
中使吊焉。
敕骠骑大将军朱光晖监护。
即以其法葬于城西龙首原法华兰若塔之。
初金髫年写法华经。
不衣缣缯。
寒加艾纳而已。
弟子慧空法岸浩然皆随象王之子也。
紫阁峰草堂寺飞锡碑文。
吴通微书。
至贞元十三年四月十三日。
左街功德使开府邠国公窦文场奏。
千福寺先师楚金是臣和尚。
于天宝初为国建多宝塔置法华道场。
经今六十馀祀。
僧等六时礼念经声不断。
以历四朝未蒙旌德。
敕谥大圆禅师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福建长溪人,字珍君。中宗神龙进士。肃宗为太子时,以右补阙兼侍读、积岁不迁,乃弃官徒步归乡里。及肃宗即位以旧恩召之,已卒。遂名其乡曰廉村,水曰廉溪。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珍君,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人。
神龙二年(706)进士及第,累迁左补阙,兼东宫侍读。
因东宫生活清淡,作诗自悼,题于壁间,玄宗见之不悦,题诗其旁:“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
令之乃谢病还乡,计月而受“长溪岁赋”。
肃宗登位,以旧恩召回,时令之已卒。
约卒于天宝年间。
事迹散见于《新唐书·贺知章传》、《唐语林》卷五、《唐诗纪事》卷二〇。
全唐诗》存诗2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润州句容人。排行第四。家贫贱,卜居许州西。喜习禅,与王维、储光羲友善。历官校书郎、忠王府曹参军。约卒于玄宗天宝初,时方中年,王维、储光羲有诗哭之。工诗。殷璠录其诗入《丹阳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排行四,润州句容(今江苏句容)人。
玄宗开元中为忠王府仓曹参军,后为校书郎,约卒于天宝初年。
生平散见《新唐书·艺文志四》之《包融诗》注、《唐诗纪事》卷一七、《唐才子传》卷三。
遥志趣高疏,心慕禅寂,工诗,与王维、储光羲友善,遥卒,王、储皆有诗哭之。
殷璠汇次其诗入《丹阳集》,评曰:“遥诗闲雅,善用声。
”(《吟窗杂录》卷二四《历代吟谱》)《全唐诗》存诗5首(其中二首为刘得仁、李嘉祐诗误入),《全唐诗逸》补断句2。
唐诗汇评
段遥,生卒年不详,润州句容(今属江苏)人。家贫,少产业,曾卜居许州西。玄宗时官校书郎、忠王府仓曹参军。中年卒,家贫不能葬,亲友捐助葬于汝州石楼山。遥好佛,与王维、储光羲友善。殷墦集遥及包融、储光羲等润州籍诗人十八人诗,编为《丹阳集》,已佚。《全唐诗》存诗五首,杂有他人作品。

作品评论

《吟窗杂录》
引殷瑶语:遥诗闲雅,善用声。
唐才子传
(殷遥)与王维结交,同慕禅寂,志趣高疏,多云岫之想。……工诗,词彩不群,而多警句,杜甫尝称许之。
唐诗归
谭云:此君诗少而能妙,王摩诘、储光羲哭得不错。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04—约752 【介绍】: 唐京兆杜陵人。韦待价孙。举进士,宏词、制策皆入殊科。累任畿赤县尉,迁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侍御史。历尚书礼、吏二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给事中。玄宗天宝中,擢礼、吏、户三部侍郎。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武后时宰相韦待价之孙,梁州都督韦令仪之子。
玄宗开元间登进士第,又以宏词登科,试判入高等。
曾任京畿县尉。
天宝初,曾充使监选黔中。
历任礼部、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给事中及礼部、吏部、户部侍郎。
约卒于天宝末年,年49。
事迹见《吕衡州文集》卷六《韦武神道碑》。
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5—774 【介绍】: 唐僧。北天竺人,梵名阿目祛·跋折罗,译名不空金刚。幼丧父,随叔父至中国,师事金刚智。后奉金刚智命赴天竺及狮子国求密藏。玄宗天宝五载再入唐,加号智藏国师,居京兆大兴善寺,译出密部经七十七部,一百二十余卷,与善无畏、金刚智并称“开元三大士”。自玄宗迄代宗,皆为灌顶国师。官至鸿胪卿,封肃国公。出入宫廷,广占田园,势移权贵。卒谥大辨广正智三藏。
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不空,梵名阿目祛跋折罗。北天竺婆罗门族。幼随季父至东土。年十五。师事金刚智三藏。后附昆崙舶至师子国。天宝五载。赍密藏还京师。赐号智藏。历元宗肃宗代宗三朝。皆为灌顶国师。永泰元年诏特进鸿胪卿。加号大广智三藏。九年敕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是年卒。敕赠司空。谥大辨正广智三藏和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华言不空金刚。今止行不空。略也。其先北天竺婆罗门也。幼从季父东游。年十五。师事金刚智三藏。不旬浃。能通梵本悉昙章。声明论等。师大异之。俄受菩萨戒。且入金刚界大曼茶罗。掷华以验后事。知其为教门瑞器。洎登具。善一切有部。异国书语。六月而毕声明大论。再夕而终文殊普贤行愿。此在它人。非一纪一年。未易习者。其敏利可当哉。祈学新瑜伽五部三密法。师久未之许。诏空还天竺。人以为必不可留矣。师独夜梦。京师诸寺佛菩萨像。皆东行。旦诏止空。师益以为神。乃尽传五部灌顶。摩诃阇梨法。毗卢遮那经。苏悉地轨则等。开元二十年。三藏师示灭。图塔影堂。既加缮治。旋游五天。弟子含光慧𧦬等。三十人侍。始抵南海。采访使镏巨邻。恳请灌顶于法性寺演畅。度者万计。感文殊见身。二十九年。过诃凌国。遇大风。作法止之。至狮子国。见普贤阿阇黎。空自是学无常师。凡秘藏诸经。五百部本三昧耶诸尊密印。仪形色像。坛法标帜。文义性相。无不通究。 一日王纵狂象。人趋避莫敢近。空口诵手印。住慈定当衢立。象数头辄踢跌。次游五印土。屡彰奇应。天宝五载。还京师。进狮子国王尸罗迷伽表。金宝璎珞。般若梵夹。杂珠白氎等。诏止鸿胪寺。既而又诏入内。立坛为帝灌顶。后徙居净居寺。是岁夏旱。诏祷雨。制曰。时不得赊。雨不得暴。空请立孔雀王坛祷之。未三日而雨。上大悦。躬持筐。出紫袈裟一副。使即披擐。并赐帛三百匹。尝诏空止大风。请一银瓶作法。风遂止。偶池鹅触翻瓶。风起益暴。诏如前作法。随效。赐号智藏。八载诏许西还。乘驿至南海郡。诏留赴河陇。节度使哥舒翰。请弟子含光等。别为功德使。开府李元琮授法。十三载。并授金刚界大曼拿罗于武威开元寺。士庶数千人。是日道场地震。空曰。群心所感之至也。十五载。还京师居大兴善寺。肃宗皇帝即位初。空常密表凤翔灵武起居。上亦遣使求密法。逮收复返正。皆如逆料。乾元中诏入内。建道场护摩。受转轮王位。七宝灌顶法。上元末。上不豫。空祓除。诵大随求至七遍。翌日有瘳。表乞归山。李辅国宣诏。许。 于终南山智炬寺脩功德。一夕感大乐萨埵。放光證验。以位邻悉地。空曰。众生未度。吾宁自度耶。 代宗即位。恩礼隆渥。译严。密。仁王二经。上为序以颁行之。是日卿云见。天下表贺。永泰元年。制受特进试鸿胪卿。加号大广智三藏。大历三年。于兴善寺立道场。诏近侍大臣诸禁。并入灌顶。四年请自今于天下僧堂中。奉文殊菩萨。为上座。盖憍陈如。虽先度。而特小乘故尔。制曰可。五年夏彗星出。诏空于五台脩功德。讫事星没。秋还自五台。诏以所御狮子骢迎入。赐沿道供帐。六年十二月二日。进所译经凡一百二十馀卷。七十七部。且以贺上生日也。有疏不录。京师不雨。诏立坛以祷。制曰必三日内者。则法力致也。三日外者。非法力矣。仅二日果大霔。上赐紫罗衣一袭。杂䌽百段。弟子衣各一袭。饭千僧。请造文殊阁。贵妃韩王华阳公主。共成之。内出钱。约三千万以助。九年示疾。上疏以辞。诏劳问赐医药。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食邑三千户。固让不允。六月十五日卒。享年七十。僧腊五十。谥大辨广正智三藏。弟子慧朗绍灌顶位。 空于总持。最彰殊胜。利物尤多。玄宗尝诏祷雨。空曰此天数也。某日当自雨。不可强。强之恐暴。因以诏其师金刚智。果风雨大作。坊市有漂溺而死者。遽诏空止之。空于寺庭。捏六七泥媪。洒水作梵语骂之。有顷霁。 一日偕术士罗公远。侍玄宗。坐便殿。公远时时以如意反手搔背。空怒夺如意。击碎其前。公远再三俯地拾不可得。玄宗且起助之拾。空遽举手出如意。示公远。因笑曰。特戏耳。在地者其影也。可拾乎。 北邙巨蛇见形。作人语。丐空救度。且曰弟子每欲翻河水。陷洛阳。以快所怀。空为授归戒。说因果。至谓汝昔以嗔毒太重。受此业身。今复甚。吾力其柰何哉。当思吾言。勿自纵放。后樵者见蛇死涧下。臭闻数里。 天宝中。西蕃大石康居三国兵。围西凉。诏空诵仁王密语于内道场。才二七遍。帝于殿庭见若五百馀人者。惊问空。空曰此毗沙门天王子。领兵赴陛下命。救西凉。宜急设食遣之。既而西凉捷书至。以为三国围急。忽东北去城三十馀里。云雾蔽塞。鼓角声动山谷。三国营垒。中夜有金色鼠。咋绝弓弩弦。莫能制。至是用辄废。遂大奔溃。于时或见神人。皆介冑刀剑以立。光发北城门楼上。有天王坐而怒视。帝省书益多空。 或谓空无它伎能。遇祷雨。但设绣座。手持数寸木神。簸旋之。掷使立座上。俟牙出目瞬。则雨矣。
宋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之一
释不空。
梵名阿目祛跋折罗。
华言不空金刚。
止行二字略也。
本北天竺婆罗门族。
幼失所天。
随叔父观光东国。
年十五师事金刚智三藏。
初导以梵本悉昙章及声明论。
浃旬已通彻矣。
师大异之。
与受菩萨戒。
引入金刚界大曼荼罗。
验以掷花。
知后大兴教法。
洎登具戒善解一切有部。
谙异国书语。
师之翻经常令共译。
凡学声明论。
一纪之功六月而毕。
诵文殊普贤行愿。
一年之限再夕而终。
其敏利皆此类也。
欲求学新瑜伽五部三密法。
涉于三载。
师未教诏。
空拟回天竺。
师梦京城诸寺佛菩萨像皆东行。
寐寤乃知空是真法器。
遂允所求。
授与五部灌顶护摩阿阇梨法及毗卢遮那经苏悉地轨则等。
尽传付之。
厥后师往洛阳。
随侍之际遇其示灭。
即开元二十年矣。
影堂既成。
追谥已毕。
曾奉遗旨令往五天并师子国。
遂议遐征。
初至南海郡。
采访使刘巨邻恳请灌顶。
乃于法性寺相次度人百千万众。
空自对本尊祈请旬日。
感文殊现身。
及将登舟。
采访使召诫番禺界蕃客大首领伊习宾等曰。
今三藏往南天竺师子国。
宜约束船主好将三藏并弟子含光慧𧦬等三七人国信等达彼无令疏失。
二十九年十二月。
附昆崙舶离南海。
至诃陵国界遇大黑风。
众商惶怖各作本国法。
禳之无验。
皆膜拜求哀。
乞加救护。
慧𧦪等亦恸哭。
空曰。
吾今有法。
汝等勿忧。
遂右手执五股菩提心杵。
左手持般若佛母经夹。
作法诵大随求一遍。
即时风偃海澄。
又遇大鲸出水。
喷浪若山。
甚于前患。
众商甘心委命。
空同前作法。
令慧𧦪诵娑竭龙王经。
逡巡众难俱息。
既达师子国。
王遣使迎之。
将入城步骑羽卫骈罗衢路。
王见空礼足。
请住宫中七日供养。
日以黄金斛满盛香水。
王为空躬自洗浴。
次太子后妃辅佐。
如王之礼焉。
空始见普贤阿阇梨。
遂奉献金宝锦绣之属。
请开十八会金刚顶瑜伽法门毗卢遮那大悲胎藏建立坛法。
并许含光慧𧦪等。
同受五部灌顶。
空自尔学无常师。
广求密藏。
及诸经论五百馀部。
本三昧耶。
诸尊密印仪形色像坛法幖帜。
文义性相无不尽源。
一日王作调象戏。
人皆登高望之无敢近者。
空口诵手印作于慈定。
当衢而立。
狂象数头顿皆踢跌。
举国奇之。
次游五印度境。
屡彰瑞应。
至天宝五载还京。
进师子国王尸罗迷伽表。
及金宝璎珞般若梵夹杂珠白氎等。
奉敕权止鸿胪续诏入内立坛为帝灌顶。
后移居净影寺。
是岁终夏愆阳。
诏令祈雨。
制曰。
时不得赊雨不得暴。
空奏立孔雀王坛。
未尽三日雨已浃洽。
帝大悦。
自持宝箱赐紫袈裟一副。
亲为披擐。
仍赐绢二百匹。
后因一日大风卒起。
诏空禳止。
请银瓶一枚作法加持。
须臾戢静。
忽因池鹅误触瓶倾。
其风又作急暴过前。
敕令再止。
随止随效。
帝乃赐号曰智藏焉。
天宝八载许回本国。
乘驿骑五匹至南海郡。
有敕再留十二载。
敕令赴河陇。
节度使哥舒翰所请。
十三载至武威住开元寺。
节度使洎宾从皆愿受灌顶。
士庶数千人咸登道场。
弟子含光等亦受五部法。
别为功德使开府李元琮受法。
并授金刚界大曼荼罗。
是日道场地震。
空曰。
群心之至也。
十五载诏还京住大兴善寺。
至德初銮驾在灵武凤翔。
空常密奉表起居。
肃宗亦密遣使者求秘密法。
洎收京反正之日。
事如所料。
乾元中帝请入内。
建道场护摩法。
为帝受转轮王位七宝灌顶。
上元末帝不豫。
空以大随求真言祓除至七过。
翼日乃瘳。
帝愈加殊礼焉。
空表请入山。
李辅国宣敕令于终南山智炬寺修功德。
念诵之夕感大乐萨埵舒毫发光以相證验位邻悉地。
空曰。
众生未度吾安自度耶。
肃宗厌代。
代宗即位。
恩渥弥厚。
译密严仁王二经毕。
帝为序焉。
颁行之日庆云俄现。
举朝表贺。
永泰元年十一月一日。
制授特进试鸿胪卿。
加号大广智三藏。
大历三年于兴善寺立道场。
敕赐锦绣褥十二领绣罗幡三十二首。
又赐道场僧二七日斋粮。
敕近侍大臣诸禁军使。
并入灌顶。
四年冬。
空奏天下食堂中置文殊菩萨为上座。
制许之。
此盖慊憍陈如是小乘教中始度故也。
五年夏有诏。
请空往五台山修功德。
于时彗星出焉。
法事告终星亦随没。
秋空至自五台。
帝以师子骢并御鞍辔遣中使出城迎入。
赐沿道供帐。
六年十月二日。
帝诞节进所译之经。
表云。
爰自幼年承事先师三藏十有四载。
禀受瑜伽法门。
复游五印度。
求所未授者并诸经论。
计五百馀部。
天宝五载却至上都。
上皇诏入内立灌顶道场。
所赍梵经尽许翻度。
肃宗于内立护摩及灌顶法。
累奉二圣。
令鸠聚先代外国梵文。
或绦索脱落者修。
未译者译。
陛下恭遵遗旨。
再使翻传利济群品。
于天宝迄今大历六年凡一百二十馀卷。
七十七部。
并目录。
及笔受等僧俗名字。
兼略出念诵仪轨写毕遇诞节。
谨具进上。
敕付中外并编入一切经目录中。
李宪诚宣敕赐空锦䌽绢八百匹。
同翻经十大德。
各赐三十匹。
沙门潜真表谢。
僧俗弟子赐物有差。
又以京师春夏不雨。
诏空祈请。
如三日内雨。
是和尚法力。
三日已往而霈然者。
非法力也。
空受敕立坛。
至第二日大雨云足。
帝赐紫罗衣并杂䌽百匹。
弟子衣七副。
设千僧斋。
以报功也。
空进表。
请造文殊阁。
敕允奏。
贵妃韩王华阳公主同成之。
舍内库钱约三千万计。
复翻孽路荼王经。
宣赐相继旁午道路。
至九年自春抵夏。
宣扬妙法诫勖门人。
每语及普贤愿行出生无边法门经。
劝令诵持。
再三叹息。
其先受法者偏令属意观菩提心本尊大印。
直诠阿字了法不生證大觉身。
若指诸掌重重嘱累。
一夜命弟子赵迁持笔砚来。
吾略出涅槃茶毗仪轨以贻后代。
使准此送终。
迁稽首三请。
幸乞慈悲久住。
不然众生何所依乎。
空笑而已。
俄而示疾。
上表告辞。
敕使劳问赐医药。
加开府仪同三司。
封肃国公。
食邑三千户。
固让不俞。
空甚不悦。
且曰。
圣众俨如舒手相慰。
白月圆满吾当逝矣。
奈何临终更窃名位。
乃以五股金刚铃杵先师所传者并银盘子菩提子水精数珠。
留别附中使李宪诚进。
六月十五日。
香水澡沐东首倚卧。
北面瞻望阙庭。
以大印身定中而寂。
享年七十。
僧腊五十。
弟子慧朗次绍灌顶之位。
馀知法者数人。
帝闻辍视朝三日。
赐绢布杂物钱四十万。
造塔钱二百馀万。
敕功德使李元琮知护丧事。
空未终前诸僧梦。
千仞宝台摧。
文殊新阁颓。
金刚杵飞上天。
又兴善寺后池无故而涸。
林竹生实庭花变萎。
七月六日茶毗。
帝诏高品刘仙鹤。
就寺置祭。
赠司空。
谥曰大辩广正智三藏。
火灭收舍利数百粒。
八十粒进内。
其顶骨不然。
中有舍利一颗。
半隐半现。
敕于本院别起塔焉。
空之行化利物居多。
于总持门最彰殊胜。
测其忍位莫定高卑。
始者玄宗尤推重焉。
尝因岁旱。
敕空祈雨。
空曰。
过某日可祷之。
或强得之其暴可怪。
敕请本师金刚智设坛。
果风雨不止。
坊市有漂溺者。
树木有拔仆者。
遽诏空止之。
空于寺庭中捏泥媪五六。
溜水作梵言骂之。
有顷开霁矣。
玄宗召术士罗公远。
与空捔法。
同在便殿。
空时时反手搔背。
罗曰。
借尊师如意。
时殿上有华石。
空挥如意击碎于其前。
罗再三取如意不得。
帝欲起取。
空曰三郎勿起。
此影耳。
乃举手示罗。
如意复完然在手。
又北邙山有巨蛇。
樵采者往往见之。
矫首若丘陵。
夜常承吸露气。
见空人语曰。
弟子恶报。
和尚如何见度。
每欲翻河水陷洛阳城以快所怀也。
空为其受归戒说因果且曰。
汝以瞋心故受。
今那复恚恨乎。
吾力何及。
当思吾言此身必舍矣。
后樵子见蛇死涧下。
臭闻数里。
空凡应诏祈雨无他轨则。
但设一绣座。
手簸旋数寸木神子。
念咒掷之。
当其自立于座上。
已伺其吻角。
牙出目瞬则雨至矣。
又天宝中西蕃大石康三国帅兵围西凉府。
诏空入。
帝御于道场。
空秉香垆诵仁王密语二七遍。
帝见神兵可五百员在于殿庭。
惊问空。
空曰。
毗沙门天王子领兵救安西。
请急设食发遣。
四月二十日果奏云。
二月十一日。
城东北三十许里。
云雾间见神兵长伟。
鼓角諠鸣山地崩震。
蕃部惊溃。
彼营垒中有鼠金色。
咋弓弩弦皆绝。
城北门楼有光明天王。
怒视蕃帅大奔。
帝览奏谢空。
因敕诸道城楼置天王像。
此其始也。
空既终三朝所赐墨制一皆进纳。
生荣死哀。
西域传法僧至此今古少类矣。
嗣其法位慧朗师也。
御史大夫严郢为碑。
徐浩书之树于本院焉。
系曰。
传教令轮者。
东夏以金刚智为始祖。
不空为二祖。
慧朗为三祖。
已下宗承所损益可知也。
自后岐分派别。
咸曰。
传瑜伽大教。
多则多矣。
而少验者何。
亦犹羽嘉生应龙。
应龙生凤皇。
凰皇已降生庶鸟矣。
欲无变革。
其可得乎。
神僧传·卷第八
释不空。梵名阿目祛跋折罗。华言不空金刚。止行二字略也。本北天竺婆罗门族。幼失所天。随叔父观光东国。年十五师事金刚智三藏。初导以梵本悉昙章及声明论。浃旬已通矣后同弟子舍光慧𧦬(扶件切)等三七人。附昆崙舶离南海。至诃陵国界遇大黑风。众商惶怖各作本国法。禳之无验。皆膜拜求哀。乞加救护。慧𧦬等恸哭。空曰。吾今有法。汝等勿忧。遂右手执五股菩提心杵。左手持般若佛母经夹。作法诵大随求一遍。即时风偃海澄。又遇大鲸出水。喷浪若山。甚于前患。众商甘心委命。空同前作法。令慧𧦬诵娑竭龙王经。逡巡众难俱息。既达师子国。王遣使迎之。极备供养。一日王作调象戏。人皆登高望之无敢近者。空口诵手印住于慈定。当衢而立。狂象数头顿皆踢(徒郎切)趺。举国奇之。次游五印度境。屡彰瑞应。至天宝五载还京。是岁终夏愆阳。诏令祈雨。制曰。时不得赊雨不得暴。空奏立孔雀王坛。未尽三日雨已浃洽。帝大悦。后因一日大风卒起。诏空禳止。请银瓶一枚作法加持。须臾戢静。忽因池鹅误触瓶倾。其风又作急暴过前。敕令再止。随止随效。帝乃赐号曰智藏焉。天宝八载许回本国。乘驿骑五匹至南海郡。有敕再留。至德初銮驾在灵武风翔。空常密奉表起居。肃宗亦密遣使者求秘密法。洎收京反正之日。事如所料。上元末帝不豫。空以大随求真言祓除至七过。翼日乃瘳帝愈加殊礼焉。肃宗厌世。代宗即位。恩渥弥厚。又以京师春夏不雨。诏空祈请。如三日内雨是和尚法力。三日已往而霈然者非法力也。空受敕立坛。至第二日大雨云足。一岁复大旱。京兆尹萧昕诣寺谓为结坛致雨。不空命其徒取桦皮仅尺馀。缋小龙于其上。而以炉香瓯水置于前。转吹震舌呼使咒之。食顷即以缋龙授昕曰。可投此于曲江中。投讫亟还。无冒风雨。昕如言投之。旋有白龙才尺馀。摇鬣振鳞自水出。俄而龙长数丈。状如曳素。倏忽亘天。昕鞭马疾驱未及数十步。云物凝晦暴雨骤降。比至永崇里第衢中之水已决渠矣。至永泰中香水沐浴东首以卧。比面瞻礼阙庭。以大印身定中而寂。茶毗火灭。收舍利数百粒。其顶骨不燃。中有舍利一颗。半隐半现。敕于本院别起塔焉。初玄宗召术士罗公远与空角法。同在便殿。罗时时反手搔背。空曰。借尊师如意。时殿上有花石。空挥如意击碎于其前。罗再三取如意不得。帝意欲起取。空曰。上勿起此影耳。乃举手示罗。如意复完然在手。又北邙山有巨蛇。樵采者往往见之。矫首若丘陵。夜常承吸露气。见空人语曰。弟子恶报。和尚如何见度。每欲翻河水陷洛阳城以快所怀也。空为其受归戒说因果。且曰。汝以瞋心故受今报。那复恚恨乎吾力何及。当师吾言此身必舍矣。后樵子见蛇死涧下。臭闻数里。又一日风雨不止。坊市有漂溺者。树木有拔仆者。遽召空止之。空于寺庭中捏泥媪五六溜水作梵言骂之。有顷开霁矣。尝西蕃大石康三国。帅兵围西凉府。诏空入。帝御于道场。空秉香炉诵仁王密语二七遍。帝见神兵可五百员在于殿庭。惊问空。空曰。毗沙门天王子领兵救安西。请急设食发遣。四月二十日果奏云。二月十一日城东北三十许里。云雾间见神兵长伟。鼓角喧鸣山地崩震。蕃部惊溃。彼营中有鼠金色。咋弓弩弦皆绝。城北门楼有光明天王。怒视蕃帅大奔。帝览奏谢空。因敕诸道城楼置天王像。此其始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信安龙丘人,初名楚璧。工五言诗。尝应制举,一岁三擢甲科,时人称之。始授武陟尉。褚无量汇整秘籍,荐安贞分部雠定。玄宗开元时,为中书舍人、集贤院学士,帝属文多令视草。官终中书侍郎。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原名楚璧,信安龙丘(今浙江衢州东)人。
初应制举,一岁三登甲科,为时所称。
玄宗开元初,任武陟尉。
受荐整理秘府文书。
累迁中书舍人、集贤院学士,常受命起草诏诰。
开元十九年(731)任礼部员外郎,进《文府》20卷。
约于开元二十四年任检校工部侍郎。
官至中书侍郎。
封东海县子。
约卒于天宝初。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工诗,尤长于五言,为时所称。
全唐诗》存诗11首、断句2,多应制、送别之作。
搜玉小集》、《文苑英华》另收徐璧诗2首,一说亦为其所作。
全唐文·卷三百五
安贞初名楚璧。信安龙邱人。应制举。一岁三擢甲科。开元中为中书舍人集贤院学士。累迁中书侍郎。封东海县子。天宝初卒。
徐恽 朝代:盛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6前 【介绍】: 唐洛州偃师人,字揖。
徐有功侄。
历官监察御史、吏户二部郎中。
玄宗开元二十九年,自登州刺史,授湖州刺史,未之任,改洪州刺史、江西采访使。
所至清廉有威。
官至陈留郡太守,卒于天宝五载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吴郡吴人。博通经史。玄宗开元中,为宰相萧嵩、张九龄荐入集贤院,预修国史、《六典》及《开元礼》。迁集贤直学士,官河南府仓曹参军。天宝初,预注《礼记·月令》。终官国子司业、集贤殿学士。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博通经史。
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后数年间,萧嵩荐之入集贤院,预修国史及《开元礼》。
二十年,受命注《文选》,未成。
迁集贤院直学士。
预修《唐六典》,预注《礼记·月令》。
二十七年任集贤学士。
天宝间官至国子司业。
于天宝三载(744)以后数年间。
事迹散见《元和姓纂》卷一〇,《旧唐书》之《礼仪志》、《李少良传》,《新唐书·艺文志》,《玉海》卷四六、卷五四引《集贤注记》。
会稽掇英总集》卷二及同治《平江志》卷五四存其诗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共 2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