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守一

相关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三六○
有严(一○二一——一一○一),字昙武,号楂庵,俗姓胡,临海(今浙江临海)人。十四受具戒于阅寿禅师,复谒神照法师学台教,博通三藏,潜志净土。任台州崇善寺。晚岁隐居,庐于楂木之傍,二十年中,专事净业。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一。著《法华经玄签备检》四卷、《法华经文句记笺难》四卷、《摩诃止观辅行助览》四卷,今存。见《释门正统》卷六,《补续高僧传》卷二,《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二七。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有严。
台之临海胡氏子。
母将孕。
号痛顿什。
其兄沙门宗本曰。
是必有异。
若生男当出家。
母闻合掌以许。
既而痛止。
果生男。
六岁从师。
十四受具戒阅寿禅师。
心赋若有所悟。
即往东山。
谒神炤。
于一心三观之道。
法华三昧之行。
莫不神解。
而躬行之。
尝读止观。
至不思议境。
曰。
万法惟一心。
心外无一法。
心法不可得。
是名妙三千。
初主无相。
慧因法真
自赤城迁东掖。
举师以代。
尝谓。
去佛久远。
人迷自性。
凡宣演之际。
必近指一心。
使之易领。
闻者皆能有入。
绍圣中。
郡请主东掖。
师曰。
智者年未五十。
已散徒众。
吾老矣。
可堪此耶。
卒不赴。
隐居故山东峰。
庐于楂木之傍。
因自号楂庵。
一钵无长物。
躬拾薪汲水。
食唯三白。
二十年中。
专事净业。
以安养为故乡。
作怀净土诗八章。
辞情凄切。
人多乐诵。
母病目。
师对观音。
想日精摩尼手。
母即梦神擎日当前。
觉而目明。
师于三昧中。
多获瑞应。
不可枚举。
建中靖国元年。
定中见天神。
告曰。
师净业成矣。
又梦池中生大莲华。
天乐四列。
乃作饯归净土之诗。
越七日。
趺坐而化。
以陶器。
塔于庵北。
有光在塔。
如月形。
三夕乃没。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有严,字楂庵,姓胡氏,临海人。六岁侬灵鹫从师,年十四进具。往东山学于神照,契一心三观之旨,修法华三昧。寻主赤城寺。绍圣中,隐故山东峰,卢于楂木之旁,因以为号。有严严戒律,一钵之外,不蓄分寸。所修三昧,每见瑞应,专事净业。其所谕述多激劝往生。建中靖国元年孟夏,一日入定,若天神降空中曰:“师戒珠圆,净业成矣。”又梦池中大莲华,天乐围绕,乃作《自饯诗》示众。后七日跏趺而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成(一○七一~一一二八),俗姓潘,秀州嘉兴(今属浙江)人。
祝发后于吴兴金山广法院事本觉法真守一禅师,后十九年至随州大洪山师芙蓉道楷禅师。
徽宗大观元年(一一○七)传法香山,政和二年(一一一二),住持汴京净因禅院,后住镇江焦山普济禅院,晚归广法禅院。
为青原下十二世,芙蓉道楷禅师法嗣。
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事见《北山集》卷三二《宋故焦山长老普證大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五、《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
今录诗八首。
释轼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兴福篇
轼。
字空印。
得法于吴江法真
天衣怀四世孙也。
说法于庐山之下。
学者归之如云。
沩山密印禅寺。
大圆祐祖开法之地。
为南国精蓝之冠。
崇宁三年厄于火。
一夕而烬。
寺规模宏大。
潭帅曾公孝蕴。
谋于众。
以为非名世大知识。
福慧具足者。
不能肩此。
轼师其人乎。
于是。
尽礼迎致之。
师亦慨然以兴复为己任。
广其基构而增修之。
使其壮丽称山雄深。
铸万斤铜钟。
涂以黄金。
立大法宝藏殿。
藏诸佛菩萨之言。
又明年。
增广善法堂之后。
为雨花堂。
含风而虚明。
吐月而宏深。
自两廊之左。
绕以复屋。
立库院。
建堂司。
大修僧堂。
曰。
增者人天之福田。
佛祖之因地。
人所见者也。
嚝野深山。
圣道场地。
阿罗汉所住持。
人所不能见。
既以广延其所见。
则所不见者。
敢不敬乎。
又刻五百尊者之像。
阁而供事之。
又明年。
得异木于绝壑。
大合抱。
长倍寻。
断而为三。
刻净土佛菩萨之像。
极其妙丽。
殿于天供厨之南。
又特建阁于寝室之前。
奉安神宗皇帝所赐御书。
阁成而东南倾。
师默计曰。
增万牛莫能挽。
且天章神翰之所在。
山君水王之所宜。
谨藏而卫护之。
今职弗修。
是神羞也。
言卒。
而风雨挟屋。
山岳撼动。
俄而阁正。
万人权呼。
又明年。
重修大三门。
太师楚国公。
为填其额。
却望形胜。
众峰来朝。
有台自献其前。
以宝积灵牙舍利。
葬台之中。
而建塔其上。
千尺九层。
荡摩云烟。
诸方皆建普同塔。
与僧坊相望。
远不过一牛鸣地。
独沩山。
拘阴阳之说。
谓近寺不宜为葬地。
自开山迄今三百年。
建塔于回心桥之南。
其去寺十里。
主者以远故。
或不能亲临。
师曰。
事无大小。
而断于理。
从违不可苟也。
僧火化。
众俱临。
先圣令不可违也。
祸福之来。
以智避就之。
不可从也。
遂建普同塔。
于寺之西。
而屋其上。
又修大圆祖塔。
而峙立两亭。
以覆古今碑刻。
圣溪庄垄亩。
为比邻所吞。
数世且百年。
莫敢谁何。
师曰。
不直而归是陷人。
入泥犁遣掌事执券證。
诸官竟还二百亩。
有玉泉住持僧。
死于龙牙山。
山中人不容其葬。
弟子抱骨石涕。
师哀之。
使于沩山择地建冢塔。
丛林义之。
师之潜行密用之懿。
时时见于与夺。
然皆本于仁我。
道俗化其德。
政和六年。
敕补住镇军之焦山。
师雅意不欲东。
解住持事。
力辞之。
归庵鸾溪之上。
俄诏听还之沩山。
自其始至终而还。
八年之间。
百废具兴。
非乘愿力。
何以臻此。
雪窦天衣之道。
至师大振。
丛林归心焉。
兴修。
盖其游戏也。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慧晖(一○九七~一一八三),号自得,俗姓张,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东南)人。幼依澄照、道凝,年十二出家。年二十扣真歇禅师于长芦。返里谒宏智禅师。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开法补陀寺,徙万寿寺、吉祥寺、雪窦寺。孝宗淳熙三年(一一七六),敕补临安府净慈寺。七年,退归雪窦寺。十年卒,年八十七。为青原下十四世,天童正觉禅师法嗣。有宋了广编《自得慧晖禅师语录》六卷,收入《续藏经》。《嘉泰普灯录》卷一三、《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 慧晖诗,以辑自《语录》者编为一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慧晖。字自得。会稽张氏子。甫二十。叩真歇于长芦。微有所證。旋里谒宏智。智。举当明中有暗。不以暗相遇。当暗中有明。不以明相睹。问之。语不契。初夜坐起。往圣僧前烧香。而宏智适至。忽见顿明前话。次日入室。智可之。许为室中真子。绍兴丁巳。开法普陀。徙万寿。及吉祥雪窦。淳熙三年。补净慈。七年。退归雪窦而化。丕相魏公尝曰。自得。如深云中片石。石窗。则空门御史也。诸方以为名言。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六
自得禅师。
名慧晖。
乃会稽张氏之宠子也。
自少割爱辞亲。
得度于澄炤寺。
孤锡云游。
见长芦真歇。
以为有所證。
于闪电机下。
竟南归。
所遇丛社如逆旅。
一阅而弃之。
遂投谒于觉宏智和尚。
宏智威德自在。
道望隆当世。
当世见者。
皆为神悚。
晖独心负所畜。
不藉通词。
特拟观光。
于座下。
宏智熟视晖而容之。
晖微疑其所以。
乃自请挂塔。
宏智召晖。
至榻前。
诘以宝镜颂。
晖骤进语。
智正色。
遣出之。
晖乃折节自悔。
从前宝惜一齐放下。
一夕正往圣僧前烧香。
适宏智来前。
晖见之。
顿悟大旨自尔。
问答无滞。
得授记莂焉。
绍兴丁巳。
开法补陀。
驰其提唱。
语于宏智。
宏智大悦。
其语曰朔风凛凛扫寒林。
叶落归根露赤心。
万派朝宗舡到岸。
六窗虚映芥投针。
本成现莫他寻性地。
閒閒耀古今。
户外冻消。
春色动四山。
浑作木龙吟。
又曰。
释迦老子穷理尽性。
金口敷宣一代时教。
珠回玉转。
被人唤作拭不净故纸。
达磨祖师以一乘法。
直指单传面壁九年。
不立文字。
被人唤作壁观婆罗门。
且道作么生行履。
免被傍人指注。
衲被蒙头万事休。
此时山僧都不会。
又曰。
巢知风。
穴知雨。
甜者甜兮苦者苦。
不须计较作思量。
五五从来二十五万般。
施设到平常。
此是丛林饱参句。
诸人还委悉么。
野老不知尧舜力。
鼕鼕打鼓祭江神。
谷之神枢之要里许旁参。
回途得妙。
云虽动而常閒。
月虽晦而弥炤。
宾主交参。
正偏兼到。
十洲春尽花凋残。
珊瑚树林日杲杲。
于是补陀风范与天童并峙。
其迁万寿。
次吉祥。
又雪窦。
皆名公巨卿为之劝请。
淳熙丙申。
有诏补净慈。
上堂曰。
皮肤脱落绝方偶。
明了身心一物无。
妙入道寰深静处。
玉人端驭白牛车。
妙明田地达者还。
稀识情不到唯證。
方知白云儿灵。
灵。
自炤青山父卓卓。
常存机分顶后光智契。
劫前眼所以道。
新丰路兮峻仍皾。
新丰洞兮湛然沃。
登者登兮不动摇。
游者游兮莫忽速。
亭堂虽有到人稀。
林泉不长寻常木。
诸禅德向上一著。
尊贵难明琉璃殿。
上不称尊翡翠。
帘前还合伴正与么。
时针线贯通真宗。
不坠合作么生施设。
满头白发离岩谷。
半夜穿云入市廛。
当是时大振曹洞宗风者。
多出宏智之门。
瑞岩有石窗恭。
光孝有了堂彻。
常州善权有法智。
而闻庵居翠岩。
法真居清凉。
乃至大洪长芦皆属焉。
以故净慈典职班序者。
半皆诸方弟侄。
酬唱叶谐。
称为新丰正韵也。
庚子秋。
退归雪窦。
白发垂肩。
逍遥怡怿。
爱携禅客。
谈空白日。
而笑落青山。
常作偈曰。
重重去尽自平常。
春煖风和日渐长。
户外鸟啼声细碎。
岩花狼藉满山房。
以癸卯冬月二十九。
沐浴而逝。
痊于明觉塔右。
赞曰。
晖公以奇隽之。
姿英发锐。
上睹影响。
于掣电光中。
便肯承当。
及入天童炉鞴镕成大器。
辄能振大声。
以达九重。
其境何顺也。
细简今古。
匪流则亢矣。
公乃履满不溢。
顺而能节。
抑何谦以退也。
芳型在望。
不禁高山仰止之思云。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慧晖,字自得,姓张氏,会稽人也。幼依澄照道疑染削,进具。年二十,扣真歇于长芦,微有所證。旋里谒宏智,智举“当明中有暗,不以暗相遇,当暗中有明,不以明相睹”问之,语不契。初夜定,回往圣僧前热香,宏智适至,晖见之顿悟前语。次日入定,智举堪嗟去日颜如玉,郤叹回时𩯭似霜。晖曰:“其入离,其出微。”自尔问荅无滞,智许为室中真子。绍兴丁巳,开法普陁,徙万寿及吉祥雪窦。淳熙三年,敕主净慈,上堂:“朔风凛凛扫寒林,落叶归根露赤心。万派朝宗船到岸,六窗虚映芥投针。本成现,莫他寻,性地间间曜古今。户外冻消春色动,四山浑作木龙吟。”又云:“谷之神,枢之要,里许旁参,回途得妙。云虽动而常间,月虽晦而弥照。宾主交参,正偏兼到,十洲春尽花凋残,珊瑚树林日杲杲。”又尝举风幡䛡,乃曰:“风幡动处著得个眼,即是上座。风幡动处失郤个眼,即是风幡。其或未然,不是风幡不是心,衲僧徒自强锥针。岩房雨过昏烟净,卧听凉风生竹林。”七年秋,退归雪窦。十年冬十一月二十九日中夜,沐浴而逝,塔于明觉之左。后有晦翁悟明者,福州人,上堂举:“夹山会下一僧到皋亭,才礼拜,亭便打,僧再拜,又打。趋去,僧回举似夹山,山云:会否?云:不会。山云:赖汝不会,汝若会即夹山口哑去。应庵拈云:皋亭一期忍俊不禁,争奈拄杖放行太速,当时此僧,莫道皋亭夹山,便是达摩也应斩为三段。明云:皋亭夹山门庭施设,各得其宜,但中间一人较些子,应庵与么道,也是巩县茶瓶。”嘉定十年,明纂修《联镫会要》,至今传于丛林。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尼法海,宝文吕嘉之姑,住平江府(今江苏苏州)西竺寺。
为青原下十三世,本觉守一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八、《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饶州鄱阳人,字季亨,别号深山。
董梦程族弟。
私淑黄斡、董铢,所著《尚书辑录纂注》,博采诸家,不守一师之说。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如庵主,名未详。
久依法真,居台州天台如庵寺。
为青原下十三世,本觉守一禅师法嗣。
因看云门东山水上行语,发明己见,归隐故山。
猿鹿为伍。
郡守闻其风,遣使逼令住持,作偈拒之,遂焚其庐,不知所止。
嘉泰普灯录》卷八、《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智灯。
婺州金华人。
号祖印。
得法于道吾法真
为人精敏有德量。
道俗拥之。
出世年始立也。
而匡宗植道之志。
隐然尊宿自居。
说法三十年。
从者如云。
退老等觉寺坐逝。
有语录一卷。
邹正言浩。
序之曰。
余项在中陶。
尝与李涛师渊。
论天下之名僧。
师渊语余曰。
吾所见祖师者。
有道者也。
蚤以机缘。
为世导师。
晚乃退居都城之等觉。
望其容貌。
如秋际木。
听其解说。
如夜半潮。
始窃以为未始出吾宗。
而终也如一苇大海。
惕惕环视。
莫见畔岸。
后数年。
复见师渊于都城。
问其所谓祖印者而将访焉。
则曰寂灭久矣。
出其所集语录二卷。
示余。
余然后知师渊异时之言。
尚其可以言者。
祖印名字。
不列传灯。
始末不载传记。
幸有正言数行在耳。
然则正言知言。
盖繇师渊知己。
与祖印生气千古。
噫。
古德埋没者。
多矣。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真,南唐李主之裔。
住兴教寺,迁荐福寺、庆元府芦山寺,称无相法真禅师
为南岳下十四世,光孝慧兰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二、《五灯会元》卷一二有传。
今录诗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