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贺皇后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贺怀浦 朝代:北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6 【介绍】: 宋开封陈留人。
孝惠皇后兄。
仕为散指挥使。
太宗太平兴国初,出为岳州刺史,领兵屯三交。
雍熙三年,从杨业北征,死于阵。
贺令图 朝代:北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8—? 【介绍】: 宋开封陈留人。贺怀浦子。少隶赵光义左右,及光义即位,补供奉官。历知莫州、雄州。雍熙二年,领平州刺史。父战死,即命为六宅使。领本州团练使,护瀛州屯兵。握兵边郡久,每岁入奏事,屡请取幽、蓟。太宗起兵攻辽,败于岐沟关,令图轻信契丹诈降言,被诱执,时年三十九,下落不明。
全宋文·卷一三二
贺令图(九四八——?
),开封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人,太祖孝惠皇后之兄子。
太宗即位,补供奉官,改绫锦副使、知莫州,迁崇仪使、知雄州。
雍熙二年,领平州刺史,寻为六宅使,领平州团练使,护瀛州屯兵。
令图握兵边郡十馀年,每岁入奏事,多言边塞利害及幽蓟可取之状。
太宗信之,于雍熙三年三道北伐契丹。
令图为刘廷让部先锋,军没被执,时年三十九。
宋史》卷四六三《外戚传》上有传。

人物简介

简介
赵氏,河南开封人,北宋时期公主,宋太祖赵匡胤嫡次女,母为孝惠皇后贺氏
开宝五年(973年)闰二月,册封延庆公主,下嫁左卫将军石保吉。
宋太宗即位,进封许国公主。
淳化元年(990年)正月,改封晋国公主。
宋真宗继位,进晋国长公主。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正月,进晋国大长公主。
同年十一月病逝,谥号贤靖。
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改封鲁国大长公主。
政和四年(1114年)十二月,改封贤靖大长帝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2—1125 【介绍】: 宋卫州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
孝惠皇后五代族孙。
神宗熙宁中恩授右班殿直,监军器库门。
哲宗元祐六年,以李清臣、苏轼等荐,改承事郎。
徽宗立,通判泗州,徙太平州,因不得志,于大观中致仕,退居苏、常。
家中藏书万卷,手自校雠。
工诗文,尤长于词。
有《东山乐府》、《庆湖遗老集》。
全宋诗
贺铸(一○五二~一一二五),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北宗狂客,卫州(今河南卫辉市)人。以唐贺知章为远祖,因自称越人。初以外戚恩为右班殿直,官监军器库门、临城酒税、徐州宝丰监等。哲宗元祐七年(一○九二),以李清臣、苏轼等荐,监鄂州宝泉监。丁母忧服除,通判泗州、太平州,管勾亳州明道宫。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以承议郎致仕,卜居苏南。又以荐复起,管勾杭州洞霄宫。宣和元年(一一一九)再致仕。七年,卒于常州,年七十四。铸善为词章,以填词名家,因《青玉案》词“梅子黄时雨”句,世称贺梅子。诗亦为时人所重,自编《庆湖遗老诗集》前后集,今有前集传世。集中诗题下多详注作诗年月及诗中涉及的人物里居姓字,见出今本仍系自编本之旧。事见《庆湖遗老诗集》原序及附录《贺公墓志铭》,《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贺铸诗,以明谢氏小草斋抄本(今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底本在原集九卷后增补“拾遗”“补遗”各一卷。参校清乾隆彭氏知圣道斋抄本(简称清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及宜秋馆刊《宋人集乙编》本(简称宋人集),并酌校宋陈思《两宋名贤小集》(简称小集)中所收诗。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词学图录
贺铸(1052-1125) 字方回,号庆湖遗老。
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人。
宋太祖孝惠皇后族孙。
因作词有"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之句,世称贺梅子。
有《庆湖遗老集》、《东山词》(又称《东山寓声乐府》)。
黄鹤楼志·人物篇
贺铸(1052~1125) 北宋词人。
字方回,又名贺三愁,人称贺梅子,自号庆湖遗老。
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生于卫州(今河南省卫辉市)。
出身贵族,宋太祖贺皇后族孙。
曾任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
能诗文,尤长于词,风格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
著《庆湖遗老集》《东山词》等。
曾多次登临黄鹤楼,有五绝《题黄鹤楼下石镜亭》、五律《送左禹赴江夏尉》、五古《黄鹤楼》、七古《登黄鹤楼怀古兼寄潘豳老昆仲》、七律《答致仕吴朝请潜登黄鹤楼见招》《雪后同吴达夫慎献玉登黄鹤楼》《和别清凉和上人》等。
全宋文·卷二六七三
贺铸(一○五二——一一二五),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卫州(治今河南淇县)人。
孝惠皇后之族孙。
喜谈当时事,可否不少假借,人以为近侠。
博学强记,工语言,深婉丽密,如次组绣。
尤长于度曲。
娶宗室女,隶籍右选,监太原工作。
元祐中李清臣执政,奏换通直郎,通判泗州,又倅太平州。
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食宫祠禄。
退居吴下,稍务远引事故。
家藏书万馀卷。
手自校雠,以是杜门将遂其老。
所为词章,往往传播人口。
有《庆湖遗老集》二十卷(存)传世。
见程俱《宋故朝奉郎贺公墓志铭》(《庆湖遗老诗集》附录),《宋史》卷四四三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