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珣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出陆氏。吴人也。自落发。则痛加晦藏。人无能知者。琅琊王兄弟独知之。而敬事焉。大和中。至都止瓦棺寺。从汰公受学。数年妙臻堂奥。汰有弟子昙一。亦有雅风。时呼大小一别之。简文皇帝尤所钦重。帝崩。汰化。一东还依止虎丘。学徒蚁慕而至。若耶山有帛道猷者。以诗寄之曰。连峰数千里。脩林带平津。云过远山翳。风至梗荒榛。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闲步践其径。处处见遗薪。始知百代下。故有上皇民。一得书。遂东适耶溪定交林下。后太守王荟。起嘉祥寺。请一充僧首。久之还吴。止虎丘。以病卒。隆安中也。
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二
竺道壹姓陆。
吴人也。
少出家贞正有学业。
而晦迹隐智。
人莫能知。
与之久处方悟其神出。
琅琊王珣兄弟深加敬事。
晋太和中出都止瓦官寺。
从汰公受学。
数年之中。
思彻渊深讲倾都邑。
汰有弟子昙一。
亦雅有风操。
时人呼昙一为大一。
道一为小壹。
名德相继为时论所宗。
晋简文皇帝深所知重。
及帝崩汰死。
壹乃还东止虎丘山。
学徒苦留不止。
乃令丹阳尹移壹还都。
壹答移曰。
盖闻大道之行嘉遁得肆其志。
唐虞之盛逸民不夺其性。
弘方由于有外。
致远待而不践。
大晋光熙德被无外。
崇礼佛法弘长弥大。
是以殊域之人不远万里。
被褐振锡洋溢天邑。
皆割爱弃欲。
洗心清玄遐期旷世。
故道深常隐志存慈救。
故游不滞方自东徂西。
唯道是务。
虽万物惑其日计。
而识者悟其岁功。
今若责其属籍同役编户。
恐游方之士望崖于圣世。
轻举之徒长往而不反。
亏盛明之风。
谬主相之旨。
且荒服之宾。
无关天台。
幽薮之人。
不书王府。
幸以时审翔而后集也。
壹于是闲居幽阜晦影穷谷。
时若耶山有帛道猷者。
本姓冯。
山阴人。
少以篇牍著称。
性率素好丘壑。
一吟一咏有濠上之风。
与道壹经有讲筵之遇。
后与壹书云。
始得优游山林之下。
纵心孔释之书。
触兴为诗陵峰采药服饵蠲痾乐有馀也。
但不与足下同日。
以此为恨耳。
因有诗曰。
连峰数千里。
修林带平津。
云过远山翳。
风至梗荒榛。
茅茨隐不见。
鸡鸣知有人。
闲步践其径。
处处见遗薪。
始知百代下。
故有上皇民。
壹既得书有契心抱。
乃东适耶溪。
与道猷相会定于林下。
于是纵情尘外以经书自娱。
顷之郡守琅琊王荟。
于邑西起嘉祥寺。
以壹之风德高远。
请居僧首。
壹乃抽六物遗于寺。
造金牒千像。
壹既博通内外。
又律行清严。
故四远僧尼咸依附咨禀。
时人号曰九州都维那。
后暂往吴之虎丘山。
以晋隆安中遇疾而卒。
即葬于山南。
春秋七十有一矣。
孙绰为之赞曰。
驰词说言。
因缘不虚。
惟兹壹公。
绰然有馀。
譬若春圃。
载芬载誉。
条被猗蔚。
枝𠏉森疏。
壹弟子道宝。
姓张。
亦吴人。
聪慧夙成尤善席上。
张彭祖王秀琰皆见推重。
并著莫逆之交焉。
竺法汰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全晋文
法汰,东莞人,少与道安同学,太元中终瓦官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东莞人。
长八尺。
美风姿。
少与道安同学。
决南游。
旅病于阳口。
时桓温镇荆州。
要过供事汤药。
安遣弟子慧远问疾。
疾小间诣温。
温欲留汰久语。
汰以疾作起去。
初不辞谢。
坐客仰其高韵。
沙门道恒执心无义。
盛行荆楚间。
汰曰邪说也。
当亟破之。
遣弟子昙一。
集僧以难。
恒未即屈。
且则慧远就席。
才及数番。
恒觉堕负。
以麈尾扣案。
未得所答。
远曰。
不疾而速杼轴何为。
坐者皆笑。
其义遂沮。
至建邺。
止瓦棺寺。
晋太宗简文帝。
深相敬礼。
开放光题。
大会。
帝亲临幸。
公卿毕集。
众至千人。
瓦棺寺。
本河内山玩墓山公为陶处。
兴宁中。
沙门慧力启乞为寺。
至是而汰更新之。
王珣谢安石。
皆相过从。
弟子昙一昙二。
并有名。
太元二年殁。
寿六十八。
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二
竺法汰。
东莞人。
少与道安同学。
虽才辩不逮而姿貌过之。
与道安避难行至新野。
安分张徒众命汰下京临别谓安曰。
法师仪轨西北下座弘教东南。
江湖道术此焉相望矣。
至于高会净因。
当期之岁寒耳。
于是分手泣涕而别。
乃与弟子昙一昙二等四十馀人。
沿江东下。
遇疾停阳口。
时桓温镇荆州。
遣使要过供事汤药。
安公又遣弟子慧远。
下荆问疾。
汰病小愈诣温。
温欲共汰久语。
先对诸宾未及前汰。
汰既疾势未歇不堪久坐。
乃乘舆历厢回出。
相闻与温曰。
风痰忽发不堪久语。
比当更造。
温匆匆起出接与归焉。
汰形长八尺风姿可观。
含吐蕴藉词若兰芳。
时沙门道恒颇有才力。
常执心无义大行荆土。
汰曰。
此是邪说应须破之。
乃大集名僧令弟子昙一难之。
据经引理析駮纷纭。
恒仗其口辩不肯受屈。
日色既暮。
明旦更集慧远就席。
设难数番关责锋起。
恒自觉义途差异。
神色微动。
麈尾扣案未即有答。
远曰。
不疾而速。
杼轴何为。
座者皆笑矣。
心无之义于此而息。
汰下都止瓦官寺。
晋太宗简文皇帝深相敬。
重请讲放光经。
开题大会。
帝亲临幸。
王侯公卿莫不毕集。
汰形解过人流名四远。
开讲之日黑白观听士女成群。
及咨禀门徒以次骈席。
三吴负帙至者千数。
瓦官寺本是河内山玩公。
墓为陶处。
晋兴宁中沙门慧力启乞为寺止有堂塔而已。
及汰居之更拓房宇修立众业。
又起重门以可地势。
汝南世子司马综第去寺近。
遂侵掘寺侧重门沦陷。
汰不介怀。
综乃感悟躬往悔谢。
汰卧与相见。
傍若无人。
领军王洽东亭王珣太傅谢安并钦敬无极。
临亡数日忽觉不悆。
乃语弟子。
吾将去矣。
以晋太元十二年卒。
春秋六十有八。
烈宗孝武诏曰。
汰法师道播八方泽流后裔。
奄尔丧逝痛贯于怀可赙钱十万丧事所须随由备办。
孙绰为之赞曰。
凄风拂林。
鸣弦映壑。
爽爽法汰。
校德无怍。
汰弟子昙一昙二。
并博练经义。
又善老易。
风流趣好与慧远齐名。
昙二少卒。
汰哭之恸曰。
天丧回也。
汰所著义疏。
并与郤超书论本无义。
皆行于世。
或有言曰。
汰是安公弟子者非也。

人物简介

全晋文
慧持,慧远弟,年十八为僧,与兄俱师事道安,后随道安之襄阳。襄阳陷,随兄之庐山。隆安初入蜀,义熙八年卒,年七十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慧远之弟也。
冲默有远量。
长八尺。
风神俊爽。
年十四。
读书日倍同学。
年十八出家。
与远俱师事安公。
精究经论。
在庐山三千僧。
推以为冠。
其姑为尼。
名道仪。
自江夏观化都下。
持送之。
止东安寺。
卫军王珣因赏识。
既请西域沙门僧伽罗叉。
出中阿含经。
持为详定。
后还山。
豫章太守范宁。
请讲法华毗昙。
于是以书问宁。
远持兄弟孰愈。
宁答曰。
诚今日之二难也。
王曰。
然观其兄。
则足以见其弟矣。
又恶得而优劣哉。
罗什致书。
愿结为友。
持欲游蛾眉。
远留之不可。
曰人生爱聚。
若独喜离何如。
持曰。
出家当以西方为期耳。
径去不顾。
时桓玄殷仲堪在荆州。
持无停意。
止蜀之龙渊精舍。
大弘佛法。
刺史毛璩。
雅相倾挹。
道俗争追崇之。
有谯纵者。
攻杀毛璩。
据蜀自王。
纵有从子道福。
凶悖尤甚。
将兵入持所居。
众惊溃。
持方盥漱。
神色无忤。
道福至旁。
持弹指漉水。
淡然自若。
福愧汗下。
出谓人曰。
大人故与众异也。
以义熙八年卒。
将终谓弟子曰。
经言。
戒如平地。
众善由生。
若行住坐卧。
宜自谨。
经籍在东间者。
以付道泓。
在西间者。
付昙兰。
遂殁。
寿七十六。
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三
释慧持者。
慧远之弟也。
冲默有远量。
年十四学读书。
一日所得当他一旬。
善文史巧才制。
年十八出家。
与兄共伏事道安法师。
遍学众经游刃三藏。
及安在襄阳遣远东下。
持亦俱行。
初憩荆州上明寺。
后适庐山。
皆随远共止。
持形长八尺风神俊爽。
常蹑革屣纳衣半胫。
庐山徒属莫匪英秀。
往反三千皆以持为称首。
持有姑为尼名道仪。
住在江夏。
仪闻京师盛于佛法。
欲下观化。
持乃送姑至都止于东安寺。
晋卫军琅琊王珣深相器重。
时有西域沙门僧伽罗叉。
善诵四含。
请出中阿含经。
持乃校阅文言搜括详定。
后还山。
少时豫章太守范宁请讲法华毗昙。
于是四方云聚千里遥集。
王珣与范宁书云。
远公持公孰愈。
范答书云。
诚为贤兄弟也。
王重书曰。
但令如兄诚未易有。
况复弟贤耶。
兖州刺史琅琊王恭。
致书于沙门僧检曰。
远持兄弟至德何如。
检答曰。
远持兄弟也。
绰绰焉信有道风矣。
罗什在关遥相钦敬。
致书通好。
结为善友。
持后闻成都地沃民丰。
志往传化兼欲观瞩峨嵋振锡岷岫。
乃以晋隆安三年辞远入蜀。
远苦留不止。
远叹曰。
人生爱聚汝乃乐离如何。
持亦悲曰。
若滞情爱聚者本不应出家。
今既割欲求道。
正以西方为期耳。
于是兄弟收泪悯默而别。
行达荆州。
刺史殷仲堪礼遇欣重。
时桓玄亦在彼。
玄虽涉学功疏而一往神出。
见持有邻几独绝尤叹。
是今古无比大欲结欢。
持既疑其为人。
遂弃而不纳。
殷桓二人苦欲留之。
持益无停意。
临去与玄书曰。
本欲栖病峨嵋之屾观化流沙之表。
不能负其发足之怀。
便束装首路。
玄得书惆怅。
知其不可止。
遂乃到蜀。
止龙渊精舍。
大弘佛法。
井络四方慕德成侣。
刺史毛璩雅相崇挹。
时有沙门慧岩僧恭。
先在岷蜀人情倾盖。
及持至止皆望风推服。
有升持堂者皆号登龙门。
恭公幼有才思为蜀郡僧正。
岩公内外多解素为毛璩所重。
后蜀人谯纵因锋镝之机攻杀毛璩。
割据蜀土自号成都王。
乃集僧设会逼请岩公。
岩不得已而赴。
璩既宿昔檀越一旦伤破。
睹事增悲痛形颜色。
遂为谯纵所忌。
因而被害。
举邑纷扰白黑危惧。
持避难憩陴县中寺。
纵有从子道福。
凶悖尤甚。
将兵往陴有所讨戮。
还过入寺人马浴血。
众僧大怖一时惊走。
持在房前盥洗神色无忤。
道福直至持边。
持弹指漉水淡然自若。
福愧悔流汗。
出寺门谓左右曰。
大人故与众异。
后境内清怗还止龙渊寺。
讲说斋忏老而愈笃。
以晋义熙八年卒于寺中。
春秋七十有六。
临终遗命务勖律仪。
谓弟子曰。
经言。
戒如平地众善由生。
汝行住坐卧宜其谨哉。
以东间经籍付弟子道泓在西间法典嘱弟子昙兰。
泓业行清敏。
兰神悟天发。
并系轨师踪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译经科一
此云众天。
姓瞿昙氏。
罽宾国人。
少学道。
专以求师为急。
研味三藏。
尤善阿毗昙心。
尝诵三法度论。
以为入道之径。
为人有威仪。
进止堪睹。
鉴识深渺。
恂恂善诱人。
苻坚建元初至长安。
初僧伽跋澄。
昙摩难提所译。
婆须蜜。
二阿含。
毗昙广说。
三法度等。
凡百馀万言。
慕容之难。
兵戈惊扰。
未尽意旨。
而道安又弃世。
不及刊正。
后东山清平。
提婆乃与冀州沙门法和讲究。
稍习华言。
因知前所出经舛讹。
提婆更出阿毗昙广说众经为證。
会姚兴王秦。
法道特盛。
法和入关。
于是提婆渡江如匡山。
为慧远所宾礼。
以大元中。
请出阿毗昙心。
及三法度等。
译于般若台。
隆安元年游京师。
一时名士。
争先愿见。
又为琅琊王珣所宾礼。
延请于其舍。
讲阿毗昙。
名僧毕集。
提婆徇义。
吐词粲然成文。
时王弥在座。
感悟增敬。
问法网。
道人阿弥所得如何。
答曰。
大略全是。
小未精到耳。
明年又集京师义学沙门慧持四十馀人。
更请重译中阿含。
罽宾国沙门僧伽难叉执梵本。
提婆翻为晋言。
书成。
妙极意得。
世秘重之。
其在河洛。
凡译众经百馀万言。
后不知所终。
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上
僧伽提婆此言众天。
或云提和。
音讹故也。
本姓瞿昙氏。
罽宾人。
入道修学远求明师。
学通三藏尤善阿毗昙心。
洞其纤旨。
常诵三法度论昼夜嗟味。
以为入道之府也。
为人俊朗有深鉴。
而仪止温恭。
务在诲人。
恂恂不怠。
符氏建元中来入长安。
宣流法化。
初僧伽跋澄出婆须蜜及昙摩难提所出二阿含毗昙广说三法度等凡百馀万言。
属慕容之难戎敌纷扰。
兼译人造次未善详悉。
义旨句味往往不尽。
俄而安公弃世未及改正。
后山东清平。
提婆乃与冀州沙门法和俱适洛阳。
四五年间研讲前经。
居华稍积博明汉语。
方知先所出经多有乖失。
法和慨叹未定。
乃更令提婆出阿毗昙及广说众经。
顷之姚兴王秦。
法事甚盛。
于是法和入关。
而提婆渡江。
先是庐山慧远法师。
翘勤妙典广集经藏。
虚心侧席延望远宾。
闻其至止即请入庐岳。
以晋太元中请出阿毗昙心及三法度等。
提婆乃于般若台。
手执梵文口宣晋语。
去华存实务尽义本。
今之所传盖其文也。
至隆安元年来游京师。
晋朝王公及风流名士莫不造席致敬。
时卫军东亭侯琅琊王珣渊懿有深信。
荷持正法建立精舍。
广招学众。
提婆既至。
即延请。
仍于其舍讲阿毗昙。
名僧毕集。
提婆宗致既精词旨明析。
振发义理。
众咸悦悟。
时王弥亦在座听。
后于别屋自讲。
问法纲道人阿弥所得云何。
答曰。
大略全是小未精覈耳。
其敷析之明易启人心如此。
其冬集京都义学沙门释慧持等四十馀人。
更请提婆重译中阿含等。
罽宾沙门僧伽罗叉执梵本。
提婆翻为晋言。
至来夏方讫。
其在江洛左右所出众经百馀万言。
历游华戎备悉风俗。
从容机警善于谈笑。
其道化声誉莫不闻焉。
后不知所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南阳顺阳人,字长文。
范汪孙。
袭爵武兴侯。
雅正好学,以儒术该明,为太学博士。
晋孝武帝太元十三年,卫将军谢石死,议谥,弘之上疏切直,忤谢、桓贵显及尚书仆射王珣,出为馀杭令。
卒官,年四十七。
全晋文
弘之字长文,宁兄康之子,袭祖汪爵武兴侯,为太学博士,出为馀杭令,有集六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51—388 【介绍】: 东晋琅邪临沂人,字季琰,小字僧弥。
王珣弟。
有才艺,善行书,名出上。
时有外国沙门为珉兄弟讲《毗昙经》,讲未半,珉即领悟。
累官著作、散骑郎、国子博士、侍中。
代王献之为中书令。
二人素齐名,时称献之为“大令”,珉为“小令”。
为中书令时,与嫂婢有情,嫂挞婢甚苦。
婢善歌,珉好捉白团扇,因制《团扇歌》。
全晋文·卷二十
珉字季琰,小字僧弥,洽次子。历著作散骑郎、国子博士、黄门侍郎、侍中,代王献之为中书令。卒赠太常卿,有集十卷。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生范氏。
豫州人也。
年十二。
为儒。
深明诗礼。
十六为沙门。
以解义称。
从什公游。
为一时流辈所推。
还建邺。
止东安寺。
宋高祖礼遇特异。
方伐长安。
载与俱。
行。
及文帝嗣位。
尤所钦敬。
初帝于法未甚信崇。
元嘉十二年。
京尹萧摹之请制民间建寺铸像。
帝谓侍中何尚之。
吏部羊玄保曰。
朕少读经不多。
比日弥复无暇。
因果之事。
昧然未究。
所以不敢立异者。
正以卿辈时秀信敬故耳。
范泰谢灵运尝言。
六经法度。
本在济世。
必求妙道。
当以佛经指南。
比见颜延之析达性论。
宗炳难黑白论。
其说汪洋。
大明至理。
并足开奖人意。
若使率土之民。
皆敦此化。
则朕坐致太平。
夫复何事。
因出摹之所上疏曰。
卿等增损。
必有以遏戒浮淫。
无伤弘奖者。
乃当著令耳。
尚之对曰。
横目之俗。
多不敬信。
以臣庸陋。
独有愚勤。
寔惧缺薄。
上玷大法。
更蒙奖论。
重有愧耳。
然前代群英。
则不负明诏矣。
渡江而来。
王导周顗庾亮王濛谢尚郗起王坦之王恭王谧郭文谢敷戴逵许询。
及亡高祖兄弟。
王元琳昆季。
范汪孙绰张玄殷凯。
或宰辅冠冕。
或人伦羽仪。
或置情人天之际。
或抗迹烟霞之表。
皆倒心归依。
其间比对。
如兰护开潜渊遁崇邃。
皆亚迹黄钟。
或不测人也。
近世道俗较谈便尔。
若悉举者。
夷夏汉魏。
奇杰辈出。
不可胜数。
慧远法师云。
释迦之化。
无所不可。
适道固自教原。
齐俗亦为要务。
窃味此言。
有契至理。
若使家家持戒。
则一国息刑。
故佛图澄适赵。
而使二石减暴。
罗什在秦。
则苻健损虐。
神道助教。
昭然可观。
不可诬也。
而摹之所请。
不谓全非。
但伤蠹道俗者。
其意本在无行僧尼。
而情伪难分。
去取未易耳。
至如土木之工。
虽若糜费。
然植福报恩。
未易顿绝。
臣比斟酌。
进退未安。
今日面奉德音。
实用欣抃。
羊玄保进曰。
此谈盖天人之学。
岂臣昧陋。
所宜与闻。
窃恐秦楚论强兵之术。
孙吴尽吞并之计。
无取于此耳。
帝曰。
此非战国之具。
良如卿言。
尚之曰。
夫礼隐逸则战士怠。
贵仁德则兵气销。
傥以孙吴为志。
动期吞并。
亦将无取于尧舜之道。
岂特释教而已哉。
帝悦曰。
释门之有卿。
如孔门之有季路。
所谓恶言不入于耳。
自是崇敬教乘。
颜延之著离识论。
先以其检上帝。
帝命严辩之。
酬酢终日。
帝笑曰。
公等殆不愧支许也。
东海何承天问严。
佛国用何历。
严曰。
天竺夏至之日。
方中无影。
盖天之中也。
五行用土色尚黄。
数以五。
八寸为尺。
十两当汉十二两。
以建辰之月为岁首。
讨覈分至。
推较薄蚀。
顾步光影。
其法甚详。
宿度年纪。
咸有条例。
承天无所措词。
后波利国人来。
果同严说。
帝诏任豫受焉。
严与慧观谢灵运。
详定涅槃经。
梦神诃之曰。
涅槃尊经。
何以辄加斟酌。
严惕然而觉。
欲尽收前本。
时识者曰。
此欲戒厉后人耳。
若必不应者。
宜即于详定时。
见梦也。
严以为然。
后又梦神告曰。
君以佛经之力。
必当见佛。
元嘉二十年殁。
寿八十一。
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慧严。
姓范。
豫州人。
年十二为诸生博晓诗书。
十六出家。
又精鍊佛理。
迄甫立年学洞群籍。
风声四远化洽殊邦。
闻什公在关复从受学。
访正音义多所异闻。
后还京师止东安寺。
宋高祖素所知重。
高祖后伐长安。
要与同行。
严曰。
檀越此行虽伐罪吊民。
贫道事外之人。
不敢闻命。
帝苦要之。
遂行。
及文帝在位。
情好尤密。
每见弘赞问佛法。
先是帝未甚崇信。
至元嘉十二年京尹萧摹之上启请制起寺及铸像。
帝乃与侍中何尚之吏部郎中羊玄保等议之。
谓尚之曰。
朕少来读经不多。
比日弥复无暇。
三世因果未辩厝怀。
而复不敢立异者。
正以卿辈时秀率所敬信故也。
范泰谢灵运常言。
六经典文本在济俗为治。
必求灵性真奥。
岂得不以佛经为指南耶。
近见颜迎之推达性论宗炳难白黑论。
明佛汪汪尤为名理并足开奖人意。
若使率土之滨皆敦此化。
则朕坐致太平。
夫复何事。
近萧摹之请制。
未全经通。
即以相示。
委卿增损。
必有以遏戒浮淫无伤弘奖者。
乃当著令耳。
尚之对曰。
悠悠之徒多不信法。
以臣庸蔽独秉愚勤。
惧以阙薄贻点大教。
今乃更荷褒拂非所敢当。
至如前代群英则不负明诏矣。
中朝已远难复尽知。
度江以来则王导周顗庾亮王濛谢尚郤超王坦王恭王谧郭文谢敷戴逵许询及亡高祖兄弟王元琳昆季范汪孙绰张玄殷顗。
或宰辅之冠盖。
或人伦之羽仪。
或置情天人之际。
或抗迹烟霞之表。
并禀志归依厝心崇信。
其间比对则兰护开潜渊遁崇邃。
皆亚迹黄中。
或不测人也。
近世道俗敷谈便尔。
若当备举夷夏爰逮汉魏。
奇才异德胡可胜言。
慧远法师尝云。
释氏之化无所不可。
适道固自教源。
济俗亦为要务。
窃寻此说有契理奥。
何者若使家家持戒则一国息刑。
故佛澄适赵二石减暴。
灵塔放光苻健损虐。
故神道助教有自来矣。
而萧摹所启亦不谓全非。
但伤蠹道俗者。
本在无行僧尼。
而情貌难分祛取未易。
金铜土木虽縻费滋深。
必福业所寄复难得顿绝。
臣比思为斟酌进退难安。
今日亲奉德音实亦深用夷泰。
羊玄保进曰此谈盖天人之际。
岂臣所宜预。
窃恐秦楚论强兵之术。
孙吴尽吞并之计。
将无取于此耶。
帝曰。
此非战国之具。
良如卿言。
尚之曰。
夫礼隐逸则战士怠。
贵仁德则兵气衰。
若以孙吴为志。
苟在吞噬。
亦无取尧舜之道。
岂唯释教而已耶。
帝悦曰。
释门有卿亦犹孔氏之有季路。
所谓恶言不入于耳。
帝自是信心乃立。
始致意佛经。
及见严观诸僧。
辄论道义理。
时颜延之著离识观及论检。
帝命严辩其同异。
往复终日。
帝笑曰。
公等今日无愧支许。
严后著无生灭论及老子略注等。
东海何承天以博物著名。
乃问严。
佛国将用何历。
严云。
天竺夏至之日方中无影。
所谓天中。
于五行土德色尚黄。
数尚五。
八寸为一尺。
十两当此土十二两。
建辰之月为岁首。
及讨覈分至推校薄蚀。
顾步光影其法甚详。
宿度年纪咸有条例。
承天无所厝难。
后婆利国人来。
果同严说。
帝敕任豫受焉。
大涅槃经初至宋土。
文言致善。
而品数疏简。
初学难以措怀。
严乃共慧观谢灵运等。
依泥洹本加之品目。
文有过质颇亦治改。
始有数本流行。
严乃梦见一人形状极伟。
厉声谓严曰。
涅槃尊经何以轻加斟酌。
严觉已惕然。
乃更集僧欲收前本。
时识者咸云。
此盖欲诫厉后人耳。
若必不应者何容即时方梦。
严以为然。
顷之又梦神人告曰。
君以弘经之力必当见佛也。
严以宋元嘉二十年卒于东安寺。
春秋八十有一矣。
帝诏曰。
严法师器识渊远学道之匠。
奄尔迁神痛悼于怀。
可给钱五万布五十匹。
严弟子法智。
幼有神理。
年二十四往江陵值雅公讲。
便论议数番。
雅厝通无地。
雅顾眄四众曰。
小子斐然成章。
智笑曰。
乃变风变雅作矣。
于是声布楚郢誉洽京吴。
善成实及大小品。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范。豫州人。年十二为诸生。博晓诗书。十六出家。又糟练佛理。迄甫立年。学洞群籍。闻什公在关。复从受学。访正音义。多所异闻。后还京师。止东安寺。宋高祖素所知重。高祖后伐长安。要与仝行。严曰。檀越此行。虽伐罪吊民。贫道事外之人。不敢闻命。帝苦要之遂行。及文帝在位。情好尤密。每见弘赞问佛法。羊玄保进曰。此谈盖天人之际。岂臣所宜预。窃恐秦楚论强兵之术。孙吴尽吞并之计。将无取于此。帝曰。此非战国之具。良如卿言。何尚之曰。夫礼隐逸。则战士怠。贵仁德。则兵气衰。若以孙吴为志。苟在吞噬。亦无取尧舜之道。岂惟释教而已耶。帝悦曰。释门有卿。亦犹孔氏之有季路。所谓恶言不入于耳。帝自是信心乃立。始致意佛经。及见严与诸僧论道义。时颜延之著离识。及论检。帝命严辩其仝异。往复终日。帝笑曰。公等今日。无愧支许。严后著无生灭论。及老子略注等。东海何承天。以博物著名。乃问严。佛国行用何历。严云。天竺夏至之日。方中无影。所谓天中。于五行。土德。色尚黄。数尚五。八寸为一尺。十两当此土十二两。建辰之月为岁首。及讨覈分至。推挍薄蚀。顾步光影。其法甚详。宿度年纪。咸有条例。承天无所厝难。后婆利国人来。果仝严说。初大涅槃经。品数疏简。初学难以厝怌。严乃共慧观。谢灵运等。依泥洹本。加之品目。梦见一人。形状极伟。厉声谓严曰。涅槃尊经。何以趣加斟酌。严觉已惕然。乃更集僧。欲收前本。时识者咸云。此盖欲诫厉后人耳。若必不应者。何容即时方梦。严以为然。顷之又梦神人告曰。君以弘经之力。必当见佛也。以宋元嘉二十年。卒于东安寺。春秋八十有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64—? 【介绍】: 清安徽合肥人,字丹壑。李天馥子。康熙十八年进士,官编修。时仅十六岁。年未满四十而卒。有《野香亭集》。
晚晴簃诗汇·卷四十七
李孚青,字丹壑,合肥人。康熙己未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有《野香亭集》。
清诗别裁集
字丹壑,江南合肥人。
文定公天馥子。
康熙己未进士,官翰林院编修。
著有《野香亭集》。
○丹壑十六岁馆选,人以黑头公目之,惜未四十辞世,故流传诗篇绝少。
维基
李孚青(1664年—1715),字丹壑,江南合肥人,祖籍河南永城。清朝翰林、诗人。康熙十八年(1679年),年仅十六岁即考中己未科二甲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父丧后回乡不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