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介绍】: 姓一作析。东汉广汉雒人,字伯式。通《京氏易》,好黄老言。知世将衰,散资财,周施亲疏。自知亡日,召宾客九族饮食辞诀。卒年八十四。
人物简介
【生卒】:264—322 【介绍】: 东晋河内温人,字敬才。司马逊子。初拜奉车都尉,稍迁广威将军、安夷护军。永嘉之乱,奔建康,补军咨祭酒。晋元帝时,封谯王,领左军将军。王敦专恣,帝以承为南中郎将、湘州刺史,以为屏藩。敦起兵,承讨之。敦遣将来攻,城陷被执,于道中被害。谥闵。全晋文·卷十五
承字敬才,宣帝弟魏中郎进之孙,拜奉车都尉。奉朝请,稍迁广威将军安夷护军,镇安定。惠帝末拜游击将军,永嘉中避乱渡江。元帝镇扬州,以为军咨祭酒。悯帝徵为龙骧将军,不行。元帝为晋王承制,嗣父逊为谯王。太兴初拜屯骑校尉,加辅国将军,领左军将军,加散骑常待。寻出监湘州诸军事、南中郎将、湘州刺史,为王敦将魏乂等所攻。城陷,荆州刺史王廙承敦旨杀之。敦平,追赠车骑将军,谥曰闵。
人物简介
【生卒】:?—319 【介绍】: 东晋义阳新野人。骁勇绝人。始为新野王司马歆镇南参军,累迁南蛮司马。永嘉之乱,故牙门将胡亢聚众起事,假曾竟陵太守。后斩亢并其众,自号南中郎将。据有沔汉。陶侃、荀崧、王廙攻之,均为所败。后为梁州刺史周访所破,斩首。
人物简介
【介绍】: 东晋安定朝那人。皇甫谧子。有文才。晋怀帝永嘉初,以博士征,不起。避乱荆州,隐居不仕。刺史陶侃礼遇甚厚。后王敦左迁陶侃,以从弟王廙代侃,大行诛戮,以方回为侃所敬,责其不来诣己,收而斩之。
人物简介
【介绍】: 东晋初谯国谯人,字文子。夏侯湛侄。曾参安东军事,后迁南平太守。元帝太兴末,王敦举兵内向,承与甘卓等列敦罪状,露檄远近。晋军败绩,敦悉除异己。承以外兄王廙苦请,得免。
人物简介
【介绍】: 西晋江夏安陆人,字仲文。少为吴牙门将陶丹给使。入晋,内徙江夏。有武勇。从陶侃讨陈敏,以功封亭侯。随陶侃攻杜韬,有殊功。累迁广威将军,领竟陵内史。王廙为荆州刺史。杜曾来袭,伺固守。城陷,奔甑山,被创而卒。
人物简介
【介绍】: 东晋琅邪临沂人,字世儒。王敦从弟。少称雅正。光禄大夫傅祗辟为掾。后与兄王廙俱渡江,司马睿(元帝)引为镇东贼曹参军,预讨华轶功,封都亭侯。悯帝时,拜军咨祭酒。东晋立,迁侍中。王敦反,兵至石头城,元帝使彬劳之,以大义责敦,几被杀。敦平,拜度支尚书。成帝咸和二年,苏峻反,次年,建康陷,彬等皆被捶挞驱役。峻平,改筑新宫,彬为大匠,赐爵关内侯。官至尚书右仆射。卒官,年五十九。
人物简介
全晋文·卷十五【生卒】:?—350 【介绍】: 东晋河内温人,字公寿。宗室。成帝咸和中,拜散骑侍郎,累迁黄门侍郎。父为刺史王廙所杀,无忌志欲复仇,欲手刃廙子耆之,付廷尉科罪,帝免之。康帝建元初,迁散骑常侍,转御史中丞,出为辅国将军,寻转南郡、河东二郡太守。穆帝永和二年,随桓温伐蜀,有战功。
无忌字公寿,承子,嗣封谯王。咸和中拜散骑侍郎,累迁屯骑校尉、中书、黄门侍郎,建元初迁散骑常侍,转御史中丞,出为辅国将军、长沙相。又领江夏相,寻转南郡、河东二郡太守,以从平蜀功进前将军。永和六年薨,赠卫将军,谥曰烈王。有集九卷。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十七【生卒】:360—447 【介绍】: 南朝宋琅邪临沂人,字敬弘。避宋武帝讳,故称字。王廙曾孙。桓玄妻舅。东晋末,起家左常侍。性恬静,乐山水,所居舍亭山,景色优美,时人谓之“王东山”。桓玄篡位,屡召不起。宋初建,为度支尚书,累迁吏部尚书。宋文帝元嘉年间,历尚书仆射,尚书令。于公务漠不关心。文帝尝问为政得失,对曰:“天下有道,庶人不议。”帝竟高其言。
敬弘本名裕之,避武帝讳,改称字,琅邪临沂人。晋司州刺史胡之孙,太元隆安间历本国左常侍、卫军参军、天门太守,转桓伟安西长史南平太守去官。桓玄篡位,屡召不就。玄平,起为武帝车骑从事中郎、徐州治中从事史、征西道规咨议参军。入为中书侍郎,转黄门侍郎,不拜。仍除武帝太尉从事中郎,出为吴兴太守,寻征为侍中。宋国建,以为度支尚书,迁太常。及受禅,补宣训卫尉,加散骑常侍,转吏部尚书。文帝即位,以为金紫光禄大夫,领江夏王师,迁尚书左仆射。又迁尚书令,固辞,改授侍中特进左光禄大夫。致仕征为太子少傅,再征为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皆不拜。元嘉二十四年卒,年八十。顺帝升明二年追谥曰文贞。(案,《隋志》,梁有右光禄大夫《王敬集》五卷,《录》一卷,当即此,转写有误脱耳。)
人物简介
释僧𧖩。未详氏族。住新州愿果寺。周武季世将丧释门。崇上老氏受其符录。凡有大醮。帝必具其巾褐同其拜伏。而道经诞妄言无本据。国虽奉事未详雠校。遂不远乡关躬闻帝阙面陈至理。以邪正相参浇情趋竞。未辨真伪更递毁誉。乃著论十有八条难道本宗。又以三科释其前执贤圣既序凡位皎然。其词略云。𧖩以世之滥述云。老子尹喜西度化胡出家。老子为说经戒。令尹喜作佛。教化胡人。又称是鬼谷先生撰。南山四皓注。未善寻者。莫不信从以为口实。异哉此传。君子尚不可誷。况贬大圣者乎。今具陈此说非真。人世差错假托名字。亦乃言不及义翻辱老子。意者胜人达士不出此言。将是无识异道誇竞佛法。假托鬼谷四皓之名。附尹喜传后。作此异论用迷昏俗。窃闻传而不习夫子不许。妄作者凶老君所诫。此之巨患增长三涂。宜应糺正救其此失。然教有内外用生疑假。人有贤圣多述本迹。故班固汉书品人九等。孔丘之徒为上上类。例皆是圣。李老之俦为中上类。例皆是贤。何晏王弼云。老未及圣此则贤。圣天分优劣自显。故魏文之博悟也。黄初三年下敕云。告豫州刺史。老聃贤人。未宜先孔子。不知鲁郡为孔子立庙成未汉桓帝不师圣法。正以嬖臣而事老子欲以求福。良足笑也。此祠之兴由恒帝。武皇帝以老子贤人不毁其屋。朕亦以此亭当路。行来者辄往瞻视。而楼屋倾颓傥能压人。故令修整。作过视之殊未整顿。恐小人谓此为神。妄往祷祝违犯常禁。宜宣告吏民咸使知闻。据斯以言。程露久矣。世多愚人不寻前达。故有此弊耳。今考据年月群达诚言区别人世。并内经外典并对条例。览详卷首邪正自显。虽复著论周世垂名朝野。通人罕遇。终以事迷。竟不行用。及后法毁。逃难不测所终。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