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朱慈𤆃

相关人物:共 11 位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胡维霖 朝代:明至南明

人物简介

维基
胡维霖(16世纪—17世纪),字梦说,号檗山,江西瑞州府新昌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胡维霖是万历四十年(1612年)的举人,次年(1613年)联捷进士,获授工部屯田司主事,升营缮司员外郎,负责监修殿门,节省亿万费用。
外任湖广黄州府知府,调任顺德府。
天启五年(1625年)正月升浙江杭严兵备副使,六年十月以浙江巡抚请奏,加浙江右参政,仍管杭严兵巡道事,七年八月升湖广按察使,管武昌道。
崇祯初,升浙江右布政使,崇祯四年五月转左布政使,请求辞官归乡。
后来胡维霖获起用福建左布政使,分守建南道,密授建阳知县黄国琦计谋,令流贼百剪两花英解散,人民为他们的事迹写下《平寇记》。
任满后升为四川左布政使,隆武年间跟随益王朱慈𤆃和陈泰来、李九华、熊士逵起兵,很快辞官归里,写下《长啸山林》等十多种书,七十三岁时依然像孺子一样地为父母哭泣。

人物简介

维基
李九华(?
—17世纪),字瑞生,江西瑞州府新昌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天启七年(1627年),李九华中式丁卯科江西乡试举人,崇祯元年(1628年)登进士,授福建南安县知县,以兵部主事主持四川乡试,历任车驾郎中,出为井陉佥事,锐意整修边防、训练士兵;曾经在朝廷上陈意见但未得理会。
定州闻警,他委派妻子刘氏守城,自行带兵北上,盗寇却乘机攻入获鹿,刘氏督兵守城八天后失陷,一家被杀。
李九华来不及救援,以丢失领土遭连坐戍边,后来起用为湖广参议。
南明年间,益王朱慈𤆃于建昌起兵,他和陈泰来、胡维霖、熊士逵打算跟从,被按察使漆嘉祉、举人戴国士劝止,后事不详。

人物简介

维基
李恢先,字蜚孟,南直隶镇江府金坛县城东后岐人。
天启元年(1621年)辛酉科应天乡试举人,崇祯元年(1628年)戊辰科进士,授刑部主事,到福建恤刑多次平反冤案,历任员外郎、郎中,升广东广州府知府。
海盗刘香作乱,掳走两名道臣、两名参将,巡按叶绍颙弹劾参总制熊文灿失职,李恢先说:「道臣、参将被劫,现在又处置制台,贼人只会更家骄纵,有损朝廷威望,不如其已。
」叶绍颙同意。
不久熊文灿用计杀死贼人李之奇,请密旨命摧毁其前锋,李恢先守西海口为掎角,四十日后报捷音,但因为不贿赂权臣仅调广西桂平道副使。
越南五年不入贡,他前往劝谕后奉贡如故,刘巡按入境时未及在粤西谒见,遭对方参奏,降为建昌知府。
张普薇聚众数万人,在江西、福建间抢掠闽界,两地巡抚明言讨伐,他说:「两路进兵时,若从广信一路,贼人会逃去建昌。
」最后此事果然发生,益王朱慈𤆃大为恐惧,让他领兵,他下令得一级赏五十金,杀死三位逼近城池的贼人,继以火炮防卫,贼人逃遁;益王命巡抚解学龙移镇建昌,他又请求分宜黄、南丰两路进兵必定大捷,然而解学龙不同意,到战败后才向他问计,他回应:「一定要剿抚并用。
」对方听从,李恢先令芮把总深入,斩杀伪将一人,贼人逃奔就抚,擒杀普薇,解学龙以他首领功,但他拒绝吏部,因此被免归。
年八十七岁依然读书不倦。

人物简介

维基
吴泰来(?
—17世纪),字履受,江西瑞州府新昌县天宝乡人。
吴泰来是崇祯元年进士吴甘来的长兄,在天启七年(1627年)兄弟两人同中顺天府乡试举人,崇祯四年(1631年)成辛未科进士,工部观政,五年获授南京太常寺博士,十年(1637年)转为行人,册封益王朱慈𤆃时拒绝接受馈金。
其后吴泰来迁官礼部主事、员外郎,外任福建督学时北京失陷,原本打算脱下佩带自尽,适逢儿子吴家仪带来兄长劝说侍奉母亲的遗言;他呼喝儿子离去,但儿子和家人包围他,才令他打消自尽念头。
李自成曾拷掠他,任命他为礼知府从事,他绕道走回家服侍母亲,母亲死后庐墓三年,含恨而死,遗命以朝服殓葬。
张晋徵 朝代:明至南明

人物简介

维基
张晋徵(?
—17世纪),字恭锡,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崇祯七年(1634年)甲戌科进士,授福建闽县知县,任内爱护人民,但因为忤逆上级被调往婺源,迁刑部广西司主事,黄道周入狱时竭力为其调护。
之后他改任贵州司员外郎,在河南慎用刑法;外任建昌知府期间流寇来到,益王朱慈𤆃逃走,他守卫当地,又用计擒获流寇首领曹斗墟等人。
后来张晋徵任职建南副使,和罗万爵、张文煇、李允佐、班衣、陈绩、郭轲、杨升诚等人迎立隆武帝,升为福建按察使,再擢官大理卿,福京失守后归乡,弟弟张泰徵也舍弃诸生身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45 【介绍】: 明江西新城人,字元公,自号海岸道人。崇祯元年进士,历宁波、杭州两府推官,以丁忧归。南明弘光时,授仪制主事。清军破南京,被执不屈死。有《瑶光阁集》等。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元公,建昌新城人。崇祯戊辰进士,历宁波杭州二府推官累迁礼部郎中有瑶光阁集
维基
黄端伯(?
—1645年),字元公,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建昌府新城县(今江西省黎川县)人,生平好佛,尝镌私印曰「海岸道人」,明朝末年政治人物、散文家、诗人,因拒降清廷而殉国。
黄端伯自幼聪敏好学,博览经史。
天启四年(1624年)甲子科举人。
崇祯元年(1628年)登戊辰科进士,次年授浙江宁波府推官。
那时倭寇常犯浙江沿海一带,他集思广益,提出防倭十条计策,使该地倭患大为减轻。
他在宁波“布衣素食,货利不撄其心”。
对初次犯法者重在教育,对贿赂者则深恶痛绝。
对穷书生,只要有文才,便加意勉励,给予资助和推荐。
崇祯五年(1632年),因母病故,遂回故里,三年服满,改任杭州府推官。
他办事干练,广知博闻,公务之余,常邀两浙学士讲学于西湖,为当地培养人才。
崇祯十年(1637年),考选北上时,又逢父丧,居家七年。
耳闻目睹居住在建昌(今南城县)的益王朱慈炱作威作福、穷奢极欲的种种行为,义愤填膺,上疏朝廷,列数朱在建昌“擅增兵甲”,“擅增民词,批行郡县,骗害良民”等恶行。
结果,反被朱慈炱诬谄为离间亲藩。
黄端伯于愤怒中弃官为僧,避居庐山。
崇祯十七年(1644年),闯王李自成陷北京,崇祯帝自缢。
镇守山海关的辽东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福王朱由崧即于南京称帝,黄端伯面北动哭,盼为国效力。
经礼部尚书姜曰广推荐,授为正六品礼部仪制司主事、礼部仪制司郎中。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南京失守,朱由崧逃逸,礼部尚书钱谦益及忻城伯赵之龙等百官皆迎降,城内自杀殉国的,除了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以外,只有十二个人,其中高级官员仅刑部尚书高倬,其馀皆是中下级官吏以及一般读书人,故时人叹曰:“国家无事,公卿大臣享其尊荣;不幸有变,儒生小臣奋其义烈!
”黄端伯在其寓所能仁寺傍门书写“大明礼部仪制司主事黄端伯不降”大字,拒不出迎。
清豫亲王多铎,命兵卒将端伯押至面前,并吆喝使跪,端伯不屈。
多铎拍案叱喝:“你认为弘光帝是何种人物,想为他一死?
”端伯朗言:“皇帝圣明!
”不愿多说一句。
多铎问:“马士英何等臣属?
”端伯答曰:“马士英,忠臣也!
”多铎又可气又可笑,问:“马士英乃大奸臣,何得为忠?
”黄端伯说:“马士英不降,拥送太后入浙江,当然是忠臣。
”他指着已经剃发易服的赵之龙等人说:“这些人才是不忠不孝之人。
”多铎点头良久,他问:“素闻黄先生耿介孤直,能否在大清做官?
”黄端伯断然拒绝并斥责迎清失节之人,说得降臣赵之龙等人面色发赤。
多铎将其关押在江宁逾四个月,其间端伯一再拒绝清廷劝降。
虽然身处牢狱之中,依然谈笑如常,且作《明夷录》言:“丹心倾汉室,碧血吐秦廷”以明其志。
六月十四日,清政府下令剃发,他指颈说:“我宁剃(杀)头不剃发”。
八月十三日,多铎再劝端伯降,并威胁道:“不降则戳!
”黄端伯誓死拒降,多铎遂命杀之。
黄端伯整肃冠履,昂首引颈受刃。
刽子手心惊目眩,不敢举刀,黄端伯厉声高喊:“何不刺我心!
”临刑前,面北遥拜,颜色自若,观者万馀,焚香拜泣,连多铎也叹称“南来硬汉仅见此人”,“北向叩头,口呼高皇帝、烈皇帝就死”。
口占绝命词曰:对面绝商量,独露金刚王。

割截无嗔恨,刀山是道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46 【介绍】: 明江西新昌人,字刚长。崇祯四年进士。由宣城知县入为户科给事中。十五年冬,都城戒严,泰来陈战守数策,改授兵科,出视诸军战守方略,以功迁吏科右给事中。乞假归。南明隆武时,历右佥都御史,提督江西义军。清兵入赣后,泰来与举人曹志明等攻抚州,败死。
维基
陈泰来(?
—1645年11月14日),字刚长,江西瑞州府新昌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陈泰来是天启四年(1624年)甲子科举人,到崇祯四年(1631年)成辛未科进士,兵部观政,获授宣城知县,转任户科给事中;崇祯十五年(1642年)冬天北京戒严,他陈述战守的策略,总督赵光抃指出他和与同官荆祚永清楚边境军情,行间奏报适宜让二人参与,获许可。
他又曾经请假带来一万名士兵,肃清天子的车驾,让崇祯帝认为他有气魄。
很快他改任兵科,视察各军队的战守方略,上奏界岭失事,弹劾副总兵柏永镇论死;因功转为吏科右给事中,请假回乡。
弘光帝继位,起用陈泰来任职刑科,他不赴任;宁州土寇攻打新昌,他固守全城,但邑人刘弘毅因此力战而死。
隆武帝福京朝廷擢升他为太常少卿兼兵科,和万元吉共同守卫赣州,不久转为太仆卿、佥都御史,提督江西义军,任命袁应梦为参军,张天溥为司饷。
清朝军队(《明史》则指是李自成部下)侵略掠新昌,陈泰来与熊维朴共同攻破。
当初,益王朱慈𤆃于建昌起兵,陈泰来与胡维霖、李九华、熊士逵打算跟从,按察使漆嘉祉、举人戴国士认为不可,说:「先生接受朝廷任命,现在又跟随益王,打算奉益王入朝吗,益王一定不妥协。
服侍二人代表怀有贰心,先生为国事捐献身家,本来教以忠诚,但现在却先表露贰心,谁会原谅?
」陈泰来就停止此事。
然后建昌失援,新昌失守,戴国士投降,投入金声桓麾下。
陈泰来怨恨地说:「我被逆贼欺骗,你原来为敌游说,都是国事而已,益王与朝廷又有何分别?
」有意诛杀戴国士,但顾及自己力薄不敌,仍和他通好。
其时有曹志明、曹国祺、聂栋、王平东、李维桢、黄柍、晏扬勋、任汲、李淩洪、黄国彦等人在上高起兵,称「七家军」,陈泰来就和他们联合,并连黄朝宣军队。
隆武元年(1645年)十一月恢复上高,斩杀知县张朝荃,又取回新昌宁州,斩知县李全家,羞辱戴国士妻子和亲友数人,数落他的罪行。
泰来又和下园刘氏义师包围瑞州,但未攻克;金声桓引清兵攻入新昌,守将出降,他来到界埠,曹志明、王平东、黄柍、任汲、李淩洪等人自上高移师会合,进攻抚州。
十四日,上高黄鼎彝降清,带领清军,陈泰来战败,与刘诏新、谌廷桩、胡亲民一同战死。
又有说法指戴国士与陈泰来为姻亲,已经投降,权充驿传道。
金声桓使人招陈泰来,召重兵紧随其后,国士入泰来营相见,清兵就已压阵,他败走黄氏祠自刎死。
漆嘉祉 朝代:明至南明

人物简介

维基
漆嘉祉(?
—17世纪),字蔚生,江西瑞州府新昌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漆嘉祉二岁丧父,依寡母熊氏为命,在他成名后,以母亲守节上闻,得到朝廷的旌表。
他是天启四年(1624年)举人,崇祯四年(1631年)成辛未科进士,礼部观政,授任广东顺德和潮阳知县,任内廉洁有善政;并阻挡刘香攻城,赈济人民。
九年任广东乡试同考官,十一年升兵部武选司主事,旋以延迟上任被降二级,调外任。
十二年补福建按察司照磨,十三年升宁国府推官,升兵部武库司主事、员外郎,外任浙江杭严佥事,升广东海北副使,因母亲年老请求归。
隆武元年(1645年),益王朱慈𤆃在福建建昌起兵,漆嘉祉和戴国士坚持劝阻。
同年,负责瑞州义兵的军饷。
永历元年(1647年),发米赈济,地方人民称颂其德。
因考虑慎重,不肯起兵,被人所轻。
南明灭亡,他谈及先朝遗事,动辄涕泗横流。
清朝朝廷派人推荐他做官,拒不出仕。
罗大任 朝代:明至南明

人物简介

维基
罗大任(16世纪—17世纪),字小逊,号遁庵,江西南昌府丰城县京堆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罗大任是崇祯三年(1630年)举人,次年(1631年)成进士,工部观政,获授庶吉士、检讨,值班经筵,为崇祯帝撰写讲义,多次得嘉许。
某天他讲解《宝训》完毕,崇祯帝命他讲解《大明律》;他取出《大明律》中的「以」「准」「皆」「各」「其」「及」「即」「若」八字各讲解百多字。
崇祯帝动容地说:「朕听《宝训》后感到舒畅,闻《律令》后感到悲伤。
每个字有很多义例,为何不能用刑慎重?
」之后历任詹事府谕德、国子监司业,管理敕书;并主持顺天乡试,得士人心。
崇祯十四年(1641年),崇祯帝临幸国学,他讲解《易经》的咸卦;两年后(1643年)负责册封益王朱慈𤆃后告归。
北京失陷,罗大任上吊自杀获救;弘光年间改任中允、祭酒。
隆武帝继位,升任他为少佥事、侍读学士、佥都御史,管理南昌恢复剿匪,入朝担任礼部右侍郎;到永历帝即位后兼任詹事,随行到滇京。
罗大任个性平简易无城府,和蔼有节操,南明灭亡后在林泉间优游,蔡士英、郎廷佐多次出聘也不理睬,到八十二岁时去世。
曹鸣远 朝代:明至南明

人物简介

维基
曹鸣远(?
—17世纪),字文季,号篁峙,徽州府婺源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崇祯十五年(1643年),曹鸣远举应天乡试,次年(1644年)联捷进士,授江西临川县知县。
方上任,甲申变作,大盗刘明八乘机连同黄峒、长丰盗贼作乱,推行保甲都纲法,设定方略擒杀盗贼首领平乱。
其时福建流寇攻陷光泽、逼近建昌,益王朱慈𤆃告急,副将郭云凤支援后嫌弃赏赐微薄兵变,沿途劫杀进攻,抚州连日无法突围;他监督人民坚守,并向知府请求单人前往郭营,开解对方而解围。
临川是福建浙江要冲,人民苦于供应马役,曹鸣远条议官养法改善民弊;隆武年间升为职方主事、兵科给事中。
其后他和汪志稷在乐平起兵,被清朝将领抓获后获释,在广信山中得南明朝廷擢任佥都御史,不久改号寄庵,出家为僧,时人将他比为陶渊明。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