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法显

相关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简介

简介
东晋末刘宋时代僧。生卒年不详。关中(陕西)人。号白足和尚。出家后,常显神通。晋孝武帝太元末年,携带经、律数十部,至高句丽(辽东半岛)弘扬教法,此为高句丽闻道之始。义熙初年,还归关中。东晋末年,值匈奴肆虐,屠戮沙门,以刀斩师,然未能伤。继由长安移住于平城。后逢北魏太武帝废佛法难,帝亲斩之而不死,因惧师之神通,遂痛悔其废佛之过。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关中人。史亡其氏。为沙门大元末。游辽东。授三乘法。为高丽佛教流通之始也。义熙初。还长安又大弘佛教。名振三辅。始两足白行泥淖中不沾污。号白足和尚。有男子王胡者。其叔死数年。忽还家牵胡手。游地狱。且祝曰。当奉事白足阿练。既归。胡遍求得以事之。于是神异显著。晋末匈奴自朔方来。陷关中杀伐多。始遇之而刃不能伤。赫连勃勃嗟异。赦。馀沙门不杀。始因潜山林禅诵。俄拓拔焘王长安。而任崔浩以𡨥谦之之言劝。焘尽诛沙门。以绝其法。使无为民害。焘信之。太平七年。遣兵。烧佛舍。放僧尼。罢道。窜逸者捕斩之。一境为空。久之始知其可化。因焘元会曰。持锡至宫门伍伯白有道人至。焘曰。趣斩之刃下不伤。以白焘。焘大怒抽佩力自斩。不能伤。剑有微痕。如线。令置虎槛中。虎皆怖伏。不敢瞬。焘于是延上殿再拜悔谢。始为说法。焘愧恨感疾。而浩谦皆以恶疾。死。焘忿以事尽诛两族。下书兴复释教。焘死孙浚嗣佛法又盛始。不知所终。
神僧传·卷第二
释昙始。关中人。自出家以后多有异迹。晋孝武太元之末。赍经律数十部往辽东宣化。显授三乘立以归戒。义熙初复还关中开导三辅。始足白于面虽跣涉泥水未尝沾湿。天下咸称白足和尚。时长安人王胡。其叔死数年。忽见形还将胡遍游地狱示诸果报。胡辞还。叔谓胡曰。既已知因果。但当奉事白足阿练。胡遍访众僧。唯见始足白于面。因而事之。晋末朔方匈奴赫连勃勃。破获关中斩戮无数。时始亦遇害。而刃不能伤。勃勃嗟之。普赦沙门悉皆不杀。始于是潜遁山泽修头陀之行。后拓跋焘复克长安擅威关洛。时有博陵崔浩。少习左道猜嫉释教。既位居伪辅焘所仗信。乃与天师寇氏说。焘以佛化无益有伤民利。劝令废之。焘既惑其言。以北燕太平七年遂毁灭佛法。分遣军兵烧掠寺舍。统内僧尼悉令罢道。其有窜逸者皆遣人追捕。得必枭斩一境之内无复沙门。始唯闭绝幽深军兵所不能至。至太平末。始知焘化时将及。以元会之日忽杖锡到官。有司奏云。有一道人足白于面。从门而入。焘令依军法屡斩不伤。遽以白焘。焘大怒自以所佩剑斫之。体无馀异。唯剑所著处有痕如线焉。时北园养虎于槛。焘令以始喂之。虎皆潜伏终不敢近。试以天师近槛虎辄鸣吼。焘始知佛化尊高黄老所不能及。即延始上殿顶礼足下。悔其过失。始为说法明辩因果。焘大生愧惧。遂感疠疾。崔寇二人次发恶病。始后不知其所终。
高僧传·卷第十 神异下
释昙始。关中人。自出家以后多有异迹。晋孝武大元之末。赍经律数十部往辽东宣化。显授三乘立以归戒。盖高句骊闻道之始也。义熙初复还关中开导三辅。始足白于面。虽跣涉泥水未尝沾涅。天下咸称白足和上。时长安人王胡。其叔死数年忽见形还。将胡遍游地狱。示诸果报。胡辞还。叔谓胡曰。既已知因果但当奉事白足阿练。胡遍访众僧。唯见始足白于面。因而事之。晋末朔方凶奴赫连勃勃。破擭关中斩戮无数。时始亦遇害。而刀不能伤。勃勃嗟之。普赦沙门悉皆不杀。始于是潜遁山泽修头陀之行。后拓跋焘复剋长安擅威关洛。时有博陵崔皓。少习左道猜嫉释教。既位居伪辅。焘所仗信。乃与天师寇氏说焘以佛教无益有伤民利。劝令废之。焘既惑其言。以伪太平七年遂毁灭佛法。分遣军兵烧掠寺舍。统内僧尼悉令罢道。其有窜逸者。皆遣人追捕。得必枭斩。一境之内无复沙门。始唯闭绝幽深军兵所不能至。至太平之末。始知焘化时将及。以元会之日忽杖锡到宫门。有司奏云。有一道人足白于面。从门而入。焘令依军法屡斩不伤。遽以白焘。焘大怒自以所佩剑斫之。体无馀异。唯剑所著处有痕如布线焉。时北园养虎于槛。焘令以始喂之。虎皆潜伏终不敢近。试以天师近槛。虎辄鸣吼。焘始知佛化尊高黄老所不能及即延始上殿顶礼足下。悔其𮘧失。始为说法明辩因果。焘大生愧惧。遂感疠疾。崔寇二人次发恶病。焘以过由于彼。于是诛剪二家门族都尽。宣下国中兴复正教。俄而焘卒。孙𤀹袭位。方大弘佛法盛迄于今。始后不知所终。
海东高僧传·卷第一
释昙始。
关中人也。
自出家多有异迹。
足白于面。
虽涉泥水。
未尝沾湿。
天下咸称白足和尚。
以晋大元末年赍持经律数十部。
往化辽东。
乘机宣化。
显授三乘。
立以归戒。
梁僧传以此为高句丽开法之始。
时当开土王五年。
新罗奈勿王四十一年。
百济阿莘王五年。
而秦符坚送经像后二十五年也。
是后四年。
法显西入天竺。
又二年罗什生来。
玄高法师生焉。
晋义熙初。
师复还关中。
唱道三辅。
长安人王胡之叔父某死已数年矣。
一日梦中忽来现形。
接引王胡。
游遍地狱。
示诸果报。
胡辞还释。
谓胡曰。
既已知其因果。
要当奉事白足阿练用修白业。
胡敬诺寤已。
遍询众僧。
惟见始足白曰面。
因即事之。
晋末丐奴赫连勃勃袭取关中。
斩戮无数。
师亦遇害。
刀不能伤。
普赦沙门。
悉皆不杀。
而潜遁山中。
修头陀密行。
未几拓跋焘复剋长安。
擅威关洛。
时传陵崔浩少习左道。
猜疾释教。
位居伪辅。
为焘所深信。
乃与天师寇氏说焘以谓佛教无益于世。
民利有伤。
劝令废之。
焘惑其言。
以伪太平七年遂毁灭佛法。
分遣军士。
烧掠寺社。
统内僧尼悉令罢道。
其有窜逸者。
追捕枭斩之。
四境之内无复沙门。
时玄高等被害。
语在本传。
师闭绝于兵革所不至处。
依隐阅世及太平末。
师算知焘化之将至。
乃于元会日。
手策金锡。
即到宫门。
有司奏云。
有白足道人。
从官门径入。
仪形可怪焘闻已。
即令猛卒斩之。
不伤。
焘大怒自以所佩利剑斫焉。
惟剑所著处有痕如红绵。
体无馀异。
时有北园养虎子槛。
焘驱令贻之。
虎皆潜伏。
终不敢近。
焘试遣天师近槛。
猛虎辄鸣吼。
直欲搏噬。
于是焘乃知佛教威神非黄老所及。
即奉师上殿顶礼其足。
悔责愆咎。
师为说因果报应不差。
指掌开示。
略现神异。
焘生大惭惧。
改往修来。
然祸恶已稔。
遂感厉疾。
而崔寇亦发恶病。
将入死门。
焘以谓祸由彼作罪。
不可赦。
因族灭二家。
宣令国内。
光复竺教。
钟梵相闻。
既而孙𤀹袭位。
深惩殷鉴。
洪阐真风。
宝氎制度。
其兴也勃焉。
师不知所往。
赞曰。
火炎昆冈。
玉石俱焚。
霜严草野。
萧兰共悴。
师之艰难险阻。
诚曰殆哉。
虽伐树削迹不足比也。
然随时隐现。
若青山白云之开遮。
遇害亏盈。
如碧潭明月之橯樚。
捐躯济溺。
道之以兴。
菩萨法护。
正当如此。
其适来桑域。
决膜生盲。
亦乘夙愿而至者耶。
僧慧嵬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僧。止长安大寺。戒行澄洁。多栖山谷,修禅定之业。尝有一女求宿,坚拒不纳。晋安帝隆安中游西域,不知所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不知何许人。
初游长安止大寺。
久之。
去禅冥山谷中。
夜有一鬼无头者。
忽前立。
嵬不惧。
徐曰。
汝无头。
便免头痛之累。
一何快哉。
鬼即没。
顷之一无腹者至。
嵬曰。
汝无腹。
正免饥渴之患。
又何快哉。
如是异形百出。
嵬皆随其所变遣之。
一夕大雪。
四施人迹。
忽有美女子。
扣门求宿曰。
我天女也。
以上人有戒德。
故来相慰。
嵬曰。
汝来不过欲见我耳。
兹既见自当去。
且汝于法为障道。
其可宿乎。
于是女子凌空而去。
曰河水可竭。
须弥可倾。
彼上人者秉志坚贞。
安帝时。
法显西游。
后不知所终。
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
释慧嵬不知何许人。
止长安大寺。
戒行澄洁。
多栖处山谷修禅定之业。
有一无头鬼来。
嵬神色无变。
乃谓鬼曰。
汝既无头。
便无头痛之患。
一何快哉。
鬼便隐形。
复作无腹鬼来。
但有手足。
嵬又曰。
汝既无腹。
便无五藏之忧。
一何乐哉。
须臾复作异形。
嵬皆随言遣之。
后又时天甚寒雪。
有一女子来求寄宿。
形貌端正。
衣服鲜明。
姿媚柔雅。
自称天女。
以上人有德。
天遣我来以相慰喻。
谈说欲言劝动其意。
嵬执志贞确一心无扰。
乃谓女曰。
吾心若死灰无以革囊见试。
女遂陵云而逝。
顾而叹曰。
海水可竭须弥可倾。
彼上人者秉志坚贞。
后以晋隆安三年。
法显俱游西域。
不知所终。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不知何许人。
少往来凉州。
有学行。
静退不交世务。
忘身求法。
以晋隆安元年。
适西域。
法显智严相继遍游诸国。
至罗刹之野。
闻天鼓声。
释迦遗迹。
多所瞻礼。
善梵语。
学旁行书。
后还长安。
从跋陀禅师游。
跋陀如匡山。
云亦随。
所至混迹。
久之来归。
安止道场寺。
译无量寿诸经。
又住六合寺。
译佛本行赞经。
元嘉二十六年终。
寿七十四。
名僧传抄
河北人也。
志局简正。
师友称之。
太元十四年。
入庐山。
时年十八矣。
值造波若台。
通债少僧贞石筑土。
云投一石。
石相击。
误中一犊子死。
惭恨惆怅。
弥历年所。
隆安元年。
乃辞入西域。
誓欲眼都神迹。
躬行忏悔。
遂游于阗。
及天竺诸国。
与智严法显发轸。
是同游造各异。
于陀历国。
见金薄弥勒成佛像。
整高八丈。
云于像下。
箅诚启忏。
五十日。
夜见神光照烛皎然如曙。
观者盈路。
彼诸宿德沙门。
并云灵辉数见(云云)。
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下
释宝云。
未详氏族。
传云。
凉州人。
少出家精勤有学行。
志韵刚洁不偶于世。
故少以方直纯素为名。
而求法恳恻亡身殉道。
志欲躬睹灵迹广寻经要。
遂以晋隆安之初远适西域。
法显智严先后相随。
涉履流沙登踰雪岭。
勤苦艰危不以为难。
遂历于阗天竺诸国备睹灵异。
乃经罗刹之野闻天鼓之音。
释迦影迹多所瞻礼。
云在外域遍学梵书。
天竺诸国音字诂训悉皆备解。
后还长安。
随禅师佛驮跋陀业禅进道。
俄而禅师横为秦僧所摈。
徒众悉同其咎。
云亦奔散。
会庐山释慧远解其摈事。
共归京师安止道场寺。
众僧以云志力坚猛弘道绝域。
莫不披衿咨问敬而爱焉。
云译出新无量寿。
晚出诸经多云所治定。
华戎兼通音训允正。
云之所定众咸信服。
初关中沙门竺佛念善于宣译。
于符姚二代出众经。
江左译梵莫踰于云。
故于晋宋之际。
弘通法藏。
沙门慧观等。
咸友而善之。
云性好幽居以保闲寂。
遂适六合山寺。
译出佛本行赞经。
山多荒民俗好草窃。
云说法教诱多有改更。
礼事供养十室而八。
顷之道场慧观临亡请云还都总理寺任。
云不得已而还。
居道场岁许。
复更还六合。
以元嘉二十六年终于山寺。
春秋七十有四。
其游履外国。
别有记传。
昙无竭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僧。
译意法勇。
幽州黄龙人。
俗姓李。
幼为沙弥,修苦行。
法显等躬践佛国,遂于武帝永初元年招集沙门二十五人,入流沙,经龟兹疏勒诸国,进至罽宾,学梵文,求得《观世音受记经》梵文一部。
在檀特山南石留寺受大戒。
再西去月氏国入中天竺,同行生者惟五人,赍石蜜为粮。
终至南天竺,遂随舶泛海,达广州而归。
译有《观世音受记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此云法勇。
出李氏。
幽州黄龙人。
为沙弥。
持苦行。
法显西游事。
欲踪迹之。
以宋永初元年。
同沙门僧猛昙朗二十有五人。
出海西郡。
入流沙高昌。
遂道龟兹沙勒。
登葱岭。
望雪山障雾千里。
有大江湍驶。
以绳为桥。
桥之上仅可行一人。
先渡彼岸者。
必举火为识。
此岸之人见烟。
而后可进。
久无烟。
则知其人堕江中矣。
三日乃至大雪山。
壁立千仞。
俱有杙孔。
处处相对。
人持四杙。
更互著崖孔中。
猿臂而过。
至平地失十二人。
入罽宾国。
拜瞻佛钵。
留岁馀。
学梵语梵书。
得观世音授记经。
又西去并辛头那提河。
入月氏国。
瞻内髻骨观自沸水乘舟。
至檀特山南石寺。
寺僧杂三乘学。
天竺佛陀多罗。
此云觉救者。
果位人也。
无谒请为和尚依止。
以受大戒。
汉沙门志定。
为阿阇梨。
因坐夏。
夏休乃行。
路皆中天竺境也。
地旷人稀。
赍石蜜为粮。
顾影孤绝。
同伴馀五僧耳。
苟经险难。
即系念观世音以免。
将入舍卫国。
有狂象群来。
方归念间。
狮子从林中出。
象怖伏。
遗粪而去。
渡恒河。
有野牛群吼而来。
又归念之。
俄大鹫飞来。
于是牛亦奔散。
无渴留止。
遍观陈迹。
亲依圣贤久之。
寻附海舶以归。
至广州。
其终。
别有传记。
神僧传·卷第二
释昙无竭。
此云法勇。
姓李氏。
幽州黄龙人。
幼为沙弥便修苦行持戒诵经。
为师僧所重。
尝闻法显等躬践佛国。
乃慨然有忘身之誓。
遂以宋永初元年招集同志沙门僧猛等。
共赍幡盖供养之具。
远适西方。
初至河南国。
仍出海西郡。
入流沙到高昌。
郡经历龟兹沙勒。
诸国登葱岭度雪山。
进至罽宾国礼拜佛钵。
停岁馀学梵书梵语求得观世音受记经梵文一部。
复西行至辛头那提河。
缘河西入月氏国。
礼拜佛肉髻骨及睹自沸水船。
后至檀特山南石留寺。
住僧三百馀人。
杂三乘学。
无竭停此寺受大戒。
复行向中天竺界。
路既空旷唯赍石蜜为粮虽屡经危棘。
而系念所赍观世音经。
未尝暂废。
将至舍卫国。
中野逢山象一群。
无竭称名归命。
即有师子从林中出。
象惊惶奔走。
后度恒河。
复值野牛一群。
鸣吼而来。
将欲害人。
无竭归命如初。
寻有大鹫飞来。
野牛惊散。
遂得免之。
后于南天竺随舶汎海达广州。
其所译出观世音受记经。
今传于京师。
后不知所终。
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下
释昙无竭。
此云法勇。
姓李。
幽州黄龙人也。
幼为沙弥便修苦行。
持戒诵经。
为师僧所重。
尝闻法显等躬践佛国。
乃慨然有忘身之誓。
遂以宋永初元年招集同志沙门僧猛昙朗之徒二十五人。
共赍幡盖供养之具。
发迹北土远适西方。
初至河南国。
仍出海西郡。
进入流沙到高昌郡。
经历龟兹沙勒诸国。
登葱岭度雪山。
障气千重层冰万里。
下有大江流急若箭。
于东西两山之胁系索为桥。
十人一过到彼岸已举烟为帜。
后人见烟。
知前已度方得更进。
若久不见烟则知暴风吹索人堕江中。
行经三日复过大雪山。
悬崖壁立无安足处。
石壁皆有故杙孔处处相对。
人各执四杙先拔下杙手攀上杙展转相攀。
经日方过及到平地相待料检。
同侣失十二人。
进至罽宾国礼拜佛钵。
停岁馀。
学梵书梵语。
求得观世音受记经梵文一部。
复西行至辛头那提河。
汉言师子。
曰缘河西入月氏国。
礼拜佛肉髻骨及睹自沸木舫。
后至檀特山南石留寺。
住僧三百馀人。
杂三乘学。
无竭停此寺受大戒。
天竺禅师佛驮多罗。
此云觉救。
彼土咸云。
已證果。
无竭请为和上。
汉沙门志定为阿阇梨。
停夏坐三月日。
复行向中天竺。
界路既空旷唯赍石蜜为粮。
同侣尚有十三人。
八人于路并化。
馀五人同行。
无竭虽屡经危棘。
而系念所赍观世音经未尝暂废。
将至舍卫国。
野中逢山象一群。
无竭称名归命。
即有师子从林中出。
象惊惶奔走。
后渡恒河。
复值野牛一群鸣吼而来。
将欲害人。
无竭归命如初。
寻有大鹫飞来野牛惊散。
遂得免之。
其诚心所感在险剋济。
皆此类也。
后于南天竺随舶汎海达广州。
所历事迹别有记传。
其所译出观世音受记经。
今传于京师。
后不知所终。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此云法勇。
姓李。
幽州黄龙人。
幼为沙弥。
便修苦行。
持戒诵经。
为师僧所重。
常闻法显等。
躬践佛国。
乃慨然有忘身之誓。
遂以宋永初元年。
招集同志沙门。
僧猛昙朗之徒。
二十五人。
共赍幡盖供养之具。
发迹至河南。
出海西郡。
进入流沙。
到高昌郡。
经历龟兹沙勒诸国。
登葱领。
度雪山。
障气千重。
层冰万里。
下有大江流急若箭。
于东西两山之胁。
系索为桥。
十人一过。
到彼岸已。
举烟为帜。
后人见烟。
知前已度。
方得更进。
若久不见烟。
则知暴风吹索。
人堕江中。
行经三日。
复过大雪山。
悬崖壁立。
无安足处。
石壁皆有故杙孔。
处处相对。
人各执四杙先拔下杙。
右手攀上杙。
展转相攀。
经三日方过。
到平地。
料检同侣。
失十二人。
进至罽宾国。
礼拜佛钵。
停岁馀。
学梵书梵语。
求得观世音受记经梵文一部。
复西行至辛头那提河。
(狮子口)缘河。
西入月氏国。
礼拜佛肉髻骨。
及睹自沸水船。
后至檀特山南石留寺。
住僧三百馀人。
杂三乘学。
无竭停此寺受大戒。
于天竺禅师佛驮多罗。
(登圣果名)夏坐三月。
复行向中天竺界。
路既空旷。
唯赍石蜜为粮。
同侣十三人。
八人死于路。
五人同行。
无竭虽屡经危棘。
而系念所赍观世音经。
未常暂废。
将至舍卫国中。
野逢山象一群。
无竭称名归命。
即有师子。
从林中出。
象惊惶奔走。
后度恒河。
复值野牛一群。
鸣吼而来。
将欲害人。
无竭归命如初。
寻有大鹫飞来。
野牛惊散。
遂得免之。
后于南天竺。
随舶汎海。
达广州。
译出观世音受记经。
传于京师。
后不知所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2—664 【介绍】: 唐僧。洛州缑氏人,俗姓陈,名祎。世称“三藏法师”。唯识宗创始人之一。年十三出家,二十一岁受具足戒。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博涉经论。太宗贞观三年由长安西行,辗转抵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入那烂陁寺学《瑜珈师地论》等论典。后遍游印度。十九年携经论六百余部归长安,其后二十年间与弟子译大小乘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撰有《大唐西域记》。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约600—664 通称三藏法师。俗姓陈,名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南)人。法相宗(唯识宗)创始人。13岁出家,遍参名师,研习经论。太宗贞观三年(629),从长安西行求法,备尝艰辛,抵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入那烂陀寺从戒贤学习,被推为该寺通三藏之十德之一。戒日王曾为之设无遮大会,玄奘于会上宣讲大乘教义,获得极大声誉。十九年携大小乘经律论600余部归国,先后在长安弘福寺、大慈恩寺主持译经,共译出经论75部,其译文文义精确,显明晓畅,信达兼雅。撰有《大唐西域记》12卷,述西行途中见闻。《续高僧传》卷四、卷五有传。另有慧立所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传世。敦煌遗书斯三七三卷存诗5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诗续补遗
玄奘,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人。十三岁出家,历住成都、荆州、赵州、长安等地。贞观三年西行求法,历游天竺各地,历十七年始还。后住长安译出经籍一千三百馀卷。麟德元年二月病逝,年六十五。诗五首。(《全唐诗》无玄奘诗,事迹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参《中国佛教》第二册游侠文)
全唐文·卷九百六
玄奘本名祎。俗姓陈氏。洛阳缑氏人。出家东都净土寺。后住长安庄严寺。贞观三年往西域。十九年赍经像还京师。敕住大慈恩寺。麟德元年卒。年六十五。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本名袆。姓陈氏。汉太丘长仲弓后也。其子孙有徙河南者。因为洛之缑氏人。祖康北齐国子博士。父慧。通经术。颀硕而秀。俭节不苟取。兄素早出家。即长捷法师云。美容观。仪矩瑰整。博学善讲说。怜奘穷酷。遂𢹂以教育焉。年十一授维摩法华。目视口诵。不为诸儿恒戏。及兄住持东都净土寺。时年十五。益专所业。而誉日以进。隋大业末。父去江陵令。归隐田里。俄兵起饥馑。无所乞贷。乃从兄入蜀。依道基师。受阿毗昙婆沙杂心等论。闻持自然。引用无滞。基每顾而叹异之。又听摄论于僧景。皆诣壶奥。兄住益南空慧寺。奘复与俱。已而假缘告别。领成实论于赵之道深师。究杂心摄论于邺之慧休师。道岳师之俱舍。玄会师之涅槃。一时名匠。莫不赏识。仆射宋公萧瑀奏。住庄严寺。非志也。贞观三年。春秋之富。且二十九。遂诣阙陈表西迈。其所涉历。具如彦悰所述传。既达中天竺。于那烂陀寺。事戒贤师。讲瑜伽师地论。为留五载。乃复遍览。以尽其胜。而后议还。贞观十九年正月。至京师。诏安置所获舍利像夹于弘福寺。且就寺翻译。时高宗在春宫。构慈恩寺。严其母文德皇后冥福。冬十月。诏迁居之。高宗御极。尤加宠渥。俄诏翻经院。置官属。随驾游幸。不一其居。总出经论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麟德元年示灭于洛阳玉华寺。春秋六十有五。
续高僧传·卷第四 译经篇四
释玄奘。
本名袆。
姓陈氏。
汉太丘仲弓后也。
子孙徙于河南。
故又为洛州缑氏人焉。
祖康北齐国子博士。
父慧早通经术。
长八尺明眉目。
拜江陵令。
解缨而返。
即大业末年。
识者以为剋终。
隐沦之候故也。
兄素出家。
即长捷法师也。
容貌堂堂仪局瑰秀。
讲释经义联班群伍。
住东都净土寺。
以奘少罹穷酷。
携以将之。
日授精理。
旁兼巧论。
年十一诵维摩法华。
东都恒度便预其次。
自尔卓然梗正不偶朋流。
口诵目缘略无闲缺。
睹诸沙弥剧谈掉戏。
奘曰。
经不云乎。
夫出家者为无为法。
岂复恒为儿戏。
可谓徒丧百年。
且思齐之怀。
尚鄙而不取。
拔萃出类。
故复形在言前耳。
时东都慧日盛弘法席。
涅槃摄论轮驰相系。
每恒听受昏明思择。
僧徒异其欣奉美其风素。
爱敬之至师友参荣。
大众重其学功弘开役务。
时年十五与兄住净土寺。
由是专门受业。
声望逾远。
大业馀历。
兵饥交贸法食两缘投庇无所。
承沙门道基化开井络法俗钦仰。
乃与兄从之。
行达长安。
住庄严寺。
又非本望西踰剑阁既达蜀都。
即而听受阿毗昙论。
一闻不忘见称昔人。
随言镜理又高伦等。
至于婆沙广论杂心玄义。
莫不凿穷岩穴条疏本干。
然此论东被弘唱极繁。
章钞异同计逾数十。
皆蕴结胸府闻持自然。
至于得丧筌旨。
而能引用无滞。
时皆讶其忆念之力终古罕类也。
基每顾而叹曰。
余少游讲肆多矣。
未见少年神悟若斯人也。
席中听侣佥号英雄。
四方多难总归绵益。
相与称赞逸口传声。
又僧景摄论道振迦延。
世号难加人推精覆。
皆师承宗据隅隩明铨。
昔来摄论十二住义。
中表销释十有二家。
讲次诵持率多昏漠。
而奘初闻记录片无差舛。
登座叙引曾不再缘。
须便为述状逾宿构。
如斯甚众不可殚言。
武德五年。
二十有一为诸学府。
雄伯沙门讲扬心论。
不窥文相而诵注无穷。
时目神人。
不神何能此也。
晚与兄俱住益南空慧寺。
私自惟曰。
学贵经远义重疏通钻仰一方未成探赜。
有沙门道深。
体悟成实学称包富。
控权敷化振网赵邦。
愤发内心将捐巴蜀。
捷深知其远量也。
情顾勤勤每劝勉之。
而正意已行誓无返面。
遂乃假缘告别。
间行江硖。
经途所及。
荆杨等州。
访逮道邻莫知归诣。
便北达深所委参勇铠。
素袭嘉问纵洽无遗。
终始十月资承略尽。
时燕赵学侣相顾逢秋。
后发前至。
抑斯人也。
沙门慧休。
道声高邈。
行解相富。
夸罩古今。
独据邺中昌言传授。
词锋所指海内高尚。
又往从焉。
不面生来。
相逢若旧。
去师资礼事等法朋。
偏为独讲杂心摄论。
指摘纤隐曲示纲猷。
相续八月领酬无厌。
休又惊异绝叹抚掌而嗟曰。
希世若人。
尔其是也。
沙门道岳。
宗师俱舍阐弘有部。
包笼领袖吞纳喉襟。
扬业帝城来仪群学。
乃又从焉。
创迹京都诠途义苑。
沙门法常。
一时之最。
经论教悟。
其从如林。
奘乃一举十问皆陈幽奥。
坐中杞梓拔思未闻。
由是驰誉道流。
擅声日下。
沙门僧辩。
法轮论士。
机慧是长。
命来连坐。
吾之徒也。
但为俱舍一论。
昔所未闻。
因尔伏膺。
晓夕咨请。
岳审其殷至。
慧悟霞明。
乐说不穷。
任其索隐。
覃思研采。
啐周究竟。
沙门玄会。
匠剖涅槃。
删补旧疏。
更张琴瑟。
承斯令问。
亲位席端。
咨质迟疑焕然祛滞。
仆射宋公萧瑀。
敬其脱颖。
奏住庄严。
然非本志。
情栖物表。
乃又惟曰。
余周流吴蜀。
爰逮赵魏。
末及周秦。
预有讲筵。
率皆登践。
已布之言令。
虽蕴胸襟。
未吐之词宗。
解签无地。
若不轻生殉命。
誓往华胥。
何能具觌成言。
用通神解。
一睹明法。
了义真文。
要返东华。
传扬圣化。
则先贤高胜。
岂决疑于弥勒。
后进锋颖。
宁辍想于瑜伽耶。
时年二十九也。
遂厉然独举。
诣阙陈表。
有司不为通引。
顿迹京皋。
广就诸蕃。
遍学书语。
行坐寻授。
数日便通。
侧席面西思闻机候。
会贞观三年时遭霜俭。
下敕道俗逐丰四出。
幸因斯际径往姑臧。
渐至燉煌。
路由天塞。
裹粮吊影。
前望悠然。
但见平沙。
绝无人径。
回遑委命。
任业而前。
展转因循。
达高昌境。
初奘在凉州讲扬经论。
华夷士庶盛集归崇。
商客通传。
预闻蕃域。
高昌王曲文泰。
特信佛经。
复承奘告。
将游西鄙。
恒置邮驲。
境次相迎。
忽闻行达。
通夕立候。
王母妃属。
执炬殿前。
见奘苦辛。
备言意故。
合宫下泪。
惊异希有。
延留夏坐。
长请开弘。
王命为弟。
母命为子。
殊礼厚供。
日时恒致。
乃为讲仁王等经及诸机教。
道俗系恋。
并愿长留。
奘曰。
本欲通开大化远被家国。
不辞贱命忍死西奔。
若如来语。
一滞此方。
非唯自亏发足。
亦恐都为法障。
乃不食三日。
佥见极意。
无敢措言。
王母曰。
今与法师一遇。
并是往业因缘。
脱得果心东返。
愿重垂诫诰。
遂与奘手传香信誓为母子。
曲氏流泪执足而别。
仍敕殿中侍郎。
赍绫帛五百匹书二十四封。
并给从骑六十人。
送至突厥叶护牙所。
以大雪山北六十馀国皆其部统故。
重遗达奘开前路也。
初至牙所。
信物倍多异于恒度。
谓是亲弟。
具以情告。
终所不信。
可汗重其贿赂。
遣骑前告所部诸国。
但有名僧胜地。
必令奘到。
于是连骑数十。
盛若皇华。
中途经国道次参候。
供给顿具倍胜于初。
自高昌至于铁门。
凡经一十六国。
人物优劣奉信淳疏。
具诸图传。
其铁门也即铁门关。
汉之西屏。
入山五百。
旁无异路。
一道南出险绝人物。
左右石壁竦立千仞。
色相如铁故因号焉。
见汉门扇一竖一卧。
外铁里木加悬诸铃。
必掩此关寔惟天固。
南出斯门。
土田温沃花果荣茂。
地名睹货罗也。
纵千馀里广三千馀。
东拒葱岭西接波斯。
南大雪山北据铁门。
缚刍大河中境西流。
即经所谓博叉河也。
其境自分为二十七国。
各有君长信重佛教。
僧以十二月十六日安居坐其春分。
以斯时温热雨多故也。
又前经国凡度十三至缚喝国。
土地华博。
时俗号为小王舍城。
国近叶护南牙也。
突厥常法。
夏居北野。
花草繁茂放牧为胜。
冬处山中用遮寒厉。
故有两牙王都。
城外西南寺中有佛澡罐可容斗许。
及佛扫帚并以佛牙。
守护庄严殆难瞻睹。
奘为国使躬事顶戴。
西北不远有提谓波利两城。
建塔淩虚。
即爰初道成献麨长者之本邑。
发爪塔也。
又东南行大雪山中七百馀里至梵衍国。
僧有数千学出世部。
王城北山有立石像。
高百五十尺。
城东卧佛长千馀尺。
并精舍重接。
金宝庄校晃曜人目。
见者称叹。
又有佛齿舍利。
劫初缘觉齿长五寸许。
金轮王齿长三寸许。
并商那和修钵。
及九条衣绛色犹存。
又东山行至迦毕试国。
奉信弥胜。
僧有六千。
多大乘学。
其王岁造银像举高丈八。
延请遐迩广树名坛。
国有如来为菩萨时齿长可寸馀。
又有其发引长尺馀。
放还螺旋。
自斯地北民杂胡戎。
制服威仪不参大夏。
名为边国蜜利车类。
唐言译之垢浊种也。
又东南七百至滥波国。
即印度之北境矣。
言印度者。
即天竺之正名犹身毒贤豆之讹号耳。
论其境也。
北背雪山三陲大海。
地形南狭如月上弦。
川平广衍周九万里。
七十馀国依止其中。
时或乖分略地为国。
今则尽三海际同一王命。
又东雪山至那伽罗曷国。
即布发掩泥之故地也。
详诸经相意有疑焉。
何则讨寻本事。
乃在贤劫已前。
莲花定光名殊。
三佛既非同劫。
频被火灾。
何得故处今犹泥湿。
若以为虚。
佛非妄语。
如彼诸师各陈异解。
有论者言。
此实本地。
佛非妄也。
虽经劫坏。
本空之处愿力庄严如因事也。
并是如来流化。
斯迹常在不足怪矣。
故其胜地。
左则标树诸窣睹波。
即灵塔之正名。
犹偷婆斗薮婆之讹号耳。
阿育王者。
此号无忧。
恨不睹佛。
兴诸感恋。
絓是圣迹皆起铭记。
故于此处为建石塔。
高三十馀丈。
又有石壁佛影。
蹈迹众相。
皆竖标记。
并如前也。
城南不远醯罗城中。
有佛顶骨。
周尺二寸。
其相仰平形如天盖。
佛髑髅盖如荷叶盘。
佛眼圆睛状如奈许澄净皎然。
有佛大衣其色黄赤。
佛之锡杖以铁为环紫檀为笴。
此五圣迹同在一城。
固守之务如传国宝。
北近突厥。
昔经侵夺。
虽至所在还潜本处。
斯则赴缘隐显。
未在兵威。
奘奉觐灵相悲泪横流。
手拨末香亲看体状。
倍增欣悦。
即以和香印其顶骨。
睹有嘉瑞。
又增悲庆近有北狄大月支王。
欲知来报。
以香取相。
乃示马形。
甚非所望。
加诸布施积功忏悔。
又以香取现师子形。
虽位狩王终为畜类。
情倍归依又加施戒。
乃现人天。
方还本国。
故其俗法。
见五相者相一金钱。
取其相者酬七金钱。
俗利其宝用充福物。
既非僧掌固守弥崇。
无论道俗必先酬价。
奘被王命观视具周。
旁国诸僧承斯荣望同来礼谒。
又东山行至健驮逻国。
佛寺千馀。
民皆杂信。
城中素有钵庙。
众事庄严。
昔如来钵经于此庙。
乃数百年。
今移波斯王宫供养。
城东有迦腻王大塔基周里半。
佛骨舍利一斛在中。
举高五百馀尺。
相轮上下二十五重天火三灾。
今正营构。
即世中所谓雀离浮图是也。
元魏灵太后胡氏。
奉信情深。
遣沙门道生等。
赍大幡长七百馀尺。
往彼挂之。
脚才及地。
即斯塔也。
亦不测雀离名生所由。
左侧诸迹其相极多。
近则世亲如意造论之地。
远则舍于千眼睒奉二亲。
檀特名山达拿本迹。
仙为女乱。
佛化鬼母。
并在其境。
皆无忧王为建石塔。
高者数百馀尺。
立标记焉。
自北山行达乌长那国。
即世中所谓北天竺乌长国也。
其境周围五千馀里。
果实充备。
为诸国所重。
传云。
即昔轮王之苑囿也。
僧有万馀兼大乘学。
王都四周多诸古迹。
忍仙佛蹠。
半偈避雠。
折骨书经。
割肉代鸽。
蛇药护命。
血饮夜叉。
如斯等相。
备列其境。
各具瞻奉。
情倍欣欣。
城之东北减三百里。
大山龙泉名阿波逻。
即信度河之本源。
西南而流。
经中所谓辛头河也。
王都东南越山逆河。
铁桥栈道路极悬险。
千有馀里至极大川。
即古乌仗之王都也。
中有木慈氏像。
高百馀尺。
即末田地罗汉。
将诸工人三返上天方得成者。
身相端严特难陈说。
还返乌仗。
南至呾叉始罗国。
具见伊罗钵龙所住之池。
月光决目之地。
育王标塔举高十丈。
北有石门。
殊极高大崇竦重山。
道由中过。
斯又萨埵舍身处也。
自此东南。
山行险阻。
经一小国度数铁桥。
减二千里。
至迦湿弥罗国。
即此俗常传罽宾是也。
莫委罽宾由何而生。
观其图域同罽宾耳。
本是龙海罗汉取之引众而住通三藏也。
故其国境四面负山。
周七千馀里。
门径狭迮。
僧徒五千多学小乘。
国有大德名僧胜匠。
奘就学俱舍顺正理因明声明及大毗婆沙。
王悯远至。
给书手十人供给写之。
有佛牙长可寸馀光白如雪。
自滥波至此。
绕山诸国。
形体鄙薄俗习胡蕃。
虽预五方非印度之正境也。
以住居山谷风杂诸边。
自此南下。
通望无山。
将及千里至磔迦国。
土据平川周万馀里。
两河分注卉木繁荣。
于时徒伴二十馀人。
行至大林中。
遇贼劫掠才获命全。
入村告乞乃达东境。
大林有婆罗门。
年七百岁。
貌如三十。
明中百论及外道书。
云是龙猛弟子。
乃停一月学之。
又东至那仆底国。
就调伏光法师。
学对法显宗理门等论。
又东诣那伽罗寺。
就月胄论师。
学众事分婆沙。
又东至禄勒那国。
就阇那崛多大德。
学经部婆沙。
又就蜜多犀那论师。
学萨婆多部辩真论。
渐次东南路经六国多有遗迹。
育王标塔高二十丈者。
其数不少。
中有末葂罗国。
最饶踪绪。
城东六里有一山寺。
昔乌波鞠多。
唐言近护。
即五师之一也。
是其本住所建。
北岩石室高二十馀丈广三十步。
其侧不远复有猕猴堕坑处四佛经行处贤圣依住处。
灵相众矣。
又东南行经于七国。
至劫比他国。
俗事大自在天。
其精舍者高百馀尺。
中有天貌形极伟大。
谓诸有趣由之而生。
王民同敬不为鄙耻诸国天祠率置此形。
大都异道乃有百数。
中所高者自在为多有一大寺。
五百僧徒。
净人仆隶乃有数万。
皆宅其寺侧。
中有三道阶。
南北而列。
即佛为母忉利安居夏竟下天。
帝释之所作也。
宝阶本基沦没并尽。
后王仿之在其故地。
犹高七十馀尺。
育王为建石柱。
高七丈馀。
光净明照。
随人罪福影现其中。
旁有贤劫四佛经行石基。
长五十许步。
高于七尺。
足蹈所及。
皆有莲华文生焉。
国西北不远二百许里至羯若鞠阇国。
唐言曲女城也。
王都临殑伽河。
即恒河之正名矣。
源从北来出大雪山。
其土邪正杂敬。
僧徒盈万。
多诸圣迹。
四佛行坐处。
七日说法处。
佛牙发爪等塔。
精舍千馀。
名寺异相多临河北。
奘于此国学佛使日胄二毗婆沙于毗耶犀那三藏所。
经于三月。
王号戒日。
正法治世将五十载。
言戒日者。
谥法之名。
此方薨后量德以赠。
彼土初登即先荐号。
以灭后美之徒虚名耳。
今犹御世统五印度。
初治边陲为小国也。
先有室商祛王。
威行海内。
酷虐无道刘残释种。
拔菩提树绝其根苗。
选简名德三百馀人留之。
馀者并充奴隶。
戒日深知树于祸始也。
与诸官属至菩提坑立大誓曰。
若我有福统临海内。
必能崇建佛法。
愿菩提树从地而生。
言已寻视。
见菩提萌坑中上踊。
遂回兵马往商祛所。
威福力故当即除灭。
所以抱信诚笃倍发由来。
还统五方。
象兵八万。
军威所及并藉其力。
素不血食。
化境有羊。
皆赎施僧。
用供乳酪。
五年一施倾其帑藏。
藏尽还蓄时至复行。
用此为常。
有犯王法乃至叛逆罪应死者。
远斥边裔。
馀者惩罚。
盖不足言。
故诸国中多行盗窃。
非假伴援不可妄进。
又东南行二千馀里经于四国。
顺殑伽河侧。
忽被秋贼须人祭天。
同舟八十许人悉被执缚。
唯选奘公堪充天食。
因结坛河上置奘坛中。
初便生飨将加鼎镬。
当斯时也取救无缘。
注想慈尊弥勒如来及东夏住持三宝。
私发誓曰。
馀运未绝会蒙放免。
必其无遇命也如何。
同舟一时悲啼号哭。
忽恶风四起。
贼船而覆没。
飞沙折木咸怀恐怖。
诸人又告贼曰。
此人可悯。
不辞危难。
专心为法。
利益边陲。
君若杀之罪莫大也。
宁杀我等不得损他。
众贼闻之投刃礼愧受戒悔失。
放随所往。
达憍偿弥。
外道殷盛。
王都城中有佛精舍。
高六十尺。
中有檀像。
即昔优田大王造之。
仿在天之影也。
其侧龙窟圣迹多矣。
又东北千馀里至室罗伐悉底国。
即舍卫舍婆提之正名也。
周睇荒毁才有故基。
斯匿治宫须达故宅。
趾墌存焉。
城南五里有逝多林。
即祇陀园也。
胜军王臣善施所造。
全寺颓灭尚有石柱。
举高七丈。
育王标树边有塼室一区。
中安如来为母说法像。
自馀院宇湮没荡尽。
但有佛洗病比丘处。
目连举身子衣处。
佛僧常汲故井处。
外道阴谤杀淫女处。
佛异论处。
身子捔处。
琉璃没处。
得眼林处。
迦叶波佛本生地。
诸如上处皆建石塔。
并无忧王之所造也。
寺东不远。
三大深坑。
即调达瞿波战遮女人所没之处。
坑极深邃临望无底。
自古及今大雨洪注终无溢满。
又东将七百里。
至劫毗罗伐窣堵国。
即迦毗罗卫净饭王所治之都也。
空城十馀无人栖住。
故宫砖城周十五里。
荒寺千馀。
惟宫中一所在焉。
王寝殿基上有铭塔。
即如来降神之处也。
彼有说云。
五月八日神来降者。
上座部云。
十五日者与此方述微复不同。
岂有异耶。
至如东夏所尚素王为圣。
将定年算。
前达尚迷。
况复历有三代。
述时纪号犹自差舛。
顾惟理越情求赴机应感。
皆乘权道适变为先。
岂以常人之耳目用通于至极也。
城之南北有过去二佛生地诸塔。
育王石柱铭记甚多。
都城西北数百千塔。
并是流璃所诛诸释。
既是圣者。
后人为造。
当斯时也有四释子。
忿其见逼不思犯戒。
出外拒军。
琉璃遂退。
后还本国。
城中不受。
告曰。
吾为法种誓不行师。
汝退彼军非吾族也。
既被放斥远投诸国。
木是圣胤。
竞宗树之。
今乌仗梵衍等王。
并其后也。
城东百里。
即是如来生地之林。
今尚存焉。
或有说者。
三月八日。
上座部云。
十五日也。
此土诸经咸云。
四月八日。
斯非感见之机。
异计多耳。
又东七百里方至拘尸。
中途诸异略不复纪。
创达此城。
不觉五情失守崩踊躄地。
顷之顾眄。
但见荒城颓褫纯陀宅基有标志耳。
西北四里。
河之西岸。
即娑罗大林。
周匝轮径四十馀里。
中央高竦。
即涅槃地。
有一砖室。
卧像北首。
旁施塔柱具书铭记。
而诸说混淆通列其上。
有云。
二月十五日入涅槃者。
或云。
九月八日入涅槃者。
或云。
自彼至今过千五百年者。
或云过九百年者。
城北渡河。
即焚身地。
方二里馀深三丈许。
土尚黄黑状同焦炭。
诸国有病服其土者无不除愈。
故其焚处致有坑耳。
其侧复有现足分身雉鹿诸塔。
并具瞻已。
又西南行大深林中七百馀里。
达婆罗痆厮国。
即常所谓波罗柰也。
城临殑伽。
外道殷盛。
乃出万计。
天寺百馀多遵自在。
僧徒三千。
并小乘正量部也。
王都东北波罗奈河之西。
塔柱双建。
育王所立。
影现佛像。
睹者兴敬。
度河十里即鹿野寺也。
周闾重阁望若仙宫。
僧减二千。
皆同前部。
佛事高胜诸国最矣。
中有转法轮像。
状如言说。
旁树石柱高七十馀尺。
内影外现众相备矣。
斯即如来初转法处。
其侧复有五百独觉塔三佛行坐处。
寺中铭塔圣迹极多。
乃有数百。
又有佛所浴池浣衣洗器之水。
皆有龙护。
曝衣方石。
鹿王迎佛之地。
并建石塔。
动高三百馀尺。
相甚弘伟。
故略陈耳。
顺河东下减于千里达吠舍釐。
即毗舍离也。
露形异术偏所丰足。
国城旧基周七十里。
人物寡鲜但为名地。
其中说净名经处。
宝积净名诸故宅处。
身子證果处。
姨母灭度处。
七百结集处。
阿难分身处。
此之五处各建胜塔标示后代。
自斯东北二千馀里。
入大雪山至尼波罗国。
纯信于佛僧有二千。
大小兼学。
城东有池。
中有天金光浮水上。
古老传云弥勒下生。
用为首饰。
或有利其宝者。
夜往盗之。
但见火聚腾焰。
都不可近。
今则沈深叵穷其底。
水又极热难得措足。
唐国使者试火投之焰便踊起。
因用煮米便得成饭。
其境北界。
即东女国与吐蕃接境。
比来国命往还率由此地。
约指为语。
唐梵相去一万馀里。
自古回邅致途远阻。
又从梵吠舍南济殑伽河达摩揭陀国。
即摩竭提之正号也。
其国所居是为中印度矣。
今王祖胤继接无忧。
无忧即频毗娑罗之曾孙也。
王即戒日之女婿矣。
今所治城。
非古所筑。
殑伽南岸有波吒釐城。
周七十里。
即经所谓华氏城也。
王宫多花。
故因名焉。
昔阿育王自离王舍迁都于此。
左侧圣所其量弥繁。
城之西南四百馀里。
度尼连禅河至伽耶城。
人物希少可千馀家。
又行六里有伽耶山。
自古诸王所登封也。
故此一山世称名地。
如来应俗就斯成道。
顶有石塔高百馀尺。
即宝云等经所说之处。
周回四十里内圣迹充满。
山之西南即道成处。
有金刚座周百馀步。
其地则今所谓菩提寺是也。
寺南有菩提树。
高五丈许。
绕树周垣垒砖为之。
轮回五百许步。
东门对河。
北门通寺。
院中灵塔相状多矣。
如来得道之日。
互说不同。
或云。
三月八日。
及十五日者。
垣北门外大菩提寺。
六院三层。
墙高四丈皆砖为之。
师子国王。
买取此处兴造斯寺。
僧徒仅千。
大乘上座部所住持也。
有骨舍利状人指节。
肉舍利者大如真珠。
彼土十二月三十日。
当此方正月十五日。
世称大神变月。
若至其夕必放光瑞。
天雨香花充满树院。
奘初到此。
不觉闷绝。
良久苏醒。
历睹灵相。
昔闻经说。
今宛目前。
恨居边鄙。
生在末世。
不见真容。
倍复闷绝。
旁有梵僧。
就地接抚相与悲慰。
虽备礼谒恨无光瑞。
停止安居迄于解坐。
彼土常法。
至于此时。
道俗千万。
七日七夜竞伸供养。
凡有两意。
谓睹光相及希树叶。
每年树叶恰至夏末一时飞下。
通夕新抽与故齐等。
时有大乘居士。
为奘开释瑜伽师地。
尔夜对讲忽失灯明。
又观所佩珠珰璎珞。
不见光釆。
但有通明晃朗。
内外洞然。
而不测其由也。
怪斯所以共出草庐望菩提树。
乃见有僧。
手擎舍利大如人指。
在树基上遍示大众。
所放光明照烛天地。
于时众闹但得遥礼。
虽目睹瑞心疑其火。
合掌虔跪乃至明晨。
心渐萎顿光亦歇灭。
居士问曰。
既睹灵瑞。
心无疑耶奘具陈意。
居士曰。
余之昔疑。
还同此也。
其瑞既现。
疑自通耳。
余见菩提树。
叶如此白杨。
具以问之。
奘曰。
相状略同。
而扶疏茂盛少有异也。
于此寺东望屈屈吒播陀山。
即经所谓鸡足山也。
直上三峰状如鸡足。
因取号焉。
去菩提寺一百馀里。
顶树大塔夜放神炬。
光明通照。
即大迦叶波。
寂定所也。
路极梗涩多诸林竹。
师子虎象纵横腾倚。
每思登践取进无由。
奘乃告王请诸防援。
蒙给兵三百馀人。
各备锋刃斩竹通道。
日行十里。
尔时彼国闻奘往山。
士女大小数盈十万。
奔随继至共往鸡足。
既达山阿壁立无路。
乃缚竹为梯相连而上。
达山顶者三千馀人。
四睇欣然转增喜踊具睹石罅散花供养。
自山东北百有馀里至佛陀代那山。
有大石室。
佛曾游此。
天帝就石涂香以供。
行至其处今犹郁烈不远山室可受千人。
如来三月于中坐夏。
垒石为道。
广二十步。
长五里许。
即频毗娑罗修觐上山之所由也。
又东六十便至矩奢揭罗补罗古城。
唐言茅城。
多出香茅故因名也。
其城即摩揭陀之正中。
经本所谓王舍城者是矣。
崇山四周为其外郭。
上如陴堄皆砖为之。
西通小径北辟山门。
广长从狭周轮百五十里。
其中宫城周三十馀里。
内诸古迹其量复多。
宫之东北可十五里。
有姞栗陀罗矩吒山。
即经所谓耆阇崛山者是也。
唐言鹫峰之台。
于诸山中最高显映夺。
接山之阳佛多居住。
从下至顶编石为阶。
广十馀步长六里许。
佛常往来于斯道也。
历观崖岫备诸古迹不可胜纪。
广如图传。
山城北门强一里许。
即迦兰陀竹园精舍石基。
东户砖室今仍现在。
自园西南行六里许。
南山之阴大竹林中有石室焉。
即大迦叶波与千无学。
结集经教所托之地。
又西二十馀里。
即大众部结集处也。
山城之北可五里许。
至曷罗阇姞利呬城。
唐言新王舍也。
馀传所称者是矣。
又北三十馀里至那烂陀寺。
唐言施无厌也。
赡部洲中寺之最者。
勿高此矣。
五王共造供给倍隆。
故因名焉。
其寺都有五院。
同一大门周闾四重高八丈许。
并用砖垒。
其最上壁犹厚六尺。
外郭三重。
墙亦砖垒。
高五丈许。
中间水绕极深池堑。
备有花畜严丽可观。
自置已来防卫清肃。
女人非滥未曾容隐。
常住僧众四千馀人。
外容道俗通及邪正乃出万数。
皆周给衣食无有穷竭。
故复号寺为施无厌也。
中有佛院备诸圣迹。
精舍高者二十馀丈。
佛昔于中四月说法。
又有精舍高三十馀丈。
中诸变态不可名悉。
置立铜像高八丈馀。
六层阁盛庄严绮饰。
即戒日之兄满胄王造也。
又有鍮石精舍高可八丈。
戒日亲造。
彫装未备日役千功。
彼国常法钦敬德望。
有诸论师智识清远。
王给封户乃至十城。
渐降量赏不减三城。
其寺现在受封大德三百馀人。
通经已上不掌僧役。
重爱学问咨访异法。
故乌耆已西被于海内。
诸出家者皆多义学。
任国往返都无隔碍。
王虽守国不敢遮障。
故彼学徒博闻该赡。
奘历诸国风声久达。
将造其寺。
众差大德四十人。
至庄迎宿。
庄即目连之本村也。
明日食后。
僧二百馀俗人千馀。
擎舆幢盖香花来迎引入都会。
与众相慰问讫唱令住寺。
一切共同。
又差二十人。
引至正法藏所。
即戒贤论师也。
年百六岁众所重故号正法藏。
博闻强识。
内外大小一切经书无不通达。
即昔室商祛王所坑之者。
为贼擎出潜沦草莽。
后兴法显道俗所推。
戒日增邑十城。
科税以入。
贤以税物成立寺庙。
奘礼赞讫。
并命令坐。
问从何来。
答从支那国来欲学瑜伽等论。
闻已啼泣。
召弟子觉贤说己旧事。
贤曰。
和上三年前。
患困如刀刺。
欲不食而死。
梦金色人曰。
汝勿厌身。
往作国王多害物命。
当自悔责。
何得自尽。
有支那僧来此学问。
已在道中。
三年应至。
以法惠彼。
彼复流通。
汝罪自灭。
吾是曼殊室利。
故来相劝。
和上今损。
正法藏问。
在路几时。
奘曰。
出三年矣。
既与梦同。
悲喜交集。
礼谢讫。
寺素立法。
通三藏者员置十人。
由来阙一。
以奘风问便处其位。
日给上馔二十盘大人米一斗。
槟榔豆蔻龙脑香乳苏蜜等。
净人四婆罗一。
行乘象舆三十人从。
大人米者粳米也。
大如乌豆。
饭香百步。
惟此国有。
王及知法者预焉。
故此寺通三藏者给二十盘。
即二十日。
渐减通一经者。
犹给五盘。
五日。
过此已后便依僧位。
便请戒贤讲瑜伽论。
听者数千人。
十有五月方得一遍。
重为再讲。
九月方了自馀顺理显扬对法等并得咨禀。
然于瑜伽偏所钻仰。
经于五年晨夕无辍将事博议未忍东旋。
贤诫曰。
吾老矣。
见子殉命求法经途十年方至今日不辞朽老。
力为伸明。
法贵流通岂期独善。
更参他部恐失时缘。
智无涯也惟佛乃穷。
人命如露非旦则夕。
即可还也。
便为装行调。
付给经论。
奘曰。
敢闻命矣。
意欲南巡诸国。
还途北指。
以高昌昔言不得违也。
便尔东行大山林中。
至伊烂拿国。
见佛坐迹入石寸许。
长五尺二寸广二尺一寸。
旁有瓶迹没石寸许。
八出花文都似新置。
有佛立迹长尺八寸阔强六寸。
又东南行路经五国。
将四千里至三摩呾吒国。
滨斥大海。
四佛曾游。
见青玉像举高八尺。
自斯东北山海之中。
凡有六国。
即达林邑。
道阻且长。
兼多瘴疠。
故不游践。
又从西行将至二千里。
达揭罗拿国。
邪正兼事。
别有三寺不食乳酪。
调达部也。
又西南行七百馀里至乌荼国。
东境临海。
有发行城。
多有商侣停于海次。
南大海中有僧伽罗国。
谓执师子也。
相去约指二万馀里。
每夜南望。
见彼国中佛牙塔上宝珠光明腾焰晖赫见于天际。
又西南行具经诸国。
并有异迹。
可五千里至憍萨国。
即南印度之正境也。
崇信佛法僧徒万许。
其土宽广林野相次。
王都西南三百馀里有黑蜂山。
昔古大王为龙猛菩萨造立斯寺。
即龙树也。
其寺上下五重。
凿石为之。
引水旋注。
多诸变异。
沿波方达。
令净人固守罕有登者。
龛中石像形极伟大。
寺成之日。
龙猛就山以药涂之变成紫金。
世无等者。
又有经藏。
夹缚无数。
古老相传。
尽初结集并现存在。
虽外佛法屡遭诛殄。
而此一山住持无改。
近有僧来于彼夏坐。
但得读诵不许持出。
具陈此事。
但路幽阻难可寻问。
又复南行七千馀里。
路经五国并有灵迹。
至秣罗矩吒国。
即赡部最南滨海境也。
山出龙脑香焉。
旁有岩顶清流。
绕旋二十许匝南注大海。
中有天宫观自在菩萨常所住处。
即观世音之正名也。
临海有城。
古师子国。
今入海中可三千馀里。
非结大伴则不可至。
故不行也。
自此西北四千馀里。
中途经国具诸神异。
达摩诃刺他国。
其王果勇威英自在。
未宾戒日。
寺有百馀。
僧徒五千。
大小兼学。
东境山寺罗汉所造。
有大精舍高百馀尺。
中安石像长八丈许。
上施石盖凡有七重。
虚悬空中相去各三尺许。
礼谒见者无不叹讶斯神也。
自此因循广寻圣迹。
至钵伐多国。
有数名德学业可遵。
又停二年。
学正量部根本论摄正法论成实论等。
便东南还那烂陀。
参戒贤已。
往杖林山胜军论师居士所。
其人刹利种。
学通内外五明数术。
依林养徒讲佛经义。
道俗归者日数百人。
诸国王等亦来观礼洗足供养。
封赏城邑。
奘从学唯识决择论意义论成无畏论等。
首尾二年。
夜梦寺内及外林邑火烧成灰。
见一金人告曰。
却后十年。
戒日王崩印度便乱。
当如火荡。
觉已向胜军说之。
奘意方决严具东还。
及永徽之末戒日果崩。
今并饥荒。
如所梦矣。
初那烂陀寺大德师子光等。
立中百论宗。
破瑜伽等义。
奘曰。
圣人作论终不相违。
但学者有向背耳。
因造会宗论三千颂。
以呈戒贤诸师。
咸称善。
先有南印度王灌顶师。
名般若鞠多。
明正量部。
造破大乘论七百颂。
时戒日王讨伐至乌荼国。
诸小乘师保重此论以用上王。
请与大乘师决胜。
王作书与那烂陀寺。
可差四僧善大小内外者诣行宫在所。
拟有论义。
戒贤乃差海慧智光师子光及奘。
为四应命。
将往未发间。
有顺世外道来求论难。
书四十条义悬于寺门。
若有屈者斩首相谢。
彼计四大为人物因。
旨理沈密最难徵覈。
如此阴阳谁穷其数。
此道执计必求捔决。
彼土常法。
论有负者先令乘驴。
屎瓶浇顶。
公于众中。
形心折伏然后依投永为皂隶。
诸僧同疑。
恐有殿负默不陈对。
奘停既久究达论道。
告众请对。
何得同耻。
各立旁證。
往复数番通解无路。
神理俱丧溘然潜伏。
预是释门一时腾踊。
彼既屈已请依先约。
奘曰。
我法弘恕不在刑科。
禀受我法如奴事主。
因将向房遵正法要。
彼乌荼论又别访得。
寻择其中便有谬滥。
谓所伏外道曰。
汝闻乌荼所立义不。
曰彼义曾闻。
特解其趣。
即令说之。
备通其要。
便指纤芥。
申大乘义破之。
名制恶见论。
千六百颂。
以呈戒贤等师。
咸曰。
斯论穷天下之勍寇也。
何敌当之。
奘意欲流通教本。
乃放任开正法。
遂往东印度境迦摩缕多国。
以彼风俗并信异道故其部众乃有数万。
佛法虽弘未至其土。
王事天神爱重教义。
但闻智人不问邪正。
皆一奉敬其人。
创染佛法将事弘阐故往开化。
既达于彼王。
叹奘胜度神思清远。
童子王闻欣得面款。
遣使来请再三乃往。
既至相见宛若旧游。
言议接对又经晦朔。
于时异术云聚。
请王决论。
言辩才交邪徒草靡。
王加崇重初开信门。
请问诸佛何所功德。
奘赞如来三身利物。
因造三身论三百颂以赠之。
王曰。
未曾有也。
顶戴归依。
此国东境接蜀西蛮。
闻其途路。
两月应达。
于时戒日王臣告曰。
东蕃童子王所有支那大乘天者。
道德弘被。
彼王所重。
请往致之。
其大乘天者。
即印度诸僧美奘之目也。
王曰。
我已频请辞而不来。
何因在彼。
即使语拘摩罗王。
可送支那法师来共会祇罗国。
童子王命象军二万船三万。
与奘溯殑伽河以赴戒日。
戒日与诸官属百馀万众。
顺河东下同集羯朱祇罗国。
初见顶礼。
呜足尽敬。
散花设颂无量供已曰。
弟子先请。
何为不来。
答以听法未了故此延命。
又曰。
彼支那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曲。
秦王何人致此歌咏。
奘曰。
即今正国之天子也。
是大圣人拨乱反政恩沾六合故有斯咏。
王曰。
故天纵之为物主也。
乃延入行宫陈诸供养。
乃述制恶见论。
顾谓门师曰。
日光既出荧烛夺明。
师所宝者他皆破讫。
试救取看。
小乘诸僧无敢言者。
王曰。
此论虽好然未广闻。
欲于曲女城大会。
命五印度能言之士。
对众显之。
使邪从正舍小就大。
不亦可乎。
是日发敕普告天下。
总集沙门婆罗门一切异道。
会曲女城。
自冬初溯流。
腊月方到。
尔时四方翕集。
乃有万数。
能论义者数千人。
各擅雄辩咸称克敌。
先立行殿各容千人。
安像陈供香花音乐。
请奘升座。
即标举论宗命众徵覈。
竟十八日无敢问者。
王大嗟赏。
施银钱三万金钱一万上氎一百具。
仍令大臣执奘袈裟巡众唱言。
支那法师论胜。
十八日来无敢问者。
并宜知之。
于时僧众大悦曰。
佛法重兴。
乃令边人权智若此。
便辞东归。
王重请住观七十五日。
大施场相。
事讫辞还。
王敕所部。
递送出境。
并施青象金银钱各数万。
戒日拘摩罗等十八大国王。
流泪执别。
奘便辞而不受。
以象形大。
日常料草四十馀围。
饼食所须又三斛许。
戒日又敕令诸属国随到供给诸僧。
劝受象施。
皆曰。
斯胜相也。
佛灭度来。
王虽崇敬种种布施。
未闻以象用及释门。
象为国宝。
今既见惠。
信之极矣。
因即纳象而反钱宝。
然其象也其形圆大。
高可丈三长二丈许。
上容八人。
并诸什物经象等具。
并在其上。
状如重都相似空行。
虽逢奔逸而安隐不坠。
瓶水不侧。
缘国北旋出印度境。
戒日威被咸蒙供侍。
入皂利国。
山川相半沃壤丰熟。
僧徒数万并学大乘。
东北山行过诸城邑上大雪山。
及至其顶诸山并下。
又上三日达最高岭。
南北通望。
但见横山各有九重。
过斯已往皆是平地。
虽有小山孤断不续。
唯斯一岭曼延高远。
约略为言。
赡部一洲山丛斯地。
何以知耶。
至如西境波斯平川眇漫。
东寻嵬崿莫有穷踪。
北则横野萧条。
南则印度皋衍。
即经所谓香山者也。
达池幽邃未可寻源。
四河所从皆由斯出。
尔雅所谓昆崙之墟。
岂非斯耶。
案诸禹贡。
河出碛石。
盖局谈其潜出处耳。
张骞寻之乃游大夏。
固是超步所经。
犹不言其发源之始。
斯可知矣。
奘引从前后自勒行众沿岭而下。
三日至地。
达睹货罗诸故都邑。
山行八百路极艰险。
寒风切骨到于活国。
中途所经皆属北狄。
而此王者突厥之胤。
统管诸胡总御铁门以南诸小国也。
自此境东方入葱岭。
岭据赡部洲中。
南接雪山北至热海。
东渐乌铩西极波斯。
纵广结固各数千里。
冬夏积雪冰岩崖险。
过半已下多出山葱。
故因名焉。
昔人云。
葱岭停雪。
即雪山也。
今亲目验。
则知其非。
雪山乃居葱岭已南。
东西亘海。
南望平野。
北达丛山。
方名葱岭。
又东山行。
经于十国二千馀里。
至达摩悉铁帝国。
境在山间。
东西千六百里。
南北极广不踰四五里许。
临缚刍河从南而来不测其本。
僧寺十馀。
有一石像上施金铜圆盖。
人有旋绕盖亦随转。
岂由机巧莫测其然。
又东山行近有千里达商弥国。
东至大川广千馀里。
南北百馀里绝无人住。
川有龙池。
东西三百南北五十。
其池正在大葱岭内。
赡部洲中最高地也。
何以明之。
池出二河。
其西流者至达摩悉铁国与缚刍河合。
自此以西皆西流。
其东流者至祛沙西界与徙多河合。
自此已东水皆东流。
故分二河各注西海故知高也。
河出大鸟卵如𭽎许。
案条支国大卵如瓮。
岂非斯耶。
又东五百至朅盘陀国。
北背徙多河。
即经所谓悉陀河也。
东入盐泽。
潜于地中。
涌于积石。
为东夏河矣。
其国崇信佛法。
城之东南三百馀里。
大崖两室各一罗汉现入灭定七百馀年。
须发渐长。
左近诸僧年别为剃。
又东千馀里方出葱岭至乌铩国。
城临徙多。
西有大山崖自崩坠。
中有僧焉。
冥目而坐。
形甚奇伟。
须发下垂至于肩面。
问其委曲乃迦叶佛时人矣。
近重崩崖没于山内。
奘至斯国。
与象别行先度雪河。
象晚方至。
水渐汎涨。
不悉山道。
寻岭直下。
牙冲岸树。
象性凶犷反拔却顿。
因即致死。
怅恨所经已越山险将达平壤不果祈愿。
东过疏勒乃至沮渠。
可千馀里。
同伴五百皆共推奘为大商主。
处位中营四面防守。
且自沮渠一国。
素来常镇十部大经。
各十万偈。
如前所传。
国宝护之不许分散。
今属突厥。
南有大山。
现三罗汉入灭尽定。
东行八百达于遁国。
地惟沙壤寺有百馀。
僧徒五千并大乘学。
城西山寺佛曾游践。
有大石室。
罗汉入定。
石门封掩。
初奘既度葱岭。
先遣侍人。
赍表陈露达国化也。
下敕流问令早相见。
行达于遁。
以象致死所赍经像交无运致。
又上表请寻下别敕。
令于遁王给其鞍乘。
既奉严敕驼马相连至于沙洲。
又蒙别敕。
计其行程酬雇价直。
自尔乘传二十许乘。
以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
届于京郊之西。
道俗相趋屯赴阗闼。
数十万众如值下生。
将欲入都。
人物諠拥取进不前。
遂停别馆。
通夕禁卫。
候备遮断停驻道旁。
从故城之西南至京师朱雀街之都亭驿二十馀里。
列众礼谒动不得旋。
于时驾幸洛阳。
奘乃留诸经像送弘福寺。
京邑僧众竞列幢帐助运庄严。
四部諠哗又倍初至。
当斯时也复感瑞云现于日北团圆如盖。
红白相映当于像上显发轮光。
既非绕日同共嗟仰从午至晡。
豫入弘福方始歇灭。
致使京都五日四民废业七众归承。
当此一期。
倾仰之高终古罕类也。
奘虽逢荣问独守馆宇坐镇清闲。
恐陷物议故不临对。
及至洛滨特蒙慰问。
并献诸国异物。
以马驮之。
别敕引入深宫之内殿。
面奉天颜。
谈叙真俗无爽帝旨。
从卯至酉不觉时延。
迄于闭鼓。
上即事戎旃。
问罪辽左。
明旦将发。
下敕同行。
固辞疾苦。
兼陈翻译。
不违其请。
乃敕京师留守梁国公房玄龄。
专知监护。
资备所须一从天府。
初奘在印度声畅五天。
称述支那人物为盛。
戒日大王并菩提寺僧。
思闻此国。
为日久矣。
但无信使。
未可依凭。
彼土常传。
赡部一洲四王所治。
东谓脂那。
主人王也。
西谓波斯。
主宝王也。
南谓印度。
主象王也。
北谓猃狁。
主马王也。
皆谓四国藉斯以治。
即因为言。
奘既安达恰述符同。
戒日及僧。
各遣中使赍诸经宝远献东夏。
是则天竺信命自奘而通。
宣述皇猷之所致也。
使既西返。
又敕王玄策等二十馀人。
随往大夏。
并赠绫帛千有馀段。
王及僧等数各有差。
并就菩提寺僧召石蜜匠。
乃遣匠二人僧八人。
俱到东夏。
寻敕往越州。
就甘蔗造之皆得成就。
先是菩提寺僧三人送经初。
至。
下敕普请京城设斋。
仍于弘福译大严等经不久之间奘信又至。
乃敕且停待到方译。
主上虚心企仰。
频下明敕令奘速至。
但为事故留连不早程达。
既见洛宫深沃虚想。
即陈翻译。
搜擢贤明。
上曰。
法师唐梵具赡词理通敏。
将恐徒扬仄陋终亏圣典。
奘曰。
昔者二秦之译门位三千。
虽复翻传。
犹恐后代无闻怀疑乖信。
若不搜举同奉玄规。
岂以褊能妄参朝委。
频又固请乃蒙降许。
帝曰。
自法师行后造弘福寺。
其处虽小禅院虚静。
可为翻译。
所须人物吏力。
并与玄龄商量务令优给。
既承明命返迹京师。
遂召沙门慧明灵闰等。
以为證义。
沙门行友玄赜等。
以为缀缉。
沙门智證辩机等。
以为录文。
沙门玄模以證梵语。
沙门玄应以定字伪。
其年五月创开翻译。
大菩萨藏经二十卷。
余为执笔。
并删缀词理。
其经广解六度四摄十力四畏三十七品诸菩萨行。
合十二品。
将四百纸。
又复旁翻显扬圣教论二十卷。
智證等更迭录文。
沙门行友详理文句。
奘公于论重加陶练。
次又翻大乘对法论一十五卷。
沙门玄赜笔受。
微有馀隙。
又出西域传一十二卷。
沙门辩机。
亲受时事连纰前后。
兼出佛地六门神咒等经。
都合八十许卷。
自前代已来所译经教。
初从梵语倒写本文。
次乃回之顺同此俗。
然后笔人乱理文句。
中间增损多坠全言。
今所翻传都由奘旨。
意思独断出语成章。
词人随写即可披玩。
尚贤吴魏所译诸文。
但为西梵所重贵于文句。
钩锁联类重沓布在。
唐文颇居繁复。
故使缀工专司此位。
所以贯通词义加度节之。
铨本勒成秘书缮写。
于时驾返西京。
奘乃表上并请序题。
寻降手敕曰。
法师夙标高行早出尘表。
泛宝舟而登彼岸。
搜妙道而辟法门。
弘阐大猷荡涤众累。
是以慈云欲卷。
舒之荫四空。
慧日将昏。
朗之照八极。
舒朗之者。
其惟法师乎。
朕学浅心拙。
在物犹迷。
况佛教幽微。
岂敢仰测。
请为经题。
非已所闻。
其新撰西域传者。
当自披览。
及西使再返。
又敕二十馀人随往印度前来国命通议中书。
敕以异域方言务取符会。
若非伊人将论声教。
故诸信命并资于奘。
乃为转唐言依彼西梵。
文词轻重令彼读者尊崇东夏。
寻又下敕。
令翻老子五千文为梵言以遗西域。
奘乃召诸黄巾述其玄奥。
领叠词旨方为翻述。
道士蔡晃成英等。
竞引释论中百玄意。
用通道经。
奘曰。
佛道两教其致天殊。
安用佛言用通道义。
穷覈言疏本出无从。
晃归情曰。
自昔相传祖凭佛教至于三论。
晃所师遵准义幽通不无同会。
故引解也。
如僧肇著论。
盛引老庄。
犹自申明。
不相为怪。
佛言似道何爽纶言。
奘曰。
佛教初开。
深文尚拥。
老谈玄理微附佛言。
肇论所传引为联类。
岂以喻词而成通极。
今经论繁富各有司南。
老但五千论无文解。
自馀千卷多是医方。
至如此土贤明何晏王弼周颙萧绎顾欢之徒。
动数十家。
注解老子何不引用。
乃复旁通释氏。
不乃推步逸踪乎。
既依翻了将欲封勒。
道士成英曰。
老经幽邃。
非夫序引何以相通。
请为翻之。
奘曰。
观老治身治国之文。
文词具矣。
叩齿咽液之序。
其言鄙陋。
将恐西闻异国有愧乡邦。
英等以事闻诸宰辅。
奘又陈露其情。
中书马周曰。
西域有道如老庄不。
奘曰。
九十六道并欲超生。
师承有滞致沦诸有。
至如顺世四大之术。
冥初六谛之宗。
东夏所未言也。
若翻老序。
则恐彼以为笑林。
遂不译之。
奘以弘赞之极。
勿尚帝王。
开化流布自古为重。
又重表曰。
伏奉墨敕猥垂奖喻。
祇奉纶言精守振越。
玄奘业尚空疏。
谬参法侣幸属九瀛有截四表无虞。
凭皇灵以远征。
恃国威而访道。
穷遐冒险虽励愚诚。
纂异怀荒寔资朝化。
所获经论奉敕翻译。
见成卷轴。
未有诠序。
伏惟陛下睿思云敷。
天华景烂。
理包系象调逸咸英。
跨千古以飞声。
掩百王而腾实。
窃以神力无方。
非神思不足诠其理。
圣教玄远。
非圣藻何以序其源。
故乃冒犯威严。
敢希题目宸眷冲邈不垂矜许。
抚躬累息相顾失图。
玄奘闻。
日月丽天。
既分晖于户牖。
江河纪地。
亦流润于岩涯。
云和广乐。
不秘响于聋昧。
金璧奇珍。
岂韬彩于愚瞽。
敢缘斯理重以干祈。
伏乞雷雨曲垂天文俯照。
配两仪而同久。
与二耀而俱悬。
然则鹫岭微言。
假神笔而弘远。
鸡园奥义。
托英词而宣畅。
岂止区区梵众独荷恩荣。
亦使蠢蠢迷生方超尘累而已。
表奏之日。
敕遂许焉。
谓驸马高履行曰。
汝前请朕为汝父作碑。
今气力不如昔。
愿作功德为法师作序不能作碑。
汝知之。
贞观二十二年幸玉华宫。
追奘至。
问翻何经论。
答正翻瑜伽。
上问。
何圣所作明何等义。
具答已令取论自披阅。
遂下敕。
新翻经论写九本。
颁与雍洛相兖荆杨等九大州。
奘又请经题。
上乃出之名大唐三藏圣教序。
于明月殿。
命弘文馆学士上官仪。
对群僚读之。
其词曰。
盖闻。
二仪有象。
显覆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
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
庸愚皆识其端。
明阴洞阳。
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包乎阴阳而易识者。
以其有象也。
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
以其无形也。
故知象显可徵。
虽愚不惑。
形潜莫睹。
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
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
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
细之则摄于毫釐。
无灭无生。
历千劫而不古。
若隐若显。
运百福而长。
今妙道凝玄。
遵之莫知其际。
法流湛寂。
挹之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
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
基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
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
言未驰而成化。
当常现常之世。
民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
不镜三千之光。
丽象开图。
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
拯含类于三涂。
遗训遐宣。
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
莫能一其指归。
曲学易遵。
邪正于焉纷糺。
所以空有之论。
或习俗而是非。
大小之乘。
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
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
早悟三空之心。
长契神情。
先包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
未足比其清华。
仙露明珠。
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
超六尘而迥出。
夐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
悲正法之淩迟。
栖虑玄门。
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
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乘危远迈。
杖策孤征。
积雪晨飞途间失地。
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
拨烟霞而进影。
百重寒暑。
蹑霜雨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
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询求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餐风。
鹿苑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
受真教于上贤。
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
八藏三箧之文。
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
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
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
注法雨于东垂。
圣教缺而复全。
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乾焰。
共拔迷涂。
朗爱水之昏波。
同臻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
善以缘升。
升坠之端惟人所托。
譬夫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华。
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
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
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
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
夫以。
卉木无知。
犹资善而成善。
况乎人伦有识。
不缘庆而求庆。
方冀。
兹经流施。
将日月而无穷。
斯福遐敷。
与乾坤而永大。
百僚称庆。
奘表谢曰。
窃闻。
六爻探赜局于生灭之场。
百物正名。
未涉真如之境。
犹且远徵羲册。
睹奥不测其神。
遐想轩图。
历选并归其美。
伏惟。
皇帝陛下。
玉毫降质金轮御天。
廓先王之九州。
掩百千之日月。
斥例代之区域。
纳恒沙之法界。
遂使给园精舍并入堤封。
贝叶灵文咸归删府。
玄奘往因。
振锡聊谒崛山。
经途万里。
怙天威如咫步。
匪乘千叶。
诣双林如食顷。
搜扬三藏。
尽龙宫之所储。
研究一乘。
穷鹫岭之遗旨。
并已载于白马还献紫宸。
寻蒙下诏赐使翻译。
玄奘识乖龙树。
谬忝传灯之荣。
才异马鸣。
深愧写瓶之敏。
所译经论纰舛尤多。
遂荷天恩留神构序。
文超象系之表。
若聚日之放千光。
理括众妙之门。
同惠云之濡百草。
一音演说亿劫罕逢。
忽以微生亲承梵响。
踊跃欢喜如闻受记。
表奏之日。
寻下敕曰。
朕才谢圭璋言惭博达。
至于内典尤所未闲。
昨制序文深为鄙拙。
惟恐秽翰墨于金简。
标瓦砾于珠林。
忽得来书谬承褒赞。
循躬省虑弥益厚颜。
善不足称空劳致谢。
又重表谢。
敕云。
朕性不读经。
兼无才智。
忽制论序。
翻污经文。
具览来言枉见褒饰。
愧逢虚美唯益真惭。
自尔朝宰英达咸申击赞。
释宗弘盛气接成阴。
皇太子述上所作三藏圣教序曰。
夫显扬正教。
非智无以广其文。
崇阐微言。
非贤莫能定其旨。
盖真如圣教者。
诸法之玄宗。
众经之轨䠱也。
综括宏远奥旨遐深。
极空有之精微。
体生灭之机要。
词茂道旷。
寻之者不究其源。
文显义幽。
履之者莫测其际。
故知。
圣慈所被业无善而不臻。
妙化所敷缘无恶而不剪。
开法网之纲纪。
弘六度之正教。
拯群有之涂炭。
启三藏之秘扃。
是以名无翼而长飞。
道无根而永固。
道名流庆。
历遂古而镇常。
赴感应身。
经尘劫而不朽。
晨钟夕梵。
交二音于鹫峰。
慧日法流。
转双轮于鹿苑。
排空宝盖。
接翔云而共飞。
庄野春林。
与天花而合彩。
伏惟。
皇帝陛下。
上玄资福。
垂拱而治八荒。
德被黔黎。
敛衽而朝万国。
恩加朽骨。
石室归于贝叶之文。
泽及昆虫。
金匮流乎梵说之偈。
遂使阿耨达水通神甸之八川。
耆阇崛山接嵩华之翠岭。
窃以。
法性凝寂。
靡归心而不通。
智地玄奥。
感恳诚而遂显。
岂谓重昏之夜。
烛慧炬之光。
火宅之朝。
降法雨之泽。
于是百川异流。
同会于海。
万区分义。
总成乎实。
岂与汤武校其优劣。
尧舜比其圣德者哉。
玄奘法师者。
夙怀聪令。
立志夷简。
神清髫龀之年。
体拔浮华之世。
凝情定室匿迹幽岩。
栖息三禅巡游十地。
超六尘之境。
独步迦维。
会一乘之旨。
随机化物。
以中华之无质。
寻印度之真文。
远涉恒河终期满字。
频登雪岭更获半珠。
问道往还十有七载。
备通释典利物为心。
以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
奉敕于弘福寺翻译圣教。
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
洗尘劳而不竭。
传智灯之长焰。
皎幽闇而恒明。
自非久植胜缘。
何以显扬斯旨。
所谓法相常住。
齐三光之明。
我皇福臻。
同二仪之固。
伏见御制众经论序。
照古腾今。
理含金石之声。
文抱风云之润。
治辄以轻尘足岳坠露添流。
略举大纲以为斯记。
自此常参内禁。
扣问沈隐。
翻译相续不爽法机。
敕赐云纳一领。
妙绝古今。
又敕天下。
寺度五人维持圣种。
皆其力也。
冬十月随驾入京。
于北阙造弘法院。
镇恒在彼。
初于曲池为文德皇后造慈恩寺。
追奘令住度三百人。
有令寺西北造翻经院。
给新度弟子一十五人。
弘福旧处仍给十人。
今上嗣箓素所珍敬。
追入优问礼殊恒袟。
永徽二年。
请造梵本经台。
蒙敕赐物。
寻得成就。
又追入内。
于修文殿翻发智等论。
降手诏飞白书。
慰问优洽。
显庆元年正月。
为皇太子于慈恩设大斋。
朝寀总至。
黄门郎薛元超。
中书郎李义府曰。
译经佛法之大。
未知何德以光扬耶。
奘曰。
公此之问。
常所怀矣。
译经虽位在僧。
光价终凭朝贵。
至如姚秦鸠摩罗什。
则安成侯姚嵩笔受。
元魏菩提流支。
则侍中崔光录文。
贞观初波颇初译。
则仆射萧瑀太府萧璟庶子杜正伦等。
监阅详定。
今并无之不足光远。
又大慈恩寺。
圣上切风树之哀。
追造壮丽。
腾实之美勿过碑颂。
若蒙二公为致。
则不朽之迹。
自形于今古矣。
便许之。
明旦遣给事宣敕云。
所须官人助翻者已处分讫。
其碑朕自作。
寻敕。
慈恩翻译文义须精。
宜令左仆射于志宁。
中书令来济。
礼部许敬宗。
黄门郎薛元超。
中书郎李义府等。
有不安稳随事润色。
若须学士任追三两人。
及碑成请神翰自书。
蒙特许。
克日送寺。
京寺咸造幢盖。
又敕王公已下太常九部及两县伎乐。
车徒千馀乘驻弘福寺。
上居安福门。
俯临将送。
京邑士女列于道侧。
自北之南二十馀里充牣衢街。
光俗兴法无与俦焉。
又赐山纳妙胜前者并时服玩百有馀件。
显庆二年。
驾幸洛阳。
预从安置东都积翠宫。
召入大内丽日殿。
翻观所缘等论。
又于明德宫。
翻大毗婆沙等论。
奘少离桑梓。
白首言归。
访问亲故。
零落殆尽。
惟有一姊。
迎与相见。
访以坟陇。
旋殡未迁。
便卜胜地。
旋茔改葬。
其少室山西。
北缑氏故县东北。
游仙乡控鹤里凤凰谷。
即奘之生地也。
下近有少林寺。
即魏孝文所立。
是翻十地之所。
意愿栖托为国翻译。
蒙手敕云。
省表知欲晦迹岩泉追林远而架往。
托虑禅寂轨澄什以标今。
仰挹风徽寔所钦尚。
朕业空学寡靡究高深。
然以浅识薄闻。
未见其可。
法师津梁三界汲引四生。
智皎心灯定凝意水。
非情尘之所曀岂识浪而能惊然以道德可居。
何必太华叠岭。
空寂可舍。
岂独少室重峦。
幸戢来言勿复陈请。
即市朝大隐。
不独贵于昔贤。
见闻弘益更可珍于即代。
遂因寝言。
显庆三年下敕为皇太子造西明寺成。
令给上房僧十人以充侍者。
有大般若者。
二十万偈此土八部咸在其中。
不久下敕令住玉华。
翻经供给一准京寺。
遂得托静不爽译功。
以显庆五年正月元日。
创翻大本。
至龙朔三年十月末了。
凡四处十六会说。
总六百卷。
般若空宗此焉周尽。
于间又翻成唯识论辩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品类足论等。
至十一月表上此经。
请制经序。
于蓬莱宫通事舍人冯义宣敕许之。
奘生常以来愿生弥勒。
及游西域。
又闻无著兄弟皆生彼天。
又频祈请咸有显證。
怀此专至益增翘励。
后至玉华。
但有隙次。
无不发愿生睹史多天见弥勒佛。
自般若翻了。
惟自策勤行道礼忏。
麟德元年告翻经僧及门人曰。
有为之法必归磨灭。
泡幻形质何得久停。
行年六十五矣。
必卒玉华。
于经论有疑者可速问。
闻者惊曰。
年未耆耄何出此言。
报曰。
此事自知。
遂往辞佛。
先造俱胝十亿像所。
礼忏辞别。
有门人外行者。
皆报好去。
今与汝别亦不须来来亦不见。
至正月九日告寺僧曰。
奘必当死。
经云。
此身可恶犹如死狗。
奘既死已勿近宫寺。
山静处埋之。
因既卧疾。
开目闭目见大莲花鲜白而至。
又见伟相知生佛前。
命僧读所翻经论名目已。
总有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
自怀欣悦。
总召门人。
有缘并集云。
无常将及急来相见。
于嘉寿殿。
以香木树菩提像骨。
对寺僧门人辞诀。
并遗表讫。
便默念弥勒。
令傍人称曰。
南谟弥勒如来应正等觉。
愿与含识速奉慈颜。
南谟弥勒如来所居内众。
愿舍命已必生其中。
至二月四日。
右胁累足右手支头。
左手髀上铿然不动。
有问何相。
报曰。
勿问。
妨吾正念。
至五日中夜。
弟子问曰。
和上定生弥勒前不。
答曰。
决定得生。
言已气绝。
迄今两月色貌如常。
又有冥应略故不述。
又下敕葬日听京城僧尼幢盖往送。
于是素盖素幢浮空云合。
哀笳哀梵气遏人神。
四俗以之悲凉。
七众惜其沈没。
乃葬于白鹿原四十里中。
皂素弥满。
其茔与兄捷公相近。
苕然白塔近烛帝城。
寻下别敕。
令改葬樊川。
与州县相知供给吏力乃又出之。
众咸叹异。
经久埋瘗色相如初。
自非愿力所持。
焉能致此。
余以闇昧滥沾斯席。
与之对晤屡展炎凉。
听言观行名实相守。
精厉晨昏计时分业。
虔虔不懈专思法务。
言无名利行绝虚浮。
曲识机缘善通物性。
不倨不谄行藏适时。
吐味幽深辩开疑议。
寔季代之英贤。
乃佛宗之法将矣。
且其发蒙入法。
特异常伦。
听览经论用为恒任。
既周行东夏挹酌诸师披露肝胆尽其精义。
莫不倾倒林薮更新学府。
遂能不远数万咨求胜法。
誓舍形命必会为期。
发趾张掖途次龙沙。
中途艰险身心仅绝。
既达高昌倍光来价。
传国祖送备阅灵仪。
路出铁门石门。
躬乘沙岭雪岭。
历天险而志逾慷慨。
遭凶贼而神弥厉勇。
兼以归禀正教。
师承戒贤。
理遂言扬义非再授。
广开异论包藏胸亿。
致使梵侣倾心不匮其法。
又以起信一论文出马鸣彼土诸僧思承其本。
奘乃译唐为梵通布五天。
斯则法化之缘东西互举。
又西华馀论深尚声明。
奘乃卑心请决。
随授随晓。
致有七变其势动发异踪。
三循广论恢张怀抱。
故得施无厌寺三千学僧皆号智囊护持城堑。
及睹其唇吻听其词义。
皆弹指赞叹。
何斯人也。
随其游历塞外海东百三十国。
道俗邪正。
承其名者莫不仰德归依更崇开信可以家国增荣。
光宅惟远。
献奉岁至。
咸奘之功。
若非天挺英灵生知圣授何能振斯鸿绪导达遗踪。
前后僧传往天竺者。
首自法显法勇。
终于道邃道生。
相继中途一十七返。
取其通言华梵妙达文筌扬导国风开悟邪正。
莫高于奘矣。
恨其经部不翻犹涉过半。
年未迟暮。
足得出之。
无常奄及。
惜哉。
神僧传·卷第六
释玄奘。本名祎。姓陈氏。洛州缑氏人也。少罹穷酷随兄长睫法师住净土寺。授以精理旁兼巧论。年十一诵维摩法华。东都恒度便预其次。自尔卓然梗正不偶欲慕大法。后达长安住庄严寺。又非本望。西踰剑阁既达蜀都。受诸经论一闻不忘。武德五年二十有一为诸学府雄伯沙门讲扬心论。不窥文相而诵注无穷。时曰神人。后又遍游荆扬等州访诸道邻。复还京辇广就诸蕃。遍学书语行坐寻授。数日博通惟候机会。贞观三年会夹下敕道俗随丰四出。由斯得往西域取诸经像。行至罽宾国。道险虎豹不可过。奘不知为计。乃锁房门而坐。至夕开门见一老僧。头面疮痍身体脓血。床上独坐莫知由来。奘乃礼拜勤求。僧口授多心经一卷。令奘诵之。遂得山川平易道路开通虎豹藏形魔鬼潜迹。遂至佛国取经六百馀部。以贞观十九年还京师。下敕令住玉华翻译经藏。奘生常已来愿生弥勒。及游西域又闻无著兄弟皆生彼天。又频祈请咸有显證。后至玉华但有隙次无不发愿。麟德元年告翻译僧及门人曰。有为之法必归磨灭。泡影形质何得久停。行年六十五必卒玉华。于经论有疑者今可速问。闻者惊异。师曰。此事自知。遂往辞佛及诸僧众。既卧疾。常见大莲花鲜白而至。又见佛相。命僧读所翻经论名目。已总有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自怀欣悦。总召门人有缘并集云。无常将及急来相见。于嘉寿殿以香木树菩提像骨。对寺僧辞诀并遗表讫。便默念弥勒右胁累足。右手支头左手髀上。坚然不动气绝神逝。两月色貌如常。乃葬于白鹿原。初奘将往西域。于灵岩寺见有松一树。奘立于庭以手摩其枝曰。吾西去求佛教。汝可西长。若吾归即却东回。使吾弟子知之。及去其枝年年西指约长数丈。一年忽东回。门人弟子曰。教主归矣。乃西迎之奘果还。至今众谓此松为摩顶松。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本名祎。姓陈氏。汉太丘仲弓之后也。奘意欲流通教本。遂往东印度境。迦摩缕多国。以彼风俗。并信异道。其部众乃有数万。佛法虽弘。未至其土。故往开化。既达于王。叹奘胜度。神思清远。童子王闻。欣得面款。遣使请见。宛若旧游。言议接对。又经晦朔。于时异术云聚。言辩才交。邪徒草靡。王加崇重。初开信门。请问诸佛。何所功德。奘赞如来三身利物。因造三身论。三百颂以赠之。王曰未曾有也。顶戴归依。此国东境。接蜀西蛮。其路两月应达。于时戒日。王臣告曰。东蕃童子王。所有支那大乘天者。道德弘被。彼王所重。请往致之。大乘天者。印度诸僧美奘之目也。王遣使语拘摩罗王。可送支那法师来共会祗罗国。童子王。命象军一万。方船三万。与奘沂殑伽河。以赴戒日。戒日与诸官属。百馀万众。顺河东下。同集羯朱祗罗国。初见顶礼。呜足尽敬。散花设颂。无量供已。王曰彼支那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曲。秦王何人。致此歌咏。奘曰。即今正国之天子也。是大圣人。拨乱反正。恩沾六合。故有斯咏。王乃延入行宫。陈诸供养。乃述制恶见论。顾谓门师曰。日光既出。萤烛夺明。师所宝者。他皆破讫。试救取看小乘。诸僧无敢言者。王曰此论虽好。然未广闻。欲于曲女城大会。命五印度能言之士。对众显之。使邪从正。舍小就大。是日发敕。普告天下。总集沙门。婆罗门。一切异道。会曲女城。能论义者。数千人。各擅雄辩。咸称克敌。先立行殿。各容千人。安像陈供。香花音乐。请奘升座。即标举论宗。命众徵窍。竟十八日。无敢问者。王大嗟赏。施银钱三万。金钱一万。上氎衣一百具。仍令大臣执奘袈裟。巡众唱言。支那法师论胜。十八日来无敢问者。并宜知之。于时僧众大悦曰。佛法重兴。乃令边人权智若此。便辞东归。王重请住观七十五日。大施场相事讫。辞还。王敕所部。𨔛送出境。并施青象金银钱各数万。戒日。拘摩罗等。十八大国王。流泪执别。奘便辞而不受。又敕令诸属国。随到供给。诸僧劝受象施。皆曰。斯胜相也。佛灭度来。王虽崇敬。种种布施。未闻以象用及释门。象为国宝。今既见惠。信之极矣。因即纳象而反钱宝。然其象也。其形圆大。高可丈三。长二丈许。上容八人。并诸什物经像等具。并在其上。空行虽逢奔逸。而安檼不坠。瓶水不侧。缘国北旋。出印度境。入卑利国。山川相半。沃壤丰熟。僧徒数万。并学大乘。东北山行。过诸城邑。上大雪山。及至其顶。诸山并下。又上三日。达最高岭。南北通望。但见横山。各有九重。过斯已往。皆是平地。虽有小山。孤断不续。唯斯一岭。蔓延高远。瞻部一洲。山丛斯地。至如西境波斯。平川渺漫。东寻嵬崿。莫有穷踪。北则横野萧条。南则印度皋衍。即经所谓。香山。达池幽邃。未可寻源。四河所从。皆由斯出。尔雅所谓。昆崙之墟也。案诸禹贡。河出碛石。张骞寻之。乃游大夏。固是超步所经。犹不言其发。源之始。奘引从前后。自勒行众。沿领而下。三日至地。达睹货罗。诸故都邑。山行八百。路极艰险。寒风切骨。到于活国。中途所经。皆属北边。而此王者。突厥之胤。统管诸番。总御铁门。以南诸小国自此境东。方入葱岭。岭据赡部洲中。南接雪山北。至热海东。渐乌铩。西极波斯。纵广结固。各数千里。冬夏积雪。冰严崖隒。过半已下。多出山葱。故因名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罽宾国人。高宗仪凤初访道至五台山,旋又返国取经至,译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后不知所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华言觉护。生罽宾国。忘身阐化。戾止五台。瞻慕灵踪。至于泪泣。见一老翁。作婆罗门语。谓曰师何所求。答以文殊大士垂迹此山。从印土来。志伸敬礼。翁曰。师得无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来耶。此土众生多造罪垢。而出家者流亦然。祝诚灭障秘方。若不持来。虽来何益。纵见文殊亦莫之识。师能还取。即是遍奉众圣。广利群品。报诸佛之恩也。经至之时。弟子当示师文殊所在之处。利闻之喜不自胜。方将雪泣拜谢。略转头顷。顿失老翁利倍加虔恪久之。奉其经来。上诏鸿胪寺典客令杜行顗三藏日照。于内道场翻译。衬利绢三十匹。内并留其经。利泣曰。所以不惮往来者。徒欲以利物也。上悯其志诚。而归其梵本。利访求沙门顺贞。而重译于西明寺。较杜令所译者。小异。利后不知所终。或谓却持梵本。隐山中之金刚窟。今永兴龙首冈有塔存焉。大历中。南岳云峰寺沙门法照。入台礼金刚窟。至夜深。方自尅责。投身岩石以死求愿。忽见一僧长七尺许。梵音圆畅。称是佛陀波利。问照曰。师如此得无劳乎。且何所冀。照曰冀见文殊。利使脱履石板上。瞑目顷。已入一院。额云金刚般若寺。字画遒劲。光明夺目。院皆异宝所严。莫能名状。楼观重复。殿宇联比。可二百所。间藏缄秘密诸经。人物魁伟。殆非常所睹也。大圣处位尊特。拥从旁午。宣言慰劳。分茶赋食已。命利引出。照苦乞留。利勉其进脩曰。再来可住。照还。著板上所留履。俄失利所在。
宋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佛陀波利。
华言觉护。
北印度罽宾国人。
忘身徇道遍观灵迹。
闻文殊师利在清凉山。
远涉流沙躬来礼谒。
以天皇仪凤元年丙子杖锡五台。
虔诚礼拜悲泣雨泪。
冀睹圣容。
倏焉见一老翁从山而出。
作婆罗门语谓波利曰。
师何所求耶。
波利答曰。
闻文殊大士隐迹此山。
从印度来欲求瞻礼。
翁曰。
师从彼国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来否。
此土众生多造诸罪。
出家之辈亦多所犯。
佛顶神咒除罪秘方。
若不赍经徒来何益。
纵见文殊亦何能识。
师可还西国取彼经来流传此土。
即是遍奉众圣广利群生。
拯接幽冥报诸佛恩也。
师取经来至。
弟子当示文殊居处。
波利闻已不胜喜跃。
裁抑悲泪向山更礼。
举头之顷不见老人。
波利惊愕倍增虔恪。
遂返本国取得经回。
既达帝城便求进见。
有司具奏。
天皇赏其精诚崇斯秘典。
下诏鸿胪寺典客令杜行顗与日照三藏于内共译。
译讫䞋绢三十匹。
经留在内。
波利垂泣。
奏曰。
委弃身命志在利人。
请帝流行是所望也。
帝悯其专切。
遂留所译之经还其梵本。
波利得经弥复忻喜。
乃向西明寺访得善梵语僧顺贞。
奏乞重翻。
帝俞其请。
波利遂与顺贞对诸大德翻出。
名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与前杜令所译者。
咒韵经文少有同异。
波利所愿既毕。
却持梵本入于五台。
莫知所之。
或云。
波利隐金刚窟今永兴龙首冈有波利藏舍利之所焉。
大历中。
南岳云峰寺沙门法照。
入五台山礼金刚窟。
夜之未央剋责扑地。
忽见一僧长七尺许。
梵音朗畅。
称是佛陀波利。
问曰。
阿师如此自苦得无劳乎。
有何愿乐。
照对曰。
愿见文殊。
曰若志力坚强真实无妄。
汝可脱履于板上。
咫尺圣颜令子得见。
照遂瞑目。
俄已入窟见一院。
题额云金刚般若寺。
字体酋健光色闪烁。
其院皆是异宝庄严。
名目不暇。
楼观复沓殿宇连延。
罘罳密致铃铎交鸣。
可二百所。
间有秘藏中缄金刚般若并一切经法。
人物魁伟殆非常所睹也。
文殊大圣处位尊严拥从旁午。
宣言慰劳分茶赋食讫。
波利引之出去。
照苦乞在寺。
波利不许。
临别勉之。
努力修进再来可住。
照还至板上蹑履。
回眸之际波利隐焉。
系曰。
道家尸解说有多端。
或隐真形而存假质。
矧以登地大士漏尽罗汉。
或此在他亡。
或分身易态。
皆以之为游戏耳。
以之为利物焉。
其佛陀波利出没无恒变化何极。
出金刚窟接法照师。
盖与之有缘闯然而现。
故杜多迦叶久隐诸峰。
晋法显往游灵。
鹫见于山下焉。
僧澄楚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9—959 【介绍】: 五代时僧。俗姓宗。十岁于汴京相国寺出家,礼智明为师。习新章律典,独趣深旨,时号律虎,请益者日众。后晋高祖钦仰之,诏入内道场,赐紫,署真法大师。时以为新章律宗主。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宗氏。其乡里。则未之闻也。世守儒素。母赵亦斋洁。产楚之夕。光烂一室。邻落惊讶。七岁偶入寺见佛像。辄作礼。归问其父曰。夫以黄金色相。坐莲华上。岂佛独然。馀者亦能如此否。父曰。蠢动含灵皆可得佛。而况人哉。梵欣然愿出家。十岁即为相国寺明智弟子。体貌岐嶷。异群童。识者知其为法门伟器。既受具。究习新章。毗尼之奥。独能深入。时辈莫之敌。因号律虎。王公大人。日造门请益。周天福间。诏入内道场。赐紫伽梨。仍署号真法大师。充新章宗主。凡妃主之入道者。皆为授戒。显德六年十月十一日。首北面西。无疾而终。寿七十一。夏五十。
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澄楚。
姓宗氏。
不知何许人也。
爰祖暨考。
偕贲丘园高蹈不仕。
母赵氏妊楚也。
忽畏膻臊之臭。
及乎诞生之夕。
光烂充室邻落咸惊。
洎当七岁亲党携之入寺。
见佛像辄嗟叹而作礼。
归家问父曰。
唯佛独尔馀者如何。
父曰。
蠢动皆佛何况人矣。
楚曰。
儿愿学佛聊报二亲劬劳。
其父默而许旃。
至十岁于相国寺礼智明为师。
未几有童子聚戏而招诱之。
楚曰汝何愚騃好嬉戏耶。
且雪山善财亦童子。
还如是否。
旁有闻者奇之曰。
子异日成法门伟器必矣。
受具已来习新章律部。
独能辄入毗奈耶窟穴。
然其击难酬答露牙伸爪。
时号律虎焉。
王公大人请益者日且众矣。
晋高祖闻而钦仰。
诏入内道场赐紫袈裟。
寻署大师号真法焉。
自此皇宫妃主有慕法者求出家。
命楚落发度戒。
表里冰霜更无他物。
命为新章律宗主焉。
以显德六年十月十一日无疾而终。
首北面西示佛涅槃相也。
俗龄七十一。
僧夏五十。
始末临坛度僧尼八千馀人。
门人慧照等。
依西域法焚之。
得碎身分构砖塔缄藏之。
左街首座悟皎作舍利塔记焉。
系曰。
楚师明律时号宗主者何。
通曰。
律有三宗。
砺素宣是欤。
宗各有主故云也。
观夫是名也岂无稽古乎。
通曰。
宗主二字出阿含经也。
论曰。
原夫人有人法禁戒威仪是也。
天有天法光洁静虑是也。
我佛利见据于大千。
化境斯宽法门必众。
举其会要不过戒也。
定也慧也。
此三为路。
出其生死之乡。
专一为门通其涅槃之域。
若乃资乎急用在乎毗尼。
毗尼防闲三业。
三业皆净六尘自祛。
圣贤践修何莫由斯道也。
故论云。
生死流转者。
三缚缚心。
心难解脱。
当知此唯善说法律能令解脱。
非由恶说。
因是而窥。
禁律乃度世之检括也。
且夫菩萨戒净则彰离垢之名。
辟支戒完则引无师之智。
声闻戒足时俱解脱而可期。
内众戒坚招感人天之不坠。
由是观之。
戒法之时大矣哉。
自所推能从言索理。
则毗尼也。
木叉也。
因则声教律焉。
果则别解脱焉。
直以时论三世诸佛咸同制也。
横从界说十方净刹悉共行之。
所以优波离过去七佛咸以戒律嘱累之。
论云。
戒如捉贼。
善擒制也。
定如缚贼。
用机械也。
慧如杀贼。
清道路也。
以此成功立效。
克取究尽三菩提者。
决达清静之域也。
戒律之功。
功无与比。
矧以此法在师而不在资。
唯闻佛制。
行内而不通外。
无许俗传。
故曰。
曲授秘方。
赐诸内众。
事有悬合物宜象求。
在乎家人严君设训。
家人嗃嗃同佛制教焉。
妇子嘻嘻同佛听门矣。
一听一制见其猛以济宽。
一阴一阳见其开物成务。
夫如是知戒律是佛之家法明矣。
大则三聚感三身于果中。
小则形俱持尽形于因地。
受既如是。
随则若何。
有威仪焉。
有细行焉。
为有顺违乃生持犯。
由是繁广因事制宜。
及佛泥丸集成律藏初唯水乳相合一家之业无殊。
后则参辰各墟。
五部之分不类。
梦氎之占徵矣。
宗轮之论作焉。
剡浮树高分影犹归于月窟。
阿耨池溢下流。
须到于孟津。
迨夫大教东传梵书西至。
甘露本天人之食。
汉土争尝。
金乌还海上之飞东方旧识。
除经已译问律何传。
起后汉灵帝建宁三年。
初翻义决律。
次有比丘诸禁律至。
即曹魏法时三藏游于许洛。
睹魏土僧无律范。
于嘉平中译羯磨僧祇戒本。
此乃此方戒律之始也。
自尔萨婆多律先化关中。
五分僧祇风行雨施。
迦叶遗部戒本独来。
婆粗富罗闻名而已。
况乎僧祇部者。
法显赍归诸师判注云。
是根本大众所传。
非是百载五宗也。
今著传家疑其未可何耶。
所览僧祇现本止三十卷。
文因有数疑。
一本小而末大(谓诸部文多僧祇卷略)二中不含五部意。
三不应大集悬记也。
或曰。
此略本传此方。
犹法华华严等经钜万亿颂中略出一分也僧祇亦尔。
又说昙无德律译有重单。
准僧传止觉明口诵也。
若据律序有支法领重译之文焉。
如此古今相竞且无指归。
以义交徵其辞必息。
寻律文本即知异同。
如众学戒初题云。
尸叉罽赖尼如破伊兰叶。
言此是觉明本也。
如言式叉迦罗尼如破伊罗叶。
即是支法领本也。
又一本三十卷。
一本六十卷。
谓纸墨分开不定非也。
分三十为六十。
不其太相悬谬矣。
若斯二译皂白已分。
复次元魏已前。
诸受戒者用四分羯磨纳戒。
及乎行事即依诸律为随何异乎执左氏经本专循公羊之传文也。
至魏孝。
文世。
有法聪律匠。
于北台山始手披口释。
道覆律师随听抄记。
遂成义疏。
权舆既尔。
肯构繁乎。
天轮而只候中星。
大鼎而唯提附耳。
邺中法砺唐世怀素。
新旧两名各擅其美。
砺乃成实有部受体双陈。
素唯寻祖萨婆开宗独步。
其有终南上士澄照大师。
肸蚃三生逡巡千里。
交接天人之际。
优游果證之中。
知无不为。
绳愆纠谬。
以护持教法为己任者。
实一代之伟人焉。
是以天下言行事者。
以南山为司南矣。
丁乎大历新旧疏家互相短长。
敕集三宗律师重加定夺。
时如净为宗主判定二家。
当建中中始言楷正。
号佥定疏是也。
至今东京三宗并盛。
至于秉法出没不伦。
殊涂同归。
师资尚异。
至若成公演化灵崿敷扬。
不离三辅之间。
俱僝百工之巧。
文纲道岸自北徂南。
发正辅篇从微至著。
道流吴会实赖伊人。
净公作评家之师。
源尚致感通之瑞。
或抗表论没官之物。
或成图證结界之非。
或杰立一方。
或才雄七众。
述锋芒之义记。
出豕亥之疑文。
或𣂊帖纷拿。
或整齐龃龉。
若匪乘时之哲。
便应逸气之英。
不令像运之中微降年唯永。
终使寿星之下照法命唯长。
道假人扬其在兹矣。
近以提河水味转不如前。
座像尘埋仍观更没。
大小乘之交恶。
上中下之相凌。
活寄四邪行违七聚。
威仪既缺生善全亏。
谓律为不急之文。
放僧落自由之地。
马令脱辔象阙施钩。
不习律仪难调象马。
遂令教法日见凌夷。
短则行果微亡。
折则年龄减少。
合夫洪范中凶短折也。
又曰。
慈父多败。
子脱或翻恶归善。
变犯成持。
或众主之劝修。
或名师之训导。
假王臣之外护。
必法教之中兴。
如是则同五福中之一寿五考终命欤。
又曰。
严家无格虏。
故云。
毗尼是正法之寿命焉此科所班乃是鍊金液转还丹之手。
劝人服之。
使其近添其寿远则升仙。
故我世尊凡制一戒获其十利功德。
意在令正法久住耳。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宗。诞生之夕。光烂充室。洎七岁。亲党携之入寺。见佛像。辄嗟叹作礼。归家问父曰。唯佛独尔。馀者如何。父曰蠢动皆佛。何况于人。楚曰。儿愿学佛。聊报二亲劬劳。其父许之。至十岁。于相国寺礼智明为师有童子聚戏而招诱之。楚曰。汝何好嬉戏耶。雪山善财亦童子。还如是否。旁有闻者奇之曰。子异日成法门伟器必矣。受具已来。习新章律部。辄入毗柰耶窟穴。其击难酬答。露牙伸爪。时号律虎。王公大人请益者日众。晋高祖闻而钦仰。诏入内道场。赐紫袈裟。号真法大师。自此皇宫妃主。有慕法者。从楚落发度戒。命为新章律宗主焉。以显德六年十月十一日无疾而终。 楚师明律。时号宗主者何。律有三宗。砺素宣是。人有人法。禁戒威仪是也。天有天法。光洁静虑是也。要不过戒也。定也慧也。此三为路。出其生死之乡。专一为门。通其涅槃之域。若乃资乎急用。在乎毗尼。防闲三业。三业皆净。六尘自祛。圣贤践修。何莫由斯。自此而推。从言索理则毗尼也。木叉也。因则声教律焉。果则别解脱焉。直以时论。三世诸佛。咸同制也。横之界说。十方净刹。悉共行之。所以优波离过去七佛。咸以戒律嘱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