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杨播

相关人物:共 36 位
共 3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杨钧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恒农华阴人。
杨播族弟。
举秀才,自廷尉正历长水校尉、洛阳令,除中山太守,历廷尉卿,拜恒州刺史、怀朔镇将。
官至七兵尚书、北道行台。
全后魏文·卷四十一
钧,椿族弟。历廷尉正、长水校尉中垒将军、洛阳令。出除中山太守,入为司徒左长史。又除徐州东荆州刺史,还为廷尉卿。拜恒州刺史,转安北将军、怀朔镇将。后为抚军将军、七兵尚书、北道行台。卒赠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华州刺史。谥曰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恒农华阴人。
杨播父。
孝文帝延兴末为广平太守。
孝文南巡,吏人颂之,征为选部给事中。
除洛州刺史,未之任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5—531 【介绍】: 北魏恒农华阴人,字延寿,本字仲考。
杨播弟。
自中散累迁冠军将军、济州刺史。
坐事降为宁朔将军、梁州刺史。
先后镇压氐、羌起事,入官太仆卿。
孝庄帝永安初,进位太保、侍中。
尔朱荣镇压葛荣,椿统众为后军。
北海王元颢在梁将陈庆之护送下北返,椿留不避。
孝庄帝还,乞归老。
逾年为尔朱天光所杀。
全后魏文·卷四十一
椿,字延寿。弘农华阴人。本字仲考,孝文赐改。初拜中散,典御厩曹。迁内给事,领兰台行职。改授中部曹,转授宫舆曹少卿,加给事中。出为安远将军、豫州刺史,迁冠军将军、济州刺史,免。后为宁朔将军、梁州刺史,寻假节冠军将军兼征虏将军。拜光禄大夫,假平西将军兼太仆卿,寻转正。加安东将军。永平中,除平北将军、朔州刺史,加抚军将军。入除都官尚书,除定州刺史。以私造佛寺除名为庶人。正光末,除辅国将军、南秦州刺史。转授岐州。复除抚将军、卫尉卿,转左卫将军兼尚书右仆射,加卫将军。除雍州刺史,进号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加侍中行台。以疾解归。建义初,迁司徒。永安初,进位太保侍中。寻致仕。普泰元年,为尔朱天光所害。太昌初,赠太师、丞相、冀州刺史。
杨侃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1 【介绍】: 北魏恒农华阴人,字士业。
杨播子。
颇爱琴书。
袭父爵华阴伯。
初为汝南王元悦参军。
孝庄帝建义初,官岐州刺史。
永安二年,梁将陈庆之送魏北海王元颢北返。
孝庄帝渡黄河北走,以从驾功封济北郡公。
参与杀尔朱荣。
尔朱兆入洛,侃逃归华阴。
后为尔朱天光诱杀。
全后魏文·卷四十一
侃,字士业。椿兄播之子。熙平中,袭父爵华阴伯。历汝南王悦太尉、骑兵参军,杨州刺史长孙稚录事参军,进统军。又为叔父椿雍州录事参军,带长安令。寻除镇远将军、谏议大夫,为长孙稚行台左丞,转通直散骑常侍。建义初,为冠军将军、东雍州刺史。又除中散大夫,为都督镇潼关。还朝除右将军、岐州刺史。元颢内逼,行北中郎将。除镇军将军、度支尚书、兼给事黄门侍郎、敷西县开国公。加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进爵济北郡开国公。除侍中,加卫将军、右光禄大夫。普泰元年,为尔朱天光所害。太昌初,赠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幽州刺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0—1028 【介绍】: 宋僧。四明人,字约言。俗姓金。七岁丧母,发愿出家,十五岁受具。二十岁从宝云寺义通法师习天台教观。甫经一月,便能讲经。与高僧慈云相结,义同手足。未几,名撼四方,净侣云集。太宗淳化间出主乾符寺,寻迁延庆寺,专事忏讲四十余年,生徒遍于东南。真宗赐号法智大师,世称四明尊者。后世尊为天台宗十七祖。有《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大悲忏仪》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0—1028 【介绍】: 宋僧。四明人,俗姓金,名知礼,字约言。年十五出家,师事宝云寺义通法师。讲天台教观。真宗天禧四年住延庆寺,学徒甚众。有《十义书》、《融心解》等多种。
全宋文·卷一七四
知礼(九六○——一○二八),又称智礼,字约言,俗姓金氏,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幼出家,十五岁受具足戒。二十岁从天台螺溪传教院义通学天台教观。端拱元年师卒,遂继席弘化。后居四明延庆院。四十馀年中,讲论佛典,修礼忏法,并与本宗「山外派」展开长期争论,开创山家派,成为天台宗著名义学高僧,后人尊为天台宗第十七祖,人称四明尊者,宋真宗赐号法智大师。天圣六年卒,年六十九。著述宏富,有《十二门指要钞》、《观心二百问》、《金光明经文句》、《观音玄义记》、《观音义疏记》、《观经疏妙宗钞》、《四明十义书》、《四明尊者教行录》等,多存。见释宗晓《四明尊者年谱》(《大正藏》卷四六),《佛祖统纪》卷八。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知礼。
字约言。
四明金氏子。
父母祷佛而生。
神宇清粹。
不与众伦。
出家具戒。
从宝云习教观。
大有解入。
与慈云相结。
义同手足。
端拱元年。
宝云归寂。
遂继席弘化。
学众云委。
咸平中。
郡大旱。
与慈云同修光明忏祈雨。
约三日无应当。
然一手供佛。
忏未竟。
雨已大浃。
是年。
遣门人如什二子。
持十义书观心二百问。
诣钱塘昭师室。
初是。
光明玄。
有广略二本。
景德前。
钱塘恩师制发挥记。
专解略本。
谓。
十种三法。
纯谈法性。
不须更立观心。
广书有之者。
后人擅加耳。
师于是。
作扶宗记。
大明广书附法观心之义。
谓恩师之废观心。
是谓有教而无观。
有梵天昭孤山圆。
皆奉先门学。
述辩讹。
以助略书。
彼此诘难往返。
绵历七载。
乃总结前后。
为书二卷。
凡十章。
因为十义书。
又设为二百问以质之。
时。
孤山居昭师座端。
观如什论不已。
遽白郡守。
以来无公据发遣。
令还不复致答。
事乃已。
祥符六年。
建念佛施戒会。
岁视为尝。
且撰融心解。
明一心三观。
显四净土之旨。
天禧改元。
谓其徒曰。
半偈亡躯。
一句投火。
圣人之心。
为法如是。
吾将捐身。
以警懈怠。
乃与异闻。
结十同志。
修法华忏。
三载期满。
将焚身以供妙经。
秘书杨大年。
以常住弘法为请。
并诸公。
交劝力止之。
乃复结十僧。
修大悲忏法三载。
以酬素愿。
是年。
述消复三用章。
对孤山阐义钞。
四年驸马李遵勖。
奏师高行遗身。
上嘉叹。
赐号法智。
且遣内侍。
至延庆寺。
命修法华忏三日。
为国祈福。
因撰观音别行玄记。
观经疏妙宗钞。
天圣改元。
天童凝禅师。
贻书论指要钞。
拣示达磨门下三人。
得道浅深。
为不可。
师为改之。
三年。
大弘放生之业。
五年。
制光明文句记。
以迫归寂。
不及终帙。
六年元旦。
建光明忏七日。
为顺寂之期。
至五日。
结跏趺坐。
召大众说法。
称佛号。
奄然而逝。
寿六十九。
夏五十四。
露龛二七日。
颜貌如生。
爪发俱长。
塔于南城崇法院之左。
师著述数十种。
发明天台一家之旨。
无剩义矣。
诚为前达之功臣。
后学之模范。
独于起信。
大有悟入。
故多所援据。
后人扁其堂。
曰起信。
示不忘也。
师门学甚夥。
而尚贤为之冠。
嗣法智。
延庆
道化大行。
尝晨入忏堂。
见一虎伏几前。
贤直进。
展尼师坛于虎背。
拜之。
寂无所睹。
奇哉。
则其人为可知矣。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知礼,字约言。
明州金氏子。
其父母梦神僧携一童,畀之曰:“此佛子罗睺罗也。
”未几生礼。
七岁丧母,号哭不绝,白父求出家,依太平兴国寺洪选得度。
及长,诣宝云寺义通法师学教观圆顿之旨,一受即了。
淳化中主乾符寺,寻徙保恩院,敷扬教观,学徒踵至。
会明州旱,礼与慈云式同修光明忏。
约三日不雨,当自焚一手。
如期,果大雨。
大中祥符三年,重建保恩寺,赐名“延庆”。
六年建念佛施戒会。
自兹以降,每岁二月望,以为常举。
尝集十僧,修《法华忏》三年,更集十僧修《大悲忏》三年,积精竭诚,千日无倦。
人以为难,自礼视之,乃若固然。
复于佛前,并爇三指,真心妙谛,超然生死。
天禧四年,赐号“法智大师”,敕令住世演教。
礼以从上诸祖,阐扬净土者,多谭事相,空示观门,暂被时机,未穷圆顿。
因取天台《观无量寿经疏》,研极理奥,曲畅玄风,成《妙宗钞》数万言。
时方诏天生立放生池,礼舍钵资,集诸善缘,结放生会,每岁佛诞日,纵诸鱼鸟。
有司以闻,敕枢密刘筠撰文,立碑院内。
天圣六年正月元日将示寂,建《光明忏》七日。
至五日,结跏趺坐,召众说法,称佛数百声,奄然而逝,年六十九。
露龛二七日,爪发加长。
阇维时,舌根不坏,若莲华然。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嗣法智。
延庆
道化大行。
尝晨入忏堂。
见一虎伏几前。
贤直进。
展尼师坛于虎背。
拜之。
寂无所睹。
奇哉。
则其人为可知矣。
萧乌野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辽兴圣宫分人,字草隐。
补护卫,迁护卫太保。
道宗清宁末,参与平重元之乱,加团练使。
寻命为敌烈部节度使。
后历兴圣、延庆二宫使。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无演。
天彭张氏子。
幼英烈。
不甘处俗。
十五弃家。
事承天院宝梵大师昭符。
符记之曰。
此子。
他日法中龙象也。
二十以诵经。
落发。
受首楞严于继静。
静殁。
卒业于惟凤文昭。
受圆觉肇论于省身。
受华严法界观起信论于晓颜。
受唯识百法论于延庆
凡此诸师。
皆声名藉藉。
师。
必妙得其家风。
然后已。
又从诸儒讲学。
于书无所不观。
于文无所不能。
赵清献公。
挽师登法席。
于楞严了义。
指掌极谈。
闻者。
如饮醇酒。
无不必醉。
既于此经。
心融形释。
复出入内外篇籍。
如风行电激。
所向如志。
又尝问道于禅师惟迪惟胜。
师嘿然心许曰。
此自在吾术内矣。
又作大悲观音化相。
宇以崇阁。
极天下之竘工珍材。
二十馀年乃成。
人以为庄严之冠。
不知师之游戏也。
中年。
喜葛洪内篇。
延异谲士。
将以丹石伏物。
皆为黄金。
或取其金而畔去。
师不悔不怒。
他日遇之。
视之如初。
此可以观其德性也。
宝梵既殁。
二亲又耄。
期去世。
乃南游曰。
吾闻南方大士。
有若祖心。
有若克文。
有若善本。
皆命世亚圣大人也。
不可不行观道焉。
元符三年三月。
道出戎州。
憩渝州觉林禅院。
不疾而化。
僧腊三十有七。
其法子。
奉师遗骨。
藏于宝梵塔之西。
有志不果。
遽厄于数。
惜哉。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中立。
鄞之陈氏子。
母梦日轮入怀。
遂有娠。
夜不三浴。
则啼号不止。
九岁出家。
受经一诵。
永忆不忘。
治平中试经开封得度。
依神智于南湖渡。
神智开帏。
设问答者二百人。
无出师右。
及神智谢事。
乃俾师为继。
元祐初。
高丽僧统。
问道中国。
甫济岸。
遇师升堂。
叹曰。
果有人焉。
遂以师礼见。
师令门徒介然。
始作十六观室。
以延净业之士。
已而辞去。
曰。
吾年六十。
当再来。
即退处东湖之隐。
学数年。
郡太守王公。
勉主宝云。
一新栋宇。
于伽蓝神腹。
得愿文。
云后百年。
当有肉身菩萨。
重兴此地。
闻者异之。
后退隐白云庵。
日宣止观。
至不思议。
叹曰。
吾道至此极矣。
有不思议境。
则有不思议心。
乃作不思议辩正。
又作止观裂网指归释疑文。
慧正师亡。
郡请再主延庆
果符六十再来之言。
尝升座说法。
慈霔无尽。
下座问侍者曰。
吾适道何语。
侍者。
答以所闻。
师曰。
吾觉身心同太虚空。
殊不知语之所出也。
政和五年四月。
示寂。
师讲三大部净名光明数十过。
诵法华踰万部。
与人除病却鬼救灾旱。
不能毕记其验。
于孔老之书。
无不遍读。
其对儒士讲说。
则反质之曰。
此道在孔圣如何。
在诗书如何。
儒士不知对。
则援引委辩之。
曰。
无乃若是乎。
闻者心服。
师在永嘉扶宗。
谓曰。
吾尝见摩利支韦驮于梦中。
求护法。
他日幸于南湖忏堂。
置其位及师主席。
乃立像自师始。
陈莹中。
尝赞师曰。
严奉木叉。
坚持净虑。
以身为舌。
说百亿事。
师谥号明智。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中立,姓陈氏,鄞人也。髫龄出家于栖心,受诸经卷,过目不忘。治平中试经得度,初依广智学教观,及神智继主南湖,复依之。座下二百人,无出其右者。神智谢事,立继其席,常以净业诱人,命其徒介然,创十六观堂,以延净士。已而谢去。未几,重兴宝云寺。又退居白云庵,日宣止观法门,著述颇众。后重主南湖,升席说法,开牖无尽,前后诵《法华》逾万部,为人祈祷辄验。政和五年四月辛亥夕,忽谓门人曰:“闻异香否?”即集众,含笑言曰:“吾往生。”期至,西向而逝。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觉先(一○六九~一一四六),慈溪(今浙江慈溪东南)人。俗姓陈。高宗绍兴十六年卒,年七十八(《释门正统》卷七)。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觉先。
四明陈氏子。
号澄炤。
七岁受经。
一读成诵。
后住奉化之宝林。
会奉旱。
邑请讲金光明。
终卷而雨三日。
因勉邑人。
建光明幢。
诵经万部。
为邑境之护。
次住延庆
道大弘。
久之复归宝林。
筑室曰妙莲。
亦诵万部。
持佛号四十八藏。
摘经疏名言。
以资观行。
目曰心要。
绍兴十六年正月。
说法安坐而逝。
塔于寝室之侧。
它日有夜闻诵经。
声迹所自。
出塔中后。
月堂居南湖谓。
师于延庆
有传持之功。
而塔在草莽。
乃令迁之祖垄。
及开土见。
拴索不朽。
骨若青铜。
共 3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