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昭宪王后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7—529 【介绍】: 南朝梁僧。义兴阳羡人,俗姓周。晋周处七世孙。七岁出家,齐武帝永明中,僧柔讲经于道林寺,法云咨决累日,词旨激扬,众所叹异。梁武帝天监中敕为光宅寺主。后奉诏译扶南国所献经三部。普通六年为大僧正。创立僧制。撰有《成实论义疏》。与智藏、僧旻并称梁代三大法师。
全梁文·卷七十四
法云俗姓周,义兴阳羡人,住庄严寺。天监中为光禅寺大僧正,终大通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义兴阳羡周氏。晋平西将军处之七世孙。母吴。方娩见云气满室。因以名之。七岁师事僧成玄趣宝亮。出家。住庄严寺。年十三受业于太昌寺僧宗庄严寺僧达而宝亮。每自以为不及。齐永明中。僧柔。东归开讲于道林寺。云处小床于前。咨决累日。由是显名。尤与同寺僧旻游。采摭经论。覆述文义。摩有间隙。每行路思义。辄过所造。观长乐寺法调盛会。出而叹曰。震旦天子之都。人物如此。可谓法座空矣。年三十。建武四年。夏初于妙音寺开法华维摩二经。东莞徐孝嗣。每见云公俊发。自顾缺然。居母忧。毁瘠过礼。僧旻。以为圣人制礼。贤者俯就。不贤者企及。况佛训有存则报答生恩。以奉颜仪。没则启发菩提。以导神识。苟循私爱。返累至亲。堕于恶道。惟智者。能以方便力。治制之。则善趣生矣。云乃割哀情。进饮食。永元初。赴毗陵之请。道俗倾向。京城毕集。及梁高天监二年。诏诸名德。各撰成实义疏。云合经论。撰四十科。为四十二卷。七年制注大品。朝贵请云讲演。从之。又为光宅寺主。创立僧制。后世遵行。皇太子请十僧。入玄圃。讲道谈文。凡经雨夏。云居上首。中书即顺阳范轸。著神灭论诏云答之。以宣示臣下。文多不载。天监末。复建一寺于秣陵县。同下里。以报施主之恩。诚得爽垲之趣。即禅冈之西山也。又译扶南国所献经三部。且以身外嚫施之物。舍入华林园光华殿。设千僧大会。而云亦遘疾矣。普通六年。诏为大僧正。帝幸同泰寺开大涅槃。设千僧会。广集诸寺知事。及学行名僧羯磨。诏许乘舆上殿。凭几听讲。由是疾笃。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卒。享年六十有三。诏葬定林寺侧。云尤研精法华。尝于一寺讲散。忽天华状如雪飞而下。神僧宝志。呼云为大林法师。每来云所。辄留信宿。或言请法师狮子吼。即为部析。志便弹指赞曰。善哉微妙微妙。仪同陈郡袁昂家。有供养僧。学云法华。日夜发愿必欲似之。梦僧告曰。云法师灯明佛时已解此经可率敌邪。又夷陵县渔人。于网中。得泥洹四相品经一卷。末题云。宋元徽二年。王宝胜敬造。奉光宅寺法云法师。时云年昉十岁。名未远布。寺无光宅而此云者。竟不可测。
续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初
释法云。
姓周氏。
宜兴阳羡人。
晋平西将军处之七世也。
母吴氏。
初产在草。
见云气满室。
因以名之。
七岁出家。
更名法云。
从师住庄严寺。
为僧成玄趣宝亮弟子。
而俊朗英秀卓绝时世。
年十三始就受业。
大昌僧宗庄严僧达。
甚相称赞。
宝亮每曰。
我之神明殊不及也。
方将必当栋梁大法矣。
齐永明中。
僧柔东归。
于道林寺发讲。
云咨决累日。
词旨激扬。
众所叹异。
年小坐远声闻难叙。
命置小床处之于前共尽往复。
由是显名。
与同寺僧旻。
等年腊齐名誉。
历采众师且经且论四时游听寒暑不辍。
或讲前讲末初夜后夜覆述文义。
间隙游习于路思义。
辄不自觉行过所造。
其勤励专至类皆如此。
曾观长乐寺法调讲论。
出而顾曰。
震旦天子之都衣冠之富。
动静威仪勿易为也。
后法师或有词无义。
或有义无词。
或俱有词义而过无威仪。
今日法坐俱已阙矣。
皆由习学不优未应讲也。
及年登三十。
建武四年夏。
初于妙音寺开法华净名二经。
序正条源群分名类。
学徒海凑四众盈堂。
佥谓理因言尽纸卷空存。
及至为宾。
构击纵横比类纷鲠。
机辩若疾风。
应变如行雨。
当其锋者罕不心务。
宾主咨嗟朋僚胥悦。
时人呼为作幻法师矣。
讲经之妙独步当时。
齐中书周颙。
琅琊王融。
彭城刘绘。
东莞徐孝嗣等。
一代名贵。
并投莫逆之交。
孝嗣每日。
见云公俊发自顾缺然。
而性灵诚孝劳于色养。
及居母忧毁瘠过礼。
累日不食殆不胜丧。
僧旻谓曰。
圣人制礼。
贤者俯就。
不贤者企及。
且毁不灭性尚出儒宗。
况佛有至言。
欲报生恩。
近则时奉颜仪使物生悦。
远则启发菩提以道神识。
又云。
恩爱重贼不可宽放。
宽放此者及所亲爱堕于恶道。
唯有智者以方便力善能治制。
则惠兼存没入诸善趣矣。
宜思远理使有成津。
何可恣情同于细近耶。
云乃割裂哀情微进饮粥。
永元元年。
曾受毗陵郡请。
道俗倾家异端必集。
弘振风猷道被京城。
鼓舞知归巾褐识反。
及梁氏高临甚相钦礼。
天监二年。
敕使长召出入诸殿。
影响弘通之端。
囋扬利益之渐。
皇高亟延义集。
未曾不敕令云先入后下诏令。
时诸名德各撰成实义疏。
云乃经论合撰。
有四十科为四十二卷。
俄寻究了。
又敕于寺三遍敷讲。
广请义学充诸堂宇。
敕给传诏。
车牛吏力皆备足焉。
至七年制注大品。
朝贵请云讲之。
辞疾不赴。
帝云。
弟子既当今日之位。
法师是后来名德。
流通无寄。
不可不自力为讲也。
因从之。
寻又下诏礼为家僧。
资给优厚。
敕为光宅寺主。
创立僧制雅为后则。
皇太子留情内外。
选请十僧入于玄圃。
经于两夏不止讲经。
而亦悬谈文外。
云居上首偏加供施。
自从王侯逮于荣贵莫不钦敬。
至于吉凶庆吊不避寒暑。
时人颇谓之游侠。
而动必弘法。
不以此言关怀。
中书郎顺阳范轸。
著神灭论。
群僚未详其理。
先以奏闻。
有敕令云答之。
以宣示臣下。
云乃遍与朝士书论之。
文采虽异而理义伦通。
又与少傅沈约书曰。
主上令答神灭论。
今遣相呈。
夫神妙寂寥。
可知而不可说。
义经丘而未晓。
理涉旦而犹昏。
至人凝照。
有本袭道。
赴机垂审。
臣下旨训周密。
孝享之祀既彰。
桀怀曾史之慕。
三世之言复阐。
纣缀波崙之情。
预非草木。
谁不歔欷。
同挹风猷。
共加弘赞也。
约答曰。
神本不灭深所伏膺。
神灭之谈良用骇惕。
近约法师。
殿内亦蒙敕答一本。
欢受顶戴寻览忘疲。
岂徒伏斯外道可以永离众魔。
孔释兼弘于是乎在。
实不刊之弘旨。
百代之舟航。
弟子亦即彼论微厝疑覈。
比展具以呈也。
云以天监末年。
欲报施主之恩。
于秣陵县同下里中造寺一所。
敕以法师建造。
可仍以法师为名。
即禅岗之西山也。
郊郭内地实为爽垲。
结宇孤岩北面城市。
怀涧隐岭。
穷人野之致。
终日论谈曾无休废。
天监将末。
扶南国献经三部。
敕云译之。
详决梁梵。
皆理明意显。
状若亲承。
帝抄诸方等经。
撰受菩萨法。
构等觉道场。
请草堂寺慧约法师以为智者。
躬受大戒以自庄严。
自兹厥后。
王侯朝士法俗倾都。
或有年腊过于智者。
皆望风奄附启受戒法。
云曰。
戒终是一先已同禀。
今重受者诚非所异。
有若趣时。
于是固执。
帝累劝奖每加说喻。
答曰。
当先发愿。
若得相应然后从受。
云欲发起。
中表菩提之心。
舍己身外嚫施之物。
通启于华林园光华殿设千僧大会。
分此诸物为五种功德。
上帝随喜警梵从时。
锵金候旭百和𭾍氲。
众妓繁会观者倾城莫不称叹。
普通六年敕为大僧正。
于同泰寺设千僧会。
广集诸寺知事。
及学行名僧。
羯磨拜授置位羽仪。
众皆见所未闻。
得未曾有。
尔后虽遘疾时序。
而讲说无废。
及于扶接登座。
弊剧乃止。
至御幸同泰开大涅槃。
敕许乘舆上殿凭几听讲。
及遭父忧由是疾笃至于大渐。
以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初夜。
卒于住房。
春秋六十有三。
二宫悲惜为之流恸。
敕给东园秘器。
凡百丧事皆从王府。
下敕令葬定林寺侧。
太子中庶琅琊王筠。
为作铭志。
弟子周长胤等。
有犹子之慕。
创造二碑立于墓所。
湘东王萧绎各为制文。
初云年在息慈雅尚经术。
于妙法华研精累思。
品酌理义始末照览。
乃往幽岩独讲斯典。
竖石为人松叶为拂。
自唱自导兼通难解。
所以垂名梁代诚绩有闻。
而文疏稠叠前后繁映。
致依讲诵有阻恒功。
尝于一寺讲散此经。
忽感天华状如飞雪。
满空而下延于堂内。
升空不坠讫讲方去。
有保志神僧。
道超方外。
罕有得其情者。
与云互相敬爱。
呼为大林法师。
每来云所辄停住信宿。
尝言。
欲解师子吼。
请法师为说。
即为剖析。
志便弹指赞曰。
善哉微妙微妙矣。
仪同陈郡袁昂云。
有常供养僧学云法华。
日夜发愿望得慧解等之。
忽梦有异僧曰。
云法师灯明佛时已讲此经。
那可卒敌也。
每于讲次有送钱物乞诵经者。
多获徵应。
及得善梦如别记述。
夷陵县渔人。
于网中得经一卷。
是泥洹四法品。
末题云。
宋元徽二年。
王宝胜敬造奉光宅寺法云法师。
以事勘校。
时云年始十岁。
名未远布寺无光宅。
而此品正则。
初云弘法次断鱼肉。
验今意行颇用相符。
其有机神变化。
人莫敢竞其类者。
云得此告弥深弘演云尔。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南石文琇禅师。
儒释兼修。
宗说俱妙。
负超卓之才。
怀奇伟之气。
行中仁公。
住灵岩。
得和尚。
犹慈明之得黄龙也。
后和尚出世。
瓣香嗣公。
不忘所自。
初住苏之普门。
次灵岩。
三迁主万寿。
未几。
退隐吴淞之上日。
与山翁野老。
说无义语为乐。
而大忘人世也。
逮我明圣天子即位。
诏天下儒释道流深通文义者。
纂脩大典。
和尚应诏而起。
留京三年。
书完。
值国家建报恩大斋会。
和尚预焉。
居无何。
杭之住持缺席。
僧录日公。
举非南石和尚不可。
于是。
欣然遂行。
南州溥洽赠以诗云。
缁袍如水赴瑶京。
爱子相过双眼明。
岂有文章追李杜。
敢言传习到台衡。
青灯夜雨寒窗约。
黄叶秋风故国情。
见说生公还聚石。
扁舟早系阖闾城。
洪武十一年。
皇上以万机之暇。
悯念吾徒为佛弟子者。
鲜能精通教典。
深究禅学。
得颁睿旨。
俾习般若心经。
金刚楞伽。
昼则讲演。
夜则坐禅。
务期晓达。
师因说七偈以赞。
初首云。
圣皇亲受灵山记。
手执金轮御万方。
诏谕僧徒令讲习。
丛林顿觉有辉光。
末首云。
穷通教典与参禅。
是大因缘非小缘。
幸遇圣君能注意。
吾徒何事不加鞭。
有普门灵岩径山语录。
及佛祖赞一卷。
行世。
后未考所终。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文琇,字南石,姓李氏,昆山人。出家邑之绍隆庵,参法要于行中仁,居虎邱,得言外旨。有《续传灯录》、《四会语》行世。慧无尽者,不知何许人。洪武间为虎邱藏主,文琇称其戒简冰清,禅诵勤勇,刺血书大乘经,攻苦行澹,备行三宝中事,孜孜弗懈。学教观于古庭,听《楞严》于融室。又从行中究别传之旨,及示身火聚,灰烬出舍利如粟。其行德之显验如此。又僧起,字灭宗,初住天台华顶山,来主虎邱,专力宗门,不省俗事,临终尽出平生文字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