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寿

相关人物:共 13 位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尹嘉 朝代:东汉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汉末朱提汉阳人。
为禄福长。
庞淯外祖赵安为同县李寿所杀,消母娥手刃李寿,诣县自首。
嘉解印绶释之。
伊籍 朝代:蜀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三国蜀山阳人,字机伯。
少依刘表,后归刘备,入益州为从事中郎。
有才辩,尝奉使入吴。
孙权欲以辞折之,方入拜。
权曰:“劳事无道之君乎?”对曰:“一拜一起,未足为劳。
”后迁昭文将军
与诸葛亮等共造《蜀科》。
谢恕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牂牁毋敛人,字茂观。
为牂牁太守。
晋成帝咸和中,成国李雄尽有南中之地。
惟恕举郡为晋,为李寿所破。
后复取牂牁属晋。
官至抚夷中郎将、宁州刺史、冠军将军。
龚壮 朝代:成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十六国时成汉巴西人,字子玮。
父龚叔为李特所害,壮力弱不能复仇。
李寿戍汉中,乃说寿杀特孙李期,以雪私仇。
寿袭成都,废期自立,出壮谋。
及改元汉兴,以厚礼聘壮为太师,壮固辞。
上书说寿归晋,不纳。
遂称聋,终身不复至成都。
唯研精典籍,覃思文章,洁己自守,与乡人谯秀齐名。
至李势时卒。
全晋文
壮字子玮,巴西人,父叔,为李特所杀,因说李寿袭成都,尽杀李雄子,及寿僭号,聘为太师,固辞,特听以布衣居师友之位,后称聋归,终身不复至成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13—337 【介绍】: 十六国时成汉国君,字世运。
李雄第四子。
轻财好施,虚心招纳。
雄死后,太子李班嗣位,雄子越杀班而拥立期。
既即位,改年号为玉恒。
轻诸旧臣,信用尚书令景骞、尚书姚华、田褒,内宠信宦竖许涪等,国之刑政,决于数人,妄杀民人,籍没妇人资财,以实后宫。
从父李寿乃矫期母任氏命,废期为邛都县公。
期乃自缢死。
在位三年。
谥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61 【介绍】: 十六国时成国国君,巴氐族,字子仁。
李寿子。
寿死,嗣位,骄吝荒淫,不恤国事。
后降于桓温,被送至建康,封归义侯。
在位五年。
全晋文
势字子仁,寿长子,以晋建元元年僭即皇帝位,在位五年,改元二,太和、嘉宁。至晋永和三年为桓温所灭,迁于建康,封归义侯。升平五年死。
拓跋丽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3 【介绍】: 北魏皇族,鲜卑族。
明元帝孙,建宁王拓跋崇子。
文成帝兴安二年封济南王,旋京兆王杜元宝谋逆,伏诛;以元宝为崇及丽所引进,父子乃一并赐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4—717 【介绍】: 唐僧。光州人,俗姓唐。少通经史百家,及长,出家,为文纲法师高足,精《四分律》。居会稽龙兴寺,时号大和尚。中宗时,徵召至京师,为菩萨戒师。后辞归,度人置寺。知江表多行《十诵律》,乃请帝墨敕执行南山律宗,《四分律》始盛于江淮间。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唐氏。
其先颍川人。
晋永嘉南渡迁光州。
遂世为光州人。
岸生而不群。
始自期以儒学奋。
既而悔之。
乃求薙染。
夜梦迦叶波有所教戒。
且阅经所见。
与梦中语合。
由是慧解日进。
而声名日起。
时初法师方以道德重扬。
越俗号大和尚。
岸从之。
住会稽龙兴寺。
中宗朝。
诏偕诸大德见内殿。
宠遇隆渥。
上因从受菩萨戒。
诏图其形林光宫。
且制赞其辞曰。
戒珠皎洁。
慧流清净。
身局五篇。
心融八定。
学纵真典。
观通实性。
维持法务。
纪纲僧政。
律藏冀以传芳。
象教因乎光盛。
历任白马中兴。
庄严荐福罔极等寺。
纲维之职。
天下以为荣。
锡赉山积云委。
俄还乡里。
度人建寺以散之。
而星霜之变。
复二纪于兹矣。
迫钟漏之期。
念钓游之地。
开元五年八月十日卒于龙兴。
寿六十四。
弟子。
以礼葬。
礼部侍郎姚奕。
撰文勒碑云。
先是江表。
盛行十诵至岸为天子师。
动以墨敕从事。
东南之僧罔敢或戾。
而四分之传。
繄亦岸之力欤。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道岸。姓唐氏。世居颖川。是为大族。汉尚书令琳司空珍吴尚书仆射固雍州刺史彬凉镇北将军瑶之后也。永嘉南度迁于光州。衣冠人物晖映今古。岸生而不群少而奇概。爰在髫龀有若老成。齿胄胶庠侚齐坟典。犹恐闻见未博艺业有遗。遂浮江淮达洙泗探禹穴升孔堂。多历年所矣。操翰林之鼓吹。游学海之波澜。讨论百家商攉三教。乃叹曰。学古入官纡金拾紫。儒教也。餐松饵柏驾鹤乘龙。道教也。不出轮回之中俱非筏喻之义。岂若三乘妙旨六度宏功。缁铢世间掌握沙界哉。遂落发出家洗心访道。一音克举四句精通。竖修律仪深入禅慧。夜梦迦叶来为导师。朝阅真经宛契冥牒。由是声名籍甚远近吹嘘。为出世之津梁。固经行之领袖。十方龙象罔不师范焉。万国鹓鸾无敢詶对者。向若回兹妙识适彼殊途。议才必总于四科。济世雅符于三杰。有若越中初法师者。秘藏精微罔不明练。道高寰宇德重丘山。岸闻善若惊同声相应。乘杯去楚杖锡游吴。云雾一披钟鼓齐振。期牙合契澄什联芳。由是常居会稽龙兴寺焉。扬越黎庶江淮释子。辐辏乌合巷少居人。罕登元礼之门。且睹公超之市。岸身遗缠盖心等虚空。不择贤愚无论贵贱。温颜接待善诱克勤。明鉴莫疲洪钟必应。皆窥天挹海虚往实归。其利博哉。无得称也。时号为大和尚。登无畏座讲木叉律。容止端严。辞辩清畅。连环冰释理窟毫分。瞻仰者皆悉由衷。听受者得未曾有。于是高僧大士心醉神倾。捐弃旧闻佩服新义。江介一变其道大行。孝和皇帝精贯白业游艺玄枢。闻而异焉。遣使徵召前后数介。然始入朝与大德数人同居内殿。帝因朝暇躬阅清言。虽天眷屡回而圣威难犯。凡厥目对靡不魂惊。皆向日趋风灭听收视。岸人望虽重僧腊未高。犹沦居下筵累隔先辈。惜帝有轮王之位不起承迎。以吾为舍那之后晏然方坐。皇帝睹其高尚。伏以尊严偏赐衣钵。特彰荣宠。因请如来法味屈为菩萨戒师。亲率六宫围绕供养。仍图画于林光宫。御制画赞。辞曰。戒珠皎洁。慧流清净。身局五篇心融八定。学综真典。观通实性。维持法务。纲统僧政律藏冀兮传芳。象教因乎光盛。比夫灵台影像麟阁丹青。功德义殊。师臣礼异。铨择网管统帅僧徒者。有司之任也。以岸盛德广大至行高邈。思遍雨露特变章程。所历都白马中兴。庄严荐福罔极等寺纲维总务。皆承敕命深契物心。天下以为荣。古今所未有。中宗有怀罔极追福因心。先于长安造荐福寺。事不时就作者烦劳。敕岸与工部尚书张锡。同典其任。广开方便博施慈悲。人或子来役无留务。费约功倍。帝甚嘉之顿邀赏锡。何间昏晓既荷天泽。言酬恩地遂还光州。度人置寺。于是祇陀苑囿郁起僧坊。拘邻比丘便为人宝。能事斯毕夫何恨哉。江海一辞星霜二纪。每怀成道之所。更迫钟漏之期。遂去上京还至本处。将申顾命精择门人僧行超玄俨者。是称上足也。克传珠髻之宝。俾赐金口之言。右胁而卧示其泡幻也。以开元五年岁次丁巳八月十日。灭度于会稽龙兴道场。时年六十有四。海竭何依。山崩安仰。天人感恸道俗哀号。执绋衣缞动盈万计弟子龙兴寺慧武寺主义海都维那道融大禹寺怀则大善寺道超齐明寺思一云明寺慧周洪邑寺怀莹香严寺怀彦平原寺道纲湖州大云寺子瑀兴国寺慧纂等。秀禀圭璋器承磨琢。荷导蒙之力怀栝羽之恩。思播芳尘必题贞石。乃请礼部侍郎姚奕为碑纪德。初岸本文纲律师高足也。及孝和所重其道克昌。以江表多行十诵律东南僧坚执罔知四分。岸请帝墨敕执行南山律宗。伊宗盛于江淮间者岸之力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4—710 【介绍】: 唐陕州陕县人。上官仪孙女。仪被杀,随母郑氏配入内庭,年十四,即为武则天掌诏命。中宗时立为昭容。与武三思等相结,颇擅权势。宫中每赐宴赋诗,辄命婉儿品评等第。临淄王李隆基起兵诛韦后,婉儿同时被杀。诗多应制之作。有集,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4—710 又称上官昭容、上官倢伃,陕州陕县(今河南陕县)人。
上官仪之孙女。
幼随母郑氏配入内庭,通晓文词,明习吏事。
年十四,为则天后掌诏命。
中宗即位,专掌制命,进封昭仪。
曾劝中宗广置昭文学士,盛引当朝词学之臣。
又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并代中宗、皇后及公主作诗。
与武三思勾结,颇擅权势。
临淄王(即玄宗)起兵诛韦后,婉儿亦被杀。
睿宗景云中,追复昭仪,谥惠文。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张说《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昭容上官氏碑铭》。
婉儿颇有诗名,开元初,玄宗令集其诗文,编为文集20卷,张说为之序,今佚。
全唐诗》存诗32首,多奉和应制之作。
又有与中宗等柏梁体联句2首。
唐诗汇评
上官婉儿(664-710),陕州陕(今河南陕县)人。高宗麟德元年,祖父仪、父庭芝同被诛,婉儿时在襁褓,随母配入掖庭。及长,有文词,明习吏事,为武后所重。中宗即位,令专掌制命,进拜昭容。景龙四年,李旦、李隆基举兵诛韦、武,婉儿亦被斩杀。婉儿天性韶警,善文章,尝劝广置昭文学士,盛引词学之臣,赐宴赋诗。所作词甚绮丽,时人讽诵。开元初,玄宗令收集其诗文,成《上官昭容集》二十卷,命张说作序,今集佚序存。《全唐诗》存诗三十二首。

作品评论

张说《上官昭容集序》
上官昭容者,故中书侍郎仪之孙也。明淑挺生,才华绝代,敏识聪听,探微镜理。开卷海纳,宛若前闻;摇笔云飞,咸同宿构。
朝野佥载
逆韦诗什并上官昭容所制。昭容,上官仪孙女,博涉经史,研精文笔,班婕妤、左嫔无以加。
唐诗纪事
昭容名婉儿,西台侍郎仪之孙。父廷芝,与仪死武后时。母郑方妊,梦巨人畀大秤,曰:“持此称量天下。”昭容生逾月,每戏曰:“称量者岂尔耶?”辄哑然应。后内秉机政,符其梦云。自通天以来、内掌诏命。中宗立,进拜昭容。帝引名懦赐宴赋诗,婉儿常代帝及后、长宁、安乐二公主,众篇并作,而采丽益新。又差第群臣所赋,赐金爵,故朝廷靡然成风。当时属辞,大抵浮靡,然皆有可观,昭容力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荆楚人。
博通经论,外善群书,辩给如流,戒范坚正。
中宗神龙元年,入长安,访诸高达。
会诏僧道议《化胡成佛经》真伪,未能定,法明以理质问,道流无以对,由是知名,帝遂敕废此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荆楚江陵人也。学兼内外。辩慧尤雄。肆然而能以戒范自持。神龙初。游京师。会诏僧道。定化胡成佛经真伪。时上御内殿。百官皆侍立。方诸大德。与黄冠抗论。纷哗不已。明忽出众语曰。老子汉人也。胡蕃国也。土地不同。则言音亦异。当其化胡成佛之际。为作汉音耶。作蕃音耶。苟以汉音。则蕃国有所不解。以蕃音。则此经之至。宜须翻译。然未审此经是何朝代。何年月。何等三藏翻译之耶。道士噎默无以对。 九月十四日。诏天下。悉毁弃其本。无复存。仍仰所在官吏。严加禁治。且刻明语于洛之白马寺。以示将来。 于是制曰。朕叨居宝位。再安宗社。展明禋之大礼。降雷雨之鸿恩。爰及缁黄。兼申惩劝。如闻天下道观。皆画化胡成佛变相。僧寺亦画玄元之形。两教尊容。二俱不可。制到后限十日内。并须除毁。若故留者。仰当处官吏。科违制罪。其化胡经。累朝明诏禁断。近闻在外颇复流行。自今后。其化胡经。及诸记录。有化胡事。并从除削。若有私蓄者。准制科罪。 俄而洛京大恒观主桓道彦。上表论执。上批答曰。朕以匪躬。忝承丕业。虽抚宁多失。而平恕寔专。矧夫二姓重光玄元统序。岂忘老教。偏意释宗。朕志款还淳。情存去伪。理乖事舛者。虽在亲而必除。义符名当者。虽有怨而必录。顷以万几之暇。略寻二教之文。至于老君道德二篇。妙绝希夷之境。天竺有空二谛。理总真如之谈。莫不敷畅玄门。阐扬至赜。何假化胡之伪。方盛老君之宗。义有差违。文无典故。言成佛则四人不同。论弟子则多闻舛互。尹喜既称成佛。已甚凭虚。复云化作阿难。更成乌合。鬼谷北郭之辈。未践中天。舍利文殊之伦。妄彰东土。胡汉交杂。年代亦乖。履水而说涅槃。曾无典据。蹈火而谈妙法。有类俳优。诬诈自彰。宁烦缕说。经非老君所制。毁之则宁曰孝亏。文是鄙人所谈。除之则更彰先德。来言虽切。理实未安。宜悉朕怀。即断来表。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法明。
本荆楚人也。
博通经论外善群书辩给如流戒范坚正。
中宗朝入长安游访诸高达。
适遇诏僧道定夺化胡成佛经真伪。
时盛集内殿百官侍听。
诸高位龙象抗。
御黄冠。
翻覆未安𦤞𭺠难定明。
初不预其选出场擅美。
问道流曰。
老子化胡成佛。
老子为作汉语化。
为作胡语化。
若汉语化胡。
胡即不解。
若胡语化此经到此土便须翻译未审此经是何年月何朝代。
何人诵胡语何人笔受。
时道流绝救无对。
明由此公卿叹赏。
则神龙元年也。
其年九月十四日下敕曰。
仰所在官吏废此伪经。
刻石于洛京白马寺以示将来。
敕曰。
朕叨居宝位惟新阐政。
再安宗社展恭禋之大礼。
降雷雨之鸿恩。
爰及缁黄兼申惩劝。
如闻天下诸道观皆画化胡成佛变相。
僧寺亦画玄元之形。
两教尊容二俱不可。
制到后。
限十日内并须除毁。
若故留仰。
当处官吏科违敕罪。
其化胡经累朝明敕禁断。
近知在外仍颇流行。
自今后其诸部化胡经及诸记录。
有化胡事并宜除削。
若有蓄者准敕科罪。
其月洛京大恒道观主桓道彦等上表固执。
敕批曰。
朕以匪躬忝承丕业。
虽抚宁多失。
而平恕实专。
矧夫三圣重光玄元统序。
岂忘老教偏意释宗。
朕志款还淳情存去伪。
理乖事舛者虽在亲而亦除。
义符名当者虽有怨而必录。
顷以万机馀暇略寻三教之文。
至于道德二篇。
妙绝希夷之境。
天竺有空二谛理秘真如之谈。
莫不敷畅玄门阐扬至赜何假化胡之伪。
方盛老君之宗。
义有差违文无典故。
成佛则四人不同。
论弟子则多闻舛互。
尹喜既称成佛。
已甚凭虚。
复云。
化作阿难更成乌合。
鬼谷北郭之辈。
未践中天。
舍利文殊之伦。
妄彰东土。
胡汉交杂年代亦乖。
履水而说涅槃。
曾无典据。
蹈火而谈妙法。
有类俳优。
诬诈自彰宁烦缕说。
经非老君所制。
毁之则匪曰孝亏。
文是鄙人所谈。
除之则更彰先德。
来言虽切理实未安。
宜悉朕怀即断来表。
明之口给当代无伦。
援护法门。
由之御侮。
恶言不入耳。
其是之谓乎。
系曰。
化胡经也二教不平其争多矣。
无若法明一言蔽之。
设或凝神抒思。
久不可酬。
况复万乘之前孰能卒对。
昔杨素见嵩阳观画化胡。
素曰。
何不化胡成道而成佛乎。
道士无言。
观夫明之垂问义含两意。
正为化胡成佛。
旁衅诸天仙言语与人不同。
天言传授诸经是谁辩译。
其犹一箭射双凫。
又若一发两豵之谓欤。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荆楚人。
博通经论。
外善群书。
辩给如流。
戒范坚正。
中宗朝。
入长安游访诸高达。
适遇诏。
僧道定夺化胡成佛经真伪。
时盛集内殿百官侍听诸龙象。
抗御黄冠。
翻覆未安。
𦤞𦤞难定。
明初不预其选。
出场问道流曰。
老子化胡成佛。
老子为作。
汉语化。
为作胡语化。
若汉语化胡。
胡即不解。
若胡语化。
此经到此土。
便须翻译。
未审此经是何年月。
何朝代。
何人诵胡语。
何人笔受。
时道流绝救无对。
公卿莫不叹赏。
神龙元年九月十四日。
下敕曰。
仰所在官吏废此伪经。
刻石于洛京白马寺。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