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金庆馀

相关人物:共 1 位
共 5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发江界。向城干驿(丙申) 明 · 沈彦光
五言律诗
行驺沿峡水,曲曲绾龙蛇。
雪溜松崖湿,苔荒石径斜。
野柽初吐叶,山杏半开花。
板屋依林樾,鸡鸣认数家。
有感 其三 明 · 成汝学
七言律诗
日暮松崖寡鹤归,白云飞处掩荆扉。
寒梅已落岁华尽,晓月欲生星斗稀。
一代淫哇诗道废,十年和好庙谟非。
山翁可是忘忧世,双袖胡为泪不晞。
和浩叔草堂韵 明 · 金终弼
七言律诗
多君小筑临清涧,藿食玄谈转似僧。
柴户晚烟笼暮景,茅檐晴雪映宵灯。
药留金鼎神光掣,龟伏松崖碧骨凝。
屡借寒斋相信宿,共传真诀学飞腾。
题恒山 明 · 李阳生
七言律诗
巃嵷殿阁拟摩天,俯瞰群山拜岳巅。
石磴浸攀红日近,松崖遥望白云悬。
棋声敲断千年梦,洞古封残历代编。
我欲凌风发清啸,知谁侠气共盘旋。
按: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恒山部
别慎由善赴海西幕 明 · 黄暹
五言律诗
海邑多楼观,笙歌第几层。
当年幕中客(吾曾忝),此日送高朋。
文宪(书院)揖狂士,神光(山寺)寻老僧。
有诗须远寄,诗以记吾曾。
强次佥咏 明末清初 · 张显光
调痾取僧舍,左右前后林。
昼伴风云过,夜对星月临。
开窗已成趣,何劳杖屦寻。
不免时散步,松崖或苔浔。
高者自尔高,深孰使之深。
日出知为阳,日入知为阴。
耄来百虑退,不复事哦吟。
随遇理作所,岂须分古今。
归庵卧凝神,太虚即吾心。
呼僧酌一杯,天和方满襟。
万活堂赋 明末清初 · 张显光
尝见中庸费隐章。引鸢飞鱼跃之诗而曰。言其上下察也。程子以为子思吃紧为人处活泼泼地。所谓活泼泼者。乃是一本万殊。流动充满。不容自无。不容自已。无空缺无停息者是也。然此理之在宇宙间者。何物不然。何时不然哉。诗人特以一时所见者。上有戾天之鸢。下有跃渊之鱼。故取鸢鱼言之也。而在上者何独鸢。在下者何独鱼。又岂但动物血气之类。得是理哉。凡飞凡潜。若动若植。无非此也。又岂但万物之类乎。象于天而为三光。形于地而为五岳四渎。流行于两间而为寒暑昼夜风云雷雨者。亦无非此也。然则所谓活泼泼者。满天地间皆是也。顾人不能察其理耳。人之所以不能察夫是理者。无他。自梏于形气之小。不能通于理气之大故也。不然则栖心空寂。拟道虚无者。不知吾心实与天地万物相为流通。而天地万物之理。皆具于吾方寸之中。则其心既自不能为活物。又安知夫盈宇宙者。皆是此理之活哉。吾今僻处于山斋。此身虽是块然一物。而其心则实理无所不通。物无所不括。故遂以万活名堂。而为自省之地。苟有以知夫此道之在天地者既如此。则在吾身者亦如此。认在外之活。反在我之活。体在我之活。验在外之活。静而涵动之理。动而行静之用。静不沦于虚无。动不流于情欲。则庶乎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可上可下。可行可止。而中庸之道。其在是矣。第不知衰老昏坠者。其果能否。遂为之辞。
最灵吾人,得血气而有身,非枯木之无生。
能知觉而为心,岂死灰之无情。
戴无往而非天,履无适而非地。
目无触而非物,手无为而非事。
惟在在焉皆理,故见见其都活。
益可验于静观,堂用是而揭目。
察夫上下察者,岩何为而常立,涧何为而不息。
山何为而高低,壑何为而横直。
林孰使之荣枯,鸟孰使之飞止。
风何心而往来,云何情而灭起。
松千岁于岩角,菌朝生而不夕。
苟非太极之为极,乌能物物兮各形其形,各色其色。
若乃烂锦屏于四围,敷化工之妙蕴。
虩惊雷于屯云,沛百汇之竞奋。
爽凉飙之入牖,已玉宇之寥廓。
恍洞天之迷茫,见松崖之腾六。
月才盈而必亏,日既南而复北。
夫何一理之宰运,纷万变之迭作。
山中既云幽邃,堂自为之阒寂。
块对案而穷年,剩尧夫之观物。
探鬼神之能事,玩造化之奇迹。
以言其常兮,历万古而如昨。
以言其变兮,虽一日而莫测。
自其异者而观之,几巨细之类族。
自其同者而观之,孰非性夫天则。
见得及乎所以然之妙兮,手舞足蹈之不觉。
主人翁饥吃山蔬,渴饮泉寒。
昼伴黄卷,夜听鸣湍。
一今古于閒中,心乾坤于静里。
道已通于形外,思亦穷乎物始。
卷参三之事业,付一室之佔毕。
会贯万之道理,为方寸之独乐。
夫孰知穷山里一茅堂,坐卧有可以与天地万物。
相为流通,恒浩浩而洋洋。
到此地头,吾堂为天地耶,天地为吾堂耶。
万物为我耶,我为万物耶。
今日为太古耶,太古为今日耶。
形分大小,质分彼此。
时分前后者,殊之谓兮。
天地自天地,吾堂自吾堂。
我自我物自物,今自今古自古也。
大小皆此理,彼此皆此理。
前后皆此理者,一之谓兮。
吾堂而天地,吾身而万物。
今日而太古也,此旅翁之假主乎玆堂。
取万活为其契活,曾不自知其贫窭者也。
铭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之理流行曰活。
此理一日不流行,天地不能为天地万物。
况得为万物,然则立此天地之中。
首此万物之上,盍思有以体会夫此理。
体之伊何,曰敬而已。
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者。
由一敬之终始,一日不敬心死一日。
一刻不敬心死一刻,其心死兮生之理息。
勖哉主人,常令此心活也。
为眼不远劳,来坐松崖高。
杂树间葱茜,上不穿纤毫。
背后凿长渠,目前潴洪涛。
能令祝融威,却被清风鏖。
我来宁问主,偶乘诗兴豪。
误为物色知,座客联江皋。
落笔欲记胜,还恐山灵号。
斜阳促归鞭,不令知儿曹。
恭惟我世宗大王远抚长驾。延揽群材。修起礼乐。损益章程。以开昌明博大之治。儒学文章之士。于斯为盛。云蒸龙跃。鳞集仰流。以左右鸿猷者。指可多屈。其最著者曰。樗轩李公讳石亨字伯玉。世传延安之李。来自唐中郎将李茂。以副将从苏定邦平百济。留仕新罗。赐籍于延。是其鼻祖云。至丽朝有讳贤吕。判少府监。高祖讳孝信。版图判书。曾祖讳匡。司仆正、赠兵曹判书。祖讳宗茂。工曹典书、赠左赞成。考讳怀林。侍卫司大护军、赠左议政。妣春川朴氏。司仆正彦之女。议政天性至孝。朝夕躬扫家庙。丧祭一遵礼制。太宗宠遇极隆。晚无子。祷三角山。生公于乙未十月。前一日。议政公直禁省。梦坐大石。白龙拆石而出。觉则舍人报生男。名公以此也。状奇伟。骨格异凡。稍长。文思日进。十四。魁。升补入学成均。声名已藉甚。二十六。并魁生员进士及第初试。翌年。连魁三榜。设科以来未尝有也。英庙大喜得人。直拜左正言、知制教。命三馆赐宴阙门外。俄被选赐暇。读书于真宽寺。拜集贤殿副校理。同撰治平要览。以编修事殷。不烦他务。遂升至应教。丁卯。重试对策。公又居魁。而同公优等者八人。亲试定魁。御题八骏图任制各体。公始制笺。以天佑作之君。圣人应千龄之运。地用莫如马。神物效一时之能为头联。成谨甫言今场可畏。莫如李某。见而诒曰。君欲效老学究。对俪为工耶。且以马对君。无乃不可。公长者。信其言。舍而制诗。成瞯知之。掠其联为笺。竟占一头。公曰。此膝不屈于人久矣。成曰。我能屈不屈人之膝。一时传为胜谈。超授直提学。辛未。议政卒。庐墓三年。服阕。拜直提学。甲戌。升通政。仍前职。乙亥。光庙即位。拜佥知兼成均司成。公在集贤凡十四年。始迁他职。丙子。出为全罗监司。瓜满。拜刑曹参议。又出判公州。命升嘉善。治以劝学为先。未及期。化大行。召拜佥知。以修文殿提学。朝京还。上曰。特召李某者。将以大用。何寂寥耶。命拜汉城府尹。上将西巡。海西缺方伯。难其人。特命公往。公翌日登途。整理延銮。区画无欠。上大喜。褒赏甚渥。升秩嘉靖。拜刑曹参判、大司宪。先是。台官以言事多获罪。公风裁凛然。甚得论事体。疏劾一大臣贪纵。辞激切。上嗟叹即召见。降御榻命进勺。握公手曰。向使任言责者皆如卿。予岂不从。仍以疏示左右曰。今不得庇护某矣。即允之。然公亦不久而辞递。拜京畿观察使、户曹参判。升资宪。判汉城府事。兼左宾客。时设号牌。五年不就。特举公总治。悉以委之。俄升崇政。兼八道都体察使。辞朝。又加崇禄。公判京兆七年。上常曰。卿勿嫌久。事成。将以待卿。光庙升遐。以告讣请承袭如京。还加辅国。成庙即位。拜判中枢。命兼知成均馆事。故事主文者。必兼知馆。而时主文者久不释。故特有是除。盖以公文学宿望。常欲以命公者。酬之也。公亦以育才为己任。与二三儒老。轮坐明伦堂。训诲多士。甚有薰陶之效。辛卯。录佐理功。封延城府院君。光庙尝谓公曰。再三勋盟。卿何独不与。然必为他日功臣。至是果验。丁酉。卒于第。春秋六十三。成庙悼甚。辍朝减膳。祭及葬俱如礼。谥曰文康。葬龙仁文秀山圃隐先生墓左麓。遗命也。与夫人郑氏同茔。公宽平而严重。端雅而刚正。识见超迈。论议正大。决大事亭疑法。片言傅古义。毅然不可夺。居恒无疾言遽色。未尝以私干人。亦不受人私。虽亲莫敢以惰容近。训子弟常如寒素。子浑。殿讲通经。特命除职。公固辞曰。此儿年少。何敢早干恩泽。安平大君负贵而好儒。闻公名。艳慕之。累遣人求一见。公终不往。亦不受其遗。人以为先见。光庙践祚。公以先朝帷幄。形迹自孤。齮龁者伺公万状。公凝然自持。无几微见于色辞。绝不竞驰而求进。又力求外以远害。在湖南。闻六臣之死。题诗于益山东轩曰。虞时二女竹。秦日大夫松。纵是哀荣异。宁为冷热容。盖寄哀而示志也。有人恶之于上。且请按治。上曰。此特词人咏物。何必深求。终不问。后上益向重公。礼遇殊绝。虽格于时。未果显授。而升超日隆。尝于内殿宴公。中殿亲执御衣一袭以赐之。命宫女制三壮元词。歌以侑酒。自是每召饮必歌之。尝谓公曰。五百年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非卿而谁。公曰。臣不敢当。公笔法妙。一时集贤诸公发愿诗。亦以公书为首。公尝撰大学衍义辑略二十一卷。随笺上进。上嘉奖赐鞍马。即命印颁。晚年官閒。诗酒自娱。家在泮水西。溪壑窈窕。葛巾藜杖。啸咏其中。客至留小饮。人望之如神仙。清慎节俭。不治生产业。位极人臣。而斗屋萧然。有屡空之叹。构茅亭数椽于园中。名之曰戒溢。平生饬躬训子弟。皆以是。卒之日。朝野悲。号哭吊赙无不尽。公著述甚多。而散失殆尽。明庙朝命裒辑印颁。仅二卷行于世。噫。文章之选。莫盛英庙朝。而公每举。独冠多士。一时群材。莫敢望焉。倘非公之望实洽于朝壄。乌能若是其卓卓。当乙亥丙子年间。并游诸人。非祸则显。钟簴鼎镬。判于左右。而公独履顺居正。危不诡随。负势者不能屈。工谗者不能间。倘非公之树立如是卓卓。乌能免于及哉。公虽未臻大拜。位望固已显隆矣。而人犹以不尽用为恨。惟其用之不尽也。故其名愈益重。世之望公如泰山乔岳。至今妇人孺子。皆能诵之不衰。观于国乘野史。可知已。公之内外诸孙。共一千五百馀人。世继簪缨。蝉联登簉。岂其不尽用者在是耶。不肖孙廷龟。生于公没百年之后。祗奉遗训。忝窃名位。虽典刑邈焉。未及见道德之光辉。先君子常以太史公临绝之语。托于不肖曰。我先祖高名大业。赫赫照人耳目。非子若孙所敢私。惟是墓道不朽之业。予既赍志未遂。汝其勉哉。不肖孤夙夜佩服。耿耿三十年所矣。敢以平昔先君所诏者。诠次如右。盖有略而无溢云。铭曰。
天眷圣王,蔚启昌期,惟岳降灵。
乃魁多士,乃仪于朝,金门岁星。
云龙风虎,千载一时,拔茅汇征。
如彼祥凤,雍雍丽霄,瑞世文明。
黄麻六经,振玉铿金,万窍俱瘖。
黼黻皇王,笙簧礼乐,日虚圣襟。
天地变化,公惟自靖,亨以济艰。
进不离正,贞不绝俗,壁立危班。
虽居散秩,恩遇日渥,士望愈硕。
京兆七年,体察八路,所至手额。
成庙之初,擢长成均,蔚然儒宗。
策名佐治,优游盟府,位联上公。
发挥曾书,纂成治鉴,笔下经纶。
名标文苑,功著儒林,泽在斯民。
文秀之山,昔贤所宅,公卜其麓。
芳徽不孤,百世如昨,过者必式。
按:公前配乌川郑氏。县监保之女。圃隐文忠公之孙。后配高灵朴氏。宗庙署丞真言之女。郑氏生一男。曰浑。文科掌令。朴氏生一男一女。男曰浩。进士。女适府使宋汝谐。此公之子若女也。曰大护军寿长、命长、福长、孝长。同知顺长、文科佥知敬长、原阳君边士谦。公之孙行。曰承旨巙、县监嶬、监察㞳、县令𡹘、兵使边明胤、郡守边季胤、司评朴谨等三十四。公之曾孙行。曰郡守廷秀、廷华、廷虎、县监麟瑞、麟趾、麟定、判书廷龟、佥知廷显、崔泳津、判书边协等八十七。公之四代孙行。曰县令赟、宝、资、右赞成贵、参军赉、察访宾、蕡、县监蒇、汝兴、中兴、永兴、监察楫、樯、梯、橹、枢、桡、楠、栏、柍、桦、司谏明汉、修撰昭汉、判尹边应星、兵使边应奎、掌令边应璧、兵使赵谊、赵讱、赵谌、承旨韩孝仲、察访金积、教官闵后骞、县监崔应斗、府使李廷哲、主簿朴大健、大华、司艺洪霙、郑玄源、朴知警、李运、闵相元、许继忠、郑象海等二百馀。公之五代孙行。曰教官时尹、时曾、时孟、时程、时说、时达、时敏、延阳君时白、时聃、牧使时昉、时亮、时益、时稷、时奭、时陟、时尚、时良、时英、时俊、时艺、时遇、时选、时进、时迪、时健、时烨、时燮、时熏、时焕、判书吴允谦、正郎吴允谐、察访吴允諴、允诚、承旨申应矩、正、李舜民、洪汝一、边庆胤、金庆馀、翰林金卨。县令尹吉元、承旨张自好、柳秀春、边屹、崔峻天、金俊男、县监朴峻成、弘宪、佥知赵国信、国哲、国俊、佐郎韩必远、必厚、必久、副正边忠范、永安尉洪柱元、许峋等二百四十馀。公之六代孙行。曰远基、僩、慱、悌、悰、县令恪、恒、憬、恂、憕、悙、㤿、悦、吴达天、具凤瑞等五十。公之七代孙行。此掌令出也。曰郡守宋世忠、宋世良、尹伯龄、公之外孙。曰参赞宋麒寿、参判宋麟寿、赞成丁应斗。县监成悌元等十三。公之曾孙行。曰大司谏宋应溉、牧使宋应泂、副提学宋应洵、应期、应光、应庆、监司尹希吉、判书尹自新、郡守尹克任、都事申承绪、校理金瞻、俞大脩、监司丁胤禧、参议丁胤佑、参判丁胤福、尹仁涵等四十一。公之四代孙行。曰右议政申钦、监司申鉴正、宋硕祚、孝祚、裕祚、显祚、邦祚、廷祚、熙祚、甲祚、参赞李庆全、判决事李愖、参判南以信、李尚信、李惕、监司丁好善、丁好恭、丁好宽、丁好恕、丁好德等一百三十。公之五代孙行。曰参判宋锡庆、权昐、权昕、东阳尉申翊圣、申翊亮、丁彦圭、丁彦璜、南斗瞻、李晋英等一百五十。公之六代孙行。此府使出也。曰导壤守。公之孙。曰洪佑卿、李岑等八。公之曾孙。曰洪仪、李天鹏、慎泓等八。公之四代孙行。曰李宗诚、李克一、金重镒等十三。公之五代孙行。曰金克新、慎惟一、慎惟诚等二十五。公之六代孙行。此进士出也。派远而不显者。幼且未冠嫁者。不尽录。
延平府院公一日抵余泣而曰。先公之亡。吾年始一周。今垂八十矣。先妣之亡。吾官才州府。今位极人臣矣。生不识父颜。禄不及荣养。终天之痛。曷有穷已。先公生于嘉靖庚辰。卒于戊午。得年三十九。先妣生于嘉靖壬午。卒于万历壬子。得年九十一。距先公之亡。已五十五年矣。不肖孤于序最季。诸兄皆弱不振。先公平日志行。无从知记。先妣常语不肖孤曰。汝家族大。先舅牧使公以己卯名人。贤声藉甚。诸子侄皆能谨守庭训。人谓汝家法家。汝父聪颖异凡儿。孝友出天植。牧使公甚器重之。常见汝父奉子职之外。杜门读书。不事交游。唯与判书吴祥、承旨柳布霖相友善。许以知己。为忘形之交。恒以养菊为居家之乐。颇有悠然自得之趣。其于生产作业。一切世事。泊如也。其言与行之在于外者。吾不能知。此特记其所曾闻者而告汝。汝其记之。言常在耳。而先妣之下世。亦二十年所矣。先妣性严毅。家政肃如朝典。教子女御僮使。咸有法式。诸子虽长大有过。辄挞之不饶。家贫手自纺绩。篝灯达曙以劝读。使诸子皆能力学砥行。府院公之历践州郡。未尝以一事于求。人有请者则曰。事若是。必不待吾言。事若不是。吾不忍以非道教子。其廉谨识理如此。府院公又汪然大戚曰。先公懿行嘉言。想不为不多。拾闻于先妣之所诏者若此而止。不肖孤老且聩。诚恐一朝溘然。并与拾闻者而坠失无传。墓道尚阙显刻。治石以待久矣。敢徼惠公之一言。以不朽吾先公。噫。公之先公。余之再从兄也。虽年序邈然未及参拜。尝闻吾先子之言矣。敢以先今所记睹者。诠次其槩。而并叙世系及子孙如左。公讳廷华。字某。不仕早卒。以府院公之贵。累赠纯忠积德秉义补祚功臣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领议政兼领经筵弘文馆艺文馆春秋馆观象监事延城府院君。世传延安之李。来自唐中郎将李茂。以苏定方副将。平百济。留仕新罗。赐籍于延安。后分为三宗。谱牒逸莫可考。丽朝有讳贤吕。判府监。是其远祖。四传而至讳孝信。版图判书。生讳宗茂。户曹典书。生讳怀林。赠左议政。生讳石亨。录佐理功。封延城府院君。谥文康公。号樗轩。三魁盛名。独鸣千古。生讳浑。文科掌令赠吏曹判书。生讳寿长。大护军。生讳巙。于公考也。早从赵静庵游。自玉堂南床。历扬华要。逮乙巳士林狱起。出为杨州牧使。卒官佥知。妣全义李氏。都事震孝之女。配安东权氏。左参赞花川君襄平公瑊之曾孙。青松府使镕之女。生三女四男。男长曰宝。次曰赓。次曰资。次曰贵。即府院公。女长适侍直元虎武。次适监察俞大俶。次适苏千善。宝生一子三女。子时达县监。女适生员林逸。次适吴悌甲。次适生员柳秀春。赓生一子一女。子时敏主簿。女适都正洪汝翼。资无子。时聃为后。府院公娶张旻之女。生三子四女。男长时白。延阳君。今江华府尹。次时聃。通政金堤郡守。次时昉。延城君。女长适金自兼。无后。次佐郎边庆胤。次修撰金卨。次县监金庆馀。元虎武生宗植。宗植生履吉。皆县监。女适县监李昌源。俞大俶生三子二女。子俞孝曾、友曾、悌曾。孝曾子杙悌曾。有四女一子幼。女适吴以宽。生子灿。判官。次适虞候苏蕙。生二子二女。子尚谦、尚贤。女长适陈瀹。林逸生二女。长适县监郑崇衍。次适朴汉亮。时达生二子三女。长博、次悌。女长适金镜。次适白弘济。吴悌甲生子庆长。柳秀春生五子一女。皆幼。苏千善生一子一女。子允沃。女适李廷鸿。时敏生三子二女。子怗、惠、恰。女适赵廷坤。洪汝翼生三女。适姜寿贤、崔砖。延阳生三子二女。子长恪。判官。恪生二子二女。皆幼。次僩。察访。次悦。女长适郡守金鍊。金堤生四子一女。子长憕。县监。次惇。生子女。次欢。生子。次忭。女适尹惟益。边庆胤生子命益。延城生三子三女。子长恢。馀幼。女长适韩以平、金卨、金庆馀。皆生二子一女。幼。呜呼盛矣哉。夫为善而无不报者。天之道也。不于其躬。则昌其后者。理之常也。我李积德百年。代有闻人。子孙虽贫且贱。率多良善拙朴。未见有倾巧诈伪之态。是盖祖先之遗也。议政公以名父之子。惇行孝悌。自力为善。冲澹守志。不求人知。虽命途苦短。潜德隐行。世未及知。而天已先知。故至于府院公。始大发焉。府院公在襁褓已失怙。早从师友。能自树立。慷慨好议论。常慕古人奇节。不事细行曲谨。卒能办擎天浴日之功。勋名震世。朝夕且将入相。诸子皆谨厚以忠自显。祗慎事职。金貂映座。袍笏满床。府院公之福禄。盖未艾也。天之报施善人。悬契不爽。有如是夫。大夫人虽早寡。恒以礼法训子弟。府院公中壬午司马。又以安山郡守。中癸卯文科。板舆之乐。喜庆之筵。世皆荣之。而府院公历典五邑。备享专城之奉。府院公之夫人张氏。贤且至孝。事姑色养无违。力贫具脂瀡。绝不示寠色。常使大夫人乐焉。年逾九十。精力不衰。生能见子孙之荣。没能尽封赠之典。大夫人之福。不既备乎。葬在高阳某山某向原。与公同茔铭曰。
孰短其脩,孰窒其通。
寿吾不知,命系其逢。
既啬其施,乃积于躬。
积之伊何,惟孝惟忠。
孰当其隆,公有季子。
福禄功业,隆其未已。
寔惟光前,奚但趾美。
凡我子孙,宜知所自。
共 5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