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生卒】:1599—1665 【介绍】: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闇公。崇祯十五年举人。与同邑陈子龙、夏允彝等结几社相砥砺为名节。曾荐东阳许都义勇可用,而大吏指都为贼,竟杀之。弘光时以马、阮乱政不出。南都亡,起义兵抗清。松江破,周旋海上诸义旅间,鲁监国任为左副都御史。郑成功每有大事,咨而后行。后死于台湾。全台诗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徐孚远(1599~1665),字闇公,晚号复斋,江苏华亭人。明朝末年,曾与陈子龙等人倡组「几社」。明亡后,曾襄助夏允彝举兵抗清,鲁监国授左佥都御史,永历五年(1651),从鲁监国至厦门,后由郑成功迎至金门,甚受倚重。永历十二年(1658),永历帝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成功指派徐孚远至云南向永历帝复命,孚远取道安南(今越南),却受阻于安南王而折返厦门。永历十五年(1661),随郑成功入台,但未久留,后再返厦门。永历十七年(1663),清师攻陷金门、厦门,孚远拟携眷归乡而不果,遂滞留广东饶平,两年后病故于此〖关于徐孚远晚年行踪,包括是否曾入台湾,及去世之地点,都有不同说法。综合各项资料,推测他应该曾来台湾,但停留时间不长,因此最后病故的地点也不在台湾,而以广东饶平之说较可信。由于留台的时间不长,因此相关诗作可清楚看出作于台湾者数量甚少。再者,台湾各种方志有明末诸入台遗老小传,但独缺徐孚远,这也是他留台时间甚短的旁證。参考《徐闇公先生年谱》之考證。〗。 徐孚远在明末文名甚著,现存诗作不论质量均大有可观。其诗风苍劲雄浑,豪宕忠义之气贯注其中,擅长以壮语写悲情,面目鲜明。有《钓璜堂存稿》诗集二十卷,1926年由金山怀旧楼刻本发行,共收入古今体诗二千七百多首,书前有陈乃乾、陈洙两人合编之〈徐闇公先生年谱〉。台湾银行编印之「台湾文献丛刊」将〈徐闇公先生年谱〉单独排印,并收入相关传记资料等数篇为附录一,徐孚远的〈交行摘稿〉诗作一卷为附录二,列为台湾文献丛刊第一二三种。另,台湾文献丛刊第二八○种《台湾诗钞》,收有徐孚远诗作五十一首,为目前较易见之选本。连横原本辑有《东宁三子诗录》,其中有《徐闇公诗钞》一卷,已佚。连横《台湾诗乘》卷一论及徐孚远诗,录其诗作十首。以下所收徐氏诗作,以作于台湾者为限,唯判断不易,仍有待进一步确认。(廖振富撰)
字闇公,松江华亭人。崇祯壬午举人。
人物简介
【生卒】:?—1673 【介绍】: 明末清初浙江鄞县人,字文开,一字斯庵。明贡生,南明永历时,官太仆寺卿。后隐居台湾,与韩文琦等结诗社,所作诗称《福台新咏》。有《花木杂记》、《古今体诗》及文集。全台诗
沈光文(1612~1688),字文开,号斯庵,浙江省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县)人。明故相文恭公世孙,少以明经贡太学。明亡,桂王朱由榔称帝于广东肇庆,号永历。沈光文前往依附,授太仆少卿。永历五年(1651)从广东潮州渡海到福建金门。后自金门搭船赴泉州,至海口围头洋遇飓风,遂飘流至台。永历十五年(1661)郑成功来台,以客礼见,不署其官;郑成功去世,郑经嗣位,「颇改父之臣与父之政,军亦日削」。沈光文为赋以讽,几致不测,遂变服为僧。后移居目加溜湾(今善化一带),设帐教学,并以医药活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克塽具表归降。旧识闽浙总督姚启圣允接返故籍,未几启圣「疽发背死」,事不果。康熙二十四年(1685)与季麒光等清廷在台官员,及部份明末遗老共结「东吟社」。康熙二十七年(1688)卒,葬善化东保里。诗文著作丰富,世称「海东文献初祖」。沈光文流寓台湾三十馀年,历荷兰以迄郑氏三代之盛衰,极旅人之困,深刻反映传统文人飘流于末世与边陲的悲哀。 沈光文系台湾文学、文献史上著名之诗人,其诗文散见于方志,台湾诗文总集,以及笔记杂纂,如连横《台湾诗荟》、陈汉光《台湾诗录》。至于别集之辑录,则有宁波同乡月刊社刊行之《沈光文斯庵先生专集》;以及龚显宗主编之《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资料汇编》。兹以目前所见,最早收录沈光文诗作的清代方志艺文志为底本,并参校下列诸本:《台湾诗荟》、《台湾诗乘》、《台湾诗录》、《沈光文斯庵先生专集》、《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资料汇编》。〖参考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专集》,台北:宁波同乡会,1977;龚显宗《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资料汇编》,新营:台南县文化中心,1998。〗(江宝钗撰)
人物简介
朱术桂(1618~1683),字天球,别号一元子。明太祖九世孙,始授辅国将军,福王晋镇国将军,鲁王封长阳王,至隆武始改封宁靖王。状貌魁伟,美须眉,擅长文学,书法具有瘦劲风格。明永历十八年(1664)三月东渡台湾,迁居郑经为他在承天府西定坊兴建的王府「一元子园」。永历卅七年(1683)六月廿六日施琅攻佔澎湖,朱术桂以出身皇族,义不可辱,遂于府邸悬梁自经,媵妾五人同殉。 朱术桂传世的诗作仅见两首:其一是阙题作品,仅见郑世耀收录,未见他书记载,姑且录之。其二是〈绝命词〉,连横评价:「王以天潢之贵,躬逢乱世,避地东都,终至国破家亡,毅然抱大节以陨。明社虽墟,而王之英灵永存天壤矣」、「〈绝命词〉一章,凄凉悲壮,读之泪下……台人闻之,为叹息曰:『王孙与北地争烈矣!』」〖参考连横《台湾诗乘》,台银本。〗。以下主要以高拱乾《台湾府志》为底本,再参酌其他清代方志及后人研究而来。(杨永智撰)
人物简介
【生卒】:1659—1722 【介绍】: 清汉军镶黄旗人,字文贤。施琅次子。康熙间以□生知泰州。累官湖南布政使、太仆寺卿、顺天府尹、户部侍郎,卒于漕运总督任。清白自持,所至有惠政,摧抑豪猾,革斥贪蠹胥吏,有青天之称。晚晴簃诗汇·卷六十九
施世纶,字文贤,汉军旗人。官至漕运总督。有《南堂诗钞》。全台诗
施世纶(?~?),字文贤,号浔江。施琅之次子,以荫生知泰州,官至兵部侍郎,康熙二十二年(1683)随施琅征台。著有《浔江诗草》、《南堂集》二十卷。〖参考连横《台湾诗乘》,台银本。〗(施懿琳撰)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丁必捷(?~?),号骏公,福建平和人,岁贡生。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任凤山县学教谕,翌年,以忧去。四十一年(1702),由福清县教谕,调诸罗教谕。孜孜以进士为怀。秩满,升国子监学录。存诗一首,见连横《台湾诗录》,今据以移录〖参考:(1)清周元文纂辑《重修台湾府志》〈秩官志〉。(2)国家图书馆特藏组《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1年12月增订再版。〗。(吴福助撰)
人物简介
【生卒】:1669—1721 【介绍】: 清汉军镶黄旗人。施琅子。康熙二十二年,从琅下台湾,委署守备。历济南城守参将、定海总兵、广东提督、福建水师提督。六十年,率兵参与镇压台湾朱一贵部,以疾卒于军,赠太子太保,谥勇果。晚晴簃诗汇·卷六十二
施世骠,字文南,汉军旗人。官至福建水师提督。赠太子少保,谥勇果。全台诗
施世骠(?~?),字文秉;施琅第六子。从军台湾有功,授左都督衔,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康熙六十年(1721)朱一贵之役,统兵入台,卒于军次,谥勇果。有诗传世〖参考连横《台湾诗乘》,台银本。〗。(施懿琳撰)
人物简介
陈梦林(1670~1745),字少林,福建漳浦人。诸生。其父因时乱转徙潮州,母生梦林二岁而卒,故自幼寄居于侨寓潮州的浙人林雄处。林雄对他既养且教,以至于成人,因此他自名为梦林。少年发愤读书,稍长留心经世之学,学习兵事。康熙五十五年(1716),诸罗县令周钟瑄知其曾经编修漳州及漳浦郡县两志,具有丰富修志经验,因此敦聘纂修《诸罗县志》。先生博览周咨,熟稔诸罗之地利、风土、人情而后写成,后人如谢金銮、连横等皆许为台湾方志中之第一。康熙六十年(1721)朱一贵事件,总兵蓝廷珍向其询问对策,他上书制府满保,请转移阵地至厦门。后提督施世骠由南、北、中三路进征台湾,又力陈南路海道险恶,舟不能泊,应会于澎湖。朱一贵事件平定,立即被聘入提督幕府,规画事机,搜捕朱一贵馀党,当时县官并未到任,一切事情都由幕府作决策,是以更见陈氏之功。日后叙功,竟严拒而归,不提在台之事,廉洁如此。雍正元年(1723)欲以梦林应召举孝廉,辞谢不往。同年再游台湾,数月之后离去。卒年七十六。著书五种,其中《台湾游草》、《台湾后游草》、《游台诗》一卷〖参考范咸《重修台湾府志》〈杂记〉。〗等系游台所著。(黄美娥撰)
人物简介
【生卒】:1675或1680—1733 【介绍】: 清福建漳浦人,字玉霖,一字云锦,号鹿洲。蓝廷珍堂弟。读书能文,熟悉闽浙沿海情形。朱一贵起事时,从廷珍入台,襄助办理善后,主张垦辟台湾土地,谓若“废置空虚”,“即使内乱不生,寇自外来,将有日本、荷兰之患”。雍正初,被召入京,与修《一统志》。授广东普宁知县,被诬罢官。事明,授广州知府,寻卒。有《鹿洲集》、《平台纪略》等。晚晴簃诗汇·卷六十五
蓝鼎元,字玉霖,号鹿洲,漳浦人。雍正癸卯拔贡,由知县历官广州知府。有《鹿洲集》。全台诗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