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唐文治(1865--1954),字颖侯,号蔚芝,晚号茹经,江苏太仓人,民国元年(1912 年) 定居无锡。交通大学第十一任校长、著名教育家、工学先驱、国学大师。父亲唐若钦为清贡生,以课徒教书为业。唐文治自幼从父攻读经书,14 岁读完五经。16 岁入州学,从师太仓理学家王紫翔,潜心研读性理之学及古文辞。18 岁中举。21 岁进江阴南菁书院,受业于东南经学大师黄元同和王先谦的门下,从事训诂之学。创办了无锡国学专科学校。1954年4月在上海病逝,年90岁。著作有《茹经堂文集》、《十三经提纲》、《国文经纬贯通大义》、《茹经先生自订年谱》等。
人物简介
字雨三,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桂岭双山村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考取秀才,光绪廿九年(1903年)参加乡试,文章优异,知县李滋然拟取为第三名,复核时,广东学政朱祖谋见其文中有“改良进步”之句,遂不取。自此,雨三先生无心仕途,从教终老。历任揭邑榕江书院(今揭阳一中)、汕头礐石中学、礐石正光女子中学等校国文教席。雨三先生工书擅画,尤精画墨兰。其书初习颜体,复参米书。但是清代碑学大兴,时代审美观对个人的影响,雨三先生也不例外。大书法家何绍基对粤东书坛影响巨大,雨三先生亦受其熏陶,但少了何氏书法中的富贵气,而多了些山野清远之气。
人物简介
冯君辉(1868-1935),字光烈,一字补吾,清末秀才。江苏无锡东亭仓下村人,后移居城中七尺场。以古文诗词见长,亦工书画。长年教授乡里,曾为华鸿模家塾师,授华绎之,继在荡口果育学堂任教。钱穆先生在《师友杂忆》一书中提及“时国文老师除顾师外,尚有瞿冯两师,皆年老,曾为校主华家私塾师,皆名宿”。为当时无锡名师,也培育了诸福棠、秦古柳、诸祖耿等无锡名人。有《亦庵居士诗稿》行世。惜大部分已经散失,仅存诗几十首。
人物简介
林逢春(1868~1936),幼名大松,字珠浦,又字岩若,另字杏仁,号兰芳、养晦斋主人,晚年号西河逸老、珠叟。日治时期以字珠浦申报户籍。清台湾府(今台南市)人。天赋聪慧,十七岁取中生员,后屡次内渡参加秋闱未第。割台后,赴阿公店街(今高雄县冈山)设帐授徒。历任关帝庙公学校、归仁公学校、桥仔头公学校、台南长老教神学校(今台南神学院)、长老教女中(今长荣女中)汉文教师。昭和五年(1930)应邀赴善化设塾教学长达十馀年,厚植当地诗风,因有「浣溪吟社」、「淡如吟社」的创立。林氏精于诗学,热心童蒙教育,为「南社」社员,曾参与创立「酉山吟社」。著有《仄韵声律启蒙》(嘉义:兰记书局,1930),凡六千馀言,仄韵上、去、入七十六韵,每韵一首,以补车万育《声律启蒙》的不足,因有「声律大家」、「台湾诗界功臣」〖卢嘉兴评语,见卢嘉兴〈记日据时期著《仄韵声律启蒙》的林珠浦〉,收于卢嘉兴《台湾研究汇集》第八辑,1969年7月。另杨元胡〈新声律启蒙〉「嵌城诗人名」赞云:「人欣谢星楼谜猜射虎条条有趣,我羡林珠浦声律雕龙字字皆真」,可谓推崇备至。见《三六九小报》,1935年1月23日。〗的美誉。又著〈新声律启蒙〉十三韵、〈台南旧街名对〉〖收于卢嘉兴〈林珠浦先生之节序杂咏及台南旧街名对〉,《台湾研究汇集》第十七辑,1977年8月。〗。诗作辑有《珠浦吟草》、《湾溪诗草》写本,其馀诗稿燬于战火〖编者按:以上林珠浦生平,参考下引卢嘉兴考證。〗。今据卢嘉兴〈记日据时期著《仄韵声律启蒙》的林珠浦〉〖原载《古今谈》第四十九、五十期,收于卢嘉兴《台湾研究汇集》第八辑,1969年7月。编者按:卢嘉兴〈记日据时期著《仄韵声律启蒙》的林珠浦〉、〈著《仄韵声律启蒙》的林珠浦〉两文内容及所引林珠浦诗作全同,为免繁琐,以下仅就〈记日据时期著《仄韵声律启蒙》的林珠浦〉一文加以校录。〗、〈著《仄韵声律启蒙》的林珠浦〉〖原载《南瀛文献》第十九卷合刊,收于卢嘉兴《台湾研究汇集》第十四辑,1974年6月。〗、〈林珠浦先生之节序杂咏及台南旧街名对〉〖原载《台南文化》新第二期,收于卢嘉兴《台湾研究汇集》第十七辑,1977年8月。〗三文辑录,参以《台湾日日新报》、《台南新报》、《诗报》,以及同时期诸家诗集,依据发表年月顺序,汇编校录。(吴福助撰)
人物简介
杨玉衔(1866-1944) 字铁夫。广东香山人。与林鹍翔师事朱祖谋。有《梦窗词校笺》、《抱香室词》。人物简介
1869-1943,字懿生,号铁夫、季良、鸾坡,以号行,广东香山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举人,三十年(1904)考取内阁中书。官广西知府。民国间曾任无锡国专词学教授及香港广州大学、国民大学教授。曾从朱祖谋学梦窗,后即以笺释吴文英的《梦窗词》扬名词坛。著有《抱香室词钞》、《梦窗词笺》等。晚年蛰居香港之青山,以著述自娱。五厄词集稿·序
抱香词·题词·洪泽丞辛巳秋,余任香江广州大学国民大学两校国文课,僦居深水埠青山道一小店。十一月英日战机渐迫,十八日晨兴,机警报呜呜骑,旋闻天空机声轧轧然,继以炸弹隆隆然,扰攘半日始已。如是者三日,廿一日有歹人来店索保护费,付以七十元始去。入暮,又闻打门声急,店主人大哗,知无幸歹徒已分前后门蜂涌入。初入余室,余曰:余乃租客耳。即出,继又一人入,搜余身,尽括纸币时表去,继换一人入,则倾箱倒箧,遍觅无所得,乃紧挈余胸,大声索款。余曰:顷汝伴已搜去,又何存,不信,可问汝伴去。彼曰:不必问。乃以刀指余曰:汝不再拿款出,即刺汝。随牵余出院中,交用拳脚加老鸡肋上。一人曰:不必打他,随拉余出厅中,刀加余颈,曰:无钱,即刺汝。余曰:既无钱矣,即刺死我亦无用处。时店主人已尽出所有买命,颇得自由旁坐,见余受困,乃曰:彼一老教书先生耳,安得有钱。彼即割耳边,见流血及面,见余无乞怜色,复牵余入房,释手去。未几事完,即呼啸去。店主曰:余等速避之,妨再至。乃扶家人及余狼狈登对山蛋家村。余止蹑一履,仓皇随之行,夜黑不辨,以一元雇人负余行,至已,以为安乐窝矣。不知距寮数十丈即峰顶,过而碎片纷如雨霰下,日炮一发,寮地为之震撼者再。宿寮中半夕,已奔避石崖躲避者三次,中有一弹炸于距宿处数丈,焚竹寮五,死人二,火势历半句钟始熄。次晨奔回故居,检拾所余事物,得回说文稿词稿,装为一箧,并棉被移对面四儿寓所。仅朝食,方偃息三楼上,而邻棚策策有声,女仆奔告曰:邻棚着火矣。俯视之,火犹未盛,意谓尚可少延。未几,势及楼,知事急,复携箧出置门外,欲再入携被出,遇媳携手箧出,乃手接代为挽出以下楼。仓卒间忘携稿箧,至门外,察觉,再入索之,已无有。而劫匪已乘机入抢,走避对面楼上,回视已在烟火中,水车灌救,仅焚三四楼少许,器物已迁徙一空,近晚又迁一胶厂宿。次日入视,仅检回水渍残稿少许,幸词稿尚全。又越一夜,谋他迁,以十元雇工人护行,曲折回绕,始至花园街李姓教员家下榻。屋小人众,越日又一姓关者携其妹至,三男三女,各宿一床。客胆怯甚,以危言耸主人,虽一字不可留,适人送残稿至,余外出,即为胆怯者弃诸后巷晒台上。事残十余日,复经二三次小雨,又为霉湿,更不可理,稍为曝乾,转寄他友处。而他友之怯亦不下前友,取词稿之稍影响时忌者,大加揭去,而词不全矣。总而计之,匪也,火也,水也,雨也,加以人之揭去也,是为五厄。今回乡小暇,稍为整理而录存之,即以五厄为名,并述其经过如此,亦以知名山之藏,其传与不传非人事之所可勉为也。是为序。中华民国三十一年一月五日,香山杨铁夫序于申明亭老屋。
公词能自出手眼,浑灏流转,卓然成家。老丑如我,惟有对之增愧耳。偶有所见,辄加圈点,乞恕其谬妄,幸甚。抱香词·题词·夏臞禅
甲戌夏铁夫先生来游西溪,月夜泛湖论词。予赞彊村翁殆集大成,其视觉翁,犹栗里之于休琏。铁夫唯唯,云尝选古今三家词,前人主问途碧山,由觉翁入清真者,今可祧碧山而奉彊翁。予叹为硕论。翌朝出此卷命读,神凝气敛,居然彊翁法嗣,伏读击节。予于彊翁亦勉欲追摹万一,读铁夫作,益缩手噤口,不敢出一语矣。小弟夏承焘拜题。
人物简介
谢友我(1869~1926),字瑞琛,号献秋,台湾台南人。光绪十九年(1893)秀才。明治二十九年(1896),继承父亲谢四围之事业,持家有道。明治三十年(1897)将父业「英泰行」交由其弟谢群我总理,而后与刘神岳、魏博文等友人同赴日本东京,再转赴上海,遍历中国各地。谢氏擅长诗文,工于草书,晚年以诗书自娱。〖参考黄佳雯《谢星楼生平及其文学研究》,成功大学台文所硕士论文,2006年。〗生平作品留存不多,收录在其孙谢汝川为其长子谢国文所编的《省庐遗稿》之后,题为《先祖父谢友我先生唱和集》。(施懿琳撰)
人物简介
罗庶丹(1874-1932),原名煅,字树棠,湖南长沙人。因迁居排山,世称排山先生。光绪二十八年中举。时清廷废科举,乃佐其师夏同徘创办广东法政学堂,又秘密参加同盟会活动、黄花岗之役,几罹于难。民国成立,助广东都督胡汉民司民政。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避走香港,后变易姓名辗转返湘。1916年,出任湖南省议会秘书,先后兼任湖南商专、长沙师范、福湘中学等校国文、历史教员。1921年秋,再度赴粤主管实业,与廖仲恺、朱执信等交厚。次年,陈炯明叛变,返湘专心治学。1929年,出任湖南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年秋疾发,居家就医。次年,逝于长沙寓所。
人物简介
击剑词钞·序1877-1945年,原名荣康,号凹园,晚号蕨庵,三水芦苞人。18 岁时到南海县渡头村陈氏家塾教书。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借南海县籍应科举考试,初榜名列前茅,竟招当地学子所妒,群起鼓噪,乃愤不复试。从此绝意仕途,潜心研究古诗文辞及经史诸子百家之学,立志教书育人。在该村执教26年,乡邻仰慕,负笈日众,远近无不知有黄先生,至民国9年(1920年),祝蕖赴穗,于河南冼涌创办祝蕖国文专修学校,后迁城西冼基。设教历19年,弟子数以千计,且多有所成。如在文学艺术中享有盛誉的黄少强、赵少昂、周千秋、吴天任、李抚红、陈维略、陈海天、陈居霖、陈旋珍等皆出其门。
吾平生非好词者也,为之亦不工。然而江湖载酒,惯听铁拨铜琵;驿馆怀人,不少晓莺残月。黄河远上,争唱西凉;红豆相思,偏生南国。感邻家之丝竹,难遣中年;吊往代之英雄,早添华发。交狗屠而淋漓痛饮,闻鸡唱而慷慨悲歌。加以年来时事迭更,海疆多故。扰扰龙蛇,茫茫尘劫,妖鸟奇花,姹女河间之谶;胡笳牧笛,阴山敕勒之歌。大江东去,战血犹红;落日西倾,游燐尽碧。终古之湖山依旧,太平之风月何如。汪水云声情激楚,还抱宫弦;邝湛若志节崎岖,独藏古锦。况复羁旅连年,家山极目;孤灯雨夜,短棹风晨。一曲骊驹,惘惘飞花之路;数声骡铁,萧萧落叶之装。别南浦兮春水已波,出北门兮白云无尽。匹马独行,乱山残照;征鸿何处,远塞新霜。作乡书而野店眠迟,惊戍鼓而荒村起早。又或孤怀无遣,聊托春游;好事相逢,最怜夜度。沈约偶为绮语,陶潜亦有闲情。东风庭院,明月阑干。痴牛騃女之殷勤,叶姊根姨之缱绻。碧荷池畔,悄看鸳鸯;红杏梢头,戏调蝴蝶。卖花声唤,乍醒春梦之魂;刬袜痕留,尚记夜来之事。吴山送而越山迎,菱歌促而莲歌缓。凡兹重重,无限悠悠。忍俊不禁,低徊欲绝。故当酒阑烛灺之时,雁后花前之际,未尝不引商刻羽,减字偷声,泼绮丽之余波,写边橑之杂景。此吾击剑词之所由作也。嗟乎,归来长铗,穷士何依;敲缺唾壶,壮心未已。叹郁郁而斫地,呼乌乌而仰天。匈奴未灭,等闲儿女之恩仇;文字有情,恍若鬼神之歌泣。盖吾之所以为词者如是,而工不工又何必计哉。击剑词钞·跋
家君自言不工词,故不多作。其稿往往散佚不存,宣统末尝辑成一卷,为骈语叙之。辛酉南海黄秩南世丈选刻以附凹园诗钞,迄今十余年矣。比来复有所得,或将旧者点窜,盖律愈精,心愈细,而身世所遭亦迭有感触,不能恝然者,因毁前板,再约选之。徇世丈等意,畀付梓人。癸酉中秋杀青。男耀棨谨跋。
人物简介
刘宗向(1879.11.20-1951.8.27),字寅先,别号盅园,晚年又号补过生,长沙宁乡县人。1898年应试被黜;1904年在明德中学旁听,同年应岁试取第一,考入京师大学堂;1908年毕业,得官内阁中书,旋调学部,并任山西大学史地教授。1911年回湘,决心从事教育工作,不久被推为长郡中学校董,并在湖南高等学堂、中路师范等校教授西洋史,并兼任教育会主办的杂志《湖南教育》编辑;1913年,与黎锦熙、杨怀中、陈天倪等创办宏文书社,编印中学国文课本,此后兼任《通俗日报》主笔;同年冬,吴雁舟任湖南高等师范校长,聘先生主持教务,一年后接替校长之职;1920年,该校停办,入湖南大学中文系授课;1921年,与人创办私立含光女子中学,担任董事长兼教国文,继之又办附属小学;1936年,湖南成立文献委员会,准备编省志,由黎锦熙主持其事,聘先生为委员,负责人物志工作;1937年,辞去湖大课务,将含光女中迁往湘乡,1944年迁往安化;稍后,受聘兼任民国大学教授讲授元曲,与张天翼、张舜徽诸先生共事;抗战胜利后,将含光女中迁返长沙;解放后,又主持购买稻谷仓葵园旧宅为永久校舍,不久,因受聘为省文史馆馆员,辞去校务,出游京沪一带稍事休息。1951年,返湘不久,竟以中风不起。主修《宁乡县志》、《岳麓志•形胜篇》,著有《青云集》《文天祥》《刘木屏传》京剧本,以及《毛诗学讲义》《国学提要》《国学鏖金《国史述要》《历朝世系表》《五刑考》《艺文粗述》《志例丛话》《传经堂随笔》《补过轩文钞》等,惜多散失。能为蝇头小楷,尤工小篆。先娶宁乡郭氏,有贤称;后娶傅氏,长于文学,亦以教学为生,后先生十年而殁。子元吉,任教明德中学。
人物简介
谢维岩(1879~1921),字瑞琳,号籁轩,又号石秋,以号行。台湾台南市人。光绪十七年(1891)中秀才,是年与许南英、蔡国琳、赵钟麒等人共组「浪吟诗社」;日本治台之后,又于明治三十年(1897)与连横、李少青等人重振该社。明治三十九年(1906)应连横之邀,担任《台南新报》汉文部主笔;同年秋天,因老成凋零,台南地区汉诗人另组「南社」,由谢氏担任干事之职,为该社重要成员。大正三年(1914)前往中国旅游,大正七年(1918)辞去报社之职,前往神户经商,设立凯南公司,大正十年(1921)卒于日本神户。 谢氏诗作蕴藉平和,不矜才使气而自见真性情。生平作品约近千首,可惜大多亡佚。 哲嗣谢国城于民国五十四年(1965)蒐集其作,题为《谢籁轩诗集》,仅有三十八首完整的作品。民国五十九年(1970)卢嘉兴得到谢星楼之子谢汝川之助,参考谢氏剪报;再参考台南市立图书馆珍藏的《寿星集》、《台湾诗醇》、《鲲涛集》、《开元寺徵诗》,又增补了三十四首诗作。兹据上述资料进行编校。(施懿琳撰)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