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章钰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3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仙游洞(丙寅) 明末清初 · 宋时烈
五言绝句
巴谷胜于此,此评恐未公。
幽深兼洒落,还忆石塘翁(石塘在庐山北。乃濂溪故宅。而晦翁所历访也。)
题孤松亭沈明仲东游录 其一 (乙酉) 清 · 尹拯
七言绝句
枫岳瑰奇擅古今,都将幻语付丛林。
名山解步名贤韵,三叹高明获我心。
按:尝谓枫岳。实为名山。而自古无一片名贤遗迹。不能如庐山之有濂溪,晦翁,陶靖节诸贤之流风。诚为名山之一大羞。倘微栗翁之作。则殆无以解嘲矣。高明一句。无亦有此意思耶。
自我守东邑,日欲见枫岳。
始之荒政急,中焉忧患迫。
郁郁久未就,终岁抱幽独。
昨夜秋气深,忽念万千色。
仙风引高兴,欲遏不可得。
萧然谢旟隼,一马又二仆(余自此来。即欲入山。春夏间则因有赈政未暇。八月又临发以病忧遂寝。今始匹马独往。谢此旟隼建。即晦翁庐山诗中语也。)
朝发县门东,午过赤院北。
苍岩立我前,突兀百丈矗。
清川绕其下,驻马听㶁㶁。
行行至馀坡,邂逅一老释。
谓自山中来,霜枫烂熳赤。
闻之兴逾发,不觉征鞭促。
前登寒山重,屡得小涧壑。
秋深树交红,水清沙亦白。
隔溪有人居,桑麻翳阡陌。
始知灵境近,莫是桃源客。
我欲避世来,从此山中卜
日暮始出峡,匆匆过古驿。
依然旧物色,俛仰怀畴昔。
有路指岐城,夜就山翁食。
山翁好事者,风流自卓荦。
许我为先导,明发即偕作。
联翩度通沟,山水皆历历
向晚风雨来,氛霞忽以塞。
陟彼断发岭,先王有遗迹。
无人谏此行,嘅念增叹息
夜深到山门,居僧多旧识。
引我坐深房,劝我饱新粥。
晓起出溪楼,徙倚栏干侧。
千岩竞秀色,万壑争流瀑。
有客吹洞箫,寥亮送一曲。
呼僧酌一杯,陶然亦可乐
肩舆入洞去,步步皆玉砾。
乍入表训憩,转向正阳宿。
正阳山之中,众峰如拱极。
森罗万千胜,总于此输着。
譬取吾儒家,若入大成阈。
喻彼释氏道,何异顿悟域。
古人有斯语,而今信不易
欲论山形胜,笔盖难摸画。
群峦列相向,束立如剑戟。
起自永郎岾,逶迤至弥勒。
其名难尽数,个个玉为削。
最是毗卢峰,隐隐露面目。
势如王者尊,厥大谁与敌。
时当九月九,佳节属今夕。
山高月亦小,石出水又落。
千林总锦绣,树树非凡木。
玲珑似画图,烂眼光交错。
僧言枫叶好,稍晚必尽萚。
公行正得时,此日真可惜
山人有丰悦,学道守空寂。
与我结深交,久矣庐山约。
喜我入山来,孤筇候涧曲。
相携坐歇惺,何人轰铁笛。
朗吟祝融句,豪气乾坤窄
薄暮雨翻盆,浮云蔽空廓。
风涛互荡漾,冈峦若起伏。
奇形与异态,变化诚莫测。
留连到三日,胜赏穷昏旭。
得句必相酬,呼酒必相酌。
或加趺独坐,或披经共读。
此乐正无穷,恐为儿辈觉。
天明忽云开,四面山如拭。
草木色皆动,天地气益肃
振衣出天逸,缥缈临断麓。
飘飘欲轻举,清风生两腋。
笙箫何处来,玉雪纷骇瞩。
神仙无则已,有必此其宅。
始拟久于此,永弃朱与墨。
从彼赤松游,求我不死药。
翻思牧民忧,毋乃非职责。
千秋胡康侯,垂戒日星若
沉吟感前训,复理下山屐。
行寻元化洞,短筇林外掷。
有字若龙蛇,蜿蜿大如席。
香炉正相对,屹立千寻壁。
其壮与之侔,虎挐又鬼攫
自有此开辟,即有此岳渎。
山名信皆骨,穹窿一大石。
巨灵劈地来,呀然洞天辟。
众水自毗卢,奔流如霹雳。
大即飞沫喷,小亦层湍激。
往往汇为潭,琉璃并青黑
古今几许人,于此曾留躅。
到处有题名,芜没苍苔蚀。
我亦祖子孙,前后来相续。
悠悠百年内,遗风宛如昨。
怵然正襟叹,坡老真先获
金台起峥嵘,有巢栖青鹤。
不见羽衣过,但闻瑶露滴。
琼宫与银阙,香城复彩阁。
仙人若相见,恍惚迷所适。
昔闻三山流,鳌死亦云六。
玆山即其一,至今传异迹。
秦皇及汉武,想像不能觌。
所以中朝人,愿生高丽国。
而我生海东,夙抱烟霞癖。
一见亦云幸,再见天所锡。
归来白华庵,有碑鼎峙足。
煌煌我家文,三世空门托。
玆事尽奇绝,感念泪横臆
丰悦向余言,青莲潇洒特。
去去陟崚嶒,小庵跨山脊。
占地岂不宽,其制陋且朴。
虽然眺望通,爽豁烦襟涤。
正阳足相埒,馀外皆碌碌
黄昏入长安,佛殿灿金碧。
规模一何壮,尽是吾民力。
怪底得一书,惨矣先贤辱。
痛言明其诬,缁徒亦解惑
吾党有诸子,却喜来追逐。
亦足张吾军,今行不落莫
昔与二兄游,同志又同族。
踏遍内外山,东泛沧海舶。
坐观日月出,扶桑近咫尺。
周流数百里,跌宕恣欢谑。
光阴倏三周,落落参商隔。
李君佩湖符,徐子奉畿檄
聚散固有时,臭味诚莫逆。
我欲往从之,云山阻绵邈。
愿言待春风,重蹑安期舄。
毗卢与望高,绝顶期一蹴。
俯瞰九龙渊,遂穷八字刻
揽挹气郁嵂,睥睨势磅礴。
浮丘袂相揖,洪厓手共拍。
天根月窟间,历览无迩逖。
因游东海上,九郡尽领略。
然后浩然归,丘园返初服。
我田与君圃,一壑同耕凿。
对读圣贤书,共究天人学。
终身保斯乐,永言矢不告。
此志贯金石,此言出肝膈。
况我婴癈病,不堪久吏役。
纵有荣养喜,宦情日萧索。
世路剧羊肠,平地风波恶。
那能久折腰,眷恋五斗粟。
书此寄知己,临风更踧踖。
既以结后期,因之慰相忆。
有便莫虚徐,尔音母金玉。
⑴ 县东二十里许。有一苍岩斗起路旁。其下有长川。名赤礗院。馀坡岭名。即金城地界。涧壑人烟。依然有仙家之景。时遇金刚僧。闻枫叶方烂熳。
⑵ 夕过昌道驿。夜到禹鼎新家宿。鼎新许以同行。
⑶ 时冒雨作行。断发岭上。有光庙所植桧木。
⑷ 到长安夜已深矣。食具未及来。僧辈劝以粥饭。寺新创山映楼。余早起出坐。却吟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句也。吹箫酌酒皆实际。
⑸ 守梦郑公记。以正阳譬之吾儒之集大成。释氏之顿悟地位云。
⑹ 时适九月九日。枫叶犹未甚脱。稍过数日。则当尽衰矣。
⑺ 丰悦迎我于表训洞口。时高城倅子婿辈携笛工。在表训。时时吹笛。其声甚清壮。
⑻ 自到正阳。风雨逾甚。三日夜留。至初十日。雨势快晴。然后还发。
⑼ 胡文定尝奉使。过衡岳。始欲登览。以为非职责所在而不果。
⑽ 万瀑洞。刻杨蓬莱所书蓬莱枫岳元化洞天八字。香炉峰。在其旁。
⑾ 青琉璃,黄琉璃,青龙,黑龙。皆潭名。
⑿ 洞中。多古人题名。余家亦自曾王考来见玆山。而王考,先君子。皆有题名。刻在石上。
⒀ 白华庵后。立清虚,鞭羊,枫潭三碑。而文皆余家三世所撰也。
⒁ 青莲。庵名。眺望与正阳同。僧辈皆称小正阳。
⒂ 长安,表训。为山中巨刹。而长安法堂最雄丽。僧辈持一书示余。其题则曰与卢牧使。而下书栗谷先生四字。盖以栗谷谓于出山后。以此抵卢公。自叙其事。而因乞为婿云。其言已甚骇悖。书是四六而满篇皆无理。其中二句。有曰。先背生我之父。后弃育我之母。又曰。削头边之黑发。缁身上之白衣。余谓僧辈曰。此有一言可破其诬。栗谷先遭其母夫人。丧服阕。即入山。经岁后出来。是时其父公尚无恙在世。岂有先背父后弃母之理哉。遂取笔抹栗谷先生四字。僧辈亦皆唯唯。抑不但此也。其一篇。体制不成貌㨾。决非能文者所做。虽未知何人所作。而必是欲诬栗谷者故作此。播之山门。以为證成削发之计。可谓巧且惨矣。僧辈亦言下觉悟其贤于世人。可谓远矣。
⒃ 余行时。先送学徒六七人。使之来待于长安。阻雨滞中道。今始追到于此。
⒄ 乙丑四月余与伯祥鲁望二兄入山。因历海山三日丛石等亭而归。时祥兄监忠原县。鲁兄亦为养拜利川府。
⒅ 毗卢峰望高台九龙渊此三处。余与二兄皆欲登览而未果。故云云。九龙渊刻尤翁所书八大字。
传习所,栖流所,日夜两班,各得其所;
王胜之,章式之,宾兴一款,分而食之。
水帘宜浴岸宜风,合得台名许涤胸。
还愧心头多事着,嶒崚一万二千峰。
九月十五日,遗真揭中堂。
星斗俨如昨,翠襟列侍傍。
想像先生涕,当日已滂滂。
至言谅多侮,小子忧无疆(初末二句。仍用子明诗。)
天地二人像(用河西诗语。),奉揭海山堂。
愿将悾悾质,窃依几杖傍。
忽有恶风至,日夜闻淜滂(风击物声。)
小子无力排,懔悷泣无疆。
同治辛未张文襄与潘文勤师在龙树院觞客,是存文襄七札,光绪庚寅文勤以振务积劳薨于位。眷聚南归,缣素散佚,七札为江阴夏闰枝太史所收,其图已亡,乃倩姜颍生补绘装册,会中选客三十余人,极经商榷,余亦厕名其间,适因病未能与会,距今四十四年矣。甲寅秋,章式之译不出册属题,展对之余,如侍函丈,即昔在宣南与张文襄王文敏张松坪太守评汉碑、勘宋椠事,亦如过眼烟云,光绪戊申又与张文襄鹿文端陆凤石相国张振卿总宪丁逊卿制军在淀园作六老之会者亦已十年,而半就凋谢,当年与龙树院之会者仅存壬秋惺吾暨余三人而已。感逝水之流年,怅胜游之不再,因题此阕,怅触良深矣。
万柳堂空,寺余夕照,益都胜迹难掩。
提倡诗骚,主持风雅,滂喜抱冰领管。
招邀古寺,交舞处槐龙翠满。
楼好翰山,簃偏近水,群仙萧散。

于今蔓草颓垣晚。
那复见旧时池馆。
更马郑应刘,苏辛欧赵,同付云烟。
眼望前尘尘已渺。
莫论头长簿短。
病榻维摩伴伊谁,炉香茗碗(此词成后惺吾又作古人。)
佣书人易老,浑不似,旧昏晨。
忆村舍行吟。
亲庭负米,大好青春。
心惊。
绛帷都讲,乍传来、花样忒翻新。
了得拜经心愿,无妨昨暮儿嗔。

前尘。
十上竟题名。
三策对天人。
客来咨往迹,岁华去矣,梦影都湮。
冥冥。
芦帘得伴,守丹铅、白首隐青门。
樱笋恰宜进酒,笙簧付与迎宾。
红鹅馆外早凉生,水槛烟廊曲曲行。
风露萧辰秋士影,园林陈迹党人名。
零丁坠粉淩波在,拨刺游鯈见客惊。
我亦伯通从赁庑,此中谁识市尘清。
共 3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