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县东二十里许。有一苍岩斗起路旁。其下有长川。名赤礗院。馀坡岭名。即金城地界。涧壑人烟。依然有仙家之景。时遇金刚僧。闻枫叶方烂熳。
⑷ 到长安夜已深矣。食具未及来。僧辈劝以粥饭。寺新创山映楼。余早起出坐。却吟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句也。吹箫酌酒皆实际。
⑸ 守梦郑公记。以正阳譬之吾儒之集大成。释氏之顿悟地位云。
⑹ 时适九月九日。枫叶犹未甚脱。稍过数日。则当尽衰矣。
⑺ 丰悦迎我于表训洞口。时高城倅子婿辈携笛工。在表训。时时吹笛。其声甚清壮。
⑻ 自到正阳。风雨逾甚。三日夜留。至初十日。雨势快晴。然后还发。
⑼ 胡文定尝奉使。过衡岳。始欲登览。以为非职责所在而不果。
⑽ 万瀑洞。刻杨蓬莱所书蓬莱枫岳元化洞天八字。香炉峰。在其旁。
⑿ 洞中。多古人题名。余家亦自曾王考来见玆山。而王考,先君子。皆有题名。刻在石上。
⒀ 白华庵后。立清虚,鞭羊,枫潭三碑。而文皆余家三世所撰也。
⒂ 长安,表训。为山中巨刹。而长安法堂最雄丽。僧辈持一书示余。其题则曰与卢牧使。而下书栗谷先生四字。盖以栗谷谓于出山后。以此抵卢公。自叙其事。而因乞为婿云。其言已甚骇悖。书是四六而满篇皆无理。其中二句。有曰。先背生我之父。后弃育我之母。又曰。削头边之黑发。缁身上之白衣。余谓僧辈曰。此有一言可破其诬。栗谷先遭其母夫人。丧服阕。即入山。经岁后出来。是时其父公尚无恙在世。岂有先背父后弃母之理哉。遂取笔抹栗谷先生四字。僧辈亦皆唯唯。抑不但此也。其一篇。体制不成貌㨾。决非能文者所做。虽未知何人所作。而必是欲诬栗谷者故作此。播之山门。以为證成削发之计。可谓巧且惨矣。僧辈亦言下觉悟其贤于世人。可谓远矣。
⒃ 余行时。先送学徒六七人。使之来待于长安。阻雨滞中道。今始追到于此。
⒄ 乙丑四月余与伯祥鲁望二兄入山。因历海山三日丛石等亭而归。时祥兄监忠原县。鲁兄亦为养拜利川府。
⒅ 毗卢峰望高台九龙渊此三处。余与二兄皆欲登览而未果。故云云。九龙渊刻尤翁所书八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