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敬安

相关人物:共 34 位
共 3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齐会稽山阴人。
孔道徽父。
有至行,隐于四明山
太守王僧虔称其为古之遗德,请为主簿,不就。
释道行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会稽梅氏子。
父为衙吏。
行少知书。
卒以造秀贡天府。
有僧。
分卫过其家。
行与语。
妙得禅指。
遂辞父母。
学空法。
仍禀四明山保寿院智幽为师。
既游南岳。
闻江西大寂之道。
又往依焉。
后居罗浮山石室中。
木精水怪。
往往变现。
行视之蔑如也。
有老人。
容貌端肃。
衣冠华楚。
再拜稽颡。
谓行曰。
我居是间。
仅二百载矣。
今乃获脱苦受乐。
皆师化力所及也。
宝历九载疾终。
寿九十五。
寻于别峰。
树塔以葬。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道行。
姓梅氏。
会稽人也。
父为越州衙吏。
行弱龄知书。
比成造秀。
有僧分卫。
行接之谈道颇精禅观。
遂求出家。
四明山保寿院智幽所。
禀训进修。
拾薪汲水。
后游南岳闻江西大寂道化。
往亲附焉。
思养圣胎。
见罗浮奇异。
高三千丈。
有七十石室七十二长溪。
仙人仙禽玉树朱草生于上半入海中。
行居于石室默尔安禅。
然或精水怪往往惊鸣。
行视之蔑如也。
有老人容貌端正衣冠华楚。
再拜稽颡云。
我居此中仅二百载。
今因师住冥感匪躬。
逍遥脱苦归人趣受乐矣。
其感物多此类也。
宝历九载疾终。
春秋九十五。
其年九月十八日入塔焉。
释藏奂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生苏州华亭之朱氏。
方娠及产。
人闻异香气。
为儿时。
尝堕井中。
若有物以举而出之者。
丱岁礼道旷禅师薙落。
弱冠诣嵩山受具。
母每想念。
辄涕泣。
因尔丧明。
迨归省。
即能视如故。
母丧哀毁。
庐墓致祯祥。
以孝名乡里。
见灵默大师于五泄山。
获悟入。
涉会昌大中教门盛衰之变。
守道自若。
及洛阳再造长寿寺。
诏居之。
手缉梵夹。
以完大藏。
尝谓人曰。
吾前身。
四明天童山昙粹也。
宿缘且至。
吾其归乎。
会南海杨公收典姑苏。
建精舍。
迎奂。
因东还。
大中十二年。
鄞檀越任景求愿。
悉捐其家。
奉三宝。
慕奂行义。
祈请为开山第一世。
众拥留不听往。
奂以棕拂遗之曰。
此在即我在尔。
尚何疑。
既说法。
玄侣云委。
且为筑一墩西北隅。
植柏五根其上。
以表五百墩。
曰此水地吾以镇之。
俄剡𡨥裘甫犯鄞。
一日其徒二千人。
尽执兵突入。
奂瞑目宴坐堂上。
贼临以锋刃。
色不挠。
贼悸慑。
扣头谢罪去。
贼平。
州上其事。
诏赐寺额栖心。
以旌奂德。
而天童亦时所涖止也。
咸通七年秋。
示微疾。
预戒弟子曰。
七日之后。
吾且逝矣。
可权窆天童岩。
更三年而阇维焉。
八月三日终。
寿七十七。
腊五十七。
十年八月三日。
弟子遵遗命从事。
获舍利数千粒。
色红翠可爱。
十三年。
弟子价休。
诣阙请谥。
诏谥心镜。
塔曰寿相。
刺史崔琪撰文勒碑。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藏奂。
俗姓朱氏。
苏州华亭人也。
母方娠及诞常闻异香。
为儿时尝堕井。
有神人接持而出。
丱岁出家礼道旷禅师。
及弱冠诣嵩岳受具。
母每思念涕泣。
因一目不视。
迨其归省即日而明。
母丧哀毁庐墓间颇有徵祥。
孝感如是。
由此显名。
寻游方访道。
复诣五泄山遇灵默大师。
一言辨析旨趣符合。
显晦之道日月之所然也。
会昌人中衰而复盛。
唯奂居之荧不能惑。
焚不能热溺不能濡者也。
洎周洛再构长寿寺。
敕度居焉。
时内典焚毁梵夹煨烬。
手缉散落实为大藏。
寻南海杨公收典姑苏。
请奂归于故林以建精舍。
大中十二年鄞水檀越任景求。
舍宅为院迎奂居之。
剡寇求甫率徒二千。
执兵昼入。
奂瞑目宴坐色且无挠。
盗众皆悸慑叩头谢道。
寇平州奏请改额为栖心寺。
以旌奂之德焉。
凡一动止禅者必集。
环堂拥榻堵立云会奂学识泉涌指鉴岐分。
诘难排纵之众。
攻坚索隐之士。
皆立褰苦雾坐泮坚冰。
一言入神永破沈惑。
以咸通七年秋八月三日。
现疾告终。
享年七十七。
僧腊五十七。
预命香水剃发。
谓弟子曰。
吾七日在矣。
及期而灭。
门人号慕乃权窆天童岩。
已周三载。
一日异香凝空远近郁烈。
弟子相谓曰。
昔师嘱累令三载后当焚我身。
今异香若此。
乃发塔视之。
俨若平生。
以其年八月三日依西域法焚之。
获舍利数千粒。
其色红翠。
十三年弟子戒休。
赍舍利述行状。
诣阙请谥。
奉敕褒诔易名曰心鉴。
塔曰寿相。
奂在洛下长寿寺。
谓众曰。
四明天童山僧昙粹是吾前生也。
有坟塔存焉。
相去辽远人有疑者。
及追验事实皆如其言。
初任生将迎奂。
人或难之。
对曰。
治宅之始有异僧令大其门。
二十年之后当有圣者居之。
比奂至止果二十年矣。
又奂将离姑苏。
为徒众留拥。
乃以棕拂与之曰。
吾在此矣。
汝何疑焉。
暨乎潜行众方谕其深旨。
又令寺之西北隅可为五百墩以镇之。
或曰。
力何可致。
奂曰。
不然作一墩植五株柏可也。
凡微言奥旨皆此类也。
刺史崔琪撰塔碑。
金华县尉邵朗题额焉。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朱。苏州华亭人。母娠及诞。常闻异香。为儿时。尝堕井有神人。接持而出。丱岁出家。礼道旷禅师。及诣嵩岳受具。母每思念涕泣。因一目不视。迨其归省。即日而明。母丧。哀毁庐墓间。寻游方访道。复诣五泄山遇灵默大师一言辨析。旨趣符合。洎周洛再构长寿寺敕度居焉。时内典焚毁。梵夹煨烬。手缉散落。实为大藏。大中十二年。鄞水檀越任景求。舍宅为院。迎奂居之。剡𡨥求甫。率徒二千。执兵昼入。奂瞑目宴坐。色且无挠。盗众皆悸慑。叩头谢过。寇平。州奏请。改额为栖心寺。奂学识泉涌。指鉴岐分。以咸通七年秋八月三日。现疾告绝门人号慕。乃权窆天童岩。已周三载。一日异香凝空。远近郁烈。弟子相谓曰。昔师嘱累令三载后。当焚我身。今异香若此。乃发塔视之俨若平生亦以八月三日。依西域法焚之。获舍利数千粒。其色红翠。弟子戒休。赍舍利奉敕诔。易名曰心鉴。塔曰寿相。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6 【介绍】: 唐僧。邓州南阳人,徙居扬州,俗姓张。及壮,忽信佛理,舍妻儿出家。登戒后,颇了禅旨。寻住洛阳广爱寺。武宗会昌中被迫归俗。宣宗初,仍归旧寺。卒年八十余。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张氏。其先南阳人。后徙广陵。性倜傥。为乡里所畏服。有善相者。谓曰。子身八尺。眉目秀朗。他日必荷荣寄。谏曰。素不愿仕进。未知所以荣寄也。曰非独以仕进为荣寄。方壮岁。忽谢遣妻子。求薙染。甫登戒品。因悟心宗。寻挂锡于洛下广孝寺。慕道之宾。纷然参访。民间尤敬事之。设食必位对宾头卢尊者曰。固生罗汉也。会昌沙汰。谏乌帽麻袍。得皇甫氏温泉之别业匿焉。夏尝入定于后冈乔木下。一日雷电。风雨大作。他在者皆惊走。谏跏趺坐自若。徐向空叱曰。恶畜生敢尔。大中初。归洛下。时广陵所生之子长矣。偶来觐。遇谏于院门不识也。乃从问所在处。谏诡指之曰。东南。子去。因阖户不复出。咸通七年。丙戌夏。遍诣檀越辞别。且戒诸弟子玄章等。秋七月朔。旦起盥手焚香。称慈氏如来。右胁卧而逝。年八十馀矣。玄章等。送尸于建春门外尸陀林。施诸鸟兽。三日视之。肌貌如生。卒无侵毁者。于是又以西竺法焚之。收合馀烬。起白塔于道旁。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从谏。
姓张氏。
本南阳人也。
徙居广陵生于淮甸焉。
为性倜傥器宇崇峙。
于闾里间为时畏服。
遇相工曰。
子身长八尺眉目秀朗。
他日必荷荣寄。
谏曰。
心不愿仕于荣寄何有。
相工曰。
所寄荷不可测也。
越壮室之年。
忽深信佛理。
遂舍妻孥求僧披剃焉。
甫登戒地颇护心珠。
因悟禅那顿了玄理。
方数十载同好之者自远而来请问。
谏一一指订俾其开觉。
寻游洛下广爱寺挂锡。
时禅客鳞集。
如孝子之事父母焉。
洛中有请谏设食。
必排位对宾头卢尊者。
其为人之钦奉皆此类矣。
属会昌四年诏废佛塔庙。
令沙门复桑梓。
亦例澄汰。
乃乌帽麻衣潜于皇甫氏之温泉别业后冈上。
乔木骈郁巨石砥平。
谏于夏中常就此入定。
或补毳事。
忽遇颓云驶雨霆电击石烈风兼至。
凡在此者惊奔恐慑。
谏唯欣然加趺而坐。
若无所闻者。
或问谏曰。
恶畜生何尔。
大中初宣皇诏兴释氏。
谏还归洛邑旧居。
其子一日自广陵来觐。
适与谏遇于院门。
威貌严庄不复可识。
乃问曰。
从谏大德所居。
谏指之东南可寻。
其子既去。
遂阖门不出。
其割裂爱网又若此也。
咸通七年丙戌岁夏五月。
忽出诣檀越家。
辞别曰。
善建福业。
贫道秋初当远行。
故相闻耳。
至秋七月朔旦。
旦盥手焚香念慈氏如来已。
右胁而卧。
呼门人玄章诫之曰。
人身难得而易失。
急急于物无心无为流转。
无生灭法一切现存。
今乃生也有涯。
暂与尔别。
是日无疾而化。
行年八十馀矣。
玄章等奉遗旨。
送尸于建春门外尸陀林中施诸鸟兽。
三日复视之肌貌如生。
一无近者。
遂以饼饵覆之。
经宿有狐狼迹。
唯啖所覆身且俨如。
乃议用外国法焚之。
收合馀烬起白塔于道傍。
人尤归信香火不绝焉。
次有杭州径山院释鉴宗。
湖州长城人也。
姓钱氏。
即礼部侍郎徽之孙。
父晟有疾。
宗割股肉馈啖之绐云。
他畜之肉。
未几病间。
孝誉闻于亲里。
乃求出家。
时州开元寺有上都临坛十望大德内供奉高闲。
闲善草隶。
尝对懿宗御前书。
甚高华望。
宗誓礼为师。
后出学涉通净名思益经。
遂常讲习。
闲公亦示其笔法。
渐得凤毛焉。
倏往谒盐官悟空大师。
随众参请顿彻心源。
却复故乡劝人营福。
咸通三年辛巳巡历名山。
遂止天目东峰径山焉。
道俗归心恢扬法教。
出弟子尤者天童山咸启。
敕赐紫衣。
背山行满皆分枝化物。
至七年丙戌闰三月五日示灭。
迁塔于大寂岩下。
梁乾化五年吴越国王尚父钱氏表请。
追谥大师曰无上。
祖门传号为径山第二祖。
时吴兴沈修者。
自号白牙先生。
述德为赞记焉。
神僧传·卷第九
释从谏。姓张氏。南阳人。徙居广陵为土著姓。身长八尺眉目魁奇。越壮室之年忽顿悟真理。遂舍妻子从披削焉。于是研精禅观心境明白。不逾十载耆年宿德皆所推服焉。及来洛师遂止敬爱寺。既年德并成缁黄所宗。每赴供皆与宾头卢尊者对食。其为人天钦奉若此。唐武宗嗣历改元会昌。爱驭凤骖鹤之仪。薄点黑降龙之教。乃下郡国毁庙塔令沙门复。初谏公乃乌帽麻衣潜于皇甫枚之温泉别业。后冈上乔木骈郁巨石砥平。谏公夏日常于中入寂。或补毳事。忽一日颓云驶雨。霆击石傍。诸兄走往林中。谏公恬然跏坐若无所闻者。诸兄致问。徐曰。恶畜生而已。至大中初宣宗复兴内教。谏公归东都故居。其子自广陵来觐。适与谏遇于院门。威貌崇严不复可识。乃拜而问从谏所居。谏公指曰。近东头。其子既去遂阖门不出。其割裂爱网又如此。咸通丙戌岁夏五月。忽遍诣所向信家。皆谓曰。善建福业。贫道秋初当远行。故相别耳。至秋七月朔。清旦盥手焚香念慈氏如来。遂右胁而卧。呼门人玄章等诫曰。人生难得。恶道易沦。唯有归命释尊励精梵行。龙华会上当复相逢。生也有涯与尔少别。是日无疾奄化。行年八十馀矣。玄章等奉遗旨送尸于建春门外尸陀林中施诸鸟兽。三日复视之。饥貌如生无物敢近。遂覆以饼饵。经宿有狼狐迹。唯啖饼饵而丰肤宛然。乃依天竺法阇维讫。收馀烬起白塔于道傍。春秋奉香火之荐焉普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姑苏人,俗姓司马,字不用,号逍遥子。年弱冠出家,后隐会稽四明山。钱镠召而不出。涉猎孔、老,博通玄学。工诗,善草隶。卒年五十六。有《六时礼佛文注》及诗歌。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不用,号逍遥子,俗姓司马,苏州(今属江苏)人。幼出家。精通佛典,兼涉儒道之学。从学于雪峰义存,得其禅旨。昭宗时,居洪州10年。后居会稽四明山,与孙合等为林下之游。吴越王钱镠礼请之,乃托病归山。后梁太祖开平中卒,年56。《宋高僧传》卷三〇有传。《全唐诗》存诗1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字不用。
姓司马氏。
姑苏人。
父宛丘县尉。
母戴。
方妊时。
梦异沙门称姓徐。
住持流水寺。
苦从求寄宿。
父亦梦。
于盘中书字。
殊得意。
欲献之天子。
旦则各诧所梦。
母因自指其腹。
谓父曰。
果生男。
其必归之流水寺乎。
盖其家去寺不甚远也。
及生岐嶷可爱。
性介洁。
恶荤膻物。
四岁教之诵习。
能强识。
父滋喜其类己也。
且将图婚。
以待其成。
母不可。
竟出家。
如前志。
年满受具戒。
讲通经论。
俄弃去。
后入闽。
依雪峰存公。
得禅要。
未几。
卢陵檀越。
挽居三顾山之云亭院。
豫章之南平院。
皆固辞。
时钟氏据洪井。
作客十年。
终莫晤会。
卒游会稽。
考槃四明山中。
吴越钱氏。
闻其名。
遣使召之。
略上谒遽别。
仍以诗谢曰。
云鹤性孤单。
争堪名利关。
衔恩虽入国。
辞病却归
乐安孙合。
方逸老奉化。
素慢缁侣。
诣作则谈笑终日。
进士扬弇亦倾盖。
开平中示灭。
春秋五十六。
作平生不入尼寺。
不谒公门。
不脩名刺。
不趋时利。
有草隶字式。
诸经礼忏文。
注道安六时礼佛文。
并所述诗歌行世。
自号逍遥子。
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二
释无作。字不用。姓司马氏。姑苏人也。父陈宛丘县尉。母戴氏。始妊时梦异沙门称姓徐住持流水寺欲寄此安居。言讫跏趺而坐。其父同夜梦于盘中书一字甚称心。自言可以进上天子。至明各说所梦。母曰。意其腹中必沙门也。矢之曰。如生儿放于流水寺出家。及生果岐嶷可爱。且恶荤膻之气。年迨四岁母自教诵习。利金易砺记忆无遗。厥父欲其应童子举业。渐见风范和润。且恒有出尘之意。俄尔父偷窥姚氏之女且美容仪。酷欲取之。母切忌之。因曰或舍是子出家宽汝所取。父乃许之。送入流水寺中。才及月馀姚民仳离。时谓此女是善知识。为作之出家增上缘矣。年二十受具足法。相次讲通删补律钞。法华上生等经百法论。一性五性宗教励精寻究。孔老书篇无不猎涉。后参其玄学于雪峰存禅师。深入堂奥。至庐陵三顾山。檀越造云亭院。豫章创南平院请作住持。皆拂衣而去。前进士唐禀。作藏经碑。述作公避请之由。居洪井十载。且未识洪师钟氏之面。乃游会稽四明。因有终焉之志。吴越武肃王钱氏。仰重召略出四明。因便归山。盖谢病也。有诗杼意呈王。王亦不留。诗云。云鹤性孤单。争堪名利关。衔恩虽入国。辞病却归山。时奉化乐安孙合退居啸傲不交缁伍。唯接作交谈终日。进士杨弇亦慕为林下之游。以梁开平中卒于四明。春秋五十六。初作善草隶笔迹酋健。人多摹写成法。述诸色礼忏文数十本。注道安六时礼佛文一卷并诗歌。并行于代。作不入尼寺不谒公门。不修名刺不趋时利。自号逍遥子焉。
许寂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6 【介绍】: 五代时会稽人,字闲闲。
少栖四明山,遍览经史,尤明易象。
唐昭宗尝征赴阙,问《》义。
唐末,除谏官,不起。
后事前蜀王建,历左谏议大夫、礼部尚书、官至相。
后唐庄宗同光末,前蜀亡,乃降于后唐,授工部尚书致仕。
卜居于洛,卒年八十余。
全唐文·卷八百八十九
寂字闲闲。
四明山
昭宗徵赴阙。
召对内殿。
寻请还山。
寓居江陵。
唐末除谏官不起。
赵匡凝奔蜀。
寂偕行。
蜀主王建待以师礼。
位至蜀相。
同光末平蜀。
从王衍降。
授工部尚书致仕。
清泰三年卒。
年八十馀。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八二
子凝,太宗、真宗时僧人,天童山(今浙江宁波太白山)景德寺住持,尝重植寺前夹道松二十里。
延庆寺法智大师知礼(又号四明法师)作《十不二门指要钞》,中引达磨门下三人语,子凝与之累书往返辩难,达二十书。
今仅存三书。
见《草庵录纪天童四明往复书》(载《四明尊者教行录》卷四)、《天童寺志》卷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修己,庐山僧。
为南岳下十世,谷隐聪禅师法嗣。
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入四明山
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二、《四明宋僧诗》卷一。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昙颖(九八九~一○六○),俗姓丘,字达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为南岳十一世(《五灯会元》卷一二谓南岳下十世)谷隐聪禅师法嗣。
年十三依龙兴寺。
长游京师,与欧阳修为友。
东游,初住舒州香炉峰,移住润州,主明州雪窦,又移住金山龙游寺。
仁宗嘉祐五年卒,年七十二。
事见《禅林僧宝传》卷二七、《五灯会元》卷一二、《四明山》卷二。
今录诗十三首。
全宋文·卷三九二
昙颖(九八九——一○六○),字达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丘氏子。出家龙兴寺,与欧阳修、刁景纯等游,于书无所不读,所为词章多出尘语。见《禅林僧宝传》卷二七。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七
禅师名昙颖。生钱塘丘氏。年十三。依龙兴寺为大僧。神情秀特。于书无所不观。为词章多出尘语。十八九游京师。时欧阳文忠公。在场屋。颖识之。游相乐也。初谒大阳明安禅师。问。洞上特设。偏正君臣意。明何事。明安曰。父母未生时事。又问。如何体会。明安曰。夜半正明天晓不露。颖惘然弃去。至石门。谒聪禅师。理明安之语。曰师意如何。聪曰。大阳不道不是。但口门窄。满口说未尽。老僧即不与么。颖曰。如何是父母未生事。聪曰。粪墼子。又问。如何是夜半正明。天晓不露。聪曰。牡丹丛下睡猫儿。颖愈疑骇。日扣之。竟无得益。自奋曰。吾要以死究之。不解终不出山。聪一日见普请。问曰。今日运薪乎。颖曰然运薪。聪曰。云门尝问。人般柴。柴般人。如何会。颖不能对。聪因植杖石坐。笑曰。此事如人学书。点画可效者工。否者拙。何故如此。未忘法耳。如有法执。故自为断续。当笔忘手。手忘心。乃可也。颖于是默契其旨。良久曰。如石头曰。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既曰契理。何谓非悟。聪曰。汝以此句为药语。为病语。颖曰。是药语。聪呵曰。汝乃以病为药。又可哉。颖曰。事如函得盖。理如箭直锋。妙宁有加者。而犹以为病。兹寔未谕。聪曰。借其妙至是。亦止明理事而已。祖师意旨智。识所不能到。矧事理能尽乎。故世尊曰。理障碍正知见。事障能续生死。颖恍如梦觉。曰如何受用。聪曰语不离窠臼。安能出盖缠。颖叹曰。才涉唇吻。便落意思。皆是死门。终非活路。即日辞去。过京师。寓止驸马都尉李端愿之园。日夕问道。一时公卿多就见。闻其议论。随机开悟。李公问曰。人死识归何所。答曰。未知生。焉知死。李公曰。生则端愿已知。曰。生从何来。李公拟议。颖揕其胸。曰。秖在这里。思量个什么。对曰。会也。只知贪程。不觉蹉路。颖拓开曰。百年一梦。又问。地狱毕竟是有是无。答曰。诸佛向无中说有。眼见空华。大尉就有中觅无。手𭢈水月。堪笑。眼前见牢狱不避。心外见天堂欲生。殊不知。欣怖在心。善恶成境。大尉但了自心。自然无惑。进曰。心如何了。答曰。善恶都莫思量。又问。不思量后。心归何所。颖曰。且请太尉归宅。颖东游初。住舒州香炉峰。移住润州因圣。太平隐静。明雪窦。又移住金山龙游寺。嘉祐四年除夕。遣侍者持书。别扬州刁景纯学士。曰。明旦当行。不暇相见。厚自爱。景纯开书大惊。曰当奈何。复书决别而已。中夜候吏报。扬州驰书。船将及岸。颖欣然遣挝鼓。升座叙出世本末。谢裨赞丛林者。劝修勿怠。曰吾化。当以贤监寺次补。下座。读景纯书毕。大众拥步。上方丈。颖跏趺。挥令各远立。良久乃化。五年元日也。阅世七十有二。坐五十有三夏。颖英气压诸方。荐福怀禅师。诵十玄谈。至祖意。颖曰。当曰十圣未明此旨。特以声律不恊。故耳。三贤十圣序。不如是。怀曰。宗门无许事。颖熟视。以手画按。作十字曰。汝识此字乎。汝以谓甑箅耳。怀无能言颖。拂衣去。曰。我要与汝斗死。生吾不敌汝也。 赞曰。东坡曰。佛法浸远。真伪相半。寓言指法。大率相似。至于二乘禅定。外道神通。非我肉眼所能勘验。然临死生祸福之际。不容伪矣。吾视颖之谢世。无以异人适城市之易。然真大丈夫也哉。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一
释昙颖,字达观。姓丘氏,钱塘人。得法谷隐聪。颖性爽直,语言率真。取譬晓人,以近喻远。闻所开示,类皆世缘俗谛,或杂嵬琐谐谭。尝以事斥一僧去,每升堂辄追念旧恶,慢詈累日,有一僧心非之,竟诣丈室,面数颖过,颖颔之而不言,而僧因从此悟去,乃以信香嗣颖法。颖有文采,名人多与之游。主雪窦时,梅尧臣送之诗曰:“朝从雪窦请,暮卷雪衲轻。莫问居士病,自从他方行。吴霜点髭根,海鸟随众迎。安隐彼道场,万事都忘情。”“处山无厌山,林鸟正关关。月入潭心白,花明谷口间。采薪能自至,流水不知还。闻欲观沧海,高峰峻亦攀。”颖尝游上雪窦,亦有诗曰:“下雪窦游上雪窦,过云峰后望云峰。如趋仙府经三岛,似入天门彻九重。无日不飞丹洞鹤,有时忽起隐潭龙。只应奉诏西归去,此境何由得再逢。”政和五年,建亭于山麓,以憩行人。颖又有《四明十题》,梅尧臣和之,并见《山志》。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普交(一○四八~一一二四),俗姓毕,鄞县(今浙江宁波)人。
未冠得度,初往南屏山听天台教,后师泐潭,为南岳下十四世,泐潭乾禅师法嗣。
居天童寺。
徽宗宣和六年卒,年七十七。
事见《乾道四明图经》卷二、卷一一《天童山交禅师塔铭》、《五灯会元》卷一八。
今录诗三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普交郡之万龄毕氏子也。幼颖异卓伦不泥尘滓。恶喧嗜洁俨似纳僧。未冠得度。五夏无亏。首谒南明听习台教。偶为檀信修事忏摩。有人问曰。师所忏罪为自忏耶为他忏耶。若言自忏罪性何来。若为他忏他既非汝乌能为忏。交罔不能对。大惭易服径投泐潭。足才踵门潭即呵斥。交拟申问。潭即拽杖逐之。一日忽呼交至丈室曰。我有古人公案。要与尔商量。交拟进语。潭便喝。交豁然顿悟顾乃大笑。潭下绳床执其手曰。汝会佛法耶。交便喝拓开。潭亦大笑。于是名闻四达学者宗之。后归桑梓居天童。掩关却扫者八年。寺偶虚席。郡僚命开法。恐其遁去遣吏候于道。故不得辞。上堂曰。咄哉黄面老。佛法付王臣。林下无情客。官差逼杀人。莫有知心底为我免得者。么若无不免将错就错去也。凡见僧来必叱曰。汝楖栗子未担时。我已为汝说了也。且道说个甚么。招手洗钵拈扇张弓。赵州柏树子灵源见桃花且掷放一边。山僧无恁么閒唇吻与尔打葛藤。何不休去歇去。忽拈拄杖逐散。宣和六年三月二十日沐浴升座说偈曰。宝杖敲空触处春。个中消息特弥纶。昨宵风动寒岩冷。惊起泥牛耕白云。说毕脱然而寂。寿七十七。腊五十八。塔于本山。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普交。庆元毕氏子。幼颖悟。未冠得度。往南屏听台教。偶为人所穷诘。遂发愤。改服游方。造泐潭乾公。足才及门。公即呵之。拟问。公曳杖逐出。一日忽呼师。至丈室曰。我有古人公案。要尔商量。拟进语。公随喝之。师顿悟乃大笑。公下禅床。执师手曰。汝会佛法耶。师喝而拓开。公大笑。于是名闻四驰。后归桑梓。留天童。掩关却扫者八年。寺偶虚席。郡僚命师开法。恐其遁去。预遣吏候于道。不得辞。师说法简要。凡见僧来。必叱曰。楖栗未担时。为汝说了也。既而曰。且道说个甚么。又曰。何不休歇去。执拄杖逐之。其机敏如此。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普交,万龄毕氏子也。幼颖异卓伦,不污尘滓,恶喧嗜洁,俨似衲僧。未冠得度,五夏无亏。首谒南明,听习台教,偶为檀信修事忏摩,有人问曰:“师所忏罪,为自忏耶?为他忏耶?若言自忏,罪性何来?若为他忏,他既非汝,乌能为忏?”交不能对,大惭易服,径投泐潭,足才踵门即呵斥,交拟申问,潭即拽杖逐之。一日,忽呼交至丈室曰:“我有古人公案,要与你商量。”交拟进语,潭便喝。交豁然顿悟,顾乃大芺。潭下绳床,执其手曰:“汝会佛法耶?”交便喝,潭亦大芺,于是證入。唱道日高,声施自远。后归桑梓,居天童,掩关却扫者八年。寺偶虚席,郡僚命开法,恐其遁去,遣吏候于道,故不得辞。上堂曰:“拙哉黄面老,佛法付王臣。林下无情客,官差逼杀人。莫有知心底,为我免得者么?若无不免,将错就错去。”凡见僧来,必叱曰:“汝楖栗子未担时,我已为汝说了也,且道说个甚么?招手洗钵,拈扇张弓,赵州柏树子,灵源见桃花,且置不论,山僧无恁么间唇吻,与你打葛藤,何不休去歇去,忽拈拄杖逐散。”宣和六年三月二十日,沐浴升座,说偈曰:“宝杖敲空触处春,个中消息特弥纶。昨宵风动寒岩冷,惊起泥牛耕白云。”说毕脱肰而寂。寿七十七,腊五十八,塔于本山。
共 3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