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蔡元培

相关人物:共 14 位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维基
钱振常(1825年—1899年),初名福宗,字篪仙。
大清浙江省湖州府归安县人,道光进士钱振伦之弟。
吴越国王钱镠之后。
钱香荫次子。
生于道光五年(1825年),同治十年(1871年)进士。
官吏部主事,光绪八年(1882年)辞官南归,曾为绍兴、扬州书院山长;蔡元培是他的学生。
又寓居苏州,晚年精于考据。
治小学,能究文字之变迁。
不好名,文章所传者少。
不满康有为。
卒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著有《樊南文集补编笺注》十二卷、《示朴斋骈体文》六卷、《示朴斋制义》四卷、《制艺卮言》八卷、《鲍参军集注》、《示朴斋骈体文胜》。
有子钱恂、钱玄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0—1894 【介绍】: 清浙江会稽人,字㤅伯,号莼客。室名越缦堂。光绪六年进士,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数上封事,不避权要。于人不轻许可,讥评所及,不免有信口雌黄之失。甲午战争起,败讯至,感愤郁郁,卒于官。学识渊博,为文沉博,诗尤工,自成一家,于史功力尤深。日记三十余年不断,朝廷政事、读书心得无不收录,为一生心力所萃。另有《白华绛跗阁诗词》、《越缦堂文集》等。文章多从日记抄出,余著尚多,均无刻本。
晚晴簃诗汇·卷一七三
李慈铭,原名模,字㤅伯,一字莼客,晚号越缦,会稽人。光绪庚辰进士,历官山西道监察御史。有《白华绛柎阁诗集》。
词学图录
李慈铭(1830-1894) 字爱伯,号莼客,又号霞川花隐,初名模,字式侯。会稽(今绍兴)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授户部江南司郎中。擢监察御史。不避权贵,数上疏言事。闻甲午之战报忧愤咯血,旋卒。通经史百家之言,学殖渊博。骈文雅秀可观。所作日记,以宏富著称。有《越缦堂文集》、《白华绛跗阁诗》、《杏花香雪斋诗》、《越缦堂日记》、《霞川花隐词》。
白华绛跗阁诗甲集至己集初定本·自序
白华绛跗阁者,先王母建以奉佛者也。阁下植棠梨树一,高出阁甍,下承以紫薇二,皆与阁櫩齐。予四五岁时即从王母识字于阁中,比十岁,好读唐人诗,先君子督课经甚急,不得携诗塾中,皆私置此阁,暇即取读,且仿为之。此盖予学诗之始矣。呜呼!自此汔今,忽忽三十年,家之变凡几,国之变凡几,而予之诗亦凡几变其格。丙午、己酉、壬子、乙卯、己未,凡五次删定其集,而始得此六卷,诗仅四百首,不其难而可感与?平生所作之诗,不啻数千首也,所读之书与所为之业,自经史以及稗说、梵夹、词曲,亦无不涉猎而模仿之也。所学于史为稍通,见于作者,有古文,有骈俪文,有词,有乐府,有杂说杂考杂志,综之为笔记,而己所得意莫如诗。其为诗也,溯汉汔今,数千百家,源流正变,奇耦真伪,无不贯于匈中,亦无不最其长而学之,而所致力莫如杜。呜呼!来者之工,吾不得而穷之矣,往者则历历可指也,以吾絜之,不知其同与?异与?过与?不及与?后世谁为论定吾文者,而并世悠悠之口,又不足恃,则还以吾定吾文而已。夫贵远忽近,中智之士,多不能免,况予之孤特自晦,言貌禄位不足以动人,而又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今年三十有四矣,所得止此,而欲藉是以传,不亦悲乎? 诗自甲辰汔壬戌,分甲、乙、丙、丁、戊、己六卷,都为一集,写定于京师周相国邸中。时贼破乡里,焚阁已一载矣。 后二十五年,为光绪丁亥,颓然老矣。同人多劝手定诗文集,以为身后计。文尚未暇,先定诗集。乃属同邑年家子娄生同轨续写壬戌以后诗,至甲戌,复得四卷,编为《白华绛柎阁诗初集》,将以次年戊子属友人持往吴门,觅佳手刻之。未及时而余大病,病甫起而余妇疾作,淹历岁时,至戊子四月之末,遂有臼炊之梦。所积剞劂之资,悉耗于丧病,事复辍矣。去岁庚寅,吾友王子继香由庶常授官编修,乞假归,乃持是集以往,竭束修所得,缮写付刊,写官梓人,皆精其选,雠校之役,皆身任之。王子,余中表景瑗先生之中子也,家世雅故,契谊日竺。其学锐晋迨群,文藻葩流,照映一世,视余之朽驽钝废,不足一哂。而殷殷此覆瓿之文字,惟恐其不传,此非特性情之癖嗜,盖以余之一身葡人世之百艰,其所经者,由家及国,沧海之变故,固亦多矣,存其诗,亦足以徵闾里之见闻,乡邦之文献,而国是朝局之是非,亦或有可考焉。夫身后之名,本不足恃,况以余之谫劣,其不传于后无疑也,而王子之盛心,则不可以无述。刻既成,聊于前序之后缀而记之。其同时之力欲传余集者,则故尚书潘文勤公、前祭酒王君益吾、故福建知府何竟山(澄)、同年陶仲彝县令(在铭)、曾圣与比部(之撰)、王韬夫水部(彦威),及门樊云门庶常(增祥)、孙子宜孝廉(星华),皆黾勉相率,切于己事,或摘尤杀青,或写副未竟,其古谊乐善,皆后人所当知也,并记之。辛卯七月十三日,越缦老人慈铭再记于京邸轩翠舫。 自光绪乙亥以后,为《杏花香雪斋诗》二集,当次第写出之。又记。
杏花香雪斋诗·樊增祥序
光绪癸巳,余宰渭南,初刻《樊山集》。以书抵李会稽师求序,先生诺之。二年未下笔,遽于甲午冬归道山矣。人情于所厚善,每思为垂世之文以传之,视之愈重,则出之亦愈艰。余生平师友若张文襄、鹿文端、李会稽、黄醴陵四公,皆欲列其行状以待后之史官,若廉生、伯熙两祭酒,又生前以志铭相属者,而至今犹负诺,责诚重之,诚难之也。 《越缦堂诗文集》凡一再刻,而《日记》数十册直至庚申岁甫经蔡鹤庼太史集资付印,起同治癸亥四月,讫光绪己丑七月,凡廿七年,得书五十一本,分为八函。劭学之士,几欲家置一编矣。先生诗集刊至甲戌冬而止,后此所作,皆在日记中。同门孙君师郑晚隶门墙,笃于风谊,举先生未刻稿手自编录,都七百六十一篇,釐为十卷,将以付诸剞劂,以余与先生积数十年性情文字之契,属为弁言。 夫先生之诗,自为之而自道之,已屡见于日记中矣。世以其言近誇大,不无后言,其实先生之学原本经术,而于三通、廿四史致力尤□且深,又天姿高亮,记诵精博,故其为诗也,无一语不鲜明,无一字不典覈。其朝庙诸作,如国有大事,王臣蹇蹇廷立而议;山林诸作,如吴越湖山,烟水云岚,鲜翠夺目;其忧愤诸作,如寒熊吼林,怒马突阵,而语无偏宕,少陵稷卨之心也;其閒适诸作,如幽谷鸣禽,烟畦采玉,又如老坡瓢笠,飘然与神仙游,华阳真逸之侣也。至于悼念弟妹,哀挽友朋,语挚情深,泪长心远,如玄鹤唳夜,青鹃挂枝,使读者如辞汉铜仙,汍澜无已。若夫寄耳琴笙,游目衫扇,题红笺于北里,貌翠饰于西园,莫不百琲成文,十香在抱,是又极閒情之致,拾香草之遗焉。盖先生于词,无所不有,而剔其纤者、琐者、妖者、亵者;于体无所不工,而去其僿者、僻者、晦者、犷者。盖不知几经简斥,几经烹煅,而始成此金昭玉粹、天高日晶之至文也。 犹忆癸未冬谒选入都,别三年矣。相见出别后日记示余曰:「此中有《包英姑歌》《题北齐校书图》二篇,乃晚年最经意之作。」余读竟叹曰:「《校书图》诗,金风亭长容能为之,然考据略同,赡丽必逊。至《英姑歌》,则竹垞不能为,西河或能为之,然有此古音,无此奇采。至《题校书图》,则西河又不能为。国朝二百年诗家坛席,先生专之矣。」先生莞尔曰:「吾门有赐,可与言诗。」又尝语增祥曰:「今作者虽多,皆仅有其一体。倘杂试十题,鲜不缩手噤口者。若夫精深华妙,八面受敌而为大家,则吾与子不敢多让。」言既,相视而笑。呜呼!「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邱」,古人且不欲过西州门,吾忍复读先生之诗哉?自光绪己丑后讫甲午六月,尚有日记八本存敝箧中,其中约有诗文百馀篇,会当检出付师郑续钞,以成全璧。 辛酉腊日受业樊增祥谨序。
二家词钞·樊增祥序
会稽李先生尝曰:「今世词家,独吾与子珍、云门耳。」然见人佳作,辄称叹不置。尝曰:「周东鸥人品猥下,至其小词,《花间》不逮。」又从余扇头见张蘩父大令词,叹曰:「世未尝无作手也。」居常轻复堂先生,及见复翁评余《东溪草堂乐府》,则又曰:「非解人不为此语。」世皆疑先生褊心易怒,不知其爱才若渴,月旦极公也。 先生填词始道光庚戌,其少作曰《松下集》,仅存十三首。自己未入都,乙丑还浙,中间羁旅幽忧,兵戈危慄,感时伤逝,永叹长言,所为乐府,探原《小雅》,把臂三闾,温、韦以下不中作仆。迨辛未计偕再官农部,自是遂无归山之日。贺湖烟水,禹庙莺花,一篇之中,三致意焉。时或结兴兰荃,寓情巾舄,要归无邪之义,无愆正始之音。洎乎晚年,弥入化境。余少先生十六岁。辛未春为登龙之始,一见若平生欢。及丙子报罢,居先生宅,过夏遂与汝翼、韬夫、仲彝、子珍同受业焉。先生尤重余。是冬居保阳书局,先生寓书曰:「文章骨肉之契,微吾子无可语者。」每有所作,必录以见诒。余所得先生诗词书牍,积一巨簏,燬于庚子之变,为可惜也。 先生诗及骈体文,先有刻本,散文则甲申岁属余寿平钞得四十许篇,今已散轶。词则辛未以前手钞成帙,自后所作,散见《日记》中。韬夫京卿录为一册,先生并手稿授之曰:「吾词尽于是矣。」先生殁四年,余再入都,韬夫以词钞授余,俾付手民,迟至今日始果。此缘因先生视余为黄梅之慧能,苏门之淮海,遂附拙词于后,题曰《二家词钞》。恨秦越间阻,求子珍词不可得。吾曩欲刻四家馆课,近欲刻三家词,皆仅得二家而止。若伯熙、廉生、子珍者,并人海虬鸾,神仙官府,遗鳞坠羽,俱足千秋。终当蒐求付梓,以竟吾志,不使幽冥之中负此良友也。 光绪壬寅五月樊增祥叙。
越缦堂诗续集·由云龙序
会稽李莼客先生词章考据之学为清季冠,读书馀暇,尤工为诗词,自髫龀迄于老不辍。而其手定刊行者仅《白华绛跗阁初、次集》十卷,自甲辰至甲戌,八百五十首。自乙亥以后所为《杏花香雪斋诗》二集,迄未付梓。岁壬戌,得北京浙江公会景印先生《越缦堂日记》五十一册,公馀浏览,则先生未梓之作悉散见于《日记》中。因顺次编录自乙亥至甲申之诗,都为十卷,以继《白华绛跗集》之后。于是先生平生所作殆十得八九矣。先生一生备历艰屯,家国变故一寓之于诗,自谓:「存之足以徵闾里之见闻,乡邦之文献,而国是朝局之是非亦或有可考焉。」至其沉酣典籍,摛词渊雅,气息醇粹,功候湛深,读者当自得之,固无俟卮语之导扬也。 共和十一年冬,姚安由云龙识于涵翠楼。
杏花香雪斋诗·跋
右《杏花香雪斋诗》八集,合古今体得八百二十八首,莼老后《白华绛柎阁集》而作也。甲寅冬,湘于袁梦白词丈欧钵罗室获睹钞本,宝之,亟借钞甲乙丙丁戊五集,寄莼老之哲嗣承侯世丈,丐其雠校,馀以它故不竟。乙卯秋,湘在沪辑《大夏丛刊》,录载不数十章,《丛刊》以忤项城帝政而殇,深惜不获以全豹示世。今年春,吾友陈子瘦厓于《越铎报》有《国学选粹》之辑,索稿于湘,乃出向所钞者实之。时梦丈已参军皖省,复驰柬索己庚辛三集。历时数月,始克成书,匆促会椠,鲁鱼亥豕,间不能免。至壬癸二集,搜访几遍,卒不可得。殆莼老未曾检订?或已散佚与?湘懵昧末学,景企先型,欲附微辞,深虞玷污,然频挹墨香,益證缘定,不敢自閟,勉缀数言。莼老有灵,或所笑恕。质诸袁、陈,毋诮唐突则幸矣。丁巳七月,后学张钟湘天汉谨跋,李徐生翁为之书。
杏花香雪斋诗·识
先族曾祖莼客公博览强记,经史大家。馀事韵语,冠绝当代。昔公之门人王子献太史为梓《白华绛柎阁诗初集》十卷,为甲辰至甲戌三十年间之作,皆公手自编定。其乙亥以迄癸巳,曰《杏花香雪斋诗二集》,亦十卷,民初时里人张君天汉谋于公之嗣子承侯公,刊于《越铎日报》之《国学选粹》栏,逐日刊布,别成单行本一种,但仅甲至辛八卷耳,其壬、癸二卷则久湮无闻矣。(由君云龙就日记中乙亥年以降所存诗,著为《越缦堂诗续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以继《白华绛柎阁》之后。校以张君之刊,则遗落甚多。盖张君仅印数部,由君与商务主者俱未曾见,又不知别有诗草存焉。)春初,族祖璧臣公殁,发遗笥,得此本以归公家。而承侯族祖早卒,后人昧昧不复知文,辄流落坊肆。夏归里,以重金访得之。观其书迹修整,非寻常钞胥所能。求鉴于嘘尘族祖,识为承侯公手笔,而以民国四年随日记携以之平,由樊云门先生校定者。予既幸后卷之出,又获观承侯公之楷法与樊先生之校字,发石渠之秘笈不是过矣。所缺憾者,则公之原草竟佚亡不可得见,而前八卷之钞本又于前年转辗入杭人王君之手,乃不胜其怅怅耳。但即以此赓续张君之刊,俾成完璧,亦无憾矣。虽然,典我敝裘,易此遗迹,再欲谋梓,何可希冀?嗟乎!以白屋为名山,固公之幸而不幸;荒斋有遗编,亦寒而不寒也。已抱残守缺,以待梓者。 二十四年九月,李济锵谨识。
越缦堂诗话·序
清季诗家以吾越李莼客先生为冠。
《白华绛柎阁集》,近百年来无与辈者。
去冬,北京浙江公会景印《越缦堂日记》手稿成,都五十一册。
余因举记中论诗之语,编录为三卷,不特先生宗旨即此可见,诚细籀之,其于诗学岂曰小补?
亦艺苑之宝书矣。
惜同治癸亥以前十四册,光绪己丑以后八册,(蔡元培氏撰《印行日记缘起》同治癸亥,「同治」误「咸丰」;光绪己丑,「己丑」误「戊子」。
癸亥为同治二年,先生三十五岁。
己丑为光绪十五年,先生六十一岁。
)缘事未付印,诗话之编仍未得全耳。
考节刊先生日记者,以《绍兴公报》社为最蚤,清宣统庚戌冬也。
次《古学汇刊》,次《文艺杂志》,次《文艺丛书》,卷帙皆无多,或才数叶,然有为景印本所无者。
盖皆自未印稿本中出。
今检录之,得如干条,别为「卷下之下」云。
共和十年四月望,晨起啜茗已,谨识。
后学诸暨蒋瑞藻。
(录入:顾青翎)
维基
李慈铭(1830年—1895年),初名模,字式侯,字伯「㤅」为「爱」之古字。,号客,因读书于越缦堂,称越缦先生,又自号越缦老人,清末诗人。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人,五十二岁始中进士,因性情清高狂放,官止于御史。自幼好学,“为文沉博绝丽,诗尤工,自成一家”,嗜书成癖,“于书无所不窥”,承乾嘉汉学之馀绪,治经学、史学,蔚然可观。光绪六年(1881年)进士。同年五月,授户部郎中,光绪十六年,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文廷式指责李慈铭当御史时,多明哲保身,对李鸿章这等大人物“不敢置一词”,“观其日记,是非亦多颠倒”。周祖培曾说他“能读书而不能做官”。李慈铭曾与表妹珠婴私订终身。但十四岁时祖母病重,为了冲喜延寿,家人强迫他娶大他五岁的表姐马淑人为妻,不料祖母仍在大婚当日过世,至此对表姊耿耿于怀,夫妻感情不睦。婚后无子,为传宗接代,先后纳了三名小妾,但都未能有后,因此常流连于风月场所,据说因为常到妓院可看尽天下美女,与当时名伶朱霞芬、梅蕙仙、傅芷秋、时琴香等都交往甚密,还记在日记里。《孽海花》中的李纯客,便是以李慈铭为原型的。李慈铭过惯官场糜烂的生活,又“戌削善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战败,闻讯忧惧,咯血而死。
李云庆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李云庆,字霖卿,号箭谱,湖北黄安(今红安县)人。
进士出身。
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二甲第三名进士,与蔡元培、叶德辉等同榜。
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年四月,散馆,著以部属用,改兵部主事候选道。-

人物简介

维基
张元济(1867年10月25日—1959年8月14日),字筱斋,号菊生,男,浙江海盐人,中国出版家,为宋朝张九成的裔孙。
张元济出生于名门望族,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年四月,散馆,著以部属用,任刑部主事,曾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
甲午战争后,积极投身维新运动,组织陶然亭集会。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在北京创办溪学堂。
戊戌变法时,被徐致靖推荐给光绪帝,变法失败后被清廷革职,任上海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张元济投资上海商务印书馆,并主持该馆编译工作,倡议设立编译所,聘蔡元培为所长,主持编定教科书,并延请夏曾佑编《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张元济长期主持商务印书馆,后来任董事长。
叶圣陶在《商务印书馆》一文评价:“张先生把商务看成是他的终生事业。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张元济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次年,担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9年8月14日于上海逝世。
上海福寿园内有其铜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69—1936 【介绍】: 清末浙江馀杭人,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
光绪二十三年任《时务报》撰述,二十六年入“张园国会”,力倡革命排满。
二十八年往日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周年纪念会,图求推翻清政府。
后与蔡元培共组中国教育会,设爱国学社于《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及《革命军序》等。
“苏报案”后被捕入狱。
出狱后至东京,入同盟会,任《民报》主编,抨击改良派。
辛亥革命后归国,任总统府枢密顾问。
后曾因策动讨袁遭软禁。
晚年寓苏州,立章氏国学讲习会,从事讲学。
对文字学、声韵学、经学、诸子学都有精深研究。
著《訄书》、《文始》、《国故论衡》等刊入《章氏丛书》、《续编》、《三编》。
全台诗
章炳麟(1869~1936),字枚叔,号太炎,浙江馀杭人。
少从朴学大师俞樾学经史。
1897年任职《时务报》期间,因参与维新运动被清廷通缉。
光绪戊戌年(1898)十月来台,主持《台湾日日新报》,并参加日人在台创设的汉诗社「玉山吟社」,翌年离台。
1899年东渡日本,结识孙中山,同年返沪办报。
1902年再次赴日本,号召推翻清政府,与蔡元培等人组成中国教育会,设立爱国学社。
1903年发表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因此触怒清廷而被捕。
1906年出狱后赴日本,参加同盟会。
1909年与陶成章等人重组「光复会」,出任会长。
辛亥革命后,曾先后担任南京临时大总统府枢密顾问、中华民国联合会会长、总统府高等顾问东三省筹边使等职。
袁世凯任大总统时,应召前往北京;宋教仁被害后,参与反袁活动。
1924年脱离国民党,在苏州以设会讲学为业,长期从事学术著述和教育工作。
1936年6月14日,病逝于苏州,被公认为清末民初学贯中西的一代宗师。
〖参考欧修梅〈章太炎在台湾〉,收于林庆彰编《中国知识分子在台湾》,台北:万卷楼,2002年10月。
〗以下诗作,录自《台湾日日新报》、连横《台湾诗荟》所收《太炎诗录》、吴德功编《瑞桃斋诗话》、赖子清《台湾诗海》、吴幅员《台湾诗钞》、陈汉光《台湾诗录》、赖子清《台海诗珠》、钱仲联《清诗纪事》。
词学图录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馀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著述甚丰。所著《新方言》、《文始》、《小学答问》,上探语源,下明流变,颇多创获。又有《儒术新论》、《订孔》等。一生著作约有400余万字,除刊入《章氏丛书》、《续编》外,遗稿又刊入《章氏丛书三编》。
胡仁源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胡仁源(1883年—1942年),字次珊,浙江吴兴人。
中华民国教育家。
1899年到1901年,胡仁源就读南洋公学师范班。
1902年中壬寅科举人,入京师大学堂就读,后来赴日本留学仙台高等学校、赴英国留学待尔模大学。
归国后,曾任京师大学堂文科学长、上海江南船坞副总理、北京大学预科及工科学长。
1913年11月,代理北京大学校长,自1914年1月到1916年12月,为北京大学署理校长。
1917年1月,蔡元培接任北大校长,胡即复任工科学长,后被教育部派往美国考察实业教育。
1921年到1925年,任国立北京交通大学机械科教授、铁路管理科科长。
1926年(民国15年)3月,在北京政府贾德耀内阁、胡惟德临时内阁中任教育总长。
同年5月辞任,后转任国立浙江大学工学院教授。
洪镕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洪镕(1877年—1968年2月15日),字铸生、一字竹荪,安徽芜湖人,中国教育家。
洪镕幼年在上海就读。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他以廪贡生被清政府选派到日本帝国高等工业学校留学。
其间,他被推中国留日同学会的十二位评议员之一。
光绪三十年(1904年)他自日本回国。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获得工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后辞官,到京师高等实验学堂任教习。
中华民国成立后,蔡元培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任命洪镕为国立北京高等工业学校校长。
1918年2月,洪镕与蔡元培联合举办学术演讲会,并聘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等新旧各派学者演讲。
1919年五四运动中,他为营救被捕学生不果,而一度辞职。
1922年,他辞职回归故里,在芜湖广福矶创办私立芜湖工业专门学校,1925年更命名为私立芜湖中江中学,1927年停办,1928年复办,1931年又停办。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日军占领芜湖,该校停办。
1928年2月安徽大学成立后,1932年因学校欠款,校长辞职。
1932年6月,洪镕和方振武、许世英、柏文蔚、杨武之等十五人组成安徽大学董事会,解决学校困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经黄炎培举荐,于1951年12月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1968年2月15日,洪镕在北京逝世。
1981年,洪镕骨灰从北京迁到芜湖镜湖烟雨墩。
丁文江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丁文江(1887年3月20日—1936年1月5日),字在君,江苏泰兴黄桥镇人,中华民国地质学家、社会活动家,曾任私立南开大学校董会董事。
丁家是当地乡绅,祖父没有功名。
一直到15岁,丁都还受著传统教育。
1901年,龙研仙到泰兴做知县在本地招考,他看中了丁文江,决定送他出洋留学。
1902年秋,留学日本,期间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为刊物撰文。
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他收到吴稚晖的来信,讲到在苏格兰念书环境好,不受政治事务打扰,费用又便宜,所以他和李祖鸿、庄文亚决定转赴英国,研究动物学和地质学。
暮春,他们三人搭乘一艘德国轮船前往欧洲,途经槟榔屿时还曾拜访客居于此的康有为。
到了爱丁堡,他们的资费已经花光,见到吴稚晖后,吴和经济状况最差庄文亚到格拉斯哥半工半读。
他们在船上遇到了一位在中国行医的传教士,他建议丁和李到他的家乡司堡尔丁念中学。
1906年,他进入了剑桥大学,1907年春转入格拉斯哥大学。
1911年,获得动物学和地质学双学位。
5月,返国从法属印度支那下船转乘火车到云南、贵州进行考察。
8月,返回江苏老家,参加满清政府学部游学毕业生考试,获得「格致科进士」名衔。
同时在上海南洋公学任教。
1912年冬,中华民国政府决定在工商部矿政司下设地质科。
次年2月,赴北京任工商部地质科科长,这时中国并无矿业人才,北大地质系应考人数也很少,几近废系。
地质科中只有丁文江和章鸿钊两人受过专门的学术训练,他们延揽在北京外国专家到地质科工作。
这年矿政司开办地质研究所,丁文江、章鸿钊和北大地质系的索尔格承担了大部分的教学。
12月,赴山西、云南等地进行地质矿藏调查。
1914年,翁文灏接替索尔格任教。
1917年,蔡元培接任北大,恢复地质系,地质科也更名为“地质调查所”。
1919年2月,偕梁启超去欧洲考察。
五四运动时他也无可避免地参与了进去,结识了陶孟和、胡适、梁启超等人。
1920年,他和蔡元培聘请李四光和葛利普莱到北大任教。
1921年,辞去地质调查所的工作由翁文灏接任,他前往热河担任北票煤矿公司总经理,同乡刘厚生为董事。
他一直负担著家庭经济的重担,而且科学工作的阻挠不断,这都影响了他的转向,虽然他离开了学界,但仍保持著很大的影响力。
1922年,参与发起中国地质学会,任副会长;主编《中国古生物志》和政治评论刊物《努力》。
1923年发表《玄学与科学》论文,与张君劢开展了科学与玄学的论战。
1925年秋,丁辞去了经理的职务,投奔孙传芳幕下。
1926年5月5日,出任淞沪商埠督办公署总办,经过谈判,于8月1日代表江苏省政府与外国驻上海领团签订《收回上海会审公廨暂行章程》。
丁文江出任总办是他政治活动的重新开始,也是对五卅惨案的回应。
但是这个选择,也引发不少争议。
当时还在欧洲求学的傅斯年曾经因此向友人疾呼:「丁文江该杀!」。
10月,孙传芳的部下浙江省长夏超哗变,丁文江也参与了平叛。
12月31日,他辞掉上海的职务,在北京隐退,后因张作霖的敌视搬到大连居住。
次年,搬回北京,3月,前往广西考察。
12月,重返地质调查所。
1929年到1930年夏,他到西南考察。
1931年秋,任国立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教授。
这年日本侵佔东北,受政治局势驱使,1932年,为《独立评论》撰文。
同年任私立南开大学校董会董事。
1933年与翁文灏、曾世英合编《中华民国新地图》以及《中国分省新图》。
6月,离开上海前往华盛顿参会,后到欧洲访问,9月到苏联旅行。
1934年6月应蔡元培之请,出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1936年,他在湖南勘探煤矿。
时值冬季,但是煤矿坑内湿热,丁文江坚持亲自下坑探查,出坑时全身衣服湿透,到旅馆时把门窗紧闭,使用壁炉。
第二天他没有起床,才发现是煤气(一氧化碳)中毒,紧急叫医生急救,施以心肺复苏术。
本来昏迷的情形有好转,甚至一度在他坚持下,下床行走。
不料后来却因为心肺复苏术实施时压断肋骨,导致发炎,突然病情直转而下而病逝。
挚友傅斯年闻讯第一个从北京赶去看护。
1月5日在长沙湘雅医院逝世。
按其遗嘱,葬于岳麓山。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沈尹默(1883-1971) 原名君默,字中。号秋明、匏瓜。浙江吴兴人。早年留学日本,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1949年后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名书家。初以诗名,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陈独秀见其诗语之曰:"诗很好,但字则其俗在骨。"由是攻书。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
人物简介
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
早年留学日本,1916年在蔡元培主持北大校长时任教,后任北大教授,北平大学校长,解放后曾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职。
当代杰出书法家。
有《秋明词》。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刘师培(1884-1919) 字申叔,号左庵。江苏仪征人。早岁与章太炎善。袁氏称帝,为"筹安会六君子"之一。有《文集》、《中古文学史》、《论文杂记》、《左庵词》等。
人物简介
1884-1919.11.20,字申叔,号左盦,江苏仪征人。
刘贵曾之子、刘文淇曾孙。
1902年中举,1903年在上海结识章太炎、蔡元培等人,并改名光汉,参入反清宣传。
1917年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古文学、“三礼”、《尚书》和训诂学,兼职北京大学附设国史编纂处。
1919年1月,与黄侃、朱希祖、马叙伦、梁漱溟等成立“国故月刊社”,成为国粹派。
1919年11月20日因肺结核病逝于北京,年仅36岁。
其主要著作由南桂馨、钱玄同等搜集整理,计74种,称《刘申叔先生遗书》。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