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松

相关人物:共 33 位
共 3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王继生 朝代:明初

人物简介

维基
王继生,一说王寄生,浙江嵊县人,明朝初期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洪武十八年,登进士,官至云南左布政使。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李友泉(?
~?
),字筱庵、少庵,自宅题名:云山晓翠楼。
台北市人,日治时期在台北市永乐町三丁目廿四号开设「李保生药行」〖参考(1)林钦赐《瀛洲诗集》,台北:光明社,1933。
(2)黄洪炎《瀛海诗集》,台北:台湾诗人名鉴刊行会,1940。〗。
编者自《友竹行窝遗稿》、《瀛洲诗集》、《瀛海诗集》收录诗作计七首。
(杨永智撰)
叶加添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台诗
叶加添(?
~?
),王松之孙婿。
生平不详。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郭襄锦(?
~?
),字云裳,新竹人。
清道光年间(1821~1850)生员。
〖参考王松台阳诗话》,台银本。
〗(施懿琳撰)

人物简介

全台诗
童蒙吉(?
~?
),字蔗云。
清道光年间(1821~1850)淡水厅竹堑人,岁贡生〖参考王松台阳诗话》,台银本。〗。
(施懿琳撰)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郑超英(?
~?
),字乙莲,竹堑(今新竹)人。
清道光年间(1821~1850)举人〖参考王松台阳诗话》,台银本。〗。
(施懿琳撰)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查元鼎(1804~?
),字小白,浙江海宁人,卒年不详,可能在光绪十二年(1886)前后。
出身书香门第,其祖为清初著名诗人查慎行。
元鼎善承家学,少有文名,道光末年游幕来台,当轴慕其名者屡屡争相延聘。
但因个性耿介,懒于徵逐名利,故凡有拂其意者便去,不复停留。
同治元年(1862),戴万生事起,查氏途中遇戴军被掳,后蒙林占梅等人营救得以脱险。
事平后,遂侨寓竹堑,日以诗酒为乐。
晚年遇益穷,而守益坚,著述不辍,颇受竹堑文人尊重,每逢潜园文酒盛会,辄推为盟主。
诗歌之外,亦长于刻石,时人以之与擅长治竹的徐木丛并称,有「查石徐竹」的美誉。
查氏诗歌以表达心境、反映时事、往来酬唱、课题咏物之作为多;虽然生活窘迫,面临困境,却往往能笑看人生,以丽句写愁,并托寓哲理,藉此消解心中不平之鸣,形成其独树一帜的艺术美感。
平生诗作于戴案时遭焚殆尽;晚年所作,集为《草草草堂吟草》,家贫未能剞劂于世,唯旧稿已佚,今日所见不全。
日治时期,《台湾文艺丛志》及《台湾诗报》,曾刊载其诗篇若干,皆许其作必传。
此外,林维丞《沧海拾遗》、王松《台阳诗话续编》以及民国五十五年(1966)黄典权于《台南文化》八卷二期所刊《草草草堂吟草》,皆著录若干,或有损益,可相增补。
以下所录查氏诗作,主要汇辑上述各项资料编校。

人物简介

全台诗
许超英(?
~?
),字志清,淡水厅竹堑人。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举人。
候选教谕。
广交游,任侠刚直,行事公正,不畏权势。
有所得,辄散济穷民。
因垦户「金广福」奉准开垦竹堑城东南榛莽之区,附近民坟被害甚多,许超英纠合绅董、铺户联名佥禀淡水同知张启?,勘明各处冢墓界址,遂获准立宪禁碑于城内鼓楼下,世有「许举人不畏事」之誉。
许氏不只笔利如刀,诗亦豪放,以下乃据《新竹文献》所刊〈许超英诗〉、赖子清《台海诗珠》、陈汉光《台湾诗录》、苏子建《堑城诗荟》所收许超英诗作辑录。
〖参考王松台阳诗话》,台银本。
〈许超英诗〉,《竹县文献》第十六期,1954。
〗(施懿琳撰)

人物简介

全台诗
王衢(?
~?
),字小泉,清甘肃人。
咸丰八年(1858)接替张传敬台湾知县之职。
曾任宜兰头围县丞,同其子王毓槐,纠集壮丁数百人,以乡民陈寿等为义首,联庄团练,焚燬贼巢,贼匪悉皆逃窜。
因噶玛兰通判董正官剿捕梅洲贼匪,中途遇害,遂由王衢暂行代其职。
存诗见于王松台阳诗话》、查元鼎《草草草堂吟草》及吴幅员《台湾诗钞》。

人物简介

全台诗
吴子光(1819~1883),原名儒,字士兴,后因业师宋心珠(名其光)之贶,改今名,号芸阁,别署云壑,晚年自号铁梅老人或铁梅道人。
原籍广东嘉应州,生于清嘉庆廿四年(1819),卒于光绪十九年(1883),年六十五。
青少年时在家乡熟读儒家经典,博览诸子百家著作及稗官野史,然屡试不进,遂于道光十七年(1837)渡台,后寄籍台湾淡水,以课馆为业,暇则以诗文自遣。
长于诗,尤长骈体。
同治四年(1865)中举,受知于台湾道台徐宗干,充幕僚多年。
同治七年(1868)应淡水知府陈培桂聘,参与《淡水厅志》之修撰。
光绪四年(1878)应聘主讲文英书院。
是年,彰化望族三角仔庄吕氏新葺筱云山庄,聘子光设教其中,宾主殊相得。
从其游者除吕氏兄弟外,尚有:傅子亦、丘逢甲、谢颂臣及子光之侄吴师廉等。
大抵而言,晚清本土才学之士,尽萃于斯。
筱云轩藏书数万卷,无所不备,吴子光曾为之作藏书记。
逝后,吕家礼葬之,并恤其家,越年,复出资刻其书。
王松台阳诗话》称其诗「专学晚唐」,「杰句名篇,美不胜录。
」从〈小草拾遗序〉可知其少时好赋,原存有古律赋百馀篇;中年后,以近体诗为主要创作对象,亦存有二百多首,惜多所亡失。
芸阁博学多才,然一生遭际不佳,「欲伸其文章报国之志而不可得」 。
于是,以东坡自况,名其文集为《一肚皮集》。
共十八卷,于光绪元年(1875)刊刻行世,附诗作《小草拾遗》一卷。
又著《三长赘笔》十六卷、《经馀杂录》十二卷。
则诸史绪论、书后题跋、古今词语、词林典实之类。
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尝辑其有关台湾史迹稿为《台湾纪事》,列为《台湾文献丛刊》第三十六种。
民国六十八年(1979)中华民国史迹研究中心得其稿本,辑印为《吴子光全书》,民国九十年(2001)又由龙文出版社重印出版。
今以《一肚皮集》所附《小草拾遗》为底本编校。
共 3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