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张士箱(1673~1741),字汝万,福建晋江县人,出生于一颇重儒风的家族。中年时鉴于台湾科举初兴,较利进学,遂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东渡来台,落居凤山。次年入凤山县学,后为台湾府学生员,补增生、廪生,迄雍正十年(1732)五十九岁时成为岁贡生,乾隆二年(1737)出任漳州府学训导。在台期间,已具诗名,诗作曾获选入李丕煜《凤山县志》、王礼《台湾县志》、《台湾府志》。康熙五十九年(1720)参与分修王礼《台湾县志》。除戮力进学、修志外,张士箱平日主要以舌耕授徒为业,因善于积累,不断购田置业,进行垦殖,在其子方高、方升、方远、方大的协助下,在泉、台两地创造辉煌基业,名闻一时。乾隆六年(1741)卒于任所,葬于晋江,享年六十八岁。〖参考王连茂、叶恩典〈张士箱家族及其家族文件概述〉,文收《泉州‧台湾—张士箱家族文件汇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黄美娥撰)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介绍】: 清浙江仁和人,字沧浪。诸生。性爱砚。曾以采硫至台湾,以竹枝词形式,咏台湾风俗。有《稗海纪游》。晚晴簃诗汇·卷五十二
郁永河,字沧浪,仁和人。诸生。全台诗
郁永河(?~?),字沧浪,浙江省仁和县人。诸生。好远游,意兴甚豪,遍历闽幕。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冬,福州火药库遇灾爆炸,典守被罚赔偿损失,派人至台湾淡水采集火药原料硫黄,当时任幕客的郁永河,自告奋勇,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来台采硫磺,足迹遍历岛之西岸,经府城,历新港、目加溜湾等地,旋渡淡水,并赴北投筑屋煮硫,历尽艰险,于十月初才离开台湾。 郁永河居台九月馀,著《裨海纪游》〖编者按:蒋师辙《台湾通志》记其书曰「采硫日记」三卷。〗,记来台见闻,高拱乾《台湾府志》、王礼《台湾县志》等皆记其「所赋诗,亦有可传者」,对全台山川形势、番俗民情,特别详细记载,为散文佳作,其中诗作〈台湾竹枝词〉十二首、〈土番竹枝词〉二十四首,对台湾斯时生活状况有深刻之描写,富有现实感。郁永河后来还写了〈番境补遗〉、〈海上纪略〉、〈宇内形势〉,都提到了台湾。郁氏主要著作为《裨海记游》,此书留下十七世纪末台湾的地理景观、人文历史的文献,它对于文学的贡献也许不是直接的,却是弥足珍贵。方豪《合校本裨海纪游》于1950年由台湾省文献会出版,后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出版之《裨海纪游》即采方豪校本,但删去校勘按语,据该书「弁言」,台银本以「屑玉丛谭本」为底本校勘。兹亦据台银本,参考清咸丰三年(1853年)由南海伍崇曜汇刻的《粤雅堂丛书》。(许俊雅撰)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