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介绍】: 清安徽桐城人,字湘南。贡生。官至东昌知府。有《赤嵌集》,乃康熙四十四年任台湾同知后所作,记土风物产。晚晴簃诗汇·卷六十二
孙元衡,字湘南,桐城人。贡生,历官东昌知府。有《赤嵌集》、《片石园稿》。全台诗
清诗别裁集孙元衡(?~?),字湘南,安徽桐城人。曾任四川省汉州知府。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编者按: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秩官〉、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职官〉、余文仪《续修台湾县志》〈政志〉等皆记康熙四十年任。《重修台湾府志》〈职官‧列传〉、《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名宦〉、蒋廷锡《清一统志台湾府志》〈名宦〉、鲁鼎梅《重修台湾县志》〈职官‧列传〉、薛志亮《续修台湾县志》〈政志〉、孙尔准《福建通志台湾府志》〈宦绩〉、〈职官〉、蒋师辙《台湾通志》〈列传〉等又记康熙四十二年(1703)任。依《四川通志》卷三十七〈王朝职官表〉孙元衡任四川汉州知府任期为康熙三十七年至四十四年(1698~1705),《山东通志》卷五十五〈王朝职官表〉孙元衡任山东东昌知府任期为康熙四十八年至五十年(1709~1711)。〗,迁台湾府海防同知。会岁旱,令商船悉运米,多者重其赏,否则罚,于是南北客艘云集,米价顿减,民得免饥乏。尝摄诸罗县篆(康熙四十五至四十七年),兴修文庙,建义学。署台湾府符,创置学田,以资贫士,严缉捕,以靖地方。秩满,迁山东东昌府知府。慈惠爱民,县民建坊立碑以示爱戴。 孙元衡在台所作诗有《赤嵌集》四卷,诗三百六十篇,王渔洋曾逐篇读过,凡遇佳作,辄作简明中肯之评语。连横在《台湾诗乘》云:「〈飓风歌〉、〈海吼行〉、(日入行)诸作,健笔凌空,蜚声海上,足为台湾生色。」其诗作对台湾风俗民情有极深刻的反映,艺术性极高,题材之奇险,在诗史上别具一格,盖得之于台湾山海之助。《赤嵌集》版本有(一)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的台湾文献丛刊第10种《赤嵌集》,1958年;(二)台湾中华书局,《台湾先贤诗集》,1971年;(三)成文出版社,连雅堂编《台湾诗荟》,1977年复刊;(四)大通书局《台湾文献史料丛刊》,1984年;(五)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湾历史丛刊》,1984年;(六)博爱出版社,《台湾方志集成‧清代篇》。本书若干诗作收入沈德潜《清诗别裁集》、《重修台湾府志》、《续修台湾府志》、《重修凤山县志》、《凤山县采访册》、《澎湖纪略》、《澎湖厅志》所收。其中(二)、(四)、(五)、(六)悉根据台银本,兹亦据台银本为底本,其馀诸本为校勘参考。(许俊雅撰)
字湘南,江南桐城人。官台湾郡丞。有《赤嵌集》。赤崁集·蒋序
诗之为道难言矣。非独作诗难,即读诗亦难。余非诗人也,而喜读诗。忆自总角之年,窃览前人诗集,而于昌黎之奇堀、长公之豪宕,谓其笔力才气诚足千古,然非后人所宜学。继而读晚近之诗,心折于两公,始知其本自风骚、出入汉魏,固非浅近卑靡者之所能学也。因益涵泳咀寻,朝濡夕染,如见两公之为人而得其诗之妙。其间岭海诸作,奥博奇畅,尤流连不能舍。意者人与地相值,其灵秀有互相发者欤! 今读孙子赤崁集四卷,为文三百有六十篇,多官台湾时所作;标新领异,得未曾有。夫台湾一郡之越在闽海也,赖圣天子威灵神武,辟鸿濛未启之天地,收职方未隶之版图。诗人所至,阅历岁时,目览耳闻,皆归篇什,使其山川、人物、饮食、方隅以及草木、禽鱼无不吐其灵异而发其光华。仰见我朝之功德炳炳烺烺,涵盖于日出之乡、昭垂于经史之外,呜乎盛矣! 孙子虽不世才,亦资天地自然之感触,台湾胜事,待以表章。而当日潮州、惠州犹在疆域之内,向使起两公于今日,置两公于海外,其才情之奔放,当亦不过如是而已矣。假令孙子早入中秘,容与鸾坡,鼓吹休明,岂乏惊人之句,顾安能令读者之骇心动魄、往复低徊、骎骎乎与韩、苏两公较短絜长如是?是孙子今日之得有是诗,则孙子之幸也!余今日之得读是诗,则亦余之幸也夫! 岁在屠维亦奋若季秋下浣,虞山友人雨亭蒋陈锡撰。赤崁集·张序
赤崁集者,湘南使君宦台湾而作;其地有赤崁城,因取以名集。夫台湾孤悬岛屿,原在禹贡职方之外,历代声教所不及。明季天启间,始有倭奴、荷兰屯处,商贩颇聚。继为郑成功遁踞,流亡渐集。数十年来,不过为群盗逋逃之薮。及康熙二十二年,乃入版图。针路万里,计程以更。凡山川、风俗、民物皆典策所未载,前圣所未闻。岁己丑,使君来守东郡,出是集命实校阅,恍如乘风破浪,越澎湖、渡鹿耳,睹乍辟之乾坤,耳目为之一新,不祇可以侈一统无外之胜,抑以广天下后世之闻见,使之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也。然风雅所咏,如鸠、鹊、麟、麇以及细草、夭虫,不过十五国之土产,人得而知,非若集中之蕃草、黎花、海鸟、蛮兽,率尔雅、山海经所遗,管夷吾、张茂先之所问而失对者也。因悟作诗之道,每以所遇进,其得之游览之助者正自不少。 实初读使君华岳诸什,清寒奇峭,已叹为诗中绝境。再读片石园稿,巉刻之中,加以苍老,殆又进一境。今读兹集,字字天风吹来,无迹可寻,不知是何境界也。且其诗咏山川则指示要害,咏风俗则意在移易,咏民物则志弘胞与,诗歌而通于政事矣,此又作者之旨也。 梁邹张实居撰。赤崁集·书赤嵌集后
闽越当五代之季,文明始盛。台湾又际穷海,诸蕃错处,昭代始隶版籍;以故山川风土,不载前史。俗以劲悍相尚,官斯土者,非得廉敏果毅之才填抚而绥辑之,则不易以治。至若求文章于政事之外,盖数十年来,往往而鲜也。湘南先生以广汉报最迁台之郡丞,迄任三年,兵民怡熙,政调化洽。公事之暇,形诸咏歌,遴其粹者犹赢数百首。今年获依先生于东郡幕下,尝取所著赤嵌集读之,呼吸风雷,震荡心目。要其异才天授,囊括万有,而所见云垂海立,适以发抒胸中之奇,宜乎诗篇之雄,横绝古今,信足方杜、韩而驾苏、陆也!刻既竣,谨志简末,以附不朽。 愚甥婿杭州赵沈埙拜识。
人物简介
【介绍】: 清浙江仁和人,字沧浪。诸生。性爱砚。曾以采硫至台湾,以竹枝词形式,咏台湾风俗。有《稗海纪游》。晚晴簃诗汇·卷五十二
郁永河,字沧浪,仁和人。诸生。全台诗
郁永河(?~?),字沧浪,浙江省仁和县人。诸生。好远游,意兴甚豪,遍历闽幕。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冬,福州火药库遇灾爆炸,典守被罚赔偿损失,派人至台湾淡水采集火药原料硫黄,当时任幕客的郁永河,自告奋勇,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来台采硫磺,足迹遍历岛之西岸,经府城,历新港、目加溜湾等地,旋渡淡水,并赴北投筑屋煮硫,历尽艰险,于十月初才离开台湾。 郁永河居台九月馀,著《裨海纪游》〖编者按:蒋师辙《台湾通志》记其书曰「采硫日记」三卷。〗,记来台见闻,高拱乾《台湾府志》、王礼《台湾县志》等皆记其「所赋诗,亦有可传者」,对全台山川形势、番俗民情,特别详细记载,为散文佳作,其中诗作〈台湾竹枝词〉十二首、〈土番竹枝词〉二十四首,对台湾斯时生活状况有深刻之描写,富有现实感。郁永河后来还写了〈番境补遗〉、〈海上纪略〉、〈宇内形势〉,都提到了台湾。郁氏主要著作为《裨海记游》,此书留下十七世纪末台湾的地理景观、人文历史的文献,它对于文学的贡献也许不是直接的,却是弥足珍贵。方豪《合校本裨海纪游》于1950年由台湾省文献会出版,后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出版之《裨海纪游》即采方豪校本,但删去校勘按语,据该书「弁言」,台银本以「屑玉丛谭本」为底本校勘。兹亦据台银本,参考清咸丰三年(1853年)由南海伍崇曜汇刻的《粤雅堂丛书》。(许俊雅撰)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阮蔡文(1666~1715),字子章,号鹤石,福建漳浦人。幼年随其父迁徙江西。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举人。兼通吴、越、闽、广方言,对于经世致用之学颇为用心。康熙五十一年(1712)招降海贼陈尚义有功,蒙清圣祖召见,问以沿海事宜,所答清晰,叙功获授云南陆凉知州,未行,而大学士李光地奏称其有谋略,遂改授福建厦门水师中营参将。因为厦门距其家仅百馀里,所以对于该地大小利弊无不详知,任内务除盗贼,化解外国通商市舶与当地人民之冲突而为人所称颂。康熙五十四年(1715)调台湾北路营参将,当时南崁、淡水一带,穷年阴雾,鲜少晴朗,产硫黄,毒气薰蒸,曾是明郑时代流放罪人之所,康熙四十九年(1710)方设兵防,但生还者往往不及三分之一,历来巡哨未至,阮蔡文决计前往巡视。途中,吟诗书感,又详记当地山川、风候、土俗,并撰文吊祭戍亡将士,招抚原住民,百姓感悦,不幸竟中瘴气,归来成疾,在改任福州城守副将,前往京城述职途中,病情加剧而亡,得年五十。〖参考蒋师辙《台湾通志》〈列传〉,台银本。陈培桂《淡水厅志》〈列传〉,成文出版社。〗阮氏操守廉洁,读书不倦,为文不假思索,可惜一生志在经济事业,所以著述无多。(黄美娥撰)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维基杨桂森(?~?),字蓉初。云南石屏人。清嘉庆四年(1799)进士,以翰林散馆授南平知县。嘉庆十五年(1810)正月,调任彰化知县。彰化县城原先植刺筑为城,杨氏集士绅捐资十四万,将彰化县城改建为砖城。建寨八卦山上,以俯瞰城中。十六年(1811)重修学宫,始制礼乐器,又手定「白沙书院学规」。十七年(1812),兼署北路理番同知兼鹿港海防。鹿港街尾,溪流冲决,崩坏甚多,桂森捐俸倡造,更筑堤两旁,由是鹿港无水患,里人名曰「杨公桥」。以终养去;去后,民思其德,入祀名宦祠〖编者按:刘良璧《福建通志台湾府志》〈职官〉:「杨桂森,云南石屏州人,己未进士,十五年任。」;周玺《彰化县志》〈官秩〉:「杨桂森,云南石屏人,翰林,十七年二月兼署(有传)」;《彰化县志》〈官秩〉:「杨桂森,云南石屏人,翰林,十五年正月任,以终养去。」;蒋师辙《台湾通志》〈列传〉有传。〗。(许俊雅撰)
杨桂森,原名杨汝达,字蓉初1=《词林辑略》作「字用璋,号蓉初。」,云南石屏州人。他是台湾中部民间传说「杨本县败地理」的主角。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知县。后来担任福建南平县知县,嘉庆十五年(1810年)正月任职彰化县知县。嘉庆十七年(1812年)二月,兼署任台湾府北路理番鹿仔港海防捕盗同知。嘉庆十八年(1813年)二月以终养离任。致仕后,主讲昆明育才、五华两书院。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