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司马楚之

相关人物:共 20 位
共 20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佛驮什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此云觉寿。罽宾国人。少受业于比丘之善弥沙塞部律者。于是以毗尼严身。以禅那洗心。景平元年七月至扬州。其年冬。集众龙光寺。译弥沙塞律三十四卷。为五分律。亲执梵本。沙门道生慧严笔受。侍中琅琊王徕为檀越。明年四月。又抄出戒心羯磨法。后不知所终。
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下
佛驮什。
此云觉寿。
罽宾人。
少受业于弥沙塞部僧。
专精律品兼达禅要。
以宋景平元年七月届于扬州。
先沙门法显。
于师子国得弥沙塞律梵本。
未被翻译而法显迁化。
京邑诸僧闻什既善此学。
于是请令出焉。
以其年冬十一月集于龙光寺。
译为三十四卷。
称为五分律。
什执梵文。
于阗沙门智胜为译。
龙光道生东安慧严共执笔参正。
侍中琅琊王练为檀越。
至明年四月方竟。
仍于大部抄出戒心及羯磨文等。
并行于世。
什后不知所终。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十三
慧观俗姓崔,清河人,初咨慧远,北访罗什。元嘉中,终京师道场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出崔氏。清河人。十岁以警慧称。弃家为沙门。始诣庐山从远公。又诣长安从什公。于是精通奥义。学者所至围绕。什既没。乃游荆州。州将司马休之。建高惺寺以延之。化行荆楚间。宋武平荆州。见观如旧识。时文帝以中郎从行。尤相敬爱。载还建邺。止道场寺。元嘉三年上巳。驾幸曲水。公卿毕集。观亦至。诏皆赋诗。观先就以献句。有奇胜之韵。帝大悦。以示百官。皆叹服其高材。殁年七十一。同时有僧馥者。亦著述有高行。
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慧观。
姓崔。
清河人。
十岁便以博见驰名。
弱年出家游方受业。
晚适庐山又咨禀慧远。
闻什公入关。
乃自南徂北。
访覈异同详辩新旧。
风神秀雅思入玄微。
时人称之曰。
通情则生融上首。
精难则观肇第一。
乃著法华宗要序以简什。
什曰。
善男子。
所论甚快。
君小却当南游江汉之间善以弘通为务。
什亡后乃南适荆州。
州将司马休之甚相敬重。
于彼立高悝寺。
使夫荆楚之民回邪归正者。
十有其半。
宋武南伐休之至江陵与观相遇。
倾心待接依然若旧。
因敕与西中郎游。
即文帝也俄而还京止道场寺。
观既妙善佛理探究老庄。
又精通十诵博采诸部。
故求法问道者日不空筵。
元嘉初三月上已车驾临曲水宴会。
命观与朝士赋诗。
观即坐先献。
文旨清婉事适当时。
琅琊王僧达庐江何尚之。
并以清言致款结赏尘外。
宋元嘉中卒。
春秋七十有一。
著辩宗论论顿悟渐悟义及十喻序赞诸经序等。
皆传于世。
时道场寺又有僧馥者。
本澧泉人。
专精义学注胜鬘经。
又有法业。
本长安人。
善大小品及杂心。
蔬食节己。
故晋陵公主为起南林寺。
后遂居焉。
僧远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4—484 【介绍】: 南朝齐僧。渤海重合人。本皇氏子。其先为北地皇甫氏,避难海隅改姓皇。从沙门道凭受学出家。宋孝武帝时渡江住彭城寺。后厌礼俗乃隐入钟山上定林寺。萧道成曾至寺咨访,以老疾辞,未迎送。齐朝建,萧道成为齐高帝,再幸山寺,远持操不动,乃遣使劳问而去。居山蔬食五十余年,涧饮二十余年,世皆仰其高行。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生皇氏。
渤海重合人也。
年十六。
欲出家。
父母不听。
因剋苦忏诵。
又二年为沙门。
从道慧法师受学。
通大小乘经论。
宋大明中。
住彭城寺升明中。
住牛落山龙渊寺。
年三十一。
乃于青州孙秦寺讲授。
吐词清彻。
风度凝远。
一座尽倾。
琅琊王僧达有重名于时。
特敬礼。
造寺以延之。
远性仁慈。
行青园。
脱衣以衣寒者。
乞食以食饥者。
时大疫。
病者相枕。
人人料理之。
死者为葬。
如骨肉。
里中化其孝敬。
王子鸾造新安寺。
荐其毋殷贵人。
诏选天下奇德。
应选。
被徵。
大明六年九月。
右司谏言。
臣闻。
邃拱凝居。
非期宏峻。
奉跪槃伏。
岂止让恭。
将以昭张四维。
缔制八寓。
故虽儒法支派。
名墨条流。
至于崇亲严上。
厥繇摩爽。
唯浮屠教特异于此。
臣等参议以为。
沙门接见。
皆当尽礼敬之容。
诏曰可。
远闻叹曰。
我剃头沙门。
本出家求道。
何关于帝王。
即曰谢病。
移止定林。
明帝践祚。
迎远为师。
不答。
建平王景素以栖玄寺致远。
又不答。
齐太祖将传位。
入山访远。
辞以老病。
足不垂床。
太祖诣床下。
咨访委悉。
及登位。
复驾幸远房。
以房閤狭小。
不容舆盖。
驻辇遣使问候而去。
远前后居山五十馀年。
初犹食。
食不继。
遂饮涧二十年。
以齐永明二年正月。
示疾。
文慧文宣二王。
侍剂药。
没寿七十一。
帝以书与沙门法献曰。
承远上无常。
弟子夜中已自知之。
远上此去。
甚得好处。
不必增悲也。
诸佳非一二。
迟见法师。
方可叙瑞梦耳。
今正宜为作功德。
所须可具疏来也。
竟陵王文宣王为塔于南山。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僧远。
姓皇。
勃海重合人。
其先北地皇甫氏。
避难海隅故去甫存皇焉。
远幼而乐道。
年十六欲出家。
父母不许。
因蔬食忏诵晓夜不辍。
年十八方获入道。
时有沙门道慧。
高才秀德声盖海岱。
远从受学。
通明数论贯大小乘。
宋大明中。
度江住彭城寺。
升明中于小丹阳牛落山立精舍。
名曰龙渊。
远年三十一。
始于青州孙泰寺南面讲说。
言论清畅风容秀整。
坐者四百馀人莫不悦服。
琅琊王僧达才贵当世。
藉甚远风素延止众造寺。
远赒贫济乏身无留财。
有玄绍比丘。
每给以金贝。
远让而弗受。
尝一时行青园。
闻里中得时气病者。
悯而造之。
见骈尸侣病者数人。
人莫敢近。
远深加痛惋。
留止不忍去。
因为告乞敛死抚生。
恩加骨肉。
宋新安孝敬王子鸾。
为亡所生母殷贵妃造新安寺。
敕选三州招延英哲。
远与小山法瑶南涧显亮。
俱被徵召。
皆推远为元举之首。
大明六年九月有司奏曰。
臣闻邃拱凝居非期宏峻。
拳跪槃伏岂止敬恭。
将欲昭张四维缔制八宇。
故虽儒法枝派名墨条流至于崇亲严上。
厥繇靡爽。
唯浮图为教逿自龙裔。
宗旨缅邈微言沦远。
拘文蔽道在末弥扇。
遂乃凌越典度偃居尊戚。
失随方之妙迹。
迷制化之渊美。
夫佛法以谦俭自牧。
惠虔为道。
不轻比丘遭人必拜。
目连桑门遇长则礼。
宁有屈膝四辈而间礼二亲。
稽颡耆腊而直骸万乘者哉。
故咸康创议元兴载述。
而事屈偏党道挫馀分。
今鸿源遥洗群流仰镜。
九仙赆宝百神从职。
而畿辇之内含弗臣之氓。
阶席之间延抗礼之客。
惧非所以澄一风范详示景则者也。
臣等参议以为沙门接见皆当尽虔礼敬之容。
依其本俗则朝徽有序乘方兼远矣。
帝虽颇信法而久自骄纵。
故奏上之日诏即可焉。
远时叹曰。
我剃头沙门本出家求道。
何关于帝王。
即日谢病仍隐迹上定林山。
及景和之中此制又寝。
还遵旧章。
宋明践祚请远为师。
竟不能致。
其后山居逸迹之宾。
傲世陵云之士。
莫不崇踵山门展敬禅室。
庐山何点汝南周颙。
齐郡明僧绍濮阳吴苞。
吴国张融。
皆投身接足咨其戒范。
后宋建平王景素谓栖玄寺。
是先王经始。
既等是人外。
欲请远居之。
慇勤再三遂不下山。
齐太祖将升位入山寻远远固辞老疾。
足不垂床。
太祖躬自降礼咨访委悉。
及登禅复銮驾临幸将诣远房。
房阁狭小不容舆盖。
太祖欲见远。
远持操不动。
太祖遣问卧起。
然后转跸而去。
远曾不屑焉。
至于寝疾。
文惠文宣伏膺师礼。
数往参候。
时贵卿士往还不绝。
远蔬食五十馀年。
涧饮二十馀载。
游心法苑缅想人外。
高步山门萧然物表。
以齐永明二年正月卒于定林上寺。
春秋七十有一。
帝以致书于沙门法献曰。
承远上无常。
弟子夜中已自知之。
远上此去甚得好处。
诸佳非一不复增悲也。
一二迟见法师方可叙瑞梦耳。
今正为作功德。
所须可具疏来也。
竟陵文宣王又书曰。
远法师一代名德志节清高。
潜山树美四海餐风。
弟子闇昧谬蒙师范。
方欲仰禀仁化用洗烦虑。
不谓比疾奄成异世。
悲痛之心特不可忍。
远上即业行圆通旷劫希有。
弟子意不欲遗形影迹杂处众僧墓中。
得别卜馀地。
是所愿也。
方应树刹表奇刻石铭德矣。
即为营坟于山南立碑颂德。
太尉琅琊王俭制文。
时定林上寺又有法令慧泰。
并善经论继誉于远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生索氏。燉煌人。年十三。弃家依沙门法香。为弟子得度。游止凉州公府寺。与法力俱以解律显名。元嘉之季。游京师止新亭寺。孝武皇帝诏颖为都邑僧正。移居多宝寺习禅。造经像。极庄严之丽。又造药藏镇于长干。撰十诵戒本。并羯磨等文。没寿六十七。
高僧传·卷第十一 明律
释法颖。
姓索。
燉煌人。
十三出家为法香弟子。
住凉州公府寺。
与同学法力俱以律藏知名。
颖伏膺已后。
学无再请记在一闻。
研精律部博涉经论。
元嘉末下都止新亭寺。
孝武南下改治此寺。
以颖学业兼明。
敕为都邑僧正。
后辞任还多宝寺。
常习定闲房。
亦时开律席。
及齐高即位。
复敕为僧主。
资给事事有倍常科。
颖以从来信施造经像及药藏。
镇于长干。
齐建元四年卒。
春秋六十有七。
撰十诵戒本并羯磨等。
时天宝寺又有慧文律师。
亦善诸部毗尼。
琅琊王奂所事云。
释法辩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二
法辩。
丹阳人也。
少出家为景福寺慧果弟子。
忠谨清慎雅有素检。
弊衣蔬饭不食薰辛。
高简之誉早盛京邑。
杨州刺史琅琊王郁甚相敬礼。
后从道林寺外国沙门畺良耶舍咨禀禅观。
如法修行通极精解。
每预众席恒如睡寐。
尝在斋堂众散不起。
维那惊触如木石焉。
驰以相告。
皆来就视。
须臾出定言语寻常。
众咸钦服倍加崇重。
大明七年而卒。
年六十馀。
先是二日上定林寺超法师梦一宫城庄严显丽。
服玩光赫非世所有。
男女装饰充满其中。
唯不见有主。
即问其故。
答曰。
景福法辩当来生此。
明日应到。
辩其日唯觉肉战。
即遣告众。
大小皆集。
自云。
有异人来我左右。
乍显乍晦如影如云。
言讫坐绝。
其后复有道照僧辩。
亦以精进知名。
道照本姓杨。
北地徐人也饭蔬诵经为临贺王之所供养。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南齐
妙智。
本姓曹。
河内人也。
禀性柔明陶心大化。
执持禁范如护明珠。
心勤忍辱与物无忤。
虽有毁恼必以和颜。
下帷穷年终日无闷。
精达法相。
物共宗之。
禅堂初建。
齐武皇帝敕请妙智讲胜鬘净名开题。
及讲帝数亲临。
诏问无方。
智连环剖析初无遗滞。
帝屡称善。
四众雅服。
齐竟陵文宣王疆界钟山集葬名德。
年六十四。
建武二年卒葬于定林寺。
南齐侍中琅琊王伦妻江氏为著石赞文序立于墓左耳。
王皇后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36—479 【介绍】: 即王贞风。南朝宋琅邪临沂人。明帝后。为人刚正。后废帝即位,尊为皇太后。后废帝失德,后每加勖譬。顺帝即位,仍尊为皇太后。顺帝逊位,后与同居东邸。建元元年卒,谥明恭。
全宋文·卷十
后讳贞风,琅邪临沂人,元嘉二十五年拜琅邪王妃,寻改拜湘东王妃。
明帝即位,立为皇后。
后废帝即位,尊为皇太后。
齐受禅,拜汝阴王太妃。
建元元年死,追谥曰恭皇后。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生颛顼氏。长安人。有志节。解大小乘经。年少为沙门。名闻关中。西羌赫连孛孛犯长安。避止东都。久之游吴。会稽太守孟顗。迎居山阴灵嘉寺。太始初。被诏至都下。讲大法鼓大涅槃等经。道俗常千人。以嗜披读。致双瞽。犹俾弟子。唱涅槃经日一过。元徽中殁。寿九十四。时有昙机道凭者。皆以讲学知名。
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超进。
本姓颛顼氏。
长安人。
笃志精勤幼而敦学。
大小诸经并加综采。
神性和敏戒行严洁。
故年在未立而振誉关中及西虏勃勃赫连寇陷长安。
人情危扰法事罢废。
进避地东下止于京师。
更精寻文旨开畅讲说。
顷之进适姑苏复弘佛法。
时平昌孟顗守在会稽。
藉甚风猷乃遣使迎接。
安置山阴灵嘉寺。
于是停止浙东讲论相续。
邑野僧尼及清信男女。
并结菩萨因缘伏膺戒范。
至宋太始中被徵出都讲大法鼓经。
俄而旋于会稽。
还绍法化。
以大涅槃是穷理之教。
每留思踟蹰累加讲说。
凡结斋会者无不必请。
若值他许则为移日。
后年衰脚疾不堪外赴。
并送食于房以希冥益。
进为性笃好经典看寻苦至。
及年老失明。
犹使弟子唱涅槃经。
旬中一遍。
其耽好若此。
以宋元徽中卒。
春秋九十有四。
时有昙机法师。
本姓赵氏。
亦长安人。
值关中寇乱。
避地东下游观山水。
至于稽邑善法华毗昙。
时世宗奉与进相次。
郡守琅琊王琨请居邑西嘉祥寺。
寺本琨祖荟所创也。
时又有释道凭者。
亦是当世法匠。
而执性刚忤。
论者少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4 【介绍】: 北魏河内温人,字荣则。
司马楚之子。
少有父风。
初为中书学生,入仕为中散,袭爵,拜侍中、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
还任吏部尚书。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僧璩之兄子也。璩见前传。若十五岁。隶虎丘东山出家。性好学。经数通达。道俗器赏。出都住冶城寺二十馀年。太常卿吴郡陆惠。尚书陆澄。深相待纳。三十二年。反虎丘栖遁。虽复蔬茹或不充。襌复或不赡。任运放懹。未尝计虑。琅耶王斌守吴。每法集为乐。还都谓知己曰。在郡赖得若公。大忘衰老。比岁见其业于放生。仁及飞走。讲说虽疏。津梁不绝。何必灭迹岩岫方谓其高。但出处不失其机耳。天监八年。诏为郡僧正。普通元年。春秋七十卒。其兄令亦以硕学知名。不幸早世。定林寺之法度。庄严寺之慧梵慧朗。并获时誉。梵本剡之吴氏刚决强断。朗肌貌霜洁。号白朗。
续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初
释僧若。
庄严寺僧璩之兄子也。
璩以律行清严见之前传。
若少而廉静。
邑里推之。
十五出家。
住虎丘东山精舍。
事师恭孝与人友善。
性好勤学。
出都住治城寺二十馀年。
经数通达。
道俗器赏。
太常卿吴郡陆惠晓左氏尚书陆澄深相待接。
年三十二。
志绝风尘末东返虎丘。
栖身幽室简出人世。
披文玩古自足云霞。
虽复茹菜不充单复不赡。
随宜任运罕复经怀。
琅琊王斌守吴。
每延法集。
还都谓知己曰。
在郡赖得若公言谑大妄衰老。
见其比岁放生为业。
仁逮虫鱼爱及飞走。
讲说虽疏津梁不绝。
何必灭迹岩岫方谓为道。
但出处不失其机。
弥觉其德高也。
天监八年敕为彼郡僧正。
亲当元师。
犹肆意山内。
故失匡救之美。
致有贪慢之谤。
未必加诸己。
要亦有贬暮龄。
以普通元年卒。
春秋七十。
复有僧令者。
若之兄也。
亦以硕学知名。
少而俊警长益廉退。
经律通明不永早世。
复有法度者。
住定林寺。
沈审其性言不卒暴。
先行而后从焉。
时庄严寺又有慧梵慧朗。
并以内外通博期标声誉。
梵本吴氏。
剡人。
刚决强断不事形名。
朗肌貌霜洁。
时人目为白朗。
屡讲众经颇入能例。
共 20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