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槐

相关人物:共 1 位
共 4 首
何人不愿上杨州,名郡终归第一流。
蓬岫秋晴曾露冕,赤城霞映更张油。
丹生句漏供仙令,楼敞东阳卧隐侯。
须饷老夫浇病渴,德山霜熟果猕猴。
前明赵文毅受廷杖,许文穆以兕觥赠之。流转至曲阜颜氏,五世孙王槐求而得之。详见翁覃溪文集。窃谓此觥流转颜氏,赵氏知之,不得不求;赵氏求之,颜氏亦不得不归。然非癖于嗜古如覃溪者,决未能委曲为之作合;非老于文律如覃溪者,亦未必能为之记载歌咏,而期其必传。意千古忠魂,实式凭之,故有此奇遇耶?
先泽传来旧,芳型正在今。
黄流君子寿,碧血直臣心。
迟久光逾显,徵求意独深。
不缘翁太史,此宝恐浮沈。
文寮虚敞。
有金粟浮空,画蟾窥幌。
嵇吕心期交映,玉壶冰朗。
水晶帘下玲珑望,一天秋、一天瑶想。
小山何处,素怀谁托,暝烟空荡。

叹石火、流年易往。
又庾公思旧,伯牙弦旷。
横笛西邻,遥夜送来凄响。
画图留得连蜷样,剩寥寥、幽兴孤赏。
屋梁月落,閒愁万斛,古香仍放。
日本永源庵僧通铨。越海万里。重译乞书藏室碑。重违勤意。既遥应之。且记墨缘(本师释迦牟尼世尊。自鹿野菀至跋提河。演说妙法。开示群迷四十九年不说之说。曰修多罗藏。曰阿昆昙藏。曰昆尼藏及与诸大菩萨,诸大罗汉震朝,诸大祖师之撰述语录入藏者。总曰之一切经。然传于本朝者。有赵宋版。有胡元版。有宋明版。有高丽版。而宋元明各多舛误错综。独高丽最为胜焉。宽文年间。铁眼禅师翻刻明本于黄檗山。尔来处处得置藏室。个个得看圣教。铁眼为人之功侈矣。越之前州丹生。北郡丝生。之乡净胜教寺拄持顺慧上人。发起志愿。欲所住之地。结搆藏室。安置圣教。以惠后来矣。先时顺艺上人。尝校金刚经。及论其无着论窥基所会释。偏合于高丽本。故知丽藏之胜矣。当今置大藏。又欲就丽本校雠。遗诸后来也。然亦虑其费居多。非自力之所能为。因谋之于门徒之众。皆随喜肯服。于是来于京师。谒于狮谷。未忍澄律师之校本转写。未几有事而废焉。余与艺公相识。且吾山秘袭高丽藏。乃就余谋校考之事。宲文政壬午之秋也。明年癸未之春。余有对马之行。不遑赞成。因而谢焉。尔后多方凿觅。遂闻对府木坂神祠。亦有丽本。以书谋曰。愿质千金于府库。为无疏失之验。借得十函或二十函。取次卒业。余感其恳求。订诸国老田中氏。田中氏亦感激。议于同列。然而遭神库之物。不可恣之。且有超海出境之难。辞以国禁焉。噫。时之未至。缘之未熟。无事不輱轲。为之悽然者久之。即书答曰。不论成与不成。只须放下此事。随顺时节因缘。向衲之任满归京之时。再谋盛举。乙酉之冬。果然未谋。曩者吾山阖众。虽固随喜。而以日常无周旋出纳之人。未尝许可焉。今以余之赞成。且就弊院校正之故。有允容许可也。越丙戌之春。拉顺尊贤护二子来而就校雠。凡历十馀寒暑。三校呈功矣。明本之所阙。就丽本誊写者。五百馀卷。可谓勤而且至者矣。呜呼。克就父师之志愿。又遂己之所欲。优得惠于后昆。其功尤伟哉。抑此举也。无广摹众缘。幸值武州平閒之人成川平治郎。喜舍净财若干。且门徒之众。戮力资助。其功亦可赏哉。夫时节之至。因缘之熟。终得于吾邦。添一藏书本矣。顷欲结搆藏室。安置圣教。为余之能知前后艰勤之由。欲俾后人闻知。相共保持于悠久。徵记于余。余不以固陋谫劣拒谢。又不顾贻笑于大方。略叙梗槩如斯。助校者伊势州传善寺大憃。近江州泉福寺,香严寺也。天保七年岁次丙申二月二十二日。洛阳建仁三百四十七世永源庵守塔悯𤜽则堂叟通铨撰。)(己亥) 清 · 申纬
七言律诗
释典宋元明舛错,高丽版较最精为。
群贤殚力半千卷,三校呈功十一年。
藏室碑酬慧公愿,殊邦墨缔老霞缘。
从今善本徵悠久,是报慈恩诸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