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杭世骏

相关人物:共 31 位
共 3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明间福建崇安人,字静之。元末与弟蓝仁智俱往武夷师杜本,受四明任士林诗法,遂弃科举,专意为诗。后辟武夷书院山长,迁邵武尉,不赴。入明,例徙凤阳,居琅邪数月,放归,以寿终。其诗和平雅澹。有《蓝山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静之,崇安人。有蓝山集。
明诗纪事·甲签·卷十六
仁字静之,崇安人。
明初徙濠,寻放还。
有《蓝山集》六卷。
杭世骏《榕阴诗话》:二蓝集闽人无知者。
何氏《闽书》:蓝仁有《蓝山集》,蓝智有《蓝涧集》。
竹尝辑入《诗综》,以为十子之先。
闽中诗派实其昆友倡之,集本合刻。
吴明经焯尝于吴门买得《蓝山集》,是洪武时刊,有蒋易、张矩二序,与竹言忽合。
而《蓝涧集》究不可购。
徐惟和辑《晋安风雅》时,二蓝阙焉,则此集之亡久矣。
陆心源《仪顾堂题跋》:《蓝山诗集》六卷,明蓝仁撰。
前有正统二年丁巳秋八月朔嘉议大夫礼部左侍郎陈琏序,洪武庚辰岁花辰日武夷文学西江吉水倪伯文序,云松樵者张矩序,橘山真逸蒋易序,计诗六百八十馀首。
《蓝涧诗集》六卷,明蓝智撰,题曰友生程嗣祖奇远编。
集前有至正壬寅冬戊子进士户部尚书西夏张昶序,张矩题,蒋易序,计诗五百馀首。
案两集明正统以后无重刻本,故流传甚少,乾隆中开四库馆,亦无人进呈,馆臣从《永乐大典》抄出著于录,《蓝山集》得诗五百馀首,《蓝涧集》得诗三百五十首。
此从明刻原本抄出,《蓝山集》多得诗一百五十馀首,《蓝涧集》多得诗一百五十馀首,较《大典》本约增三分之一。
近闽中郭兼秋主事重刻二集,不言所据为何本,前无原序。
核其诗与提要著录之数相符,当即《大典》传抄本也。
蓝山集》误收蓝涧诗五十馀首,《篮涧集》误收蓝山诗三十馀首。
永乐大典》本往往有此,此非馆臣之误,乃《永乐大典》纂修诸臣草率之故。
田按;竹称《蓝山》、《蓝涧》二集选家误有参错,今依明初雕本刊正。
而陆氏《仪顾堂题跋》所谓郭氏新刻《蓝山集》误收蓝涧诗五十馀首者,中如《秋山怀友》、《拟贫士》、《宿田家》、《望武夷山》、《宿橘山田家》、《怀蒋先生》、《暮宿田家》、《正月十四日》,《西山感兴》、《风雨不已简我同志》、《暮秋怀郑居贞》、《西山暮归》、《暮归山中》、《云峰秋斋图》、《高彦敬画楚江存晓图》、《赠魏士达》诸诗,竹《诗综》均录作蓝山诗,正与郭氏本一一相合。
大抵郭氏所据之《四库》木与竹所见之本相同。
陆氏所得之本又与竹所谓选家误有参错之本相同,各据所见,纷如聚讼,今亦不能定为谁是谁非也。
惟陆氏本《蓝山集》多有倪伯文序,《蓝涧集》多有张昶序,又二集诗各多至百五十馀首,此亦足广异闻耳。
蓝山骨格老苍,蓝润音节高亮。
二人才力各不相下。
余录明人之兄弟称诗者,当以二蓝为开先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明间福建崇安人,字明之,一作性之。蓝仁弟。元末与兄往武夷师从杜本,绝意科举,一心为诗。明洪武十年以荐授广西按察司佥事,以清廉仁惠著称。其诗清新婉约,与兄齐名。有《蓝涧集》。
明诗纪事·甲签·卷十六
智字明之,仁弟。
洪武中用荐授广西按察佥事。
有《蓝涧集》六卷。
(《四库总目》:蓝智诗清新婉约,足以肩随其兄。
五言结体高雅,翛然尘外,虽雄快不足,而隽逸有馀。
七言顿挫浏亮,亦无失唐人矩矱。
《笔精》:武夷蓝明之名智,永乐中辟为广西佥宪,与兄布衣静之齐名。
诗词俊逸,雅有唐风。
尝见其书《铜雀台瓦》诗于建阳友人处,可泣鬼神。
诗云:「曹瞒骋志吞刘社,铜雀台高瞰中夏。
徒知扼腕有卧龙,岂料垂涎已司马。
万里河山尚出师,九原魂魄归何时?
清秋风雨满陵树,落日笙歌空穗帷。
翠蛾红袖恩情绝,废冢荒台狐兔穴。
空馀片瓦落人间,千载奸雄磨未灭。
」 《明三十家诗选》:明之五律老成镕炼,卓然长城,殆骎骎欲度哲兄前矣。
田按:《蓝涧集》,《四库》录本仅三百馀首,馀所得蓝氏刻本多百馀首,前有张昶序,与陆氏仪顾堂本同。
昶序云:「崇安蓝明之长于诗,古彷佛魏、晋,律似盛唐,长句豪健,五言温雅。
「昶作序在至正壬寅。
当元时已名重如此。
明之集中有《赠张尚书四十韵》,即赠昶也。
蓝涧佳什琳琅满目,《诗综》所录寥寥,特备录之,以补其缺。
杭堇浦谓二蓝集闽人无知者。
殊不然。
曹石仓《明兴诗选》录二蓝诗至二卷,盖曾见全集者
明之为广西佥宪在洪武十年。
徐氏《笔精》谓永乐中辟为佥宪,误矣。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十八
匏,字子白,初名□,字不食,秀水人。
性好洁,飘飘有烟霞气。
能诗文,善书。
与昆山归季思、嘉善吴子往读书荻秋庵。
风月之际,狂歌长啸,兴趣所极,或穷日夜不返,其豪致如此。
年二十而卒。
遗文散轶,诗仅七古、七排二首,予登其一。
外见廓园集者,有“亦道青年难遁世,不堪白面向时人。
”“啼破夕阳何处鸟,身藏绿树几时人。
”惜不得全首录之。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五
释崇文,受业云栖之门,住常熟南洙村静室。
因目丧明,专心讽佛。
夜每登座施瑜伽食,三年不辍,以顺治十五年三月望日示寂,先夕遣其徒报城中旧友曰:“明日将西归,可来话别。
”如期集者三十馀人,文坐于床,命徒众诵《弥陀经》,一卷诵毕而瞑,室中香气三日不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40—1717 【介绍】: 清浙江石门人,字孟举,号橙斋,又号黄叶村农。康熙时贡生,官内阁中书。旋归隐。与吕留良合选《宋诗钞》,又有《黄叶村庄诗集》。
晚晴簃诗汇·卷三十九
吴之振,字孟举,号橙斋,又号黄叶村农,浙江石门人。官中书科中书。有《黄叶村庄集》。
词学图录
吴之振(1640-1717) 字孟举,号橙子,别号竹洲居士,晚年又号黄叶老人、黄叶村农,石门(今桐乡)洲泉镇人。
顺治九年13岁应童子试,与吕留良定交,试后又与黄宗羲兄弟交往。
举贡生,以赀为内阁中书,不赴任。
性淡泊。
康熙二年与吕留良、吴自牧合编《宋诗钞》,收录宋诗成集者84家,凡94卷。
又选施国章、宋琬、王士祯、王士禄、陈廷敬、沈荃、程可则、曹尔堪8人诗为《八家诗》刊刻行世。
十二年去北京访求宋人遗集,与复社诗人冒襄、长洲尤侗、汪琬、锡山严绳孙、工部尚书汤斌等订文字交。
南归时,冒襄等为之饯行,吴之振于席间赋《种菜诗》以言志,众人和之,后汇编成《种菜诗倡和集》。
筑别墅于石门城西,因爱苏子瞻名句"家在江南黄叶村",便命名为黄叶村庄。
生平锐意于诗,兼工书画。
撰有《黄叶村庄诗集》及后集、续集、《德音堂琴谱》等。
清诗别裁集
字孟举,浙江石门人。○宋代诗,前此无选本。孟举刻《宋诗钞》,共百数十家。己所成诗,亦俱近宋人。
黄叶村庄诗·序
黄叶村庄,吾友孟举学古著书之所也。苏子瞻诗「家在江南黄叶村」,孟举好之而名其所居之庄者也。天下何地无村?何村无木叶?木叶至秋则摇落变衰。黄叶者,村之所有而序之必信者也。夫境会何常?就其地而言之,逸者以为可挂瓢植杖,骚人以为可登临望远,豪者以为是秋冬射猎之场,农人以为是祭韭献羔之处,上之则省敛观稼、陈诗采风,下之则渔师牧竖、取材集网,无不可者。更王维以为可图画,屈平以为可行吟,境一而触境之人、之心不一。孟举于此,不能不慨焉而兴感也,觉天地之浩邈,古今之寥廓,无一非其百感交集之所得于心、形于腕。于以为诗,而系之黄叶村庄,意有在也。孟举于古人之诗无所不窥,而时之论孟举之诗者必曰学宋。予谓古人之诗,可似而不可学,何也?学则为步趋,似则为吻合。学古人之诗,彼自古人之诗,与我何涉?似古人之诗,则古人之诗亦似我,我乃自得。故学西子之矉则丑,似西子之矉则美也。孟举诗之似宋也,非似其意与辞,盖能得其因而似其善变也。今夫天地之有风雨阴晴寒暑,皆气候之自然,无一不为功于世,然各因时为用而不相仍。使仍于一,则恒风恒雨、恒阴恒晴、恒寒恒暑,其为病大矣。诗自三百篇及汉魏六朝、唐宋元明,惟不相仍,能因时而善变,如风雨阴晴寒暑,故日新而不病。今人见诗之能变而新者,则举之而归之学宋,皆锢于相仍之恒而不知因者也。孟举之诗,新而不伤,奇而不颇,叙述类史迁之文,言情类宋玉之赋,五古似梅圣俞,出入于黄山谷,七律似苏子瞻,七绝似元遗山,语必刻削,调必凿空,此其概也。不知者谓为似宋,孟举不辞;知者谓为不独似宋,孟举亦甚惬。盖孟举之能因而善变,岂世之蹈袭肤浮者比哉?世之尊汉魏及唐者,必以予言为抑孟举;世之尚宋者,必以予言为扬孟举。悠悠之论,非但不知孟举,实不知诗。然则读孟举诗,得其系之黄叶村庄之义,则思过半矣。横山叶燮序。
寻畅楼诗稿·序
孟举之诗,神骨清逸而有光艳,著语惊人。读者每目瞤而心荡,如观阎立本、李伯时画天神仙官,旌导剑佩骖驾之饰,震慑为非世有,然不敢有所嗜愿,为非其类也。凡为诗文者,其初必卓荦崖异,继而腾趠绚烂,数变而不可捉搦,久之刊落,愈老愈精,自然而成。今孟举方当卓荦崖异与腾趠绚烂之间,固宜其惊人如此,所谓小称意则人小怪,大称意则人大怪。孟举正须问其称意何如昔人耳。人知我而惊,不知我亦惊,直不可以此介意也。桓谭、侯芭不足以知杨雄,而待韩愈知之;李翱、皇甫湜不足以知韩愈,而待欧阳修知之。若李白、杜甫之诗,则又近白、甫时之韩愈知之,宋人因而师承焉,今人又未之知也。然则惟作者而后能知作者,自古为然。而作者之出也,或骈肩而生,或数百年、一二千年而生。吾同时无其人,则必待之数百年、一二千年有黄口后生焉,足以竭吾之长而攻吾之短,此真吾之所戁畏而托命者也。目前纷纷广座长麈、拈黑道白,如土蠓野马,其不足与于斯文也明矣。而今人舐笔蘸墨,方以此曹之喜憎为是非趋背。得其誉,便可骂阮籍为老兵,诃杜甫为村子;一为贬毁,则志惑气索,如丧家失父,不可自立于门户。谚所谓「以盲引盲,相将入坑」,殊可剧叹也。归有光目王世贞为「妄庸巨子」,世贞曰:「妄则有之,庸则未也。」有光曰:「未有妄而不庸者。」归之文至今可传,以其意中能无此巨子也。今天下之巨子,其出世贞下又不知几何。使吾之所为为其所称叹,则必为前与后之作者所哕詈矣;为其所诧异,则必为前与后之作者所疑而抉摘矣;为其所屏弃不复置目,然后必为前与后之作者所笑视莫逆矣。今孟举虽不为所喜,而犹为所惊怪。其于作者,尚未知何如也。然孟举进方锐,将数变而不可捉搦以底于成,则其惊怪益甚,其为屏弃不复置目,终所必至,顾在孟举能卒不以此曹介意否耳。陆务观曰:「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余读此句,辄自咎讼平生言距阳明而熟于用处,不事检束,正坐阳明无忌惮之病;为诗恨伪盛唐而未离声律,两骑夹带,犹为所牵挽。思欲坐进古人,所待于后甚远。不汲汲有求于今世者,心知其甚难,然不敢不与孟举同厉之也。南阳村友晚村氏序。 (此老友晚村序余癸丑以前作也。晚村墓有宿草,余年齿亦衰颓,学业日益荒落。重阅此序,念老友勉励之语,不觉泪渍于纸也。康熙甲戌冬日竹州居士书。)
黄叶村庄续稿·序
黄叶村庄续稿一卷,予叔父橙斋先生丁丑以后六年间所作诗也。前集八卷,皆先生所手定。自丙子季冬卧闼,遭绛云之烬,先生跳身烈焰中,支体溃灼,仅而获全。自时厥后,先生见弥超,学弥劭,世事不复罩眼。常拟筑别业读书归老,颜之曰「补衲庵」。虽不果就,而平居坐卧一小阁,蒲团棐几,一炉一编,优游其中,未尝轻出也。四方车马造谒与交游过从问字者,辄戒门以绝。即诗文一道,平昔所深知笃好者,亦嫌于炫露,几欲焚弃笔砚。然海内诗筒词版往来徵索者无虚日,先生不欲过绝人情,亦时时牵率应之。忆尝侍侧,见案间侧理填委,客坐厅事相促迫,先生率尔捉笔疾书,不移时,悉发遣去。初疑仓卒应付、不经意之作,已而回环吟咀,各有意理,而辞句之工、格律之细,又无论已。此不独挟兔园册、剽贼獭祭以誇多斗捷者无从望其项背,即作家宗匠刻意雕锼,亦有攀跻不上者矣。然每不自爱惜收拾,甫脱稿,旋弃去。频年所作,都流散于门人亲友间。其甚者或落长须赤脚之手,以为窗糊药裹。予每见,辄掇取之。积之既久,颇亦盈帙,盖半抄于友人箧衍所贮,半搜之敝楮渝墨之馀,而其散亡遗佚、无从蒐辑者,已不知其几矣,良可惜也。岁暮无事,料简巾箱,因尽出而汇集之。客见而憙曰:「海内仰望先生近作久矣,而恨不得见也。盍付之梓,以慰其饥渴乎?」予曰:「此非先生意也。今世操觚之家,所谓未有长卿一句,辄灾木费纸,投贽干时,驰逐荣利之场,集止津要之地,附末光而分馀润。先生方惄焉伤之,故年来匿影村庄,深悔姓名落于人间。即偶然酬应之作,亦如浮云太虚,过而不留。窥其心,且不欲以词章末技与学士大夫、骚人墨客斗新奇、较工拙以争长于词场吟社之间,况镂版流播,迹同衒鬻,不几与钓名营进者同类而共道乎?故知非先生意也。」客曰:「虽然,欧阳子不云乎:聚多者终必散。苟不及今为可久计,异日者保无湮没沦落之患乎?夫纂辑家集,无使陨坠者,子弟之责也。曷不刻之塾门,垂示子姓,并使乡邦晚进有所矜式考问,以庶几于大雅之克继,所得孰多乎?」予感其言,因谋之武冈、瑞草两弟,亦各出所藏,并甲戌元旦及乙亥春正雨雪、喜晴、公宴四诗合之,得古今诗二百二十馀首,相与排缵编次,釐之为若干卷,固请于先生而授梓焉。读是编者,当求其义蕴之弘、寄托之远与夫沉浸含咀之深,斯得之矣。若徒于抽黄对白、章絺句绘间赏之,非今日编纂之意也。刻既成,因记其缘起于此。侄景淳谨识。
黄叶村庄诗后集·序
黄叶村庄诗,其初集先生所自订也,续集则令子武冈瑞草及其小阮弈亭所搜缉编次也。
自时厥后,又垂八九年,先生年弥高,学弥邵,诗亦益精诣融脱,如少陵之老去律细、东坡之海外文章,昔人所谓「精能之至」者也。
然先生之诗率然漫成,或口占,或授简,初不置册本。
又书法妙天下,片纸脱稿,旋为人攫去,或藏弆,或博易,遂并诗失之。
先生既不自省录,而余数年来鹿鹿,时奔走长安道上,瑞草亦有负笈成均之役,武冈复迁居外舍,遂不及尽收录,所存者仅十之二三耳。
今年首夏,余公车罢归,即仝瑞草昆季校辑,促付诸剞劂氏。
第皆从零星收拾,故都无年次先后。
又先生笃于故旧老友,晚年往来诗版,时复把玩,寓落月屋梁之意,而后学及子弟片语之佳,亦汲引奖借,故集中仿右丞、拾遗例,附入一二倡和篇什,亦先生意也。
嗟乎!
先生之诗,沾丐海内久矣。
世徒赏其工妙而不究其由来,正如读昌黎集,但见其章妥句适,而所谓「茹古涵今,不可窥校」者,则未之睹也。
余馆橙斋,与先生朝夕者十馀年。
每见先生诗,大都成于对客谈笑、酒阑游衍之馀,初若不经意,然他人旬锻月鍊、苦思力索而未至者,先生以自然得之;从来苦捷敏者负蛟螭蝼螾之讥,费推敲者蒙刻楮雕肝之诮,先生独两兼之。
此正非可卒乍袭取,盖才分既卓,学识绝高,而功力更复深至,乃克臻此境界。
余尝谓先生非徒以诗鸣者也,特其胸中蕴负之奇偶寓于诗而一发之耳。
读是集者,涉其津而溯其源,知其诗之所由来,无徒炫耀于絺章绣句而从事于本原,庶不负作者之苦心矣。
余非敢序先生集也,因与先生周旋久习,知先生学问本末,因为指示其端要,愿与世之读先生诗者共勉之而已。
康熙壬辰岁端午前三日,后学徐焕识。
重刊黄叶村庄诗集·跋
先六世祖孟举先生自编《黄叶村庄诗》八卷。又《续集》一卷、《后集》一卷,则五世祖武冈公及五世叔祖瑞草公所辑,板藏家塾,阅二百年。庚申之变,付之一炬。康寿兄弟避乱沪上,购得印本,欲谋重刊,而力有未暇。阅数年,服官于吴,稍有俸入,复构祠宇,乃以此本付梓人。又《黄叶村庄图册》及国初巨公题种菜诗原本经同邑蔡砚香广文刻石者,亦以重资购得。复得渔洋、钝翁诸老送行诗墨迹,并附于末。先生学行箸海内,无俟论述。独是数百年手泽,经兵火荡析之馀,岿然尚存,若有神物护持。俾得再刊,以饷后学,则诚小子之所深幸也。工既竣,谨书缘起于卷尾。光绪四年正月,六世孙康寿谨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51—1723后 【介绍】: 清福建闽县人,字则震,号省斋。康熙九年进士,授编修。假归,耿精忠叛,胁以官,未受事而归。与李光地合进蜡丸,以福建虚实密报朝廷。光地独揽其功,精忠败,擢学士,梦雷下狱,戍尚阳堡。十余年释还。康熙四十年与修《汇编》,后赐名《古今图书集成》,任总裁。雍正初追论“从逆”之罪,谪戍黑龙江,卒于戍所。有《松鹤山房集》、《闲止书堂集》。
晚晴簃诗汇·卷三十六
陈梦雷,字则震,一字省斋,侯官人。康熙庚戌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有《省斋遗稿》。
维基
陈梦雷(1650年—1741年—陈梦雷),字则震,号省斋,因康熙帝赐联「松高枝叶茂,鹤老羽毛新。
」故晚号松鹤老人。
福建侯官县(今属福州市)人。
清朝学者,康熙九年进士,「读书五十载」、「涉猎万馀卷」,康熙四十年(1701年)受康熙帝委托,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历四年半而成。
康熙九年(1670年)考中庚戌科二甲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康熙十二年(1673年)回乡省亲,恰逢三藩之乱爆发,陷于耿精忠叛军之中。
陈梦雷原与李光地为同省籍同榜的好友,陈遂与李光地合署一道上疏,透过福建籍的大臣富鸿基,向朝廷说明情况,表示忠心,不料李光地删去陈之名,单独以蜡丸上疏求功。
康熙十五年(1676年)九月,清兵由仙霞关入福建,耿精忠投降。
李光地青云直上,康熙十七年(1678年),陈梦雷受耿党徐鸿弼的诬告,误会为「行贼伪命」的陈昉,被控「附逆」罪逮捕入狱论斩。
陈梦雷入狱后,曾一再要求李光地为他作證辨诬,但李光地一直保持沉默;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他才为陈梦雷「代具一疏」,但对陈梦雷在福州密图内应及同谋请兵之事,一语不及。
陈梦雷自是憎恨李光地,七月写《告都城隍文》,骂他是「欺君负友」之徒,还写了《与李安溪绝交书》(又称《与李光地绝交书》):“夫忘德不酬,视危不救,鄙士类然,无足深责;乃若悔从前之妄,护已往之尤,忌共事之分功,肆下石以灭口,君子可逝不可陷,其谁能堪此也?
……向使与年兄非同年、同里、同官,议论不相投,性情不相信,未必决裂至此!
回思十载襟期,恍如下梦,人生不幸,宁有是哉?”。
后经刑部尚书徐乾学的援助,改流放奉天府尚阳堡。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皇帝东巡,得以放还,侍奉皇三子诚亲王胤祉读书。
陈梦雷把书斋改为「松鹤山房」,自称「松鹤老人」。
后陈虽屡次弹劾李光地,但因李权势显赫,终不了了之。
在这段优游的岁月里,康熙四十年十月开始编纂《图书汇编》一书,陈梦雷根据「协一堂」藏书和自己家藏典籍一万五千馀卷,进行分类编辑,经过五年(1701年-1705年)「目营手检,无间晨夕」,到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五月,编成《古今图书集成》。
全书一万卷,目录四十卷,共一亿六千万字。
全书分历象、方舆、明论、博物、理学、经济等六编,每编再分若干典,共三十六典,每典又分若干部,总计6109部。
内容繁多,分类明晰,康熙四十五年四月完成初稿,康熙御览后改赐书名《古今图书集成》。
但一直搁置,直到雍正帝即位,命蒋廷锡重修,并删去陈梦雷的名字。
1934年中华书局影印本才将陈梦雷的名字署上。
张廷玉评价说:「自有书契以来,以一书贯串古今,包罗万有,未有如我朝《古今图书集成》者。
」陈梦雷在《松鹤山房集》卷二「进汇编启」提到这部大书「凡在六合之内,钜细毕举,其在十三经、二十一史者,只字不遗;其在稗史集者,亦只删一二」。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逝世,诚亲王胤祉失势,陈因曾侍读胤祉,雍正元年(1723年)一月,陈梦雷和两个儿子再次被雍正帝发配黑龙江,这时他已是高龄七十四的老人了,又顽强地度过十八年的岁月。
乾隆六年(1741年),病逝于戍所,终年九十二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92—1752 【介绍】: 清浙江钱塘人,字太鸿,一字雄飞,号樊榭,又号南湖花隐、西溪渔者。康熙五十九年举人。乾隆初召试博学鸿词科不遇。搜奇嗜博,尝馆扬州马曰琯小玲珑山馆数年,多见宋人集,因撰《宋诗纪事》。诗词皆工,诗品清高,而长于用书,为浙派名家。论词推崇周邦彦、姜夔,亦为“浙西词派”重要作家。有《樊榭山房集》、《辽史拾遗》、《南宋院画录》等,又与查为仁同撰《绝妙好词笺》。
晚晴簃诗汇·卷六十
厉鹗,字太鸿,号樊榭,钱塘人。
康熙庚子举人,乾隆丙辰举博学鸿词。
有《攀榭山房集》。
杭大宗曰:“太鸿诗精深华妙,裁断众流,自新城、长水盛行一时,海内操觚者莫不乞灵于两家,太鸿独矫之以孤澹。
用意既超,徵材尤博,吾乡称诗,于宋、元之后未之或过也。
”沈归愚曰:“樊树徵士学问淹洽,尤熟精两宋典实,人无敢难者。
诗亦清高,五言在刘窅虚、常建之间。
今浙西谈艺家专以饤饾扫扯为樊榭流派,失樊榭之真矣。
”王兰泉曰:“徵君诗幽新隽妙,刻琢研炼,五言尤胜,大抵取法陶、谢及王、孟、韦、柳,而别有自得之趣。
莹然而清,窅然而邃,撷宋诗之精诣而去其疏芜。
时沈文悫方以汉、魏、盛唐倡吴下,莫能相掩也。
”翁覃溪曰:“樊榭以精细之思得韵得味,正亦从书卷中酝酿得来。”
词学图录
厉鹗(1692-1752) 字太鸿,一字雄飞,号樊榭,又号南湖花隐。钱塘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报罢。馆扬州马曰琯、马曰璐小玲珑山馆,尽阅其善本秘籍。学殖广博,尤谙辽宋典章人事。为朱彝尊之后之代表人物。有《樊榭山房集》、《宋诗纪事》等。词集名《樊榭山房词》。
清诗别裁集
字太鸿,浙江钱塘人。康熙庚子举人。著有《樊榭诗集》。○樊榭学问淹洽,尤熟精两宋典实,人无敢难者,而诗品清高,五言在刘慎虚、常建之间。今浙西谈艺家,专以饤饾挦扯为樊榭流派,失樊榭之真矣。
游仙百咏·杭序
盖闻皇娥既邈,韵不唱夫璇宫;穆满云遥,歌未传于瑶岛。
月中桂树,羽士难逢;源里桃花,渔郎安在?
天上乏骖鸾之客,人间无吐凤之俦。
迨至庾开府仗清新之气,郭景纯用隽上之才,开生面于青宫,夺夜光于玄圃。
然而辞多感慨,同坎壈之咏怀;调本轻淫,非列仙之本趣。
难匹休乎子建,终见笑于钟嵘。
仙咏难工,由来久已。
厉先生太鸿者,玉皇香吏,暂谪尘寰;碧落侍郎,侨居瀛海。
朱异赋弓之岁,便解操觚;兰成射策之年,即闻染翰。
琅玕披腹,门无题凤之宾;珠玉为心,座有解龟之赏。
一丸飞药,逢璋瑞于西山;九节菖蒲,遘商丘于北海。
东华公子,旧是相知;南岳夫人,新为结客。
凝神濯魄,原无俟于冰壶;洗髓伐毛,亦何须于紫水?
乃琼霄有路,阆苑多歧,既非感遇之刘桢,讵作嫉邪之赵壹?
聊寄怀于玄远,遂托咏于游仙。
数凡三百,谢家胡蝶之篇;字过八千,倪氏梅花之制。
洞中蕊简,始足挥毫;海上珊瑚,差堪架笔。
月穿高树,依萝户以敲金;风度碧天,傍云窗而戛玉。
江花满箧,种由琼草之田;潘锦连箱,裁作流霞之帔。
行间冰雪,喷来即是玄霜;腕底蛟螭,泻出何殊碧海?
笑驱素豹,盘桓墨碗之中;怒逐朱龙,游戏砚池之侧。
昆崙袅袅,不用支筇;烟渚茫茫,何须买舶?
苔笺十幅,俄成王屋之峰;缃帙一函,都是蓬莱之岛。
以神仙为输写,借文翰为遨游,可谓尽名士之才情,极仙人之本色者矣。
仆与先生云霞意气,泉石投交。
架上琅函,共读通明之卷;篱边黄菊,曾倾陶令之杯。
风义平生,兼之师友;相逢今日,示以琼瑶。
击节三终,何惜玉壶之缺;披吟数过,恍登银阙之遥。
携来市上,谁不购以千金;若在床头,人自函其一部。
斥曹唐于下座,谁曰不宜;坐何劭于庑间,佥云允称。
引尊相对,聊当醽醁之浆;浣手高吟,除是蔷薇之露。
书藏二酉,何用秕糠;纸贵三都,宁关玄晏?
爰等兹于弁髦,敢用是为前驱。
谨序。
杭世骏拜撰。
游仙百咏·自序
柏梁台上,曾传五岳之图;金马署中,亦著十洲之记。龙师舆鱼吏俱升,桂父偕茅君共举。游戏紫清之上,翱翔碧落之中。桐峰梓瑟,倚歌而和皇娥;湘水瑶琴,弹曲而迎帝子。玄云新韵,久唱璇宫;黄竹旧词,犹留瀛岛。乐哉仙乎,斯其至矣。然而东海枣花,空忆斋侯之语;西池桃核,莫延汉帝之年。是则尘缘未断人间,烟路遂遥天上。乃有抽思幽秘,发藻鲜妍,剪月为心,镂霞作想。云君太乙,体虽诞而不删;佚女羽人,意似夸而有取。参军调逸,爰咏升天之篇;子建才高,遂有步虚之作。至于弘农之始倡,实为屈子之馀波,事虽寄于游仙,情则等于感遇,后有作者,咸步趋焉。此皆天情腾踔,清思雕华,淹踬穷途,漂摇愁境。排云阊阖,思翻玉女之壶;追日虞渊,欲絷羲和之辔。尘迷赤县,将晞发于沧溟;唾弃齐州,拟伐毛于紫水。句飞兰露,滴尽金壶;纸叠桃花,喷成绣字。洞天福地之胜,常以神游;银台琼阙之间,奚劳气驭?诚可谓挥斥八极,道遥九垓者矣。仆无凌云之才,有餐霞之癖。懒如中散,论或托于养生;贫似稚川,书未传夫抱朴。山居长啸,偶有遐心;萝户高吟,遂多逸兴。身非脉望,何曾三食琅函;腹愧鞠通,安得一餐墨海?譬彼学仙项曼,诡言渴饮流霞;好道长源,诈说馈来玉液。但以俗缘羁绁,尘网撄缠,与其作白眼以看人,何如问青天而搔首。于是效嚬郭璞,学步曹唐,前后所为,数凡三百。瑶台梦破,唤起飞琼;洛浦舟回,拾残翠羽。曾无当于风雅,亦见摈于庄骚,持赠何堪,自娱而已。时当朱明届节,白日舒长。何方避暑,玄冰飞雪之丸;无计迎凉,鹄羽龙皮之扇。襞笺雪案,岂窥大酉之书;涤笔冰瓯,聊当龟兹之枕。康熙癸巳季夏八日,钱塘厉鹗题于寄圃之半舫斋。
秋林琴雅·题辞
余束发喜学为词,同时有洪稗村、沈柳亭辈尝为倡和,彼皆尚花庵、草堂馀习,往往所论不合。未几,各为他事牵去,出处靡定,不能专工于一。今二君已化为宿草,余犹视息人世间,作倚声之歌,几无一人可语者。去腊于友人华秋岳所,读樊榭《高阳台》一阕,生香异色,无半点烟火气,心向往之。新年过访,披襟畅谈,语语沁入心脾,遂相订为倡和之作,共得题如干,并注以调名,乃不数日,两家已各成其半。会余适有白门之役,孟夏解缆,羁留吴苑者二旬,又足成之。顷寓秦淮,樊榭书至,知前后俱削稿,复合以平时所作,付之梓人,先以首卷刻成者寄示。回环读之,如入空山,如闻流泉,真沐浴于白石、梅溪而出之者。噫!舍紫山而外,知此者亦鲜矣。独余沈酣斯道几五十年,未能洗净繁芜,尚存故我,以视樊榭壮年一往奔诣,宁不有愧乎?时康熙六十一年壬寅白露前一日,同里紫山徐逢吉题。 词调六百六十,体凡千一百八十有奇。一调有一调之章程,一体有一体之变化,作法既殊,音响亦异,殆难于诗远矣。余友徐紫山尝教余作词,谢不能也。厉君太鸿于诗古文之外,刻意为长短句,拈题选调,与紫山相倡和,大约怀古咏物之作为多。数月之间,动成卷帙,声谐律叶,骨秀神閒,当于豪苏腻柳之间,别置一席。至于琢句之隽,选字之新,直与梅溪、草窗争雄长矣。余学诗垂四十年,尚不能工。太鸿工诗,工古文,而《琴雅》一刻,各极其妙,人之智愚何相去之夐绝也?石仓吴允嘉。 词于诗同源而殊体。风、骚、五七字之外,另有此境,而精微诣极,惟南渡德祐、景炎间斯为特绝,吾杭若姜白石、张玉田、周草窗、史梅溪、仇山村诸君所作皆是也。自是以还,正不乏人,而审音之善,二百馀年以来,几成辍响。近称西泠词派,或踪迹花间,或问津草堂,星繁绮合,可为极盛,乃缘情体物,终惜其体制之未工。独吾友樊榭先生起而遥应之,清真雅正,超然神解。如金石之有声,而玉之声清越;如草木之有花,而兰之味芬芳。登培嵝以揽崇山,涉潢污以观大泽,致使白石诸君,如透水月华,波摇不散。吴越间多词宗,吾以为叔田之后无饮酒矣。樊谢天才轶举,靡不洽习,而志尚高远,泊于荣禄。其与予同寓广陵时,当日斜花外,必相约为倚声,往往予未及脱稿,而樊榭点笔已就,予辄为之罢去。此卷中怀古咏物诸篇,皆与同里徐丈紫山酬唱者为多。予既滞淫旅人,生意消削,从尘土挈屑中手把是编,恍铅椠之周旋,感素琴于秋思,徬徨吊影,殆若异身,有不禁为之掩卷怃然也。康熙壬寅立秋日,玉几生陈撰书于真州之玉渊堂寓馆。 余友太鸿《秋林琴雅》之词,质也灵虚,学也膏腴,才也佽飞,如玉光之陆离,剑花之参差,如是而命之为词,苟舍是其将焉如?虽然,犹有说。夫词,南唐为最艳,至宋而华实异趣,大抵皆格于倚声,有叠、有拍、有换,不失铢黍。非不咀宫嚼商,而才气终为法缚。临安以降,词不必尽歌,明庭净几,陶咏性灵,其或指称时事,博徵典故,不竭其才不止。且其间名辈斐出,敛其精神,镂心雕肝,切切讲求于字句之间,其思冷然,其色荧然,其音铮然,其态亭亭然。至是而极其工,亦极其变,苟舍是无或取焉。今太鸿之词,不必栀其貌,蜡其言,抽其关键,拔其辕轘,上下五百年,居然独树一标坛矣。余弱年从羡门侍郎、竹垞翰林论词,尝取宋末诸家为矩矱,久竟弃去。近与太鸿还往,回理前绪,不禁冁然一笑,思效邯郓之步也。康熙壬寅清和月,鹅笼生吴焯书。 欧阳圭斋谓雅即「雅乌」之「雅」,以其声能动物也。词之声生于宫羽,而动物者必雅。余与樊榭交垂十五年,见其偃蹇侘杰,不废文史,而感时览物,托寓微至,诗所不尽,必形之于词,上者海山缥缈之音,次亦不减游春绿水之奏。闻者意消神往,直与乡先辈清真、玉田、山村、句曲诸公相后先矣。符曾幼鲁题。 淡而弥永,清而不肤,渲染而多姿,雕刻而不病格,节奏精微,辄多弦外之响,是谓「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者,讵止有井水饮处必歌柳七词,令市伶按拍称好乎?意林赵信。 是集名《秋林琴雅》,计一百六十阕,先生三十以前之作也。越十九年,手编《樊榭山房集》,录五十六阕,有间易字句之处,馀一百四阕,不复存录,而后进得残篇剩句,往往等诸吉光片羽,矧全帙乎?爰以集外词附于后。光绪十年甲申孟冬,同里后学汪曾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93—1749 【介绍】: 清直隶宛平人,字心谷,一名成苏,号莲坡。康熙五十年举人。被诬以富家子得第一必有弊,下狱八年始得释。本居天津水西庄,谴谪后移居白云司,读书习静。有《蔗塘未定稿》。
晚晴簃诗汇·卷五十八
查为仁,字心谷,一名成苏,号莲坡,宛平人。康熙辛卯举人。有《蔗塘未定稿》。
词学图录
查为仁(1695-1749) 字心谷,号莲坡,又号莲坡居士。
天津人。
其父曾建别墅水西庄,颇极园林之盛,查为仁于此广结文士,置图书金石鼎彝。
杭世骏、江沆、厉鹗等皆曾寓居水西庄。
与厉鹗合笺《绝妙好词笺》被收入《四库全书》。
有《莲坡诗话》、《蔗塘未定稿》、《蔗塘外集》、《押帘词》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95—1758 【介绍】: 清浙江杭州人,初名诗南,字首存,一字蔎林。
早年与弟梁诗正自相师友。
乾隆四年进士。
授编修。
乞归。
与厉鹗等结社倡和。
晚年,诗社同仁均已去世,惟与杭世骏等数人为友。
有《南香草堂诗集》。
晚晴簃诗汇·卷七十五
梁启心,初名诗南,字首存,号蔎林,仁和籍钱塘人。乾隆己未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有《南香草堂诗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97—1763 【介绍】: 清浙江钱塘人,字养仲,号芗林。梁文濂子。雍正八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任《皇清文颖》馆副总裁、《文献通考》总裁。体例多其所定。卒谥文庄。有《矢音集》。
晚晴簃诗汇·卷六十七
梁诗正,字养仲,号芗林,钱塘人。雍正庚戌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官至东阁大学士。赠太保,谥文壮。有《矢音集》。
维基
梁诗正(1697年—1763年),字养仲,号芗林。
浙江钱塘县人。
清代大臣、书法家。
雍正庚戌进士,乾隆时官至东阁大学士。
卒谥文庄。
梁诗正五岁始能言,长于文学,同杭世骏、陈兆等六人结“月课诗社”。
雍正八年(1730年)中式庚戌科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累迁侍讲学士。
雍正十三年(1735年)因母丧丁忧归里。
乾隆帝即位,召梁诗正为南书房行走。
乾隆三年(1738年),补侍读学士,累迁户部侍郎。
十年,擢升户部尚书。
十三年,调兵部尚书。
次年加太子少师,兼任刑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协办大学士。
十五年,调任吏部尚书。
十六年,随乾隆帝南巡。
十七年,上疏乞求终养。
二十三年,父丧丁忧,召署工部尚书。
二十四年,调署兵部尚书。
二十五年,守丧结束,仍任协办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
二十八年(1763年),授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傅。
不久病卒,谥文庄。
清史稿》有传。
共 3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