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绍宗

共 2 首
① 《考工记》起玉人,至匠人止,凡二十二叶,二百六十四行,经一千九百二十九字,注四千六百四十八字。《公羊传》起桓公六年,至十五年止,凡十九叶,一百八十三行,末三行残缺,传一千五百三十二字,残缺五字;注三千五百七十三字,残缺五字。
蜀刻左氏传,残本出书肆。
去岁为题诗,更读杨君记
考工与公羊,未见心焉企。
孝廉信好古,慰我久梦寐。
使我双眼明,两册手出示。
披寻到册尾,侍御有题识(两册皆有颂南跋。)
乃知陈氏藏,流传幸未坠。
细书为校勘,诸本考同异。
能补王(《金石萃编》。)遗,箌哉君昆季(君与兄子肃同挍此本。)
五代干戈中,孟蜀乃闰位。
独继雍石刻,经注灿然备。
考工出孙书(蜀秘书郎孙朋吉书,亦作朋古。),厚重屏姿媚。
公羊宋初补,笔法稍轻利。
今观皇祐本,未遽益郡次。
嘉祐已难得,得此尤匪易。
岂惟标古目,藉可订经义。
近闻汴学石,拓作丁家秘
无缘获纵观,数字且题寄。
老病百事懒,还坐读书累。
惟君知我癖,匝岁案头置。
每诵楚叟诗(何子贞诗多道蜀中事。),石室缅遗治。
古刻日以减,毡蜡况深粹。
安得起放翁,重问打碑字
⑴ 湘筠农部跋记云:「近时陈颂南得《考工记》《公羊》残本。
⑵ 《十三经校勘记》。
⑶ 山阳丁俭卿得嘉祐汴学二体石经七百七十九纸,作记寄示,为题卷首。
⑷ 陆务观《石室》诗云「到屋打碑声」,石刻铺叙益郡石经下引之。
西京反秦敝,文翁实守蜀。
本其春秋学,期变蛮夷俗。
师法推相如,开敏首张叔。
受业往京师,还归化邦族。
东京得高眹,礼殿成都矗。
刻画古圣贤,震竦群耳目。
熹平正文字,勒石代桼竹。
观经阗咽时,蜀士定追逐。
正始与开成,相沿富镌录。
孟氏擅剑南,闰位时已促。
居然九经刊,蔚成文教郁。
翔实兼传注,用意越前躅。
读书不求解,还珠空买椟。
皇祐复补刊,十二部斯足。
俯视嘉祐年,先树尊经鹄。
乌乎金宋交,岷峨兵燹酷。
遂使贞珉沦,尽付茂草鞠。
打本偶流传,如零玑碎玉。
(兰川。)(吉甫。)及郑氏(世允。),古味皆可掬。
惟有青阳吴,翠墨尤芬馥。
周官高密注,公羊劭公读。
万一千馀字,八十有馀幅。
秋斋短镫檠,连枝迪随肃。
精心校同异,古义纷攒簇。
前贤钱阮王,未免轻点黩。
比者二体经,堆塞丁家屋。
自昆不全见,山夫所未蓄
作诗无十日,今夜吟声续。
虽非吾手藏,谁谓非眼福。
昔年秉使节,滥忝蜀学督。
江山孕奇才,英多少实腹。
教以研经法,微言讨费伏。
示以洨长书,形声追颉籀。
风尚乃一变,由华渐求朴。
异哉张秀才,写赋小篆缛(巴县张凤藻。)
难得孙家儿,瓶水众经熟
其馀经解场,颇弃陈言宿。
自与诸生别,岁华重转毂。
江湖浩无垠,铅椠老弥笃。
古墨勤摩挲,旧㝱乍枨触。
彼土无烽烟,士气舒不蹙。
想见读书声,琅琅锦水曲。
⑴ 山阳丁俭卿新得嘉祐石经三百七十九纸,余为作诗。
⑵ 双流县孙道南,十五岁背诵十三经烂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