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何充

相关人物:共 21 位
共 2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80 【介绍】: 三国吴僧。康居人。明解三藏,博览群书。孙权赤乌三年至建业,为其立佛寺。孙皓立,会亟说正法。译《阿难念弥陀经》、《镜面王经》、《察微王经》等。又注《安般守意》、《法镜》、《道树》三经。以疾卒。
全三国文·卷七十五
会,天竺人,幼随父居交阯,年十馀出家,其先康居人,因谓之康僧。汉末入吴,吴主权以为博士。赤乌中居建初寺,造舍利塔。中国有寺塔自此始,天纪四年吴平,寻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译经科一
其先康居国人也。
父商于中夏。
往来海上。
遂家于交趾。
生会。
会幼孤为沙门。
弘雅有识量。
笃志好学善属文。
孙氏有江左。
佛教未化。
会志在振兴。
赤乌十年。
至建业。
营立茆茨。
设像行道。
国人初见沙门。
惊异之。
有司以闻。
权曰是汉明帝所梦。
佛神之遗风耶。
诏至问状。
会曰如来大师。
化已千岁。
然灵骨舍利。
神变无方。
昔阿育王奉之。
为塔至八万四千。
此其遗迹也。
权曰舍利可得乎。
曰可得。
权曰。
苟可得则当为塔之。
不然面谩之罪其无赦。
会请期以七日。
于是戒其属曰。
法之废兴。
在此一举。
宜加意焉。
至期无应。
又展七日。
又无应。
权曰。
果面谩我。
趣烹之。
会惧更请展期。
以死求之。
又七日夜。
闻有声铿然出瓶中。
视之五色之光错发。
大呼曰。
获舍利矣。
黎明进之。
权与公卿聚观。
大惊曰。
希世之瑞也。
会因言。
舍利威神。
一切世间无能坏者。
权使力士碎之。
砧椎俱陷。
而光明自若。
于是塔之佛陀里。
又为寺号建初。
志其始也。
教法因大兴。
权薨。
皓嗣位。
不道。
尽毁神祠。
波及寺宇。
臣寮谏曰。
先帝感瑞创建。
其可毁哉。
遣张昱诘会。
会挫其词理。
昱屈乃去。
会送至门。
昱指寺傍淫祠曰。
玄化远被。
近者不革。
何哉。
会应声曰。
疾雷破山。
聋者不闻。
非雷之罪。
天下之理。
通则万物悬应。
阻则肝胆之间。
不啻楚越。
昱以会才高闻。
皓迎至之。
问曰。
佛之所谓善恶报应可得闻乎。
对曰。
明主以孝慈治天下。
则赤鸟翔而老人现。
以仁德育万物。
则醴泉洌而嘉禾生。
善既有瑞。
恶亦如之。
故为恶于隐。
鬼得而诛之。
为恶于显。
人得而诛之。
易称。
积善馀庆。
诗言。
求福不回。
虽儒典之格言。
即佛教之明训。
皓曰。
然则周孔已明。
安用佛教。
对曰。
周孔不欲深言。
故粗示其略。
佛教不止浅言。
故详示其要。
皆为善也。
圣人唯恐为善之不多。
陛下以为嫌。
何也。
皓无以詶之。
遂罢。
宿卫治圃。
得金像。
皓使置秽处。
蒙不洁。
以为笑乐。
俄得肿疾。
呻吟彻昼夜。
卜之曰。
坐犯大神。
祷诸神祠不效。
宫人有奉佛者曰。
盍亦祷诸佛乎。
皓悟迎像殿上。
龛而供事之。
且请会说法。
会指其理要晓譬之。
皓求读沙门戒本。
会取本业百二十五愿。
分二百五十事。
以示皓。
而使皓于行住坐卧。
增益其善意。
皓既受五戒。
疾良已。
乃严饰其像。
而身事之。
凶虐为稍减。
会译小品六度集杂譬喻等经。
注安般守意法镜道树三经。
天纪四年四月吴亡。
九月会殁。
晋咸和中苏峻叛。
火所建塔。
司空何充复脩完之。
平西将军赵诱谓人曰。
言塔有光诞也。
俄光五色出塔顶。
诱肃然增敬。
又于寺东。
重造小塔云。
会未至吴时。
有优婆塞支谦字恭明。
一名越。
本月氏人。
又有支谶支亮。
亮字纪明。
学于谶。
谦又学于亮。
博观群书。
通六国语。
为人颀瘠而黑。
眼白童子黄。
时为之语曰。
支郎眼中黄。
形躯虽小是智囊。
献帝末避地于吴。
权召见悦之。
拜为博士。
使辅东宫。
吴志略之云。
神僧传·卷第一
释僧会。
俗姓康氏。
其先康居国人。
世居天竺。
其父因商贾移于交阯。
会年十馀岁。
二亲并亡。
以至性居忧。
服阕出家。
厉行甚峻。
为人弘雅有识量。
笃志好学。
明解三藏博览六经。
天文图纬多所综涉。
辨于枢机颇属文翰。
时孙权已制江左。
而佛教未行。
赤乌十年初达建业。
营立茅茨设像行道。
时吴国以初见沙门。
睹形而未及其道。
疑为矫异。
有司奏曰。
有胡人入境。
自称沙门。
容服非常。
事应检察。
权曰。
昔汉明帝梦神号称为佛。
彼之所事岂其遗风耶。
即召会诘问。
有何灵验。
会曰。
如来迁迹忽逾千载。
遗骨舍利神曜无方。
昔阿育王起塔及八万四千。
夫塔寺之兴以表遗化也。
权以为誇诞乃谓会曰。
若能得舍利当为造塔。
如其虚妄国有常刑。
会请期七日。
乃谓其属曰。
法之兴废在此一举。
今不至诚后将何及。
乃共洁斋静室。
以铜瓶加几烧香礼请。
七日期毕寂然无应。
求申二七。
亦复如之。
权曰。
此欺诳将欲加罪。
会更请三七日。
权又特听。
会谓法侣曰。
宣尼有言。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法云应降。
而吾等无憾。
何假王宪。
当以誓死为期耳。
三七日暮犹无所见。
莫不震惧。
既入五更。
忽闻瓶中鎗然有声。
会自往视果获舍利。
明旦权自手执瓶泻于铜盘。
舍利所冲盘即破碎。
权肃然惊起曰。
希有之瑞也。
会进而言曰。
舍利威神岂直光相而已。
乃劫烧之火不能焚。
金刚之杵不能碎。
权令试之。
会更誓曰。
法云方被苍生仰泽。
愿更垂神迹以广示威灵。
乃置舍利于铁砧磓上。
使力者击之。
于是砧磓俱陷舍利无损。
权大嗟伏。
即为建塔。
以始有佛寺故号建初寺。
名其地为佛陀里。
由是江左大法遂兴。
至孙皓即位法令苛虐废弃淫祀毁坏佛寺。
尝使卫兵入后宫治园。
于地得一金像高数尺呈皓。
皓使著不净处以秽汁灌之。
共诸群臣笑以为乐。
俄尔之间举身大肿。
阴处尤痛。
叫呼彻天。
太史占言。
犯大神所为。
即祈祝诸庙求福。
婇女即迎像置殿上。
香汤洗数十遍。
烧香忏悔。
皓叩头于枕。
自陈罪状。
有顷痛间。
遣使至寺请会说法。
会即随入。
皓具问罪福之由。
会为敷析辞甚精要。
皓有才解欣然大悦。
因求看沙门戒。
会以戒文禁秘不可轻宣。
乃取本业百三十五愿。
分作二百五十事。
行住坐卧皆愿众生。
皓见慈愿广普益增善意。
既就会受五戒。
旬日疾瘳。
乃于会所住更加修饰。
宣示宗室莫不尊奉。
会在吴朝亟说正法。
以皓性凶粗不及妙义。
唯叙报应近事以开其心。
天纪四年皓降晋。
九月会遘疾而终。
是岁晋武太康元年也。
至晋成帝咸和中苏峻作乱。
焚会所建塔。
司空何充复更修造。
平西将军赵诱世不奉法傲蔑三宝。
入此寺谓诸道人曰。
久开此塔屡放光明。
虚诞不经所未能信。
若必自睹所不论耳。
言竟塔即出五色光照曜堂刹。
肃然毛竖。
由是敬信。
于寺东更立一小塔。
唐高宗永徽中复见形于越。
称是游方僧。
而神气瑰异。
见者悚然。
罔知阶位。
时寺纲紏诘其由骂驱逐之。
会行及门。
乃语之曰。
吾康僧会也。
苟能留吾真体。
楅尔伽蓝。
跬步之间立而息绝。
既而双目微瞑。
精爽不销。
举手如迎揖焉。
足跨似欲行者。
众议偃其灵躯寘于窀穸。
人力殚绝略不倾移。
遂迁于胜地别立崇堂。
越人竞以香花灯烛缯䌽幡盖果实衣器请祈心愿多谐人意。
初越之军旅多寓永欣。
其妇女生产。
兵士荤血触污僧蓝。
人不堪其秽恶。
会乃化形往谒闽廉使李若初。
且曰。
君侯领越之藩条。
托为迁之军旅。
语罢拂衣而去。
寻失踪迹。
李公喜而骇。
且记其言。
后果赴是郡。
及上官讫便谒灵迹。
认当时言者即斯僧也。
命撤军家勒就营幕。
又匹妇夜临蓐席且无脂烛邻无隙光。
俄有一僧秉烛自牖而入。
其夫旦入永欣认会貌。
即是授火救产之僧。
自尔民间多就求男女焉。
又尝就闾阎家求草屦。
至今越人多以芒鞋油幡上献。
感应盻蚃。
各赴人家。
不可周述号超化禅师。
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上
康僧会。
其先康居人。
世居天竺。
其父因商贾。
移于交趾。
会年十馀岁。
二亲并终。
至孝服毕出家。
励行甚峻。
为人弘雅有识量。
笃至好学。
明解三藏。
博览六经。
天文图纬多所综涉。
辩于枢机颇属文翰。
时孙权已制江左。
而佛教未行。
先有优婆塞支谦。
字恭明。
一名越。
本月支人。
来游汉境。
初汉桓灵之世有支谶。
译出众经。
有支亮字纪明。
资学于谶。
谦又受业于亮。
博览经籍莫不精究。
世间伎艺多所综习。
遍学异书通六国语。
其为人细长黑瘦。
眼多白而睛黄。
时人为之语曰。
支郎眼中黄。
形躯虽细是智囊。
汉献末乱避地于吴。
孙权闻其才慧。
召见悦之。
拜为博士。
使辅导东宫。
与韦曜诸人共尽匡益。
但生自外域。
故吴志不载。
谦以大教虽行。
而经多梵文未尽翻译。
已妙善方言。
乃收集众本译为汉语。
从吴黄武元年至建兴中。
所出维摩大般泥洹法句瑞应本起等四十九经。
曲得圣义。
辞旨文雅又依无量寿中本起。
制菩提连句梵呗三契。
并注了本生死经等。
皆行于世。
时吴地初染大法。
风化未全。
僧会欲使道振江左兴立图寺。
乃杖锡东游。
以吴赤乌十年。
初达建邺营立茅茨设像行道。
时吴国以初见沙门。
睹形未及其道。
疑为矫异。
有司奏曰。
有胡人入境。
自称沙门。
容服非恒。
事应检察。
权曰。
昔汉明帝梦神号称为佛。
彼之所事岂非其遗风耶。
即召会诘问。
有何灵验。
会曰。
如来迁迹忽逾千载。
遗骨舍利神曜无方。
昔阿育王。
起塔乃八万四千。
夫塔寺之兴以表遗化也。
权以为誇诞。
乃谓会曰。
若能得舍利当为造塔。
如其虚妄国有常刑。
会请期七日。
乃谓其属曰。
法之兴废在此一举。
今不至诚后将何及。
乃共洁斋静室。
以铜瓶加凡烧香礼请。
七日期毕寂然无应。
求申二七亦复如之。
权曰。
此寔欺诳将欲加罪。
会更请三七。
权又特听。
会谓法属曰。
宣尼有言曰。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法灵应降而吾等无感。
何假王宪。
当以誓死为期耳。
三七日暮犹无所见。
莫不震惧。
既入五更。
忽闻瓶中鎗然有声。
会自往视果获舍利。
明旦呈权。
举朝集观。
五色光炎照耀瓶上。
权自手执瓶泻于铜盘。
舍利所冲盘即破碎。
权大肃然惊起而曰。
希有之瑞也。
会进而言曰。
舍利威神岂直光相而已。
乃劫烧之火不能焚。
金刚之杵不能碎。
权命令试之。
会更誓曰。
法云方被苍生仰泽。
愿更垂神迹以广示威灵。
乃置舍利于铁砧磓上。
使力者击之。
于是砧磓俱陷舍利无损。
权大叹服。
即为建塔。
以始有佛寺故号建初寺。
因名其地为佛陀里。
由是江左大法遂兴。
至孙皓即政。
法令苛虐废弃淫祀。
乃及佛寺并欲毁坏。
皓曰。
此由何而兴。
若其教真正。
与圣典相应者。
当存奉其道。
如其无实皆悉焚之。
诸臣佥曰。
佛之威力不同馀神。
康会感瑞大皇创寺。
今若轻毁恐贻后悔。
皓遣张昱诣寺诘会。
昱雅有才辩。
难问纵横。
会应机骋词。
文理锋出。
自旦之夕。
昱不能屈。
既退会送于门。
时寺侧有淫祀者。
昱曰。
玄化既孚此辈何故近而不革。
会曰。
雷霆破山聋者不闻。
非音之细。
苟在理通。
则万里悬应。
如其阻塞则肝胆楚越。
昱还叹会才明非臣所测。
愿天鉴察之。
皓大集朝贤。
以马车迎会。
会既坐。
皓问曰。
佛教所明。
善恶报应。
何者是耶。
会对曰。
夫明主以孝慈训世。
则赤乌翔而老人见。
仁德育物。
则醴泉涌而嘉苗出。
善既有瑞恶亦如之。
故为恶于隐鬼得而诛之。
为恶于显人得而诛之。
易称积善馀庆。
诗咏求福不回。
虽儒典之格言。
即佛教之明训。
皓曰。
若然。
则周孔已明。
何用佛教。
会曰。
周孔所言略示近迹。
至于释教则备极幽微。
故行恶则有地狱长苦。
修善则有天宫永乐。
举兹以明劝沮。
不亦大哉。
皓当时无以折其言皓虽闻正法。
而昏暴之性不胜其虐。
后使宿卫兵入后宫治园。
于地得一金像高数尺呈皓。
皓使著不净处以秽汁灌之。
共诸群臣笑以为乐。
俄尔之间。
举身大肿。
阴处尤痛。
叫呼彻天。
太史占言。
犯大神所为。
即祈祀诸庙永不差愈。
婇女先有奉法者。
因问讯云。
陛下就佛寺中求福不。
皓举头问曰。
佛神大耶。
婇女云。
佛为大神。
皓心遂悟具语意故。
婇女即迎像置殿上。
香汤洗数十过。
烧香忏悔。
皓叩头于枕自陈罪状。
有顷痛间。
遣使至寺。
问讯道人。
请会说法。
会即随入。
皓具问罪福之由。
会为敷析辞甚精要。
皓先有才解欣然大悦。
因求看沙门戒。
会以戒文禁秘不可轻宣。
乃取本业百三十五愿。
分作二百五十事。
行住坐卧皆愿众生。
皓见慈愿广普。
益增善意。
即就会受五戒。
旬日疾瘳。
乃于会所住更加修饰。
宣示宗室莫不必奉。
会在吴朝亟说正法。
以皓性凶粗不及妙义。
唯叙报应近事以开其心。
会于建初寺译出众经。
所谓阿难念弥镜面王察微王梵皇经等。
又出小品及六度集杂譬喻等。
并妙得经体。
文义允正。
又传泥洹呗声。
清靡哀亮一代模式。
又注安般守意法镜道树等三经。
并制经序。
辞趣雅便义旨微密。
并见于世。
至吴天纪四年四月。
皓降晋。
九月会遘疾而终。
是岁晋武太康元年也。
至晋成咸和中。
苏峻作乱。
焚会所建塔。
司空何充复更修造。
平西将军赵诱。
世不奉法傲慢三宝。
入此寺。
谓诸道人曰。
久闻此塔屡放光明虚诞不经所未能信。
若必自睹所不论耳。
言竟塔即出五色光。
照曜堂刹。
诱肃然毛竖。
由此信敬。
于寺东更立小塔远由大圣神感。
近亦康会之力。
故图写厥像传之于今。
孙绰为之赞曰。
会公箫瑟  寔惟令质  心无近累 情有馀逸  属此幽夜  振彼尤黜 超然远诣  卓矣高出 有记云。
孙皓打试舍利。
谓非其权时。
余案皓将坏寺。
诸臣咸答。
康会感瑞大皇创寺。
是知初感舍利必也权时。
故数家传记。
咸言。
孙权感舍利于吴宫。
其后更试神验。
或将皓也。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其先康居人。世居天竺。其父因商贾。移于交阯。会年十馀岁。二亲并亡。以至性奉孝。服毕出家。励行甚峻。为人弘雅有识量。明解三藏。博览六经。天文图纬。多所综涉。颇属文翰。时孙权已制江左。而佛教未行。先有优婆塞支谦。字恭明。本月支人。来游汉境。初汉桓灵之世。有支谶。译出众经。有支亮。资学于识。谦又受业于亮。博览经籍。莫不精究。汉献末乱。避地于吴。孙权闻其才慧。召见悦之。拜为博士。使辅导东宫。与韦曜诸人。共尽匡益。谦以大教虽行。而经多梵文。乃收集众本。译为汉语。从吴黄武元年。至建兴中。所出维摩大般泥洹法句瑞应本起等。四十九经。曲得圣义。并注了本生死经等。时吴地初染大法。风化未全。僧会欲使道振江左兴立图寺。乃杖锡东游。以吴赤乌十年初。达建业。营立茅茨。设像行道。有司奏曰。有番人入境。自称沙门。容服非恒。事应检察。权曰。昔汉明梦神。号称为佛。彼之所事。岂其遗风耶。即召会诘问。有何灵验。会曰。如来迁迹。忽逾千载。遗骨舍利。神曜无方。昔阿育王起塔。八万四千。夫塔寺之兴。以表遗化也。权以为誇诞。乃谓会曰。若能得舍利。当为造塔。如其虚妄。国有常刑。会请期七日。乃谓其属曰。法之兴废。在此一举。今不至诚。后将何及。乃共洁斋靖室。以铜瓶加几。烧香礼请。七日期毕。寂然无应。求申二七。亦复如之。权曰。此欺诳。将欲加罪。会更请三七。权又特听。会谓法属曰。法灵应降。而吾等无感。何假王宪。当以誓死为期耳。三七日暮。犹无所见。莫不震惧。既入五更。忽闻瓶中铿然有声。会自往视。果获舍利。明旦呈权。举朝集观。五色光炎。照耀瓶上。权自手执瓶。泻于铜盘。舍利所冲。盘即破碎。权大肃然惊起曰。希有之瑞也。会进言曰。舍利威神。岂直光明相而已。乃劫烧之火不能焚。金刚之杵不能碎。权命令试之。乃置舍利于铁砧磓上。使力者击之。于是砧磓俱陷。舍利无损。权大嗟服。即为建塔。以始有佛寺。故号建初寺。因名其地。为佛陀里。由是江左大法遂兴。至孙皓即正。法令苛虐。废弃淫祠。乃及佛寺。诸臣佥曰。佛之威力。不同馀神。康会感瑞。大皇创寺。今若轻毁。恐贻后悔。皓遣张昱诣寺诘会。昱雅有才辩。难问纵横。会应机骋辞。文理锋出。自旦之夕。昱不能屈。昱还。叹会才明。非臣所测。愿天鉴察之。皓大集朝贤。以车马迎会。会既坐。皓问曰。佛教所明善恶报应。何者是耶。会对曰。夫明主以孝慈训世。则赤乌翔。而老人星见。仁德育物。则醴泉涌。而嘉苗出。善既有瑞。恶亦如之。易称积善馀庆。诗咏求福不回。虽儒典之格言。即佛之明训。皓曰若然。则周孔已明。何用佛教。会曰。周孔所言。略示近迹。至于释教。则备极幽微。故行恶则有地狱长苦。修善则有天宫永乐。举兹以明。劝沮不亦大哉。皓当时无以折其言。虽闻正法。而昏异之性不胜其虐。后使宿卫兵入后宫治园。于地中得一立金像。高数尺。呈皓。皓使著不净处。以秽汁灌之。共诸群臣笑以为乐。俄尔之间。举身大肿。阴处犹痛。叫呼彻天。太史占言。犯大神所为。即祈祀诸庙。永不差愈。采女先有奉法者。因问讯云。陛下就佛中求福不。皓举头问曰。佛神大耶。采女云。佛为大神。皓心遂悟。采女即迎像置殿上。香汤洗数十过。烧香忏悔。皓叩头于枕。自陈罪状。有顷痛间。遣使至寺请会说法。会即随入。皓见问罪福之由。会为敷析。辞甚精要。皓欣然大悦。因求看沙门戒。会乃取本业百三十五愿。分作二百五十事。行住坐卧。皆愿众生。皓见慈愿广普。益增善意。即就会受五戒。旬日疾瘳。乃于会所住处。更加修饰。宣示宗室。莫不必奉。会在吴朝。亟说正法。以皓性𠒋粗。不及妙义。唯叙报应近事。以开其心。会于建初寺。译出众经。如阿难念弥陀经。镜面王察微王梵皇经等。又小品及六度集杂譬喻等。又注安般守意法镜道树等三经。并制序。至吴天纪四年四月。皓降晋。九月。会遘疾而终。乃晋武太康元年。
高柔妻 朝代:曹魏

人物简介

全三国文·卷五十四
高柔妻,姓氏未详。
(案:晋亦有高柔。
《世说·轻诋篇》注引孙统为柔集叙曰:「柔字世远,乐安人。
才理清鲜,安行仁义,婚泰山胡母氏女,年二十,既有倍年之觉,而姿色清惠,近是上流妇人。
柔家道隆崇,既罢司空参军、安固令,营宅于伏川,驰动之情既薄,又爱玩贤妻,便有终焉之志。
尚书令何充取为冠军参军,黾勉应命。
眷恋绸缪,不能相舍。
相赠诗书,清婉辛切。
」据此则高柔妻乃胡母氏也。
然《御览》八百十六引高柔妻与柔书,皆作高文惠妻与文惠书,则又为魏之高柔,岂文惠亦有才妇而本传及裴注阙略欤?
今姑编入《魏文》,俟博通者定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86—374 【介绍】: 东晋僧。琅邪人,俗姓王,字法深。年十八出家,师从中州刘元真。晋怀帝永嘉初,避乱过江,为晋元帝、明帝及王导等所重。后隐居剡县山中避世,卒。
全晋文
道潜字法深,琅邪人,大将军王敦弟。出家,师事刘元贞,宁康中终峁山。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字法深。
出琅琊王氏。
年十八。
师事中州刘元真。
元真有美名。
潜服膺。
后落发。
善仪止。
二十四讲法花大品。
道俗日万指。
永嘉乱。
渡江。
中宗元皇肃祖明帝敬之。
承相王茂弘。
大尉庾元规。
并造门结友。
尝著屐至殿中。
时人叹其道德高风。
初不省有朝市也。
久之去隐剡山。
哀帝即位。
两遣使致之。
不得已。
至建邺。
时简文在藩邸。
尤师礼焉。
沛国刘惔见于简文。
座中嘲曰。
道人亦游朱门乎。
潜曰。
贫道以为蓬户也。
司空何次道遵。
以师资之敬。
屡兴法会。
数相招请。
复还山。
支遁求买沃洲小岭。
潜答曰。
欲来当给。
不闻巢由买山而隐也。
遁欣然。
爱其风鉴。
遁与高丽道人书。
大称赏之。
康宁二年殁。
寿八十九。
诏赙钱十万葬之 竺法友。
诵毗昙。
一宿上口。
年二十四。
讲经于南台寺 竺法蕴。
悟解逸群。
尤精放光般若。
康法识。
有义学。
工草隶。
尝与廉昕。
各临右军帖。
世不能别其书。
以写众经。
见重于世 竺法济。
有才藻。
作高逸沙门传。
凡此皆潜之神足云。
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一
竺道潜。
字法深。
姓王。
琅琊人。
晋丞相武昌郡公敦之弟也。
年十八出家。
事中州刘元真为师。
元真早有才解之誉。
故孙绰赞曰。
索索虚衿。
翳翳闲冲。
谁其体之。
在我刘公。
谈能彫饰。
照足开矇。
怀抱之内。
豁尔每融。
潜伏膺已后剪削浮华崇本务学。
微言兴化誉洽西朝。
风姿容貌堂堂如也。
至年二十四讲法华大品。
既蕴深解复能善说。
故观风味道者。
常数盈五百。
晋永嘉初避乱过江。
中宗元皇及肃祖明帝。
丞相王茂弘大尉庾元规。
并钦其风德友而敬焉。
建武太宁中。
潜恒著屐至殿内。
时人咸谓方外之士。
以德重故也。
中宗肃祖升遐王庾又薨。
乃隐迹剡山以避当世。
追踪问道者已复结旅山门。
潜优游讲席三十馀载。
或畅方等。
或释老庄。
投身北面者莫不内外兼洽。
至哀帝好重佛法。
频遣两使慇勤徵请。
潜以诏旨之重暂游宫阙。
即于御筵开讲大品。
上及朝士并称善焉。
于时简文作相。
朝野以为至德。
以潜是道俗标领。
又先朝友敬尊重。
挹服顶戴兼常。
迄乎龙飞虔礼弥笃。
潜尝于简文处遇沛国刘惔。
惔嘲之曰。
道士。
何以游朱门。
潜曰。
君自睹其朱门。
贫道见为蓬户。
司空何次道懿德纯素笃信经典。
每加祇崇遵以师资之敬数相招请。
屡兴法祀。
潜虽复从运东西。
而素怀不乐。
乃启还剡之仰山遂其先志。
于是逍遥林阜以毕馀年。
支遁遣使求买仰山之侧沃洲小岭。
欲为幽栖之处。
潜答云。
欲来辄给。
岂闻巢由买山而隐遁。
后与高丽道人书云。
上座竺法深。
中州刘公之弟子。
体德贞峙道俗纶综。
往在京邑维持法网。
内外具瞻弘道之匠也。
顷以道业靖济不耐尘俗。
考室山泽修德就闲。
今在剡县之仰山。
率合同游论道说义。
高栖皓然遐迩有咏。
以晋宁康二年卒于山馆。
春秋八十有九。
烈宗孝武诏曰。
深法师理悟虚远风鉴清贞。
弃宰相之荣。
袭染衣之素。
山居人外笃勤匪懈。
方赖宣道以济苍生。
奄然迁化用痛于怀。
可赙钱十万星驰驿送。
孙绰以深比刘伯伦。
论云。
深公道素渊重有远大之量。
刘伶肆意放荡以宇宙为小。
虽高栖之业刘所不及。
而旷大之体同焉。
时仰山复有竺法友。
志业强正博通众典。
尝从深受阿毗昙。
一宿便诵深曰。
经目则讽见称昔人。
若能仁更兴大晋者。
必取汝为五百之一也。
年二十四。
便能讲说。
后立剡县城南台寺焉。
竺法蕴悟解入玄。
尤善放光波若。
康法识亦有义学之功。
而以草隶知名。
尝遇康昕。
昕自谓笔道过识。
识共昕各作右军草。
傍人窃以为货。
莫之能别。
又写众经甚见重之。
竺法济幼有才藻。
作高逸沙门传。
凡此诸人皆潜之神足。
孙绰并为之赞不复具抄。
何琦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庐江灊人,字万伦。
何充从兄。
少孤,事母至孝。
好古博学,为郡主簿,察孝廉,除郎中,选补宣城泾县令。
母亡,哀毁灭性,隐居不仕,以琴书自娱。
丰约与乡邻共之。
朝廷屡辟,不应,恒以著述为事。
年八十二卒。
撰《三国评论》。
全晋文·卷三十二
琦字万伦,充从兄。元帝时为郡主簿,察孝廉,除郎中,补宣城泾县令。明帝时,司徒王导引为参军,不就。以母忧去职,服阕。司空陆玩、太尉桓温辟,不就。诏徵博士。简文为抚军,召为参军,公车再徵通直散骑侍郎、散骑常侍,并不行。卒年八十二,有《三国志论》九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96—344 【介绍】: 东晋颍川鄢陵人,字季坚。
庾亮弟。
初征秘书郎。
预讨华轶功,封都乡侯。
明帝时,为司徒右长史,出补吴国内史。
成帝咸和二年,苏峻反,冰不能御,弃郡奔会稽。
后率众击走峻将张健,赴援京师,攻拔石头城。
峻平,入为中书监、扬州刺史、都督扬豫衮三州军事。
咸康五年,王导死,冰执政,勤于政务,然颇任威刑。
成帝死,康帝立,仍以舅氏当朝。
康帝将死,冰意在司马昱(简文帝)。
及帝死,何充奉遗旨立穆帝。
遂求外出,为江州刺史,镇武昌。
寻病卒。
全晋文·卷三十七
冰字季坚,亮弟。徵秘书郎,封都乡侯,王导请为司徒右长史,出补吴兴内史,徙振威将军、会稽内史,入为中书监、扬州剌史、都督扬豫兖三州军事、征虏将军、假节,代王导辅政,进号左将军。康帝即位,进车骑将军,出为江州刺史,假节、镇武昌,卒,赠侍中、司空,谥曰忠成。有集二十卷。
谢沈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会稽山阴人,字行思。
博学有史才。
少孤,事母至孝。
何充引为参军,以母老去职。
郗鉴、庾亮、蔡谟等累辟不就,闲居养母,耕耘之暇,研精典籍。
康帝即位,以太学博士征,以质疑滞。
以母忧去职。
服阕,除尚书度支郎。
后迁著作郎。
年五十二卒。
有《后汉书》、《晋书》等。
全晋文
沈字行思,会稽山阴人,成帝时,郡召主簿功曹,察孝廉,太尉郗鉴辟,皆不就,会稽内史何充引为参军,以母老去职,康帝初徵为太学博士,除尚书祠部郎,徙度支郎,迁著作郎,有《尚书注》十五卷,录一卷,《毛诗注》二十卷,《后汉书》一百二十二卷,集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13—384 【介绍】: 东晋高平金乡人,字方回。郗鉴子。袭爵南昌公。拜中书侍郎,再迁黄门侍郎。迁临海太守,在郡优游,与姊夫王羲之等栖心绝谷,修黄老之术。以疾去职,后简文帝辅政,征光禄大夫,出为辅国将军、会稽内史。桓温北伐,自称老病,以所部归温统领。晋孝武帝时,加都督浙江东五郡军事。年老乞归。卒谥文穆。
全晋文
鉴字方回,鉴子。
成帝时袭爵南昌县公,徵拜中书侍郎;历骠骑何充征北褚褒长史,迁黄门侍郎,转临海太守。
以疾去职,居章安十馀年。
简文辅政,徵拜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出为辅国将军、会稽内史,迁都督徐、兖、青、幽、扬州之晋陵诸军事、领徐兖二州刺史、平北将军假节,转冠军将军会稽内史。
简文即位,就加镇军将军都督浙江东五郡军事。
孝武时致仕,徵拜司空不起。
太元九年卒,年七十二,赠侍中司空,谥曰文穆。
有集四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14—366 【介绍】: 东晋僧。河东林虑人,或曰陈留人,字道林,世称“林公”、“支公”。俗姓关。少任心独往,尝于馀杭山沉思道行。年二十五出家。游京师,为当时名士所激赏。后隐郯,居𧖰山,与王羲之、谢安等游。晋哀帝曾请其赴京都建康讲《道行般若经》。善草隶,好作诗。又好养鹰马,自云“爱其神骏”。善谈玄理,注《庄子·逍遥游》,有见解。著《即色游玄论》,主张“即色是空”,创般若学即色义。今有辑本《支遁集》。
全晋文
遁字道林,姓关,陈留人。或云河东林虑人。年二十五为僧,居吴之支山,后居剡之沃州。哀帝征讲于东安寺,寻归,太和初卒。有集十三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字道林。
出关氏。
陈留人。
或曰林虑人。
少有爽气。
神悟天纵。
初至京师。
太原王濛见之曰。
造微之功。
当不减辅嗣耳。
陈群殷融尝念卫玠神情。
后进无能继者。
及见遁。
叹息以为重见若人。
家世事佛。
隐居馀杭。
年二十五为沙门。
讲说句读脱略。
为守文者所陋。
谢安闻之曰。
如九方歅相马。
略其玄黄。
取俊逸耳。
王洽刘惔毁浩许询郤超孙绰桓彦表王敬仁何次道王文度谢长遐袁彦伯。
皆一时名士。
与遁为方外交。
尝在白马寺。
与刘系之等谈庄周曰。
夫以适性为逍遥。
是不然。
且桀蹠以残害为性。
岂亦逍遥乎。
于是注逍遥篇。
学者宗之。
东还支山寺。
晚欲入剡中。
谢安守吴兴。
以书抵遁曰。
思君日积比辰尤甚。
知欲还剡自治。
为之怅然。
人生如寄耳。
自顷风流得意事。
殆磨灭都尽。
唯终日戚戚。
迟君一来相尉耳。
山县闲静。
差可养痾。
计不减剡。
而医药易致。
幸副积想也。
王羲之在会稽。
闻遁名。
未之信。
曰见之乃定。
及遁还剡。
路由稽山。
羲之诣遁。
惊其风度曰。
逍遥篇尚记之乎。
遁为作数千言。
粲然天就。
披露理窟。
羲之首肯之。
延住灵嘉寺。
欲日夕见之。
久之入沃洲小岭。
建精舍。
讲授众千指。
晚移石城山栖光寺。
木食涧饮。
注安般四禅诸经。
并著即色游玄论。
圣不辨知论。
道行旨归。
学道式等。
追踪马鸣龙胜。
至山阴。
讲维摩。
许询为都讲。
遁通一义。
众意询不能难。
询设一难。
又意遁不能通。
而宾主之辨。
相寻无穷。
听者多自言得遁旨。
诘之辄失。
哀帝请讲般若。
朝野悦伏。
王濛极精思。
作数百语诣遁。
遁曰。
与君别久。
而君语了不长。
何也。
濛惭叹曰。
绛钵之王也。
郤超问谢安。
遁谈何如嵇中散。
安曰。
嵇努力裁得半耳。
又问何如殷浩。
安曰。
亹亹请辨。
恐当抗行。
超拔渊源。
浩有惭德。
郤超与亲旧书曰。
林公神理所通。
玄拔独悟。
数百年来。
绍隆大法。
令真理不绝。
一人而已。
遁留京师三年。
上书乞归山林。
诏可之。
资给发遣。
事事丰厚。
一时名流。
并饯离于征虏亭。
蔡子叔前至。
近遁而坐。
谢安石后至。
值蔡暂起。
安移就其处。
蔡还合其褥举谢掷地。
谢不以介意。
其为时贤所慕如此。
遂收迹剡山。
人有遗马者。
受之。
有讥之者。
遁曰。
吾爱其神俊。
聊复畜之耳。
有饷鹤者曰。
尔冲天之物。
宁当为人耳目玩乎。
遂放之。
遁幼与师论物类。
谓用鸡卵不足为杀。
师不能屈。
师亡。
忽见形。
投卵于地。
㲉破。
雏行。
遁由是感悟。
蔬食终身。
尝经馀姚坞。
信宿不去。
或问其意。
曰谢安石相从于此。
未尝不移旬。
今触情是愁耳。
乃移坞中。
太和元年闰四月四日殁。
寿五十三。
葬坞中。
戴逵过其墓曰。
德音未远。
拱木已繁。
计神理不俱。
气运尽耳。
有同学法处者。
精义入神。
先遁亡。
遁叹曰。
匠石废斤于郢人。
伯牙绝弦于钟子。
吾质亡矣。
作悼章成。
放笔而化。
文集十卷。
时东土。
复有竺法仰。
亦以慧解致闻。
为王坦之所重。
亡后见形诣王。
勖以行业。
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一
支遁。
字道林。
本姓关氏。
陈留人。
或云河东林虑人。
幼有神理聪明秀彻。
初至京师。
太原王濛甚重之曰。
造微之功不减辅嗣。
陈郡殷融尝与卫玠交。
谓其神情俊彻后进莫有继之者。
及见遁叹息以为重见若人。
家世事佛。
早悟非常之理。
隐居馀杭山。
深思道行之品。
委曲慧印之经。
卓焉独拔得自天心。
年二十五出家。
每至讲肆善标宗会。
而章句或有所遗。
时为守文者所陋。
谢安闻而善之曰。
此乃九方堙之相马也。
略其玄黄而取其骏逸。
王洽刘恢殷浩许询郗超孙绰桓彦表王敬仁何次道王文度谢长遐袁彦伯等。
并一代名流。
皆著尘外之狎。
遁尝在白马寺。
与刘系之等。
谈庄子逍遥篇云。
各适性以为逍遥。
遁曰。
不然。
夫桀蹠以残害为性。
若适性为得者。
从亦逍遥矣。
于是退而注逍遥篇。
群儒旧学莫不叹服。
后还吴立支山寺。
晚欲入剡。
谢安为吴兴与遁书曰。
思君日积计辰倾迟。
知欲还剡自治。
甚以怅然。
人生如寄耳。
顷风流得意之事殆为都尽。
终日戚戚触事惆怅。
唯迟君来以晤言消之。
一日当千载耳。
此多山县闲静差可养疾。
事不异剡而医药不同。
必思此缘副其积想也。
王羲之时在会稽。
素闻遁名未之信。
谓人曰。
一往之气何足言。
后遁既还剡经由于郡。
王故诣遁观其风力。
既至。
王谓遁曰。
逍遥篇可得闻乎。
遁乃作数千言。
标揭新理才藻惊绝。
王遂披衿解带。
流连不能已。
仍请住灵嘉寺。
意存相近。
俄又投迹剡山。
于沃洲小岭立寺行道。
僧众百馀常随禀学。
时或有堕者遁乃著座右铭。
以勖之曰。
勤之勤之。
至道非弥。
奚为淹滞。
弱丧神奇。
茫茫三界。
眇眇长羁。
烦劳外凑。
冥心内驰殉赴钦渴。
缅邈忘疲。
人生一世。
涓若露垂。
我身非我。
云云谁施。
达人怀德。
知安必危。
寂寥清举。
濯累禅池。
谨守明禁。
雅玩玄规。
绥心神道。
抗志无为。
寮朗三蔽。
融冶六疵。
空同五阴。
豁虚四支。
非指喻指。
绝而莫离。
妙觉既陈。
又玄其知。
婉转平任。
与物推移。
过此以往。
勿思勿议。
敦之觉父志在婴儿。
时论以遁才堪经赞。
而洁己拔俗有违兼济之道。
遁乃作释矇论。
晚移石城山。
又立栖光寺。
宴坐山门游心禅苑。
木喰涧饮浪志无生。
乃注安般四禅诸经及即色游玄论圣不辩知论道行旨归学道诫等。
追踪马鸣蹑影龙树。
义应法本不违实相。
晚出山阴讲维摩经。
遁为法师。
许询为都讲。
遁通一义。
众人咸谓询无以厝难。
询设一难。
亦谓遁不复能通。
如此至竟两家不竭。
凡在听者咸谓审得遁旨。
回令自说得两三反便乱。
至晋哀帝即位。
频遣两使徵请出都。
止东安寺讲道行波若。
白黑钦崇朝野悦服。
太原王濛。
宿构精理。
撰其才词往诣遁作数百语。
自谓遁莫能抗。
遁乃徐曰。
贫道与君别来多年。
君语了不长进。
濛惭而退焉。
乃叹曰。
实缁钵之王何也。
郤超问谢安。
林公谈何如嵇中散。
安曰。
嵇努力裁得去耳。
又问何如殷浩。
安曰亹亹论辩恐殷制支。
超拔直上渊源。
浩实有惭德。
郤超后与亲友书云。
林法师神理所通玄拔独悟。
实数百年来绍明大法令真理不绝一人而已。
遁淹留京师涉将三载。
乃还东山。
上书告辞曰。
遁顿首言。
敢以不才希风世表。
未能鞭后用愆灵化。
盖沙门之义法出佛圣。
彫纯反朴绝欲归宗。
游虚玄之肆。
守内圣之则。
佩五戒之贞。
毗外王之化。
谐无声之乐。
以自得为和。
笃慈爱之孝。
蠕动无伤。
衔抚恤之哀。
永悼不仁。
秉未兆之顺。
远防宿命。
挹无位之节。
履亢不悔。
是以哲王御南面之重。
莫不钦其风尚安其逸轨探其顺心略其形敬。
故令历代弥新矣。
陛下天钟圣德雅尚不勌。
道游灵模日昃忘御可谓钟鼓晨极声振天下。
清风既邵莫不。
幸甚。
上愿陛下齐龄二仪弘敷至化。
去陈信之妖诬寻丘祷之弘议。
绝小涂之致泥。
奋宏辔于夷路。
若然者太山不淫季氏之旅得一以成灵。
王者非圆丘而不禋。
得一以永贞。
若使贞灵各一人神相忘。
君君而下无亲举。
神神而咒不加灵。
玄德交被民荷冥祐。
恢恢六合。
成吉祥之宅。
洋洋大晋。
为元亨之宇。
常无为而万物归宗。
执大象而天下自往。
国典刑杀则有司存焉。
若生而非惠则赏者自得。
戮而非怒则罚者自刑。
弘公器以厌神意。
提铨衡以极冥量。
所谓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
贫道野逸东山与世异荣。
菜蔬长阜漱流清壑。
褴缕毕世绝窥皇阶。
不悟乾光曲曜猥被蓬荜。
频奉明诏使诣上京。
进退惟谷不知所厝。
自到天道屡蒙引见。
优以宾礼策以微言。
每愧才不拔滞理无拘新。
不足对扬玄模允塞视听。
踧踖侍人流汗位席。
曩四翁赴汉于木蕃魏。
皆出处有时默语适会。
今德非昔人。
动静乖哀。
游魂禁省。
鼓言帝侧。
将困非据何能有为。
且岁月僶俛感若斯之叹。
况复同志索居综习辽落。
延首东顾孰能无怀。
上愿陛下时蒙放遣归之林薄。
以鸟养鸟所荷为优。
谨露板以闻申其愚管。
裹粮望路伏待慈诏。
诏即许焉资给发遣事事丰厚。
一时名流并饯离于征虏蔡子叔前至近遁而坐。
谢万石后至值蔡暂起。
谢便移就其处。
蔡还合褥举谢掷地。
谢不以介意。
其为时贤所慕如此。
既而收迹剡山毕命林泽。
人尝有遗遁马者。
遁爱而养之。
时或有讥之者。
遁曰。
爱其神骏聊复畜耳。
后有饷鹤者。
遁谓鹤曰。
尔冲天之物。
宁为耳目之玩乎遂放之。
遁幼时尝与师共论物类。
谓鸡卵生用未足为杀。
师不能屈。
师寻亡。
忽见形投卵于地。
㲉破雏行。
顷之俱灭。
遁乃感悟。
由是蔬食终身。
遁先经馀姚坞山中住。
至于名辰犹还坞中。
或问其意。
答云。
谢安在昔数来见辄移旬日。
今触情举目莫不兴想。
后病甚。
移还坞中。
以晋太和元年闰四月四日终于所住。
春秋五十有三。
即窆于坞中。
厥冢存焉。
或云终剡。
未详。
郤超为之序传袁宏为之铭赞。
周昙宝为之作诔。
孙绰道贤论以遁方向子期。
论云。
支遁向秀雅尚庄老。
二子异时风好玄同矣。
又喻道论云。
支道林者。
识清体顺而不对于物。
玄道冲济与神情同任。
此远流之所以归宗。
悠悠者所以未悟也。
后高士戴逵行经遁墓。
乃叹曰。
德音未远而拱木已繁。
冀神理绵绵不与气运俱尽耳。
遁有同学法虔。
精理入神先遁亡。
遁叹曰。
昔匠石废斥于郢人。
牙生辍弦于钟子。
推己求人良不虚矣宝契既潜发言莫赏。
中心蕴结余其亡矣。
乃著切悟章。
临亡成之。
落笔而卒。
凡遁所著文翰。
集有十卷。
盛行于世。
时东土复有竺法仰者。
慧解致闻。
为王坦之所重。
亡后犹见形。
诣王勖以行业焉。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一
明感。
本姓朱。
高平人也。
世奉大法经。
为虏贼所获。
欲以为妻。
备加苦楚。
誓不受辱。
谪使牧羊经历十载。
怀归转笃反途莫由。
常念三宝兼愿出家。
忽遇一比丘就请五戒。
仍以观世音经授之。
因得习诵昼夜不休。
愿得还家立五层塔。
不胜忧念逃走东行。
初不识路昼夜兼涉。
径入一山见有斑虎。
去之数步初甚恐懅小却意定心愿逾至。
遂随虎而行。
积日弥旬得达青州。
将入村落虎便不见。
至州复为明伯连所虏。
音问至家夫儿迎赎。
家人拘制其志未谐苦身。
勤精三年。
乃遂专笃禅行戒品无𮘧。
脱有小犯辄累晨忏悔要见瑞相然后乃休。
或见雨花。
或闻空声。
或睹佛像。
或夜善梦。
年及桑榆操行弥峻江北子女师奉如归。
晋永和四年春与慧湛等十人。
济江诣司空公何充
一见甚敬重于时京师未有尼寺。
以别宅。
为之立寺。
问感曰。
当何名之。
答曰。
大晋四部今日始备。
檀越所建皆造福业。
可名曰建福寺。
公从之矣。
后遇疾少时便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22—344 【介绍】: 即司马岳。
东晋皇帝,字世同。
成帝弟。
成帝咸和元年封吴王,明年徙封琅邪王。
累迁侍中、司徒。
成帝死,继立,委政于庾冰、何充
在位二年。
全晋文·卷十
帝讳岳,字世同,成帝同母弟。咸和元年封吴王,二年徙封琅邪王。咸康八年六月即位,明年改元建元。在位二年,谥曰康皇帝。
共 2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