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曾国荃

相关人物:共 24 位
共 2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湘雅摭残
刘鉴,字慧叔,亦湘乡曾忠襄媳,菱生观察母。
著有《分绿窗集》,赵芷孙序谓集中各体,皆赡逸温雅,并举其佳句如《暮春杂感》云:“冰蚕老去丝犹在,梁燕重栖梦已非。
钗影临窗欹玉燕,篆烟如水冷金猊。
新愁别苑悲花落,旧恨离亭怅鸟啼。
”《和菊生再侄》云:“武昌春到江鱼美,衡岳霜清旅雁征。
”《与重伯侄话江宁近事》云:“名心早为迍邅减,胜地回怜少小过。
”置之吴宫詹集中,殆莫能辨,故题辞有“百年文献余彤史,一代宗风属绛纱”之句,其推服如此。

人物简介

简介
字华生,又字凝真,号冰蟾子,江苏华亭人。
叔纯女,曹焜室。
工诗词,善绘事。
著有《忘忧草》、《采石篇》、《风兰独啸》三集。
其子重、媳李至燕、孙女鉴冰等皆能诗。
熊登武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湖南人。
从鲍超、曾国荃军,积功授提督。
以攻占天京,予云骑尉世职。
善谋划,诸将称为军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93—1867 【介绍】: 清广东花县人,原名俊,以字行,改字龠门,号儒斋。道光十二年进士。授编修。任御史时曾疏劾鸦片战争败将奕山。累擢至湖南巡抚。咸丰元年,守长沙拒太平军达八十余日,城卒不陷。后赞助曾国藩编练乡勇。咸丰末,任四川总督,镇压蓝大顺等起事。同治二年,在大渡河边击败太平军,杀害石达开及其部属。卒于四川,谥文忠。有《骆文忠公奏议》。
维基
骆秉章(1793年—1867年),原名俊,37岁时改名秉章,字吁门,号儒斋,广东广州府花县人,清后期政治家、军事家、儒生、文学家、书法家、湘军将领,官至封疆大吏、太子太保、四川总督,谥“文忠”。
骆秉章父珝元,号诚斋。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三月十八日,骆秉章出生于广东省花县炭步镇华岭村。
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进士,其座师为穆彰阿,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道光二十年(1840年),受命稽察吏部银库,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任湖北按察使、道光三十年(1850年)由贵州布政使升任湖南巡抚。
咸丰二年(1852年)夏,太平军入湖南,骆秉章率清兵拼死抵抗,并令用炮轰击,其事未平,被革职留任。
后以守长沙有功(太平军围攻八十馀日不能克)而复职。
咸丰三年(1853年)支持曾国藩办团练,又聘左宗棠为幕僚,事无巨细,皆听之,左宗棠说:“所计画无不立从。
一切公文,画诺而已,绝不检校。
”一时传为佳话。
咸丰五年(1855),太平军攻克武昌,湖北巡抚胡林翼向骆秉章求救。
骆秉章派鲍超赴湖北,以彭玉麟继其后。
咸丰六年(1856),曾国藩告戒其弟曾国荃要“一听骆中丞、左季兄之命,敕东则东,敕西则西!
”潘祖荫曾言:“楚军之得力,由于骆秉章之调度有方,实由于左宗棠之运筹决胜”。
咸丰十一年(1861年)任四川总督,镇压云南蓝朝鼎领导的起义势力,解绵州之围,杀四万余人。
赏加太子少保衔。
同治元年(1862年),骆秉章派重兵拢子守大渡河,断石达开后路,石达开被围于安顺场,不忍全军饿死,写信给骆秉章,希望“宥我将士,请免诛戮”。
骆佯称答应,后将石达开俘虏,解至成都凌迟处死。
同治四年(1865年),有眼病,力疾视事。
同治六年(1867年)被任命为协办大学士、四川总督,不久旧病复发,死于任所。
追赠为太子太傅,谥号“文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63 【介绍】: 又名云官。
清湖北人,咸丰四年入太平军。
后隶李秀成,累迁为主将,封纳王。
从克丹阳、常州、苏州,攻上海。
同治元年,与谭绍光逼上海;又与黄文金围松江,攻上海失利后退苏州,从援天京,攻雨花台曾国荃军营。
苏州被围时,勾结清军,刺死谭绍光,献城投降。
仍为李鸿章所杀。
陈德风 朝代:清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64 【介绍】: 名又作得风、得松。
清末广西浔州人。
入太平军。
咸丰三年为北殿承宣官。
十四年谋叛,通款于围城之曾国荃,事泄,为洪仁发逮捕,李秀成贿赂有关人员,保留其命。
天京失陷,为湘军所俘,被杀。
朱南桂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66 【介绍】: 清湖南长沙人。
咸丰同治间先后从罗泽南、曾国荃镇压太平军,围攻天京时先破神策门。
官至归德镇总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70 【介绍】: 清浙江山阴人,字竹崖。道光十三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任永平知府、顺天府尹、陕西巡抚等。咸丰八年,在直隶总督任上,以英法联军陷大沽炮台,夺官戍军台。后复起用,历陕西、山东巡抚,署湖广总督。还京,至刑部尚书。卒谥端恪。
维基
谭廷襄(?
—1870年),字竹厓,浙江山阴人,同进士出身。
道光十三年(1833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刑部主事,再迁郎中。
历官直隶永平府知府,保定府知府、顺天府尹、刑部侍郎。
咸丰六年(1856年)出为陕西巡抚。
咸丰七年(1857年)署直隶总督。
咸丰八年(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军攻佔大沽炮台,进军天津。
中英签订《天津条约》。
因钦差大臣僧格林沁参劾,谭廷襄被革职遣戍军台。
咸丰九年(1859年)以三品顶戴署陕西巡抚。
时值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款议未定,恭亲王奕䜣、文祥等奏请咸丰皇帝西巡,遭谭廷襄与陕甘总督乐斌上疏反对。
咸丰十一年(1861年)授山东巡抚。
山东诸郡县群盗蜂起,捻军自安徽入山东,幅军、长枪会、白莲教等同时反清。
僧格林沁大军驻山东督剿,谭廷襄率兵出省协助,并督各郡县团练防剿。
同治元年(1862年)兼署河东河道总督。
同治三年(1864年)入为刑部左侍郎,历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户部左侍郎等职。
同治五年(1866年)湖北巡抚曾国荃疏劾湖广总督官文贪庸骄蹇,官文罢职,令廷襄署湖广总督。
同治六年(1867年)回京,署吏部侍郎,迁左都御史。
再迁刑部尚书,兼署吏部。
同治九年(1870年)卒,赠太子少保,谥端恪。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11—1872 【介绍】: 清湖南湘乡人。
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
道光十八年进士。
授检讨,累擢为礼部侍郎。
咸丰初在籍奉命帮办团练,旋编为湘军。
四年,湘军出战。
发布《讨粤匪檄》。
数年间,攻占武汉、九江等重镇。
十年,江南大营再溃,太平军东取苏、常。
清廷乃授为钦差大臣、两江总督。
十一年,占安庆。
穆宗即位,西太后主政,复命节制苏、皖、浙、赣四省军务。
曾国荃攻天京,左宗棠入浙,李鸿章练淮军自上海攻苏、常,皆受成于国藩。
同治三年,以湘军破天京,加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
后复督兵战捻军,无功。
与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局;从容闳之议,选派首批学生留美。
七年,以武英殿大学士任直隶总督。
九年,办天津教案交涉,畏法国强盛,杀十七人,遣戍官吏,以求妥协。
旋还任两江,卒于官。
谥文正。
论学谓义理、考据、词章缺一不可。
所选《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颇行于世。
有《曾文正公家书》、《曾文正公全集》。
晚晴簃诗汇·卷一四二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湘乡人。道光戊戌进士,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封一等毅勇侯。赠太傅,谥文正。有《求阙斋诗集》。
词学图录
曾国藩(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人。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者。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宗法桐城而有变化发展,选编《经史百家杂钞》以为文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其文风影响。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调》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总名《曾文正公全集》。
维基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
生于清朝长沙府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谱名传豫,宗圣曾子七十世孙(系出曾氏南宗),晚清时期的重臣、名臣和功臣,湘军创始人和领袖,也是中国近代重要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书法家、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外交家、实业家、改革家、儒生,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晚清另一重臣李鸿章有师徒关系。
道光进士,曾任四川乡试正考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擢礼部右侍郎、历署兵、吏部侍郎。
1852年奉旨组办湘军,以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其所创立的湘军更成为晚清的依傍,曾国藩亦因此地位大幅上升,成为汉臣之首,同时亦扩大了地方权力,其门生朋友更遍布天下,势力幅及整个官场。
1860年8月,授曾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寻加太子太保,封一等侯爵,翌年开始曾国藩支持恭亲王奕䜣主持的洋务运动,大力支持地方兴办实业,提倡以平等外交方式对待洋人,从而成为慈禧太后的重臣。
1871年奉旨处理「天津教案」,但因与洋人委服而遭到天下唾骂,甚至被讽为「曾国贼」,因此积劳成疾,结果于翌年3月病死南京,享年61岁,谥文正。
曾国藩与徒弟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
有《曾文正公全集》。
1864年7月,曾国藩和曾国荃率湘军攻破当时的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市)后屠城,死伤无数。
南京百姓至今仍以“曾剃头”、“曾屠户”等词称呼曾国藩、曾国荃兄弟。
又有一说,“曾剃头”此一外号来自曾国藩治军极严,小过即斩,号称「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中国近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蒋中正和毛泽东高度评价过曾国藩。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曾说“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
博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进惧倾记。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即使在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中正对曾国藩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
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12—1861 【介绍】: 清湖南益阳人,字贶生,号润芝,亦作润之、咏芝。
道光十六年进士。
道光末署贵州镇远知府,镇压苗民及李元发起事。
咸丰四年,以道员率勇由湘入鄂,进攻太平军。
在鄂历按察使、布政使,署巡抚。
六年,攻克武昌,实授巡抚。
后派遣湘军李续宾等部进攻赣、皖。
三河败后,仍支援曾国藩、曾国荃兄弟进攻安庆。
林翼在鄂定厘金,通盐运,多方筹饷,为湘军后盾。
十一年,在太湖县前线,督攻安庆,因陈玉成军西进,回援武昌,安庆之围不撤。
是年八月,湘军破安庆,曾国藩奏捷,推林翼为首功。
世亦并称二人为曾胡。
同月,以久病在武昌咯血死。
谥文忠。
有《胡文忠公遗书》。
黄鹤楼志·人物篇
胡林翼(1812—1861) 清代官员。字贶生,亦字润芝,湖南长沙府益阳人。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授编修,历任安顺、镇远、黎平知府及贵东道、四川按察使,官至湖北巡抚,抚鄂达七年之久,直至去世。与曾国藩、彭玉麟、左宗棠并称为“同治中兴四大名臣”。同治十年(1871)经总督李瀚章和巡抚郭柏荫奏请得旨后,于黄鹤楼后建立“官胡二公祠”奉祀官文、胡林翼。胡林翼有题黄鹤楼联:“黄鹤飞去且飞去,白云可留不可留。”
维基
胡林翼(1812年7月14日—1861年9月30日),字贶生,号润之,湖南长沙府益阳(今益阳市赫山区)人,晚清中兴名臣、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军事家,是湘军前身湘勇重要首领。
道光丙申进士,官至湖北巡抚。
祖父胡显韶,为诸生;父亲胡达源,任翰林院侍讲。
胡林翼生于嘉庆十七年六月初六日酉时,少时风流无赖,然天资聪颖,“笃嗜《史记》、《汉书》、《左氏传》、《资治通鉴》既中外舆图地志,山川危塞、兵政机要,探讨尤力。
”道光十年(1831年)在桃花江陶氏别墅娶两江总督陶澍之女陶静娟,婚后仍流连于秦淮河畔,陶澍说:“润之之才,他日勤劳将十倍于我,后此将无暇行乐,此时姑纵之。
”道光十六年(1836年)24岁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
先后充任会试同考官、江南乡试副考官(文庆任主考官),道光廿年(1840)因江南乡试安徽录取人数超额事降一级(从七品)调用(文庆遭革职)。
期间岳父陶澍去世,后父丧丁忧去职,长达七年,服阙后,捐纳内阁中书。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以知府分发贵州, 历任安顺、镇远、黎平知府及贵东道,“励志政事,军兴而后益以名节厉世,颇似信国少保”。
在任强化团练、保甲,镇压黄平、台拱、清江、天柱等地苗族起义和湖南李沅发起义,后总结战争经验编成了《胡氏兵法》。
太平军西征,湖北成为主战场,胡时任安顺知府,曾国藩推荐其襄助湖广总督吴文熔,咸丰四年(1854年)春,擢贵东道。
出黔抗击太平军,胡率600名贵州练勇奔赴湖北战场,无奈尚未抵达武昌,吴已兵败自杀;7月,升四川按察使,仍驻防岳州;9月调湖北按察使,赴援九江。
1855年3月,升湖北布政使,率大军回援武昌;4月,武昌失守,前三任湖北巡抚皆于任内阵亡,或被太平军逼迫自尽,武昌失守,至胡就任后才反败为胜守住武昌,并二度派兵拯救初用兵不知军的曾国藩部,奉诏署湖北巡抚,负责南岸军事,与曾国藩策划围攻武昌。
领清军与太平军激战,三夺武昌,次年12月,第四场争夺战清才收复破武昌城,授胡湖北巡抚。
咸丰七年(1857年),击溃陈玉成部,次年五月攻佔九江,不久合围安庆;十一月,主力李续宾部在“三河之战”全军覆没,其势遂受挫。
咸丰九年(1859年),与曾国藩分兵四路进攻安徽。
咸丰十一年(1861年)春,太平军攻入湖北,胡林翼率部回援,八月曾国荃攻下安庆,时皇帝咸丰病逝,胡闻讯大恸致病情加重,八月二十六日亥时,胡林翼在武昌病卒。
胡与正房陶静娟生有一女胡端仪,咸丰三年(1853)五月嫁监察御史周开铭。
共 2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