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施是式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44—1729 【介绍】: 清浙江慈溪人,字殷玉。康熙五十四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时年逾七十。工诗文。有《复古堂集》、《横山诗文集》、《玉湖诗综》、《明史·崇祯长编》。
晚晴簃诗汇·卷五十九
裘琏,字殷玉,慈溪人。康熙乙未进士,改庶吉士。有《横山集》。
维基
裘琏(1644年—1730年),字殷玉,号蔗村,又号废莪子,学者称横山先生,浙江慈溪人,清朝剧作家、方志学者,同进士出身。
裘琏于科场失意多年。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曾参与编纂《大清一统志》,主纂《三楚志》。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中乙未科同进士,已年逾古稀。
授翰林院庶吉士,不久乞归。
年轻时曾创作《拟张良招四皓书》,有“欲定太子,莫若翼太子;欲翼太子,莫若贤太子”、“先生一出而太子可安,天下可定”等对白,为当时广为传诵。
雍正七年(1729年)有人告发《拟张良招四皓书》是裘琏替废太子允礽出谋划策所作,当时八十五岁高龄的裘琏因此被捕,次年六月死于北京狱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77—1853 【介绍】: 清江苏娄县人,字春木,一字子寿,号樗寮。监生。在京师与洪亮吉、张问陶等唱和,有诗名。后受学姚鼐,以古文名。曾主讲荆南、景吴书院。工画墨竹。有《通艺阁诗录》、《晚学斋文录》、《樗寮文续稿》。又辑《清文录》。
晚晴簃诗汇·卷一二三
姚椿,字子寿,号春木,娄县人。监生,举孝廉方正。有《通艺阁集》。
船山诗草·序
尔来作者,彫文织采,终朝点缀,文章殆同书抄,体裁绮密,便称才子,但自然英旨,罕值其人。张公,名家子,有殊才。仗气爱奇,自致远大,人实贫羸而文采高丽。推其文体,不避危仄,皆由直寻。善自发诗端,感荡心灵,动无虚散,因物喻志,怀寄不浅,甚有悲凉之句,又巧构形似之言,无雕虫之功,而韵入歌唱,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至乎吟咏性情,羌无故实,言在耳目之内,寓目辄书,使人忘其鄙近。然奇章秀句,良有凿裁,得景阳之諔诡,含茂先之靡漫,虽复千篇,犹一体耳。尝谓余曰:「我诗有生气,譬应变将略,讵出经史?纵有乖文体,亦能自迥出。」余谓文制,理过乎辞,精而难晓,此意锐而才弱也。动辄用事,拘挛补衲,伤其真美,有芜漫之累矣。所以诗不得奇,殆均博弈。夫属词比事,但令清浊通流而鲜明紧健,斯为足矣。陈思赠弟,阮籍咏怀,谢客山泉,王微风月,季鹰黄华之唱,陶公咏贫之制,亦何以加焉?嵘今所录,如流风回雪,似落花依草,一句一字,赏心流亮。每观其文,幽居靡闷,欣欣不倦,请寄知者尔。乾隆壬子花朝,集钟嵘《诗品》序,遂宁灵泉寺僧道嵘。
船山诗草·自叙
自十五岁乾隆戊戌年始,至四十岁嘉庆癸亥年止,共二十六年,得诗三千五百五十二首,删存一千七百四十六首,分为十五卷。其甲子四十以后诗,另卷附后,观存者之有不必存,知删者之有不应删矣。惬心之事,难哉。嘉庆戊辰冬日,船山记,时年四十有五。
船山诗草补遗·序
余未及冠,居里门,为博士弟子,与二三同志学为诗歌。
客有自京师来者,盛称翰林检讨张船山先生之诗,见示一二篇,余读之飘飘有仙气,心窃爱慕之。
又数年,有以先生《宝鸡道中题壁》诗抄示者,余始骇然以惊。
见其跋涉关河,崎岖戎马,欲歌欲泣,情见乎辞,以为太白、少陵复出也。
又数年而先生解组侨寓吴门,余以南北奔驰,留京师者十年,恨未之见。
及丁丑旋里,而先生归道山矣。
然所作诗业已刊行,悬书林不胫而走。
余乃购得而尽读之,则见其诗空灵缥缈,感慨跌荡,脱尽古人窠臼,自成一家。
如万斛泉源,随地涌出,洵乎天才亮特,非学力所能到也。
然所刊诗,先生手自删定,而叙中所言多至三千馀篇,存者仅千馀篇。
余平日所见,如所作《分龙行》七言古风及《赠姚春木上舍》五言律数首,集中不载,意集外之诗,必有佳作弗得见者焉。
先生所自言存有不应存,删有不应删者,其信然乎?
余以亏累被劾,匏系皖城,赖笔墨消遣,而陈君驭珊频来视余,閒与谈艺。
先生其乡人也,因言先生之诗不主故常,空诸依傍,句句出人之意外,语语入人之意中,心灵笔妙,为人所难及。
尚有未刻之诗十五六卷,在其犹子张君立轩处,传作尚多,可取以观。
余闻之不禁狂喜。
翼日,果偕立轩挟诗以来,请于余日:「此先叔父删剩之诗也,命藏于家,弗灾枣梨。
而吾乡诸耆宿咸以为可传,愿代为决择,序而传之。
」余惟先生之诗,如波斯宝藏,珊瑚木难、明珠翠羽充牣于中,而富商大贾往往不自宝重,及寒俭之家得其一二,方且誇耀于人,诧为希有,一旦委而弃之,不深可惜哉!
爰择其词之名隽及有关风教者,复得四百馀篇以授立轩,谓之补遗。
余不足以序先生之诗,而有不能已于言者,以道其平日爱慕如此也。
道光二十有九年岁次己酉十月朔,梁溪后学顾翰蒹塘氏谨撰。
船山诗草·跋
船山先生名噪海内,所刻《诗草》二十卷,久已家置一编矣。顾其诗乃先生手定,割爱颇多,往往有脍炙人口之作而集转不载,读者不能无遗珠之叹。余与先生皆蜀人,慕先生之风,窃欲搜其原稿,为之补刊,而有志未逮。今年春,先生犹子立轩自蜀来皖,相遇于旅邸。启其箧,得先生未刻遗稿,喜不自胜,因谋为重梓。而同乡官皖中者,时有毛丹云、文钟山、余方屏、李雨亭、周笏山、林辛柏诸君,复各出廉俸以襄厥成。爰倩顾君蒹塘选为六卷,弁以序言,付诸剞劂。其助为校勘者,则又先生族人张君春衢与其弟仲昭也。道光己酉嘉平月,涪陵后学陈葆森谨跋。 (录入:顾青翎 校对:周沛)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十一
释觉贤,字妙胜,姓曹氏。
母氏梁,梦僧入室趺坐,寤而生子。
儿时嘻戏,即陈佛事。
年十二,落绀旌阳楠木院礼常为师,从塾师读闻讲《中庸》天命性道章旨,悉心体会,颇有所省。
每日晡时,从塾返院,皆有定晷。
独此向暮,不见其归,常甚怪之,使人觅得,出数里外。
常诘其故,且谓:“熟路日行,何至迷失?
”贤言:“方聆性道,未契旨归,心有所在,循涂而走,竟忘南北。
”常师由此奇之。
尝诵《金刚经》至“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必反覆数四,若别有悟入者。
常师闻之曰:“此不凡器也。
”清嘉庆癸酉,受戒于宝光继彰。
由是力涉经论,兼穷教外别传心印。
丙子南游,谒江天寺志学,偕至馀杭,跋山涉水,渴饮饥餐。
忽有所得,求證于志,志欲扩其知识,不囿一隅,乃曰:“今天宁之恒赞、圆明之真月、高旻之方聚,皆有道者也,汝盍往参之。
”贤如其言,往还三寺,勤劬数载,互相启发,尽闻法要。
癸未归蜀,奉养慈亲,药鼎汤垆,备极劳瘁。
及母寿告终,补藏讽经于开元寺,欲资冥福,冀得超登。
忽忽三年,更下江天,与志学诸耆宿,往复议论,则超然尘𡎌之外矣。
复至宝光寺,有经楼而无藏经,人多惜之。
贤与州人李祖德善,劝其资助,得数千金,携之北上。
未几,橐载数十箧以归,赞叹之声,彻于远近。
会月耀勌劳,方思退处,以席让贤,遂主宝光。
尽心诱掖,凡所造请,先后接踵,达二千馀人。
病者药之,寒者衣之,望风投止,僧至如归。
戊戌,建莲社堂,创普同塔,养生送死,各得其所。
戊申,筑藏经楼,崇高五丈,规制闳廓,更东造问本堂,西营静照亭,以翼辅之。
己酉,修罗汉堂。
咸丰五年戊午,重新佛殿,高壮称经楼,于是殿堂楼阁,碍日凌云,比美江南。
而贤亦老矣,是秋九月九日示寂。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卢青山,字未老,网名碰壁斋主。生于1968年。湖南岳阳人。后流寓岭表。
安归集·序
予少不量力,强自操觚,说部之馀,亦涉吟咏。
迨今而立,颓然才尽,乃理董旧稿,编为二集。
年光水逝,往事舟沉,影响之存,亦聊慰鸿爪之思耳。
昔项莲生序其词曰:“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生之可遣,事遂非无益矣。
苟能沉酣楮墨,雕篆龙虫,心有所归,老不知至,不大佳事乎。
虽然,人生事大,文字禅终非毕竟归。
予自志学以来,未尝不左右以顾,上下而求,然黄黑其丝,南北其途,毕竟之归,终竟缥缈无所。
此心飘摇,将安所托。
毕竟无归,文字遂真无益矣;况今并文字亦不复能为乎。
渊明诗云:“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每常诵此,灼然有锥心之痛;又诵采薇诗:“黄唐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复不能无同声之叹。
故予稿虽分二集,总冒一名,曰“安归集。
” 谓予之诗,安归之心也,凡一切言,无益之事也;犹将归为诗集,始安其心,甚且益以序言,郑重其事。
斯不亦大可笑乎。
人生百端,自内而感之,靡不可悲,自外而观之,又复可笑,固不止诗之一事、予之一身为然也。
因书数语,聊以自悲、自嘲。
或有见者,亦将兴悲而助嘲乎。
碰壁斋主书于一九九九年 按:一九九九年予集旧作为《壁下诗》、《壁下词》,是当时所为序也。
时序虽迁,予心未改,虽续有所作,不出其外。
故径挪旧日之文,聊为新刊之弁。
又,此刊所收,起自八六年,止于零八年,都为六种。
凡旧稿犹存者,虽病梅恶竹,概不芟夷。
腾笑遗讥,知所不免。
盖欲存鸿爪于雪泥,遂不能不忘文章之工拙耳。
碰壁斋主记于零九年。
安归集·篇首
予虽作诗甚众,实非当行之家。才本粗拙,性尤疏阔,律失意乖,已懒于推究;况炼字琢句,难于吹毛捉虱者乎。以故所作大悉粗率,恒自谓顺口一溜而已。用韵尤凑杂,大体本于词韵,其方言不别、今音可用者,亦从其葫芦泛滥;外物如流,中怀如炙,急就成章,殆等于拉郎作配,猝不遑问其家世来历矣。百病丛生,政不止此。且予学养至荒陋,循古以入,步趋有节,不能守某大家之垒;心境又多变,沿情而往,散漫无端,复未足自成偏裨之队。所谓蹩躠而行,进退失据者。虽然,予于效古创新二论,实亦窃有微词。其说虽背道而驰,实殊途同归,皆与人为奴,置阱自陷,徒阉割其性灵,束缚其笔墨,使不能直指其在我者;欲其切实如分,模心写迹,则杳乎远矣。无已,其惟忘乎。古乎今乎,人乎我乎,一切忘之。搦管临纸之际,直赴当下所感,则其于本我初心,不中不远乎。又当代诸公,率多以爱国诗史为专职;予自顾胸襟尘下,爱国之诗,惭不敢染指焉。 碰壁斋主书于一九九九年
死亡集·序
莼鲈兄见拙作多用坟字,曰不祥。忆予弱冠尝作小文,略谓:凡人悦生而恶死,哲人不悦生不恶死;凡人之感,虽朴实而不免卑庸,哲人之见,极高明而进乎誇诞;反躬自省,谓予何求,悦生而不恶死而已已。韩子曰:“浮生虽多涂,趋死唯一轨。”生之浮也终焉有限,死之趋也必然有至。予虽不能闻死心喜,亦何至谈死色变邪。学俭兄见予近作《蝶恋花 秋夜》,斥之曰:“死生等閒事尔,安值如许张致”。虽受其教,窃亦有辞焉。哲人张静安所谓“天眼、自然之眼”,超其外而俯视之,死生固等閒事。然哲人虽哲,其人犹人,哲学虽可通观于死外,人身尚固执于生内;是故处其中而感受之,则死生犹然死生也。苟处死生之际,其心其感,果尔等閒,此已大非等閒事矣。禅宗尚矣,而屡曰:“死生事大。”渊明达观矣,其语云:“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此言高超,然为其识见与夫向往也。迨至尽时,既以文自祭,复为诗自挽,考其事、味其语、审其心,犹惘惘依依,如不胜其去后之思者。果欲等閒之,则必以超其外之识见,涵化处其中之感受,积而愈往,始可言成,岂惟识见之可了邪。科以予之哲学,则必曰,持彼超乎因果之认识,以浸蚀此制乎因果之心性。然毕其全功者,予陋于闻,不知古今有此几人,复不知人间有无其人;渊明之境,予已仰之弥高矣。死固无可避趋,求其差能涵化尔。思考、冥想、观照乃至书写之,是即涵化之一法也。自惟幼与死邻,少遭死别,巨痛舂胸,欲安其心,势不能不亦稍事乎此。至其效若何,则未临死所,不必预言,否则空话而已。 惭予才尽,岁暮理稿,所作既少且劣,而与死相涉者三居其一,乃因二兄之言,即以死亡名集。苟有馀暇,或可翻搜旧制,剔出相类之作,以为此集之副。谚云:“言鬼招鬼,”果有死神,闻予之诗与序,或将翩翩而来降邪。果其来也,予将与之把臂把盏,共披此卷,更相论讨,斯不亦人生之大快事乎,抑亦人死之大快事也。 碰壁斋主记于二零零一年
死亡集·附录
二零零零年予几于搁笔。理稿时检得断纸三张,有诗数首,或标二零零零年,或则不知甚时残物,又忆得岳飞一首,并存于此。碰壁斋记。
退万集·序
网诗日盛,诸君日进,唯碰壁日退。老子曰:不敢进一而退万,碰壁其庶几乎。即以名集,用自赏焉。碰壁斋主记。
异乡集·序
异乡者何,不在其本乡也。其人不在,其心亦不在也。苟心之在也,异地尽可为故国。苟心之不在也,故土亦何以异乎他方。今我人则已,我心果不在也。我心之终不在也,则宙宇之茫茫,亦何莫非其异乡。斯以名集乎,名吾心尔。碰壁斋醉书于零九年三月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