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托庸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苏太仓人,字台臣。岁贡生。有《白溇文集》。
清诗别裁集
字台臣,江南太仓人。
岁贡生。
著有《白溇集》。
○白溇先生孝友诚悫,在名场五十年,终老不遇,而中心坦如,所养可知也。
诗学亲承梅村祭酒指授,故吐辞渊雅,无志微噍杀之音。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汪修武,字圣昭,江都籍歙县人,康熙诸生,著《双瞻园诗集》。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书玉,字宜洁,姓唐氏,武进人也。
母㝱月入怀,感之而生。
幼时嬉戏,便陈盂钵。
长习举业,颇通儒术。
一日听邻寺僧诵《大乘行愿品经》,质问义趣,豁然领解,遂发愿辞家,诣京江嘉山从自谦𩮜度。
服勤既久,赴金陵华山受具于见月,供侍巾瓶,兼究律部。
康熙癸亥,与定庵偕赴昭庆,临坛演戒。
定庵还山,玉遂驻锡兹刹。
昭庆寺者,唐道宣之所创立也。
寺有戒坛,宋允堪之所开始也,屡遭兵燹,遗址犹存。
明季,三昧自华山来倡道,新徒四众景从,既而嗣音寞落,坛久尘封。
玉至,而法轮重扶,躬履诚悫,寒必露顶,午不加餐,每岁春冬两期弘戒,四方缁白,闻风翕集,主持三十八载,戒具者万馀人。
庚辰之岁,寺烬于火,次第建造,轮奂更新。
然自壬辰讫于己亥,八年之中,不遣一僧募化,而鹤俸清分,凤钗蠲助,纷纭辐凑,曾无匮竭,愿力所致,卒竟斯业,殿宇门垣,山寮园房,塔院神像,靡不光辉。
成功之日,廷颁龙藏,供诸名胜,照耀湖山,福贶神庥,交驩备致。
以康熙辛丑十一月十四日示疾,说偈坐定而化。
寿七十七,腊五十六。
著有《梵网初津》、《羯磨仪式》、《沙弥述义》、《香乳记》、《二部僧授戒》、《兰盆合释》、《忏悔文解》、《宾主序解》诸书。
门人为之建塔寺院南屏,隆树赞曰:“儒之所贵,明德中庸。
释之所重,三学为宗。
世邈人遥,孰执厥中。
乃有人焉,玉器雪融。
万行圆修,三宝兼宏。
善德光明,高逾玄穹。
垂教千古,罔知其终。
昊天不吊,颓厥天峰。
瞻仰道迹,浩淼难穷。
令我怀想,碧水苍松。”
释悟先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八
释悟先,字省一。
姓高氏,江都人。
世为农家,故省一生而诚悫,不染浮习。
年十二,执母亲哀毁不已,念母死何归,人言佛法可冀超登,因有出世志。
以父在,当力养,不果。
行及父没,始投天峰寺薙染,复受具于扬州天宁。
尝谓“出家祈登上果,今求修持之门,乃无知者。
”久之,始闻净土之学于焦山僧,辄自立课程,专志持名不辍。
又数年,复有告以刻期求證念佛三昧者,省一闻之喜曰:“必如此乃称圆顿,不然郁郁毕世奚为也。
”遂发愿闭关念佛,百二十日,期现證三昧,已入关,妄念纷乘,波谲澜翻,屡澄不止,期已满,无所得,乃大憾。
规再入誓,必得乃已。
又数年复掩关于扬州,初念时,杂鹜如故,至五十日犹未已,复大戚弥加,恳挚如是者二十馀日,返观心境,觉情识破坏,妄心渐息。
又久之,觉妄念之扰,日不过三五至,即见阿弥陀佛卓立空际,金容炳然,庄严微妙,不可名状,欢忻礼拜,私自付度:“佛已在前,涕唾欠伸皆不敬,奈何?
”已而洒然曰:“父母于子,犹不以污秽为嫌,况佛乎?
”由是猛勇精进,持诵益虔。
又久之,心境廓然,皎如皓月凌空,善恶胥蠲,细微尽泯,万念激清,纤尘不染,动静如一,心口之际,惟有佛名,至是神气倍充,不复卧寐,亦忘饥渴,食至则食,略无所苦,所居之室,墙壁皆虚,一望直达,光明洞彻。
诸佛菩萨,充满大空,金地莲池,七实行树,宫室楼台,多不胜数,所行坐处,境界如一。
不别昼夜,晖丽无间,其超胜博富多净土经所未及。
一日方持诵间,见前有宝莲花二,花上天人貌与诸菩萨同,而神似其父母,才一注视,其人已绥步至前,谛视之,果母也。
辗然语之曰:“汝以我故,发心出家。
汝今證道,我与汝父,亦以汝故,得生净土。
今奉佛饬,特来慰汝。
”省一方起立,母止之曰:“佛正在前,不以我故,扰汝定力,汝志已慰,他日净土,好相见也。
”言已遂隐,再视宝莲,即大地众华,披拂相似,迷不知处矣。
自證三昧后,心中净境,不变不退,直至出关,心境寂然,浑忘久暂。
虽逾百日,视若兼旬。
年才三十,證道如斯。
然终日诵佛,至老不倦,故眉发俱自,而颜色温润,状貌嶷然。
有参谒者,惟语以入道缘起,及所證境界,或以禅教为问,则谢不知,其诚实如此。
尝主天宁法席,未几辞去。
光绪十一年四月初六日,寂于丹徒竹林寺,塔于夹山青龙麓,世寿七十有四,法腊五十有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18—1866 【介绍】: 清江苏长洲人,字韬叔。诸生。三与乡试,皆不第。出为幕友,历山东、福建等省。在京师得亲戚资助,捐得浙江候补县丞。咸丰十年,奔走避兵,自杭而苏,又自苏而浙,再至福建,忧愤而死。诗宗宋人,多危苦之言。有《伏敌堂诗录》。
晚晴簃诗汇·卷一五九
江湜,字韬叔,长洲人。诸生,浙江候补,从九品。有《伏敔堂诗录》。
伏敔堂诗录·自序
忆束发受书之日,先君举藏书见付,辍举业读之。十馀年间,于学无不窥,然迄无成;独词章稍有心悟,而于诗学之尤力。道光癸卯,年二十六,始游京师。时则已遍参古人之制,得其各自成者,而益有悟焉。明年甲辰,从殷述斋学使于山左,作《泛舟大明湖》以下诸诗,窃自喜,秘诸行箧,虽同舍不与观。 后三年丁未,从表丈彭咏莪先生于闽中。先生喜言诗,始呈前作。先生读之,惊曰:「汝笔力已到昌黎、山谷,后必大成。吾为作序,俟汝集行世,以吾文附焉,幸矣。」余见先生语重,急避席谢不敏。先生曰:「吾为汝姻长,岂欺汝者?且吾文虽不工,亦岂妄为人作序?汝第勉之。」余自是思欲勉副先生之期,作之益勤。凡从先生游闽中三年,诗益富。 及咸丰壬子在乡,薄游华亭,屡过青浦熊苏林。一日,留诗四册而去。翌日苏林以书复曰:「诗自苏、黄以后,难乎为作者。君笔力挽回七百年矣。」后过苏林,又见谓曰:「吾平生读书,一过成诵,两过不忘。爱君诗欲不忘,故读两过。」试之,果背诵如翻水,尽四册不差一字。后里中有传,苏林近诗,皆效拙体。是岁有同郡盛艮山以诗来见。艮山幼负「圣童」之名,读其诗亦惊绝。欲更进之,为摭利病,艮山亦立悟,急请余诗,归读十日,自焚所作二百首,而来告曰:「诗在君矣。吾前为古人所蔽,几自误。今悟矣!悟矣!」自是艮山学诗益苦。明年复见告曰:「吾学君诗,终为君掩,舍君则仍为古人役。求所谓自得者,无有也。吾且治他业,以此事让君矣。」艮山天挺异材,苏林学博才富,二君于文学空一世,而见推如此,余盖稍稍自信云。 又后七年庚申,余方以卑官需次浙江,值二月杭城之变,不得死。乱定后,丛稿都尽,独诗集有相知收得见还,为同宦友人徐仲水所见。仲水曰:「君诗自难磨灭,然世变时,宜速刊布,吾为君成之。」时仲水窘甚,余笑而漫应也。明年春,余在永嘉,仲水忽遣使来受诗稿,书言署东阳县事,之官日,于杭城募剞劂工俱来,将践前诺。余留使十日,而闻金华骤陷,即东阳危在旬日,事乃止。是秋永嘉有土寇之变,余携诗重来福州。老友符雪樵丈相见惊喜,慰劳外,即问诗稿存否。为述前事,雪樵笑曰:「吾无县印,不忧贼至,独不可为徐君竟其志乎。」然雪樵视仲水尤窘,余诺之而难于相累,则为螺洲陈氏授经,以束脩所得若干金,反助雪樵。越数月而十五卷之刻以成,时同治元年壬戌三月也。 呜呼!余穷于世,晚而以诗人自见,乃遭逢离乱,婴千古诗人未有之惨,将终身为礼崩乐坏之人,以何肺腑更吟风月?即前此区区千首之诗,与他文并付劫灰,亦复奚惜?而一二穷交,独珍护于兵火之馀,至不惮节衣缩食,为登梨枣,若万万不忍听其灰灭无传者,益滋愧矣。余诗诚传世,后当自有定论,不敢挟数君子之推许以自矜重。惟念经变以来,平生亲旧至交,存亡乖隔,多可感者。即如彭先生,以大臣蒿目时艰,未暇乞退,而余转徙天南,相见不可期。苏林、艮山皆于乱前下世。苏林官户部,以葬亲归里,方再出而以病死,年不满四十。艮山少余十有三岁,以明睿證绝学,方望其为钜儒也,不幸短命,年二十七,以诸生终。仲水虽少年,于浙江以吏材称首,东阳受代后,值杭城再陷,不知所之。独雪樵羁迹闽中,以直道与俗龃龉,卒挂吏议,日益穷老,方与余为悲天悯人、伊郁侘傺之词,以相赠答。余年来身世既如此,因诗而感念亲交数人,死者不生,生者日以零落,仰观宇宙,不自知其泪之堕也,并书为吾诗自序云。 彭先生前为辅臣,名氏里居不待著。苏林讳其光,江苏青浦人;艮山讳树基,余同郡元和人;仲水名之鉴,贵州开泰人;雪樵名兆纶,江西宜黄人。彭先生序已遗失,兹于归朴龛稿中录出,急登为首简焉。 同治元年壬戌三月,长洲江湜书于福州。(电子版录入:顾青翎)
伏敔堂诗续录·自序
《伏敔堂诗录》十五卷,编至去年三月。自三月以至岁除,又得诗九十五首。今携示雪樵,雪樵叹曰:「哀至矣!后数百年,当有读此诗而吊君者,其续刊以俟。」遂刊为《绩录》第一卷。继此有作,当以次编至尽年而止也。 同治二年癸亥正月,长洲江湜书于福州。
伏敔堂诗选·序(郑孝胥)
余得《伏敔堂诗》,读而奇之。其于古人妙处,深造有得,笔力复足以自达。近言诗者,颇以余为不谬。丁卯八月,言仲远兄见示所钞韬叔诗选录,几及其半。仲远之嗜韬叔诗,盖甚于余矣。此编既出,韬叔之诗声价自倍。身后之名,果足偿其毕生之厄乎?是可哀也。丰城剑气,终有识者。独往之士,可以兴矣。 丁卯冬,孝胥。
伏敔堂诗选·序(言敦源)
韬叔少作,追蹑昌黎、山谷,彭文敬既表而出之。厥后转徙闽、浙,饱经寇乱,国忧家难,字字血泪,颇似少陵至高妙处;纯尚白描,又似东坡之学香山。间有一二粗质语,不碍其佳。东南诗人,大抵以文采风流相摩相荡。若乃不囿流俗,力矫其失,起八代之衰,真杰材也。乡人费君仲深、章君式之数称许之。 今读全集,讽咏再四,如得瑰宝,如探好山,凡吾心中以为可爱可惊者,悉粹于是。昔曾湘乡有云:「不能以天下之舌,尽效吾之所嗜。」或原集所有,而未经予所甄采者,宁免遗珠之诮;或予所许可,而他人犹有异议者,得无偏好之讥。此则限于才识,无可如何者也。 山中白云,足以怡悦。造写付印,爰识颠末于右。甲子秋九下浣,常熟言敦源仲远氏识于天津寄庐之无弦琴室。
伏敔堂诗录·又(言敦源)
予既谋印韬叔诗,复得沈四山人诗、刘梁壑词。两家学有本原,工画,以孝称,皆为韬叔文字至交,授之手民,用附简后,以存其人。戊辰冬,敦源再识。
伏敔堂诗选·跋(江迟)
惠施五车,今无只字可读;《长庆》一集,因钞五本而传。故知文章之道,贵精不贵多,传之其人,固有幸有不幸欤? 昔我先君怀才不遇,晚而以诗鸣于时,所著《伏敔堂诗》正、绩十九卷,上海王氏《同人诗录》、吴县叶氏《百三十家诗选》各有选刻本行世,今并此录而为三矣。王、叶两选,视此录异同何如?亦不知板尚存否? 虞山言仲远先生,文武通才,扬历中外。比年厌闻政事,侨寓津沽间,惟以吟咏自适,尤爱读《伏敔堂诗》,笃嗜深好,间辄一效其体,所谓膏少陵而饮,铸贾岛而拜,神明默契,先后同揆。是编经先生选定,犁然各当,良工心苦。昔南丰志铭,非欧阳不能作;子云玄草,独桓谭决其传。先君殁已六十年,两经丧乱,遗文都尽。伏敔诗刻,若在存亡绝续之间。幸遇先生,旷代相知,亟亟焉撮录传布。片羽重其吉光,万钱荣于青选。不惟表章文献盛德不朽,抑亦两家文字缘乎? 迟生恨晚,未读父书。窃幸先生此举,沾溉无穷,因识其缘起如此。览是录者,虽谓王混摘句之二图,昭明选楼之外集可也。岁在彊圉单阏之辜月,嗣子迟谨跋。
伏敔堂诗选录·叙(黄华)
幼闻父老论诗,每谓李由天才,杜由人力,心窃以为不然。
世安有天人不合而能得好诗哉?
余年十九,始得全读杜诗,爱玩难释,益信非夫天人交至,必不能自述所欲言如彼其真切也。
既一再读,辄举所心得者七绝、七五律、五七古各若干首,录之为《杜诗我爱录》,以授弟妹。
风师见而大叹赏之。
风师者,吾妇风绪之父师也。
姓吉,名亮工,字住岑,别署莽书生。
吾郡江都孝廉,四十以后,以风自晦,自号风先生。
吾妇竞安杨氏幼孤,年十五,始得拜见风先生而受教焉。
风先生子之,字之曰风绪,因字余曰风婿。
竞安呼父师,余呼风师,龙弟随竞姊呼父师,驹弟、瑛妹随阿兄呼风师。
风师居,但与儿曹谈修行,不谈词章。
然其少年时,诗文书画本自精绝,持论尤高。
余间闻风师论诗,未尝不坚其自信也。
余初得读伏敔诗在己酉年,亦得自风师。
风师得诸武林鲁君朴人,鲁君得诸江君梅生,即伏敔诗中所称八弟澄者也。
忆当时才一展对,即觉如读陶杜诗,于真率中见其用心深苦,于精鍊处见其妙造天然,为之眼明,为之气王。
风师亦云:「江君所为诗,能自出机杼者,其识见亦迥不犹人,可谓有志之士矣。
」继览赵之谦述韬叔语云:「四千三百年中,辞章有传有不传,独立者贵。
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素难求。
」(赵之谦《书江韬叔伏敔堂诗录后》)始知韬叔所以自策者,固自不凡。
抑韬叔自语其弟梅生也,亦曰:「清处见骨,真处入情。
如唱曲者字字从喉中过,舌尖无函胡影响之音,此我诗的派也。
」(《吟秋馆诗存》卷首)乌乎,此皆真实语也!
然非夫天人交至,安得有入情入骨之诗乎。
韬叔并世英髦,皆称韬叔诗昌明博大,深入昌黎、山谷堂奥。
即今观之,昌黎、山谷曾何足以限韬叔乎?
抑岂但昌黎、山谷不能限韬叔,即陶、杜亦何能限之哉?
吾以为伏敔诗诚能自述所欲言而真切者,诚能于古作者中独立者,顾何必斤斤然求其似韩、黄,或似陶、杜?
亦但知其为江诗,为可爱之江诗而已。
吾家人既爱杜诗,因爱江诗。
驹弟遂仿我选杜例,选录《伏敔诗选》成,呈风师,兼假春官读。
春官者,亡友吉子青,风师之次子也。
至行力学,不幸以哀毁短命死,识者莫不伤之。
风师佳其能自择也,乃重选一过,并手书以付子青,即是册风书《伏敔堂诗录选》所由来也。
岁在乙丑,去风师之逝十年矣,偶游白下,以乡人公约梁君之介,得识韬叔嗣子晋之君于瞻园
喜此身得亲见诗人之才子,又以今岁在丙寅,去先生之逝正六十年,因与晋之议重印《伏敔堂集》,并辑年谱,付诸同志,以资追思。
不幸卒卒一年,各以事沮,未遂初期。
季冬避兵海上,始假得风师此选,亟付影印,先寄江君。
江君名迟,一字迟鸿,善篆书,精金石之学,以文字世其家声。
凡吾友闽江君名者,莫不称其孤介,盖能传韬叔之真者,韬叔为不死矣。
此册初印成,晋之又寄我影印韬叔自题行乐图龙湫院行者之象,适龙弟亦先于师母处得风师蜕影,因并印卷端,以贻同好。
仍叙其始末如是。
乌乎!
风师之真何尝在此?
即韬叔亦何必待此而传?
然爱之者如吾家弟妹,见二妙集于一编,固已觉其可宝极矣。
丙寅嘉圆节,风婿黄华胜白谨序。
伏敔堂诗选录·序(吉亮工)
韬叔江君所为诗,吾喜之,吾又不尽喜之也,何则?一人之言,则自其所欲出也。易一人,则又有其所欲言而不得言,见彼之所已言,则先得我心,爱之不忍释矣。余懒散不欲择,并爱与不爱而俱存之。乙卯春,鸣驹择其所爱,都为二卷,余喜其能自择也。复就正于余,余更即其所选而选之,以授春官。 乌乎!韬叔之诗,固自道其所道也。鸣驹选韬叔,又鸣驹借其所已道以为之道也。余再去取焉,则又道我之所道也。余此所再选,春官或有爱不爱,则又春官之心之所道也。言为心声,可强乎哉?微独韬叔之心不可强,即春官与我今日之心,又可强乎哉?韬叔名湜,苏州人。丙辰八月,风书。
伏敔堂诗选录·跋(吉亮工)
韬叔诗如话如画,固自可爱。然亦有不可爱处。盖彼之白话,不从白话来,故白话亦雅。后生小子,书卷无多,见彼白话,以为吾亦优为之,则受其病为不小矣。书此以告春官,并凡阅吾韬叔诗者。
伏敔堂诗录·序(彭蕴章)
学问之道,为之于举世不为之日者,必其人之志不凡,而其成可以传后者也。昌黎之于文,渊明之于诗是也。降及近代,震川之文,空同之诗,亦犹是也。举世之所不为,而一人独毅然为之,其识已超乎流俗,故其成也可传于后。 以余久处京华,得交四方英俊,所见诗集以至零篇多矣。其未脱时趋者,则或工温、李,或耽元、白,间有一二杰出之才,沉着者追少陵,豪放者师太白。唯昌黎、山谷二家,无人蹑迹。即有一卷之中,一二篇相似,一篇之中,一二语相似者,未有积句成篇,积篇成卷,无不从两家出者。由两家诗境高峻,攀陟为难也。 今读韬叔诗,则古体皆法昌黎,近体皆法山谷,无一切谐俗之语错杂其间,戛戛乎其超出流俗矣。虽然,由斯道也可传于后,而不适于时,犹古锦之不可为衣裳,古乐之不可娱宾客,而诗之品则益高矣。夫既为之于举世不为之日,又岂望其适时耶? 韬叔甫届立年,精识同于耆宿,方有志于身心之学,经籍之功,未尝汲汲欲以其诗问世。余谓是希世之璞也,故不待其请而为之序。 道光二十七年,岁次丁未春正月,愚表彭蕴章书于福州使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