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黄宪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山阳高平人,字伯宗。
世为豪族。
举孝廉。
安帝时为青州刺史,劾奏贪浊二千石数人。
延光元年迁汝南太守,好才爱士,引进黄宪、陈蕃等,不应命。
后累迁太仆、太常、司空。
顺帝永和元年位至太尉。
在位恭慎,深疾宦官专权,上书极言其状。
五年,以老病乞归,卒于家。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七九八三
黄叔度,字似道,建宁府建安(今福建建瓯)人,端平二年登进士第,宝祐中知兴化军。
见《八闽通志》卷九及所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僧。浙江嘉兴人,字苇如,号秋潭。居秀水金明寺。晚于西郊建黄叶庵,自称黄叶老人。庵有修竹百竿,晨夕手自拂拭。有《黄叶庵诗集》。
槜李诗系·卷三十二
智艇,字苇如,号秋潭。
嘉兴梅溪人。
居秀水金明寺。
晚构黄叶庵于西郊,自称黄叶老人。
修竹百竿,手自拂拭。
客至,拾落叶煮茶,移时,无寒暄语。
工诗,擅行草。
吴越士大夫慕谒者接踵。
与沈纯甫、吴少君、陈眉公、殷方叔交善。
陈赠诗云:“人与寒云淡,身如秋叶轻。
非关住禅寂,兼欲遣诗名。
”群称为僧中黄叔度
行脚三十馀年,道价隆重,诸方礼为耆宿,而不说法领众,不立侍者。
书记诗名满东南而无专集。
日煨品字柴,支折脚铛,咿唔黄叶堆中。
发为词章,实足迈今轶古。
同郡谭梁生、休宁叶熙时辈,各梓其稿名《黄叶庵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苇如,秀水金明寺僧。嘉兴梅溪人。有《黄叶庵诗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94—1533 【介绍】: 明苏州府吴县人,字履仁,后字履吉,号雅宜山人。为蔡羽先生门生,居洞庭三年,既而在石湖之滨读书二十年。由诸生贡入国子监。工书画,行书疏秀出尘,妙得晋法。于书无所不窥。诗刻尚风骨。有《雅宜山人集》。
明诗纪事·丁签·卷十一(下)
宠字履仁,更字履吉,吴人。
以诸生贡入太学。
有《雅宜山人集》十卷。
(《国宝新编》:王履吉清夷廉旷,与物无竞,人拟之黄叔度
诗辞刻尚风骨,摆脱轻靡,陶熔李、杜,汰涤情文,既正体裁,复灭蹊径,可谓后来之高足。
惜乎天不假年,进而未止,学士观其汗血可也。
行书疏秀出尘,颇得晋法。
《胥台集》:山人诗才力雄阔,醉篇丽赡,去轻靡而就沈著,尚铺缀而略陶熔。
又白雀》诸篇,与兴寄冲玄,思调清逸,遂窥陶、谢之堂,几入王、孟之室。
甫田集》:王君风仪玉立,举止轩揭,读书石湖之上,偃息长林丰草间,含曛赋诗,倚席而歌,邈然有千载之思。
《绩吴先贤赞》:吴书学自宋克、祝允明逮王宠皆名得魏、晋法。
宠所为诗与文徵明相若,而格少尚之。
《艺苑卮言》:王履吉诗如乡少年久游都会,风流详雅而不尽脱本来面目。
又似扬州大宴,虽鲑珍水陆而时有宿味。
四友斋丛说》:文衡山之后,当以王雅宜为第一。
盖其书本于大令,兼之人品高旷,故神韵超绝,迥出诸人之上。
雅宜诗清警绝伦,无一点尘俗气,真所谓天上谪仙人也,所欠者沈著耳。
《六砚斋笔记》:王履吉不以画名,偶然兴到,随笔点染,深得大拟、云林墨外之趣。
可见高人胸中无所不能。
无声诗史》:雅宜山人书法出入晋、唐,持亦清新绝俗,作画仿黄子久,苍秀处不减徵仲。
尝自题云:「远岸疏林斜日外,春风碧水草堂前。
匡庐突兀开屏障,坐看银河一道悬。
」 《明诗选》:李舒章曰:「履吉风华烨烨,自有骏骨。
」陈卧子曰:「履吉中首山诗,追踪颜光禄。
」 《列朝诗集》:王履吉初学于蔡九逵,其后游边、顾之间,浸浸改辕而北。
《明诗别裁》:履吉圭臬颜、谢,痕迹未融。
然尔时吴中诗格以履吉为最。
七言律亦颇沈郁,或者必以摹古短之何也。
《田按》:履吉五古步趋颜、谢,亦时希踪左、阮,固是吴中俊特。
其《赠边太常》诗云:「中州两龙奋东鲁,一夙摩倾倒李何。
」与边至矣。
牧斋北辕之论,是履吉得力处,不得以此訾议。)
晁东吴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大明府开州人,字叔泰。
晁瑮子。
嘉靖三十二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
博览中秘典籍,为文效法秦汉。
尤善摹拓古碑。
时士大夫辈折节与交者众,比之黄叔度
年二十三以疾归,寻卒。
维基
晁东吴(1532年—1554年),字叔泰,号次山,直隶大名府开州人,匠籍。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己酉科顺天乡试第七十八名举人,三十二年(1553年)癸丑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三十三年(1554年)卒。

人物简介

全台诗
刘家谋(1814~1853)字仲为,一字芑川,福建侯官人。
清道光十二年(1832)中举,之后科场不顺,道光二十六年(1846)以大挑初任宁德训导,道光二十九年(1849)调台湾府学任训导,在任凡四年。
咸丰三年(1853)海寇黄位扰乱沿海,台湾土匪与之相呼应,家谋力疾守陴,致使肺疾加遽,遂以四十岁之英年病卒。
刘家谋著有《外丁卯桥居士初稿》、《东洋小草》、《斫剑词》、《开天宫词》、《操风琐录》、《鹤场漫志》、《海音诗》、《观海集》,后二者皆写于台湾,内容多为关注台湾风土民情之作。
刘家谋每到一地辄留心文献与地方掌故,在宁德著有《鹤场漫志》,在台湾则有《海音诗》、《观海集》。
《海音诗》为有计划的创作,特色是百首七绝,不另题名,每首均于诗末加注,以诗證事,引注證诗,对于台湾政治、社会与文化有深刻的观察与描写,历来为有识者所重视。
廖汉臣以为:「《海音诗》所以为学界所珍视,不在其诗,而在于引注。
」如吴凤事迹,《海音诗》是目前所见最早纪录此事的文献,内容与后来的记载不同,是研究吴凤故事演变的重要依据,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海音诗》完成于咸丰二年(1852),咸丰五年(1855)由一经堂刊刻,目前仅知吴守礼家藏有此本。
现在流传的版本可分为两个系统,一是连横编校的抄本,依所咏事类重编,与原刊顺序有所出入(以下称「抄本」);一是吴守礼依原刻本校注的《海音诗全卷》(以下称「全卷本」)。
《海音诗》在台湾出版时刘家谋已逝,家属并不知有此书,因此编纂《刘芑川先生全集》时,并未将它列入。
反之,《观海集》在刘家谋逝后五年(即咸丰八。
1858),手抄本方由门生朱鸿自台湾寄达,家人据之刊刻(以下称「咸丰本」);台湾则仅见于著录,迟至1997年才由台湾省文献会排印出版(以下称「文献会本」)〖参考翁胜峰〈刘家谋的《观海集》〉,《台湾文献》第四十七卷第四期,1996年。〗。
兹先呈现《海音诗》,而后呈现《观海集》。
前者版本甚多,最普遍的是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的版本,乃根据连横「抄本」与吴守礼校订的「全卷本」互校而来(以下称「台银本」)。
此外,中华书局所辑《台湾先贤集》第三册也收有《海音诗》,乃据「全卷本」与「台银本」互取所长加以重排(以下称「中华本」)。
以下所录《海音诗》乃以吴守礼「全卷本」为底本,辅以连横「抄本」,并参考「台银本」、「中华本」、连横《台湾诗乘》、陈汉光《台湾诗录》。
至于《观海集》则以「咸丰本」为底本,参考「文献会本」。
黄宪作撰〉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李逢时(1829~1876),字泰阶,台湾宜兰人。
生平事迹不详,仅知为咸丰十一年(1861)辛酉科拔贡,同治元年(1862)应台湾道兼学政孔昭慈之聘为幕宾。
同治四年(1865)李逢时因三姓械斗事件受牵累,避乱大湖庄,此后他仕途不顺,恐怕与此事有关。
李氏诗中多咏兰阳当地风光兼及史事者,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所述地方史事可补史书之不足。
  李逢时诗集目前仅见《李拔元遗稿》抄本传世,由北台文人李硕卿授与门生李建兴,复于1956年赠与宜兰文献会。
其后文献会裁撤,该抄本下落不明,目前所见者乃陈长城藏本。
陈氏谓此为「光绪年间基隆大儒保粹书斋主人李硕卿为之抄存,民国初年李氏门人省议员李建兴再为抄存」,可见此抄本乃辗转传抄而来,有毛笔与硬笔书写,字迹错杂,错误不少。
王国璠《台湾先贤著作提要》谓李逢时有《观澜草堂诗稿》,与今所见似非同一版本〖编者按:连横《台湾诗乘》所录四首皆今本所无,因此李逢时诗稿版本当不只一种。〗。
目前宜兰县史馆所藏及龙文出版社王国璠总辑、高志彬主编《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三辑‧泰阶诗稿》,皆据陈长城所藏本复印(简称「汇刊本」)。
然而此版本有部分与宜兰县史馆的复印本略有出入。
今以宜兰县史馆《抄本》为底本,再与「汇刊本」及卢世标选编发表于《宜兰文献》二卷二期(称「宜兰文献本」)的内容互校。
黄宪作撰)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李望洋(1829~1901)字子观,号静斋,清噶玛兰厅头围堡(今宜兰头城镇)人。
幼从祖母郑氏读书,因家道中落而几乎废学。
十六岁负笈堂叔家就傅读书,先后师事朱品三与俞昭文,二十岁起设馆训蒙为生。
咸丰四年(1854)中秀才,九年(1859)中举人,与杨士芳、李镜如、黄佩卿、陈抟九等请将噶玛兰厅与淡水厅分学,并与杨士芳倡修仰山书院及五夫子祠。
同治十年(1871)以大挑一等签分甘肃试用知县(十一年六月到任),历任渭源、河州、狄道州,颇有政声。
获左宗棠赏识而不次拔擢,官至知州。
光绪十年(1884)闻法军佔领基隆,乞假归兰阳。
游宦十三年后有感于宦海浮沉,人心叵测,因此报请开去河州知州实缺,在故乡协助办理善后劝捐、清赋与团练事宜,主讲仰山书院。
李氏素与鸾堂关系密切,据闻甘肃任内即有「飞鸾问政」之事,回宜兰后不但倡建「新民堂」,且充当鸾生。
这种由士人高度参与鸾堂活动的现象,乃台湾颇为独特的宗教现象〖编者按:参见王见川〈李望洋与新民堂——监论宜兰早期的鸾堂〉,《宜兰文献》十五期。〗。
日本治台初期,李氏获聘为宜兰支厅参事,授绅章,且为宜兰参加「扬文会」的代表。
  李望洋著《西行吟草》两卷,明治三十四年(1901)出版,由其二子登第、登科与女婿张镜光校订发行,目前流传的版本乃龙文出版社出版的《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二辑(以下简称《汇刊》本),并参考陈汉光《台湾诗录》(以下简称《诗录》)、连横《台湾诗乘》(以下简称《诗乘》)、《台湾省通志》(以下简称《通志》)、《宜兰县志》(以下简称《县志》)等文献进行编校。
黄宪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