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生卒】:1747—1837 【介绍】: 清江苏长洲人,字玉松,号润之。乾隆五十八年进士,官御史,颇著直声。出为彰德知府,有不畏强御之称。去官后居山塘,以诗酒自乐。有《醉石山房诗文钞》。
人物简介
【介绍】: 清湖南平江人,字改山。纳资得县主簿,分浙江,为巡捕,旋即辞去。从事贩盐,以重义称。彭玉麟辟为从官,历擢至同知。改发湖北,谒总督李鸿章,门役索贿不成,不为通报,遂张履历于堂下,弃官而去。
人物简介
【介绍】: 清满洲人。有奇力,能举盛京实胜寺石狮,重逾千斤,传说能自握其发,双足离地。作战勇猛,战功颇著。入京后多行不法之事。顺治帝遣勇士捉拿,无法近其身。勇士以实情相告,遂束手就缚,处死于宣武门内。
人物简介
【生卒】:1793—1867 【介绍】: 清广东花县人,原名俊,以字行,改字龠门,号儒斋。道光十二年进士。授编修。任御史时曾疏劾鸦片战争败将奕山。累擢至湖南巡抚。咸丰元年,守长沙拒太平军达八十余日,城卒不陷。后赞助曾国藩编练乡勇。咸丰末,任四川总督,镇压蓝大顺等起事。同治二年,在大渡河边击败太平军,杀害石达开及其部属。卒于四川,谥文忠。有《骆文忠公奏议》。维基
骆秉章(1793年—1867年),原名俊,37岁时改名秉章,字吁门,号儒斋,广东广州府花县人,清后期政治家、军事家、儒生、文学家、书法家、湘军将领,官至封疆大吏、太子太保、四川总督,谥“文忠”。骆秉章父珝元,号诚斋。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三月十八日,骆秉章出生于广东省花县炭步镇华岭村。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进士,其座师为穆彰阿,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道光二十年(1840年),受命稽察吏部银库,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任湖北按察使、道光三十年(1850年)由贵州布政使升任湖南巡抚。咸丰二年(1852年)夏,太平军入湖南,骆秉章率清兵拼死抵抗,并令用炮轰击,其事未平,被革职留任。后以守长沙有功(太平军围攻八十馀日不能克)而复职。咸丰三年(1853年)支持曾国藩办团练,又聘左宗棠为幕僚,事无巨细,皆听之,左宗棠说:“所计画无不立从。一切公文,画诺而已,绝不检校。”一时传为佳话。咸丰五年(1855),太平军攻克武昌,湖北巡抚胡林翼向骆秉章求救。骆秉章派鲍超赴湖北,以彭玉麟继其后。咸丰六年(1856),曾国藩告戒其弟曾国荃要“一听骆中丞、左季兄之命,敕东则东,敕西则西!”潘祖荫曾言:“楚军之得力,由于骆秉章之调度有方,实由于左宗棠之运筹决胜”。咸丰十一年(1861年)任四川总督,镇压云南蓝朝鼎领导的起义势力,解绵州之围,杀四万余人。赏加太子少保衔。同治元年(1862年),骆秉章派重兵拢子守大渡河,断石达开后路,石达开被围于安顺场,不忍全军饿死,写信给骆秉章,希望“宥我将士,请免诛戮”。骆佯称答应,后将石达开俘虏,解至成都凌迟处死。同治四年(1865年),有眼病,力疾视事。同治六年(1867年)被任命为协办大学士、四川总督,不久旧病复发,死于任所。追赠为太子太傅,谥号“文忠”。
人物简介
高人鉴,又名仁鉴,号螺舟。书法家。高人鉴是浙江仁和县(今属杭州市)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进士第二甲。1838年,以琉球册封副使身份,随正使林鸿年出使琉球,册封尚育为琉球国中山王。林鸿年、高人鉴与尚育王游于龙潭,分别书「源远流长」、「飞泉漱玉」献给国王。后来被刻在石碑上,竖立在瑞泉门旁。根据《清稗类钞》的记载,他在琉球天使馆外的一间屋子里,看见一口暂厝于屋中的棺材,得知是一位客死琉球多年的册封使团参将的灵柩,询问为何不将其带回国安葬,得到「海船忌载柩」的答覆。高人鉴不顾忌讳,坚持将灵柩带上自己所坐的封舟运回国。归途中风暴大作,船员请求将灵柩投弃于海。高人鉴设祭祝告,让船员将自己随同灵柩一同抛入海中。众惊而劝阻,相持之间,风波乃平。归国后,曾任衡州知府。任内,耒阳的杨大鹏因为漕务,纠集数千人叛乱。高人鉴乘其部署未定发起突袭,斩杀数十人,平定了叛乱。他也是湘军名将彭玉麟的老师,他收彭为生员。
人物简介
【生卒】:1812—1861 【介绍】: 清湖南益阳人,字贶生,号润芝,亦作润之、咏芝。道光十六年进士。道光末署贵州镇远知府,镇压苗民及李元发起事。咸丰四年,以道员率勇由湘入鄂,进攻太平军。在鄂历按察使、布政使,署巡抚。六年,攻克武昌,实授巡抚。后派遣湘军李续宾等部进攻赣、皖。三河败后,仍支援曾国藩、曾国荃兄弟进攻安庆。林翼在鄂定厘金,通盐运,多方筹饷,为湘军后盾。十一年,在太湖县前线,督攻安庆,因陈玉成军西进,回援武昌,安庆之围不撤。是年八月,湘军破安庆,曾国藩奏捷,推林翼为首功。世亦并称二人为曾胡。同月,以久病在武昌咯血死。谥文忠。有《胡文忠公遗书》。黄鹤楼志·人物篇
维基胡林翼(1812—1861) 清代官员。字贶生,亦字润芝,湖南长沙府益阳人。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授编修,历任安顺、镇远、黎平知府及贵东道、四川按察使,官至湖北巡抚,抚鄂达七年之久,直至去世。与曾国藩、彭玉麟、左宗棠并称为“同治中兴四大名臣”。同治十年(1871)经总督李瀚章和巡抚郭柏荫奏请得旨后,于黄鹤楼后建立“官胡二公祠”奉祀官文、胡林翼。胡林翼有题黄鹤楼联:“黄鹤飞去且飞去,白云可留不可留。”
胡林翼(1812年7月14日—1861年9月30日),字贶生,号润之,湖南长沙府益阳(今益阳市赫山区)人,晚清中兴名臣、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军事家,是湘军前身湘勇重要首领。道光丙申进士,官至湖北巡抚。祖父胡显韶,为诸生;父亲胡达源,任翰林院侍讲。胡林翼生于嘉庆十七年六月初六日酉时,少时风流无赖,然天资聪颖,“笃嗜《史记》、《汉书》、《左氏传》、《资治通鉴》既中外舆图地志,山川危塞、兵政机要,探讨尤力。”道光十年(1831年)在桃花江陶氏别墅娶两江总督陶澍之女陶静娟,婚后仍流连于秦淮河畔,陶澍说:“润之之才,他日勤劳将十倍于我,后此将无暇行乐,此时姑纵之。”道光十六年(1836年)24岁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先后充任会试同考官、江南乡试副考官(文庆任主考官),道光廿年(1840)因江南乡试安徽录取人数超额事降一级(从七品)调用(文庆遭革职)。期间岳父陶澍去世,后父丧丁忧去职,长达七年,服阙后,捐纳内阁中书。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以知府分发贵州, 历任安顺、镇远、黎平知府及贵东道,“励志政事,军兴而后益以名节厉世,颇似信国少保”。在任强化团练、保甲,镇压黄平、台拱、清江、天柱等地苗族起义和湖南李沅发起义,后总结战争经验编成了《胡氏兵法》。太平军西征,湖北成为主战场,胡时任安顺知府,曾国藩推荐其襄助湖广总督吴文熔,咸丰四年(1854年)春,擢贵东道。出黔抗击太平军,胡率600名贵州练勇奔赴湖北战场,无奈尚未抵达武昌,吴已兵败自杀;7月,升四川按察使,仍驻防岳州;9月调湖北按察使,赴援九江。1855年3月,升湖北布政使,率大军回援武昌;4月,武昌失守,前三任湖北巡抚皆于任内阵亡,或被太平军逼迫自尽,武昌失守,至胡就任后才反败为胜守住武昌,并二度派兵拯救初用兵不知军的曾国藩部,奉诏署湖北巡抚,负责南岸军事,与曾国藩策划围攻武昌。领清军与太平军激战,三夺武昌,次年12月,第四场争夺战清才收复破武昌城,授胡湖北巡抚。咸丰七年(1857年),击溃陈玉成部,次年五月攻佔九江,不久合围安庆;十一月,主力李续宾部在“三河之战”全军覆没,其势遂受挫。咸丰九年(1859年),与曾国藩分兵四路进攻安徽。咸丰十一年(1861年)春,太平军攻入湖北,胡林翼率部回援,八月曾国荃攻下安庆,时皇帝咸丰病逝,胡闻讯大恸致病情加重,八月二十六日亥时,胡林翼在武昌病卒。胡与正房陶静娟生有一女胡端仪,咸丰三年(1853)五月嫁监察御史周开铭。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