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实行

相关人物:共 50 位
共 2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阳城驿(810年) 中唐 · 元稹
引用典故:不事周 无儿悲邓攸 改词曹 鸟哭杨震
商有阳城驿,名同阳道州
阳公没已久,感我泪交流。
昔公孝父母,行与曾闵
既孤善兄弟,兄弟和且柔。
一夕不相见,若怀三岁忧。
遂誓不婚娶,没齿同衾裯。
妹夫死他县,遗骨无人收。
公令季弟往,公与仲弟留。
相别竟不得,三人同远游。
共负他乡骨,归来藏故丘。
栖迟居夏邑,邑人无苟媮
里中竞长短,来问劣与优。
官刑一朝耻,公短终身羞
公亦不遗布,人自不盗牛
问公何能(一作德)尔,忠信先自修。
发言当道理,不顾党与雠。
声香渐翕习,冠盖若云浮
少者从公学,老者从公游。
往来相告报,县尹与公侯。
名落公卿口,涌如波荐(一作数万)
天子得闻之,书下再三求。
书中愿一见,不异旱地(一作呈天)虬。
何以持为聘,束帛琳球
何以持为御,驷马驾安辀
公方伯夷(一作云自挺)操,事殷不事周
我实唐士庶,食唐之田畴
我闻天子忆,安敢专自由。
来为谏大夫,朝夕侍冕旒
希夷惇薄俗,密勿献良筹
神医不言术,人瘼曾暗瘳
月请谏官俸,诸弟相对谋。
皆曰亲戚外,酒散目前愁。
公云不有尔,安得此嘉猷。
施馀尽酤酒,客来相献酬。
日旰不谋食,春深仍敝裘。
人心良戚戚,我乐独由由(一作油油)
贞元岁云暮,朝有曲如钩。
风波势奔蹙,日月光绸缪。
齿牙属为猾,禾黍暗生蟊(21)
岂无司言者(22),肉食吞其喉。
岂无司搏者(23),利柄扼其(一作如)(24)
鼻复势气塞,不得辩薰莸(25)
公虽未显谏,惴惴如患瘤。
飞章八九上,皆若珠暗投。
炎炎日将炽,积燎无人抽(燎:见卷1《赛神》注。)
公乃帅其属,决谏同报仇。
延英殿门外(26),叩閤仍叩头。
且曰事不止,臣谏誓不休。
上知不可遏,命以美语酬。
降官司成署(27),俾之为赘疣。
奸心不快活,击刺砺戈矛。
终为道州去,天道竟悠悠。
遂令不言者,反以言为尤(28)
喉舌坐成木(29),鹰鹯化为鸠(30)
避权如避虎,冠豸如冠猴(31)
平生附我者,诗人称好逑(32)
私来一执手,恐若坠诸沟。
送我不出户,决我不回眸(33)
唯有太学生,各具粮与糇(34)
咸言公去矣,我亦去荒陬。
公与诸生别,步步驻行驺
有生不可诀,行行过闽瓯(35)
为师得如此,得为贤者不。
道州闻公来,鼓舞歌且讴。
昔公居夏邑,狎人如狎鸥。
况自为刺史,岂复援鼓桴(“岂得”句:谓阳城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教化为先。鼓桴:鼓槌。)
滋章一时罢,教化天下遒。
炎瘴不得老,英华忽已秋。
鸟哭杨震(36)无儿悲邓攸(37)
唯馀门弟子,列树松与楸。
今来过此驿,若吊汨罗洲(38)
(一作祠)曹讳羊祜(39),此驿何不侔。
我愿避公讳,名为避贤邮
此名有深意,蔽贤天所尤。
吾闻玄元教(40),日月冥九幽(九幽:极深暗之处,即九泉之下。)
幽阴蔽翳者,永为幽翳(一作阴)(41)
⑴ 阳道州:指阳城。道州,治所在今湖南道县。《元和郡县图志·道州》:“秦属长沙郡……贞观八年改为道州。”
⑵ 曾、闵:曾参、闵损之并称。曾参,字子舆,孔子弟子,以事亲至孝闻。闵损,字子骞,孔子弟子,少为继母所苦,冬月衣芦花。其父知之,欲出继母,损劝阻之。孔子曾赞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事详《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⑶ 孤:父母双亡。《管子·轻重》:“民生而无父母,谓之孤子。”
⑷ “栖迟”句:《新唐书·阳城传》:“徙陕州夏县,世为宦族。”《元和郡县图志·陕州》:“夏县,望,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安邑县地……后魏孝文帝十八年改为夏县,因夏禹所都为名……乾元三年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省。
⑸ 里:古代地方行政组织,始自周代,其制不一。唐时以百户为里。《旧唐书·食货上》:“百户为里,五里为乡。”
⑹ 公短:被阳城认为错误,或被阳城批评。
⑺ “公亦”二句:《后汉书·独行传》载,太原王烈以义行称名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乞不令王彦方(烈之字)知之。”烈闻,使遗布一端以激之。
⑻ 翕习:《文选·左思〈蜀都赋〉》:“藏镪巨万,釽摫兼呈,亦以财雄,翕习边城。”吕延济注:“翕习,威盛貌。”
⑼ 冠盖:指官员之冠服与车乘。冠,礼帽。盖,车盖。此指仕宦荣显。
⑽ 波荐:原作“数万”,据蜀本、卢本、杨本、全诗改。
⑾ 束帛:捆为一束之五匹帛,古代作为聘问、馈赠之礼物。《周礼·春官·大宗伯》:“孤执皮帛。”汉郑玄注:“皮帛者,束帛而表以皮为之。”贾公彦疏:“束者十端,每端丈八尺,皆两端合卷,总为五匹,故云束帛也。”藉:古代祭祀朝聘时陈列礼品之垫物。琳球:参卷1《桐花》注。
⑿ 驷马:驾一车之四马。驷马高车为尊贵者之所乘。辀:小车上之独辕,此泛指可坐乘之小车。此类车供年长官高德隆者乘用,属特殊礼遇。
⒀ “公方”二句:方伯夷,原作“云自挺”,据蜀本、卢本、全诗、钱校改。伯夷,商孤竹君之长子,名允,后投西伯。西伯死,武王伐纣,其与叔齐叩马而谏。纣亡,二人逃入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事详《史记·伯夷列传》。
⒁ 谏大夫:即谏议大夫,正四品下,掌谏诤议论,侍从顾问,为清望之官。
⒂ 冕旒:古代天子及士大夫以上之礼冠,顶有冕版称延,前有下垂之玉串称旒,故曰冕旒。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见《周礼·夏官·弁师》。后专指皇帝之冠,此借指皇帝。
⒃ 希夷:谓清静无为,任其自然。《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惇:劝勉。
⒄ 密勿:机密。清杭世骏《订讹类编》卷一《密勿》:“(《金壶二集》)又云:刘向传注:密勿,犹黾勉也。班固《典引》:前圣皋、夔、衡、旦,密勿之辅。注:密勿,犹黾勉也。《汉书》引诗:黾勉从事,改作密勿从事。……后人沿袭,遂作秘密解矣。”
⒅ 瘳:病愈。《说文·疒部》:“瘳,疾愈也。”徐锴系传:“忽愈若抽去之也。”
⒆ 旰:原作“旴”,据蜀本、杨本、类苑、全诗改。《说文·日部》:“旰,晚也。”
⒇ “齿牙”句:《国语·晋语一》:“遇兆,挟以衔骨,齿牙为猾,戎夏交捽。”韦昭注:“猾,弄也……骨在口中,齿牙弄之,以象谗口之为害也。”又,“若跨其国而得其君,虽逢齿牙,以猾其中,谁云不从?”
(21) 蟊:吃苗根之害虫。《尔雅·释虫》:“食根,蟊。”
(22) 司言者:指谏议大夫等司谏诤之官吏。
(23) 司搏者:指御史台等属官。司搏,伺机捕捉。《周礼·秋官·士师》:“以比追胥之事。”汉郑玄注:“胥,读如宿偦之偦。偦,谓司搏盗贼也。”孙诒让正义:“司搏,与‘伺捕’同。汉人多以‘司’为‘伺’,以‘搏’为‘捕’,《小司徒》注作‘伺捕’。”
(24) 其:原作“如”,据全诗、文粹、钱校及前文改。鞲:同“鞲”,革制臂套,射箭、架鹰时套在左臂或套于两臂,束衣袖以便操作,妇女时亦用作装饰。杜甫《见王监兵马使》诗之一:“一生自猎知无敌,百中争能耻下鞲。”仇兆鳌注:“鞲,捍臂也,以皮为之。”
(25) 辩:通“辨”,分别。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坤部》:“辩,叚借为辨。”薰莸:香草与臭草,比喻善与恶。《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杜预注:“薰,香草;莸,臭草。”
(26) 延英殿:唐代宫殿名,在延英门内。《唐六典·尚书·工部》:“(大明宫)宣政(殿)之左曰东上閤,右曰西上閤,次西曰延英门,其内之左曰延英殿,右曰含象殿。”
(27) 司成署:国子监之别称。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国子监为司成馆,咸亨元年复旧。《新唐书·阳城传》:“然帝意不已,欲遂相延龄,城显语曰:‘延龄为相,吾当取白麻坏之,哭于廷。’帝不相延龄,城力也。坐是下迁国子司业。”
(28) 尤:通尤,过失,罪过。《说文·言部》:“尤,罪也。”
(29) “喉舌”句:谓讽谏者存避祸之心,闭口不言,有如木偶。
(30) “鹰鹯”句:《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花,仓庚鸣,鹰化为鸠。”《左传·文公十八年》:“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鹰鹯,比喻忠勇之士,而化为鸠,则变为无所作为之懦夫矣。
(31) “冠豸”句:冠豸,即戴豸冠。豸冠,即獬豸冠,古代御史所服。冠猴,沐猴而冠之略,谓猴戴人冠,徒具人形,而无其实。比喻徒居其位而不谋其政者。
(32) “诗人”句:谓视之为同类、知己。《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3) 决:通诀,告别。《史记·外戚世家》:“姊去我西时,与我决于传舍中。”司马贞索隐:“决者,别也。”
(34) 粮与糇:食粮,乾粮。糇,乾粮。《广韵·侯韵》:“糇,乾食。”
(35) 闽瓯:闽,古种族名,生活于今浙江省南部与福建一带,后因称福建为闽。瓯,古地名,在今浙江省温州一带,后为温州之别称。
(36) “有鸟”句: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震年五十始仕于州郡,官至司徒、太尉,终以忠遭忌,免官自尽。传说震死时有大鸟飞临丧典,悲鸣落泪。事详《后汉书·杨震传》。
(37) “无儿”句:邓攸,字伯道,永嘉中为石勒所俘,后南逃江南,步行,担其子及侄,度不能两全,乃弃子全侄,后竟无子嗣。时人哀之,为之语曰:“天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儿。”事详《晋书·良吏传·邓攸》。
(38) 汨罗洲:在今湖南汨罗市。《元和郡县图志·岳州·湘阴县》:“汨水,东北自洪州建昌县流入,西经玉笥山,又西经罗国故城为屈潭,即屈原怀沙自沉之所,又西流入于湘水。”
(39) “辞曹”句:辞,原作“祠”,据卢本、《晋书·羊祜传》及白居易《和阳城驿》改。羊祜镇荆州,抚士卒,惠百姓,且立身清俭,家无馀财。祜卒,襄阳百姓为之立碑建庙。荆人尊之,避其名讳,屋室皆以门为称,户曹改为辞曹。事详《晋书·羊祜传》。阳城在道州,有惠于百姓,百姓感戴,以“阳”名其子。
(40) 玄元教:即道教。唐初追崇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简称玄元。道教以老子为教祖,故云。
(41) “幽阴”二句:谓蔽贤者,将永沉日月照临不到之深渊,世世为幽界之囚徒。阴,全诗、文粹、钱校作“翳”。
赠何古梅学医(1278年) 宋末元初 · 谢枋得
① 戊寅时年五十三岁作。据此诗中有「东西干戈二十秋」句。
永州何仙药最灵,神丸能溃邕州城。
广西两道载清平,百万赤子荷更生。
笙鹤一去二百年,东南忽变为腥膻。
为血为肉生灵苦,在者疮痍何日痊。
上界真人有同性,不学神仙学孔孟。
有术医国无人知,要为吾民救微命。
察脉肥瘦韩子精,论疾阴阳子产(子产:即公孙侨、公孙成子,春秋时政治家,郑国人。郑简公二十三年〖五四三〗执政,实行改革,给郑国带来了新气象。他还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的命题,反对当时的某些迷信举动。)明。
神功端不让思邈,古道依然如宋清。
得钱卖药少取利,无钱乞药喜舍施。
好客来时入酒垆,无朋终日阅书市。
忆昔民生三皇前,下寿无疾享百年。
神人妙用不可见,《本草》、《灵》、《素》犹有传。
古云医不通三书,世上断不服其药。
如君胸中有炎、黄,冷笑三书尽糟粕。
我闻上帝最好生,活人功多朝玉京。
请看耆叟至陶葛,神仙多是良医成。
东西干戈二十秋,人无贫富眉长愁。
千人幸有一人在,到处呻吟无歌讴。
遗黎若要家平康,但愿良医自天降。
不龟手药有灵时,好看良医作良相。
⑴ 永州:州、路、府名。隋开皇九年〖五八九〗置州,治所在零陵〖今零陵县〗,唐辖境相当今湖南零陵、东安、祁阳和广西全州、灌县。
⑵ 邕州:州、路名。唐贞观六年〖六三二〗改南晋州置,因邕溪水而得名,治所在宣传〖今南宁市南〗,辖境相当于今广西南宁市及邕宁、武鸣、隆安、大新、崇左、上思、扶绥等县地。
⑶ 「载」,嘉靖本、丛刊本均作「再」。
⑷ 笙鹤一去二百年 丛刊本「二」作「三」。四库本「笙鹤」作「笛鹤」。
⑸ 韩子:即韩非子〖前二八0——前二三三〗,战国时韩人,与李斯共同师事荀况。曾建议韩王变法,不用。后使秦,李斯忌其才,入狱自杀。今传韩非子二十卷,是先秦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后为秦始皇所采用,对于巩固当时封建生产关系,建立统一国家,起了巨大作用。其文博辨明析而自成一家,为集战国时法家学说大成的代表作。
平生湖海志,颇学简斋诗。
末路知公直(子挺尝嫉公直。以为伪学。晚闻实行。自悔欲师。),中年喜酴醾。
今宵落鬼录,无处遇心知。
可忍歌薤露,呱呱有小儿。
悼梅诗为梅道人作也道人居邑之梅花里即埋玉于此今海内骚人韵士无不知道人产魏水是魏水藉以重也而入其里吊其墓土不掩椁碑鲜全制所创梅花庵填塞墓前庵僧俗气逼人使道人见之必当呕哕遁去余向一再过开士之宅已为狐媚之窟今幸黜去道人始不与摩登伽邻矣余谓宜仿孤山葬逋翁法绕墓栽梅数十本墓前屋悉为撤去傍搆精庐择诗僧吟诵其中不可则实行禅那又不可则清修居士如曰猪嘶狗嗥无非道韵弃尸裸葬别有家风余言姑置勿论若欲采访隐逸封表丘墓成他日佳话则贱孑自谓如上所陈足备邑乘补遗梅老有灵故当赏此
胜国名流四大家,迂痴樵客及梅花。
黄金不惜收残墨,白社何曾护半跏。
海州当日扈銮舆,槐院文成赖疾书。
正字今乘使车去,还惭此役是吾馀(副使)
按:张公(好古)实行在时正字
挽郭秀才(宜昌) 明末清初 · 裴尚龙
七言律诗
丈席联裾忆令尊,晚因姻好袭芳薰。
履操真实传家行,器度恢奇脱世纷。
议合乡中留石刻,庆馀身后毓兰荪。
幼龄致毁吾堪说,哀挽题来倍断魂(亡弟尚虎亦于六岁。执丧几灭性。实行与公类。词末及之。)
顾天明命颂 清 · 李时善
四言诗
天有精神。能行金水木火土五气于地。而甚详于分数浅深次第。以为物象性情始卒之道。夫众物莫非天所命之受。而人独全五气之理。为仁义礼智信之性。其宽裕温柔足以有容。非属木之仁乎。发强刚毅足以有执。非属金之义乎。齐庄中正足以有敬。非属火之礼乎。文理密察足以有别。非属水之智乎。仁之端见于孺子入井。其心怵惕。而仁实为主于四性。义之端见于嘑尔不食。而辞让是非。人皆有是心。则可见其礼智之端也。天之所以命人以德性者如此。然四端之发也。微而利为之争。斲丧之多。故微者更微。不克扩充也。凡血气之类。皆有争心。争在利。利不可强。而道可张也。如欲道之张。思谊为愈。谊者利之反也。蕴利生孽。故有所为者。虽庐墓割股利也。无所为者。虽甲兵钱谷义也。故利义之分。起于一发。而终远千里。可慎者在微。故曰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其可骤乎。故道非一朝一夕之可知可能。而闷闷难成。如婴儿之长。不可以登天自画而怠于进取也。梨柹生时酸涩不可口。到熟甘美。道之积仁之熟此也。为恶者亦非一朝一夕之故。而所由来者渐矣。由辨之不早也。辨之早而防于微。恶何由以成乎。若夫不知在我之取舍如此而不如此其药。而徒问何由得如此其溷。则是骑驴觅驴。亦何益矣。惟诚明之致。如南行者至于郢。北面而不见冥山。其不早辨。不足言矣。故君子务内。其心之在外入之。在内出之。有以养吾德明吾道。而终天年。道满天下而不为多。敛一身而不为约。不以外物而为得失。不以一介而妄取与。其不求也如新生之犊。而怨尤不萌于心。宁其身之困悴而不擢其性灵。及其不以道得之。富贵则不处。贫贱则不去。其心可近于愚。然非身亲体道。何以知之安之。后世惟夏侯文宁之女令女暗合此。令女曰曹氏前盛之时。尚欲保终。况今衰亡。何忍弃之。此虽妇人一端之发而非仁之全体。惟仁之体。当如此求之也。昔楚恭王亡乌嗥之弓曰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曰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后可矣。仁之道大益大矣。虽然不知配义而为之仁则或近井有人之溺。岂仁之情也哉。故虽日行仁而不知仁之情则道不见而愈失真。必有真知而后道未失。真知如闻张巡之言曰南八男儿。死耳不为不义屈。人闻之有全然无事者。有感怆动心者。知有真不真也。真知者可知道之轻重而权重于经。取其重而用合于道。经则经。无莫无适。惟义与比。温而理威而不猛。强以居之。切磋琢磨以成之。董之以五达道而致之以三达德。不凝滞于物而收之即静。动之斯和。国有道而昌言足以兴国。无道而默如金人缄口。故舌是斩身刀。君子之道诚有是也。然日月跳丸。理义无尽。可以若将不及。求仁得仁。可以不徐不疾。取用中正。中正者道之极也。小无内大无垠。不拒愚不私圣。求之则至。不求则远。而藏之为德。著之为义。费隐虽分。显微无间。然鸢鱼飞跃。其可容私于一毫乎。勿正勿忘。其可或忽于一息乎。故天下之理。各有一定之则。而天机之动。莫能隐其妙。所谓道也。道者如春生秋杀。日来月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大者也。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者之得。所以坐进此道者何也。不曰道问学尊德性而察以体之者耶。君子于天下事。必身亲历过然后更省其理。使知行兼立。不敢放过。方且道之尊之之不暇。岂复役志于过戏乎。过言过动。非诚心也。凡过多出于轻。故轻诺寡信。轻施好夺。易乐多哀。多易多难。不思而为者多悔而不改过。过犹在也。戏者有害于持志养气之功而多入于敖。敖不可长。而诚惟一之。一之则道易知而勇可致之。勇之于学亦大矣。曹刿曰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我欲移戒于学。苟勇于有为。终能不懈。如一鼓之作气。不继以衰竭。则一于诚而思道专也。昔有燕人长于楚。及老而还。被人欺而哭非先人庐冢。及真见其庐冢。悲心更微。此诚心之难继也。是以其进锐其退速。以其不及妙悟鸢鱼之道者也。施诸事业。亦何莫非诚心之发乎。故陵厉顿挫之而乘其感慨奋激之气则人效心效功。不然则虽奇人亦何自见乎。然事业之施待彼。而问学之道在我。则在彼者自我生而犹不可敢。必待时。在我者自物生而犹不可易。必察机也。道不可见而因物感变。得见其心。故张旭学草书。见担夫与公主争道及公孙大娘舞剑而后悟笔法。若不常自留神于笔画。安能感物得悟乎。操末技犹若是。况言道乎。惜旭之不移此于道也。天道昭布事理而至精至微。天之穿之。日夜无降。而人塞其窦。不及则罔。过则淫。世寡中行。每失其真矣。然道不远而在吾心。求子求弟。勉吾不能。恶左恶右。毋以相交。恕以明德。无适不尔。则此为忠信。而因知道之情以知其性矣。夫惟圣人生知安行。其所为自非勉之。故圣人无性可言。亚圣诚之而知其不易。故常言性。使知人皆为率性之道。先儒知人之有性者。不能皆有道。故始举气质不齐之论。此道愈难而言愈出以定人也。夫道有难易有浅深。先其浅易而后其难深。知所先后而百之千之。不能不措。则得尺得寸。皆为吾有。而变化气质。虽愚必明。故为道者学问之馀。心亦不宜忘。心苟不忘。则虽接俗事是实行。莫非道也。心若忘之则终身由之。是俗事。实行俗事非其二。而特以所存者不同耳。及至精微。固宜加以心之官。而不可以视听求。固宜体以践履。而不可以知止得。然无知止。以何行之。其知也虽出于天之性。亦必存心于端庄静一。自身心性情彝伦。以及天地万物。无不究竟。知其所当然。觉其所以然。使事物之表里精粗是非得失。瞭然无疑者。实赖于学。如读书而讲义理。论古而明取舍。应物而处当否。有如寒之而求衣。饥之而求食。幽之而求明。不独自用。亦宜好问。多闻阙疑。温故知新。复自得于静夜之思。而能细其心。以去其粗。必期其一。不贵其次。如思之不得。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神明将通之。而亦有不可思而得者。如用事之辞。不见其事。此非可问于人者乎。学在敏而求之。若将不及。可见山九仞而井及泉。谓学无暇者。西家子之哭母也。东家母死。其子哭之不哀。西家子归谓母曰社何爱速死。吾必悲哭。欲其死者。虽死不能悲哭。谓学不暇者。虽暇亦不能学矣。不暇学而徒以智力求之者亦何益。况并与智力而弃之者。复可言乎。故思学之于为道。能尽其善则为圣为神。虽下材能此。亦为可取之人也。圣神之去常人不翅千百。而身虽善养。其美大不能十倍。可见为心功用之大。初无限量也。思学所重在行。故知不偏。如翼如轮。殖本而自强。殖学也本道也。日夜滋之。不失养本。则毫末之木。可成合抱。苟无其养则毫末之木。困于蓬蒿而夭瘁。故涵养省察。两挚其功。尊德达道。保天之命。诗曰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岂非毋贰尔心之谓乎。余曷敢不于天人之分。明以辨之。余曷敢不于天所命之性。攸受休毕。是以君子。父天母地。孝思无违。其用心者匪懈。亘自夔夔。天高而局。地厚而蹐。交修外内。尽性及物。其穷理知化。见理犹物。道不暂离。以日则子而亥。以月则朔而晦。以岁则春而冬。日乾夕惕。毙而后已。则异于外物之不可恃者。或寄或去也。外物寄去。不可以意为之。而非如性命之自我得之。其性命之得。非谓强括。而乃谓悟其妙者也。不知求道者。性命在我而麾之以利。如奴隶之不得为三公也。若夫安仁宅之广。饱义味之甘。服礼文之华。佩六艺之美。而性发为道。道由于身。而身不离道。遵若四时。知若伤虎。好色恶臭。为其取舍。则物不得荡。止而不变。此知道者。万古常然而不可易也。孰为此者。君子之知天道者也。颂曰。
天与德性,具理而明。
五行咸备,四端感萌。
发如机括,各有其隧。
寻绪求原,大猷可致。
私蔽其间,知诱物累。
遂丧天命,易明以昏。
昏而罔觉,几何其存。
然时见明,晦夜点火。
点火易息,抱薪乃可。
时见之明,敬为火薪。
果若致敬,明明通津。
初虽有危,真积得驯。
真积之功,非诚曷臻。
月庚至甲,圆光乃纯。
近出寸心,远应绝垠。
时已化常,乾道日新。
达人知几,眷命不怠。
体乾九三,虑其有晦。
全明著见,卒乃赫赫。
德合自然,应物无迹。
生乐死宁,听天攸役。
鹫岭峰头悬智镜,金仙宝觉群仪净。
大机显晦一乘归,空有齐彰相掩映。
四谛先从五圣传,一花会见万人盛。
索诃瑞气本来多,银牛金象流双河。
神驹四脚出远谶,一口能吸西江波。
西江法窟古来许,匡庐屼嵲悬云萝。
智士手持匡岳云,南走百粤吹氤氲。
镇海明珠探手得,建立之门著茂勋。
千层佛塔黄金色,万本旃檀皆手植。
烽烟堆里洒杨枝,紫陌衢头布慈力。
又持百福结君王,琉璃殿上皆相识。
长眉两道寿者相,宝掌千岁神州直。
破裙愧我住荒村,一条楖栗冷寒原。
廿年空自知名姓,一日欣君古道存。
法庭既晚俗浇漓,狮虫独肯食狮儿。
如君但具莲花舌,护法深心人岂知。
关西将军有神力,中州长者已无疑。
我作此偈为君寿,却胜罗浮紫玉芝。
早岁青云士,晚年圣学功。
温良程伯子,文藻欧阳公。
万理细分缕,群书妙折衷。
渼湖流可绝,夫子名无穷。
气像乔山拔,襟怀水月空。
千山收眼目,万理照玲珑。
高尚巢由后,诗文汉魏中。
年高德弥卲,百代仰斯翁。
共 2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