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夏寿田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释护德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三
释护德,字明觉。
姓李氏,首阳人也。
父曰得仁,母施氏。
世有隐德,同抱慈心,故护德生秉懿质,赋性恬安。
幼而沈重,恒寡言笑,时或怪之。
乃道机潜伏,欻厌世烦,就昭化寺卫生落发。
蔬食苦行,专持神咒,屡感异徵,秘不示人。
或有知者,即而訉之,则相视默然。
光绪戊子,始来燕都,止于法源寺。
深閟禅房,略无表见。
己丑,受具戒于静涵律师,寺中老宿也。
既习昆尼,因历名山,东践补陀,西指峨湄,南极衡岭,北履台山。
行脚六载,精究一乘,以佛法玄旨,净心为本,财利炫俗,颇乖教化。
欲以积苦,动其观感。
甲午之秋,复来法源,屈职钟寮。
鸿昏乌显,应时无爽。
寒暑不易,几三十年。
寺为唐太宗所创,旧号“悯忠”。
前院古柏参天,清阴夏寒,游侣避爇,多憩其下。
护德鬻茗陈几,不惮烦辱,人或施予必辞谢,受之则尽以市香烛,爇诸佛前,朝夕膜拜。
禅悦之馀,喜种花草,阶前数弓,环植玉簪、凤仙、紫菊、红药,春秋相代。
而林中故有榆梅、银杏、丁香、海棠花。
时裙屐蹁跹,掩映其间。
一见护德,面黧神隽,仪观秩秩,如亲古佛,莫不心折神旷,敬仰弥殷。
尝植牡丹一株,初开白花,逾年变为绿萼,主僧静涵异之,移诸内院。
然知护德非凡夫也。
未几,静涵寂,主席数易,护德遂终于钟寮。
首阳诸弟子,岁时觐省,欲迎居昭化,以怡老寿。
护德殊不谓然。
终日兀兀守此,追蠡响,答海潮,韵以神超,百年旦暮,与钟俱迥者也。
甲寅八月秋,一日侵晓,钟声初竭,方起扫院,见乌鹊千百成群,飞鸣树顶,如有所俟。
别有三鹊,从西而来,爪连翅交,共衔一物,集于钟楼前小树。
群鹊欢鸣,护德知有异。
趋𧦝门寮寓客湘中两生。
俄而铿然坠地有声,惊视,则阿难铜像一躯,高才五寸许,重三十两。
两生迎入寮厅,顷之,户外蛛网万丝,结成罗幔,两生不敢近。
护德洒以香水,礼拜而去,蛛网自散。
无何,两生还湘,竟携以归。
寺主道阶,欲置护德于理,使讼两生,护德默然。
桂阳夏内史寿田与书道阶,谓:“三鸟衔来,于师何亲。
两人持去,又于师何怨。
佛若有灵,以世界为传舍。
佛若无灵,直与人争铜耳。
愿息心无闷,以参大道。
”且作歌以广其意,歌曰:“寺中老鸦梳翅翎,忽然如有人使令。
飞入何王宫殿里,衔出宫中铜佛子。
众雏鸣绕诵贝多,欲依云树作禅窠。
挂钵人出鸟惊散,舍得潜将置空殿。
殿古苔深香火无,唯有蟏蛸守户枢。
夜吐天经为布施,珠网四垂云覆地。
端严螺髻坐中央,遍与虫天作道场。
老僧一见惊突兀,灵异从来无此物。
诸天涕泪倾海潮,万人膜拜法坛高。
誓倾宝藏为璎珞,不惜精金铸鹊巢。
行脚住持争供养,各求胜地安龙象,一朝呗罢失云踪,香花犹在佛床空。
道俗人天莫惆怅,去来总在灵山上。
世人结念向真如,岂识真如一相无。
禅堂自宿虫檀越,戒树还栖鸟苾刍。
苾刍檀越无烦恼,人生那得如虫鸟。
”湘潭杨京卿度以歌和之,曰:“城中乌鸦衔佛像,坠在城南寺阶上。
寺僧供养空殿中,一宵蛛网覆千重。
我闻灵异来瞻拜,僧告前宵失所在。
即今城野方寻取,我语诸僧无复尔。
人天虫鸟幻中缘,去住无心只偶然。
即随鸟喙原游戏,纵惹蛛丝不挂牵。
来处来,去处去,缘尽还空无觅处。
”复有恩施樊方伯增祥作息讼词,多方譬晓,其祸始寝,文具寺志。
而护德不问也。
盖佛之来,为护德来,而人不知。
故佛之去,亦为护德去,而人复不知。
幸寺主一怒,以守舍责护德,使诉两生,而夏杨诸贤乃歌咏其事,反为护德證明。
灵异感召,吁亦神矣。
然自是护德益洒然,凡有物故,必先知之。
寺前西南院曰“万寿宫”,旧有井。
嘉庆时甘泉涌出,号为“龙王灵井”,灾旱请雨辄有应。
今宫毁井荒,且二十年矣。
榛莽芜秽,人迹罕到,而地接鼓楼。
护德于定中见物自井出,逐一僧,审其状,似衡山游僧,寺主弟子也。
护德以身蔽之,而与物斗。
明日,诫游僧勿妄出。
无何,竟以微故,忿其师,自投于井死焉。
有夏生者,萧县人,求友京师,不遇。
然工刀笔,故律师也。
寺主方以增租,与田者讼,得夏生,喜延之丈室,寝食与俱。
会天寒风冽,单衣楚楚,忍冻以待。
又自以积劳当酬,寺主必不恝视,竟以寒病死。
先是,夏生方寝疾,护德夜提一镫,自前院追入,及内廊而止,一寺皆惊。
或曰:“夏生曾为军事执法,杀人累千。
仇家迹之,乃逃于禅以自忏。
护德所见,殆宿冤也。
”有问之者,但默然颔之而已。
人由是知护德能见鬼物。
衡阳程肃政崇信,生有夙慧,不昧因果。
尝叩以定中所见景象,及神鬼形状,护德初亦默默不言。
久之,往还频数,请益再四,始述所见鬼神出入,皆至天王殿前礼拜,以次进退。
虽达官贵人亦然。
及叩以有识者乎,复默然。
已而为程长娣诵《金刚经》一部,祓除畏恶,事有应验,深相叹服。
遂归依佛法,长持戒珠,优入净域。
如斯感化者,亦复不鲜。
然护德不欲人知,多秘而不传。
壬戌秋七月十六日,寂于法源钟寮。
年六十有七,腊三十有四。
茶毗有舍利,红如赤小豆。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五五
王闿运,字壬秋,湘潭人。咸丰丁巳补行壬子举人,光绪戊申,赐翰林院检讨。有《湘绮楼诗文集》。
词学图录
王闿运(1833-1916) 字壬甫,一字壬秋,号湘绮,初名开运。湘潭人。咸丰七年(1857)举人。肃顺欲延之,不就。佐曾国藩戎幕,不称意,退归讲学。主尊经、船山、两湖书院讲席。光绪三十四年(1908)赐检讨,加侍读。入民国,受聘为国史馆馆长。治《春秋公羊传》,又精子学史学。诗与邓辅纶并称"王邓",为湖湘派领袖,宗汉魏六朝,独步一时。亦工文,散文探贾谊、董仲舒,骈文揖颜延之、庾信。词希踪北宋,鄙薄浙派。有《湘绮楼全书》、《湘绮楼词》。
沧海遗珠
王闿运(1833-1916)字壬秋,号湘绮。湖南湘潭人,咸丰七年(1857)举人。曾入曾国藩幕,屡掌成都尊经书院、衡州船山书院、武汉两湖书院。后授翰林院检讨。著有《王湘绮先生全集》。
湘绮楼诗文集
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世称湘绮先生。
据王氏族谱记载,其先祖于明代自江西徙居湖南衡阳西乡,居数世,后于宪宗成化年间迁居湘潭城外。
咸丰七年(1857)中举人,先是结交了湘中第一人曾国藩,随后结交了朝中第一人肃顺,再后结交了川中第一人丁宝桢。
不久辞职返归湖南,隐居衡阳西乡石门12年(1865-1876),潜心学术研究,并在石门观设私塾授徒,夏时济、曾熙、马宗霍等皆出其门下。
后相继受聘为成都尊经书院主讲、长沙思贤讲舍主讲、衡州船山书院山长、江西大学堂总教习。
其中尤以在衡阳船山书院的时间最长,前后长达25年(1891-1915),力倡船山之学,培育了一大批英才,如杨度、夏寿田、蒋啸青、陈兆奎、程崇信等。
清朝末年,官翰林院检讨加侍讲衔。
民国初年,出任中华民国国史馆馆长兼参政之职。
逝世后,当时总统黎元洪亲作神道碑文,湖南、四川等省均致公祭之文,可见当年享誉之盛。
王闿运之学兼包九流而归于经学,崇奉“春秋公羊”之说,被誉为“经学大师”、“湘学泰斗”。
诗文亦称天下第一,门生弟子遍布天下。
著作非常丰富,曾撰《湘军志》、《桂阳州志》、《东安县志》、《衡阳县志》、《湘潭县志》等,有《春秋公羊何氏笺》、《古今文尚书笺》、《湘绮楼日记》、《湘绮楼诗文集》、《湘绮楼联语》等数十种。
门人辑其诗文为《湘绮楼全集》。
夜雪集·序
七言绝句,和乐皆五句,盖仿于淋池《招商》。其平仄相间,唯作四句,则始于汤惠休《秋思引》。自是以后,盛于唐代,有美必臻,别为一体。然其调哀急,唯宜筝笛,大雅弗尚也。而工之至难,一字未安,全章皆顿。余初学为诗即惮之,故集中无一篇。间有所感,寄兴偶吟,旋忘之矣。既过强仕,阅世学道,上说下教,意所不能达者,辄作一绝句,等之牌官小说,取悟俗听。其词存日记中,暇一披吟,颇有可采,乃令儿子录之。仲章夭逝,代功弗能撰也,托契后生,其可悲乎?因发愤自录,仅得百首。《齐河道上》一篇,出处之所以决也,必存之,以示子姓为典故,故冠篇首。并采诗中字,题为《夜雪集》云。知我者览之,亦可以知源流有自,不敢妄作。拾所芟弃,或犹愈近代之享敝帚者尔。于时岁在癸未初伏第二日,王闿运于成都石室。(录入:顾青翎)
释清苦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八
释清苦者,不详所自出。
光绪初来燕都,止于城南观音禅院。
持头院行以清苦自甘,因以名焉。
每岁春暖发脚游山,尝浮海詹补陀还溯江而上践峨湄,更逾洞庭,南登衡靃,复泛湘流,揽江南名胜,北旋至五台,足迹遍国中。
独以台山僻处寒荒,道途修阻,舟楫鲜通,仆仆风尘,或十数里,不得水火。
因发悲愿,祈修石路,计驿远近,设立庵亭,庶游侣拔涉,意烦力惫,得所止息。
于是作为简册,叙违怀愫,附以红笺,随缘题请苟书名数则揭笺拜领,对之焚化,或予以赀,反辞不受,谓“事非偶然,功难立竟。
但有移山之心,本无歛金之意。
若胜因不爽,福果熟成则浮屠涌见,宝藏无尽。
不问假手之人,同为毕愿之日。
何事计较铢两,混我戒行。
”识者高之,以为非凡僧也。
晚岁乃于道旁树下,自覆一庵,萧然块处,有来者取钵中食,分而饭之,我无求饱,人不独饥,斯为两得,即是两忘,恩怨报施,皆不足言。
桂阳夏内史寿田,少时侍其父中丞公官部曹得见清苦,饫闻先训,悉其行谊。
及入词馆掌内监,颇复访之,不知所终。
因作《独树庵饭僧歌》以寄意焉。
歌曰:“独树庵中独住僧,独行独坐百无能。
长披一世无温衲,静对千生不灭镫。
平生担破残经裹,是处名山乞香火。
偶得团瓢胜普陀,京城人海安心坐。
鸟至惟栖雨后枝,人来不舍霜前果。
贫斋祇办一人餐,也似丛林任挂单。
自甘半食长饥惯,未觉千僧供养难。
有人布施向禅林,唯乞将心奉世尊。
长见定时双履在,曾无化后一衣存。
当时手种阶前树,树长阴成僧已去。
老树空庵四十年,独憾孤僧饭僧处。
”后有乘参者,住北台峰顶,取茅为篷,额曰“广济”。
盖以便过客,憩游侣,意良殷也。
舆恒修相友善,同抱净愿,期偕安养。
参临化时,招修至,情话亹亹,中夜达旦,握手而瞑。
未几,修亦坐脱。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俞陛云(1868-1950) 字阶青。浙江德清人。俞樾孙。光绪二十四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有《小竹里馆吟草》、《乐静词》、《诗境浅说》、《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人物简介
1868.3.17-1950.10.12,字阶青,别号斐盦、乐静、乐静居士,晚号乐静老人、存影老人、娱堪老人,室名乐静堂、绚华室。
浙江德清人,光绪十年(1884年)应县试考取秀才第一名。
1885年9月赴浙江应乡试,俞陛云中举人第二名,称亚元。
1894年彭夫人病故。
1895年11月俞陛云的祖父为他续娶杭州名门之女许之仙为妻(即俞平伯之生母,也通诗文)。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中进士后参加殿试,与夏同龢、夏寿田同登戊戌科进士前三名,俞陛云以一甲三名赐探花及第,授编修。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钦命出任四川副主考。
翌年由江苏巡府以俞陛云长经史,不独以科贸见长,保举应经济特科复试,名列一等。
1912年(民国元年)任浙江省图书馆监督(馆长)。
1914年被聘为清史馆协修,编修清史,不久由此移居北京,与爱新觉罗·溥仪私交甚厚。
1932年3月,接溥仪邀佐政伪满洲国书,撕信逐使,终生不与往来。
1937年芦构桥事变后,他不愿出任敌伪工作,居京郊寓所,以卖字谋生,闭门以书、画自娱,保持民族气节。
1950年10月12日卒于北京。
俞陛云是清末闻名中外的经学大师俞樾之孙,现代著名文学家俞平伯之父。

人物简介

维基
杨增荦,字昀谷,号松阳山人,江西省南昌府新建县人,进士出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参加光绪戊戌科殿试,登进士二甲81名。同年五月,以主事分部学习。
杨昀谷先生遗诗·序
癸酉夏,余逃暑匡庐,杨子昀谷病中遗书讯归期,且曰:「吾今忍死待子矣。」及余归,君病已革。余既经纪其丧,复取君遗诗,属陈子诵洛编次为八卷。君自少即以诗名,冥心孤往,涩外腴中。晚岁浸淫内典,玄旨奥义,一于诗出之,所诣尤精邃。海内耆宿如螺江太傅,客沽上时,每有所作,恒就君商搉。顾性狷介,与人寡合,人亦罕知君,然独昵就余,相与为忘形交。余夙不工诗,而君谬引为同志,过从酬唱之乐,自今思之,宁可得耶?余既重负君夙昔相知之雅,复感诵洛爬梳之勤,爰书数语于简端。至君生平志事交游,具见所为诗中,今不赘述云。乙亥夏,合肥王揖唐。
杨昀谷先生遗诗·序
昀谷居士之没也,其友王子逸塘、陈子诵洛经纪其丧而归之,复谋刊其遗诗,属予点校。
既卒业,乃泚笔而序之曰:鸣呼!
孰谓昀谷而果穷耶?
孰谓昀谷而竟死耶?
怀和采真,味道之腴,驾风鞭霆,翔于太虚。
谓君穷者,境也,其心则无入而不自得也。
谓君死者,形也,其精气则无乎不之也。
君尝登进士第,陟郎曹,改官于蜀,非无意于用世者也。
晚经桑海,脱屣妻孥,居旧京会馆者二十年。
穷巷湫尘,破书塞屋,瓶粟屡罄,巾褐萧然。
迹其心事,殆无异于王尼之露车,袁闳之土室,隐薇蕨之操而遁于佛,郁兰椒之气而托于诗。
其志洁,其行廉,古之独行君子,而今世之畸人也。
君于学无所不窥,晚而专修净业。
既没,视其箧,得手写之书百六十册,茧纸黝淡,朱墨烂然,博考四部,旁通九流,所纂录无虑百馀万言。
惜部居淆乱,未克悉为分类。
其诗虽间有完本,然亦多所窜改,且无年时可按。
诵洛经岁排比,为编定古今体诗五卷、《读论语诗》一卷、《怀人诗》一卷、《妙峰唱和诗》一卷,商之逸塘,先付剞劂。
君诗初学玉溪,少年所作,以隐轸缛丽为工,中岁出入唐、宋诸家,终乃服膺山谷。
顾其诗格,不专主西江一派,古淡之趣,隽妙之思,往往入王、孟、韦、柳之室。
洎乎薰染妙香,精研梵夹,灵想玄悟,都自华严法界中来。
尝语余曰:「诗以自然为妙,以独得为奇,思与道合,神与天游,不知汉、魏,何论唐、宋?
」盖君平日论诗,雅不取宗派之说,所以能超心鍊冶,直凑单微也。
又语余曰:「吾处朝市,无异山林,何必物外桃源方能避世哉?
」窥其意,似以逋翁妻梅子鹤犹未免俗情,而子陵垂钓桐江,尚多一羊裘为累也。
故其生平与世聱牙,落落寡合。
官刑曹日,与赵尧生、胡漱唐齐名。
鼎革后,居京师,所与游者,若陈韬庵、樊樊山两先生,王病山、陈石遗、郑叔进、夏午诒、罗掞东、潘若海、叶遐庵、赵幼梅、李释戡、曹纕蘅,皆当世名流也。
晚而与逸塘、诵洛为金石交,卒付以后事,殆佛家所谓缘法者非欤?
余始识君在午诒斋中,解带写诚,遂同夙契。
顷岁同寓津门,过从益数,孤馆萧寂,足音跫然。
皛饭一饱,清言移晷。
茵席犹煖,履綦已遥。
识君何迟,别君何遽,序君之诗,不禁泫然也。
乙亥春仲,无锡杨寿楠。
杨昀谷先生遗诗·序
予初不识昀谷先生。壬申秋,王逸塘先生相谓,宁有诗哲在迩,而君竟失交臂者?因亟求为介见,晤言欢甚。比后予移寓,适与隔巷,过从益密,而知先生之身世亦渐详,尤服膺先生之风概,不徒于文字为忘年交也。癸酉冬,先生病且亟,予日数诣之,躬其医药,知将不起,促逸塘先生北返,为之经纪后事。复以先生弃家遁迹,卒以客死,虑其文字之久而或湮,谋为剞劂。顾先生晚修净业,虚空粉碎,自视已若尘埃,遑恤楮墨?殁后,检其遗书,得写本凡百六十册,中以涉禅宗、类语录及爱好古籍、随读随钞者为多,皆部居淆杂,艰于排比,则取其较可辨析之古今体诗十馀册,先编次为八卷,都七百六十二首,又经其嗣君觉非追忆及别为觅寄者,补录三十六首。觉非之言曰:「先子于清季,与李亦元、曾刚甫、赵尧生、罗瘿公、陈散原、樊樊山、秦宥横、左笏卿、吴瘿公、易实甫、夏吷庵、吴康伯、胡漱唐、丁叔雅、向仙峤、蔡燕生、桂伯华、叶遐庵、黄孝觉、温毅夫、潘若海、王病山、章曼仙诸丈唱和颇富,今所载才一二,其原稿必失于岭南无疑。」考先生于清宣统二年以法曹官粤,兹集中卷五第十九页次和赵幼梅见赠之《重和二首》,有「旧写好诗坐卧俱,友人嗟赏疑梵书。自失此编百回索,甚于赤水求玄珠。閒中追诵遗八九,得君俊语欢何如」之句。予尝叩先生,审即在岭南时事,与觉非之言正符。又《石遗室诗话》屡论列先生诗,称其「一官都下,块然独处,如戒行僧,终岁苦吟,有作必以示予与尧生、瘿公。乱后箧衍零落,仅馀数首」云云,亦一證也。先生日记残页,谓曩著有《倓堪杂录》、《昀谷丛稿》等书,今悉未睹,惟存散文数十篇,及《寅寮睡谱》上下两卷,容俟续刊,以公海内。残页并自叙爵里:名增荦,更名僧若,派名封炎,字昀谷,一字延真,号滋阳山人。清咸丰十年庚申九月二十五日生,江西新建籍。光绪四年戊寅县学附生。十七年辛卯补廪膳生。二十三年丁酉本省乡试,中式第八名举人。二十四年戊戌会试,中式第一百三十八名进士。官刑部主事。三十一年乙已,保送热河理刑司员。三十三年丁未,调回本部,开办京师地方审判厅。三十四年戊申,补授推事。宣统元年己酉,法部保送知府,分发四川补用。二年庚戌,两广总督奏调广东,署法科参事。共和纪元五年,任国史馆协修。六年,官司法部秘书。十三年,官交通部参事。并备录之,以志其生平云。乙亥初秋,绍兴陈中岳。(录入:鸿雪)

人物简介

简介
幼名静英,字少姬、叔姬、淑姬,号兆仙。
杨度之妹,杨钧之姐,湘潭县姜畲镇清泉村石塘(今属湘潭市雨湖区)人。
王闿运四子王代懿之妻。
清光绪三十年(1904)随杨度、王代懿留学日本。
回国后在北京、长沙从事社会教育。
其诗学谢灵运,文仿范慰宗。
梁启超称其为“一代才女”“当代诗家”。
有《湘潭杨叔姬诗文词录》,王闿运批点。
杨度同窗好友夏寿田在序文中说:“项城甍位,余与皙子皆名捕中,师(王闿运)亦以是岁委化。
自是皙子道而之佛,颇近禅。
”卷末其堂弟杨敞跋云:“丁丑春,六十生辰。
”(丁丑为民国二十六年,即1937年)。
又云:“姊速于今春(庚辰,l940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