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王平格(1802年—1873年),字仲坦,号杏邻,山西榆次县西长寿村人。王平格自幼聪颖,十四岁应童子试,未成年即进学。道光十七年(1837年)丁酉,选拔贡。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甲辰科乡试中举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张之万榜三甲第六十名进士。王平格淡泊名利,廷试中式之后,原被分至陕西,以即用知县任用,但他称病告归,主祁县书院讲席。后来虽然一度前往陕西,又以其母年老而回乡,主太谷讲席。曾被选拔蒲州府教授,因母丧而未赴任。守丧结束,改任泽州府教授,太谷人士虚席以待,一年后即告归,继续教书,前后主讲两县书院近三十年,培养人才甚多。去世后,其门人曾立德教碑对其称颂。光绪《榆次县续志》有传。
人物简介
【生卒】:1803—1885 【介绍】: 清湖南长沙人,字叔厚,号筱山。道光十五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出知登州府。同治间官至刑部尚书。在官以清节著,居官二十年未尝增一田宅。卒溢恪慎。维基
郑敦谨(1803年—1885年),字小山,湖南长沙人,晚清官员,进士出身。道光十五年(1835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刑部主事、郎中。历任山东登州府知府、河南南汝光道。咸丰元年(1851年),署河南布政使。二年,授广东布政使。五年,召还京,授太常寺少卿。八年,授山东学政,迁大理寺卿。同治元年(1862年),署户部侍郎,出为山西布政使、陕西布政使、直隶布政使。四年,授湖北巡抚;该年十一月离任,召授户部侍郎。五年,调刑部。六年,擢都察院左都御史,署山西巡抚。八年,调兵部尚书,返回京师。九年,调任刑部尚书。同治六年,奉旨赴山西查办疏防捻军事件,将山西巡抚赵长龄、布政使陈湜免职,“铁面无私”。八年,授兵部尚书。九年,调刑部尚书。十年,驰赴江宁,查办刺马案,时正值隆冬季节,途中多人冻伤,由于大雪阻隔,车马不能行,郑即与二官员刑部郎中颜士璋、伊勒通阿徒步踏雪而行,除夕之日抵江宁。初二日开审,张汶祥口供不变,郑敦谨一筹莫展,十四天后仅称:“将来只好仍照魁(魁玉)、张(张之万)二公原奏之法奏结。”翌年,以病乞休。光绪十一年,卒,谥恪慎。
人物简介
傅培峰(1804年—1858年9月26日),字擘三,号藕村,甘肃省镇番县(今民勤县)人。同进士出身,官至江西宜黄县知县,咸丰八年(1858年)率乡勇抵御太平军,城破被杀。傅培峰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张之万榜三甲进士,咸丰四年(1854年)任江西宜黄县知县。咸丰八年(1858年),太平军逼近县境,培峰亲率乡团,昼夜督禦数月,最终粮尽无援,同年八月,县城陷落。培峰身著朝服,向北再拜道:“臣力已竭,不能再举,所以隐忍至此者,冀团练乡勇将以破贼安民也。”形势危急,属下劝其出城,培峰愤然拒绝,并取怀中官印令属下带出。敌军攻至,令培峰投降。培峰骂不绝口,结果被肢解焚烧。其事上闻,朝廷追赠知府衔,赏云骑尉世职,并在宜黄建立专祠纪念。清同治《宜黄县志》、民国《续修镇番县志》皆有传。
人物简介
马先登(1807年—1876年),字伯岸,号龙坊。陕西大荔县东小坡人。马先登幼时家贫,其父开馆授业时,先登也随其读书。后来家境更加贫寒,经常断炊,但其父对其期盼殷切,十六岁即使其的就学于陕西大儒李时斋门下。十年之间,先登通读历代经籍文章,文采飞扬。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马先登于丙午科乡试中举人,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连捷会试,殿试位列三甲第五十一名,与名臣张之万、徐树铭、李鸿章、沈葆桢、马新贻等同榜,赐同进士出身。分派河南即用知县,历署阳武,补永宁,又因军务紧急回乡劝捐,并办理河工。后被保举出任直隶州知州,升怀庆知府,在任九年,调往开封。曾两次护送越南朝贡使者。不久,候补道员,加布政使衔。告归之后閒居十年,受知府文泰初聘用,主丰登讲席,兼修《同州府续志》。亦曾汇其先代遗集、刊为《马氏丛书》。马先登有自编年谱,名《告存漫叟年谱》,又名《漫叟自订年谱》,有光绪十五年刻本,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人物简介
李明埙(?—1848年),字叶和。江西德化县人。李明埙安静寡言,自幼嗜学,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丙午科乡试考中举人,次年连捷丁未科二甲一百零一名进士,与张之万、徐树铭、李鸿章、沈葆桢、马新贻等同年。朝考后分至湖北任知县,因年龄尚轻,故忧虑自身不能尽职。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长江、汉江暴涨,湖北遭遇百年不遇之大洪水,李明埙受督抚之命前往灾区勘察,上报灾民之苦。上级遂分发赈灾经费。十月十五日,明埙赴江阳巡逻,遭遇暴风而死。身后获追赠知府衔。同治《德化县志》将其事迹列入忠义传。
人物简介
杨延俊(1809-1859),字吁尊,号觉先,江苏金匮县(今属无锡市)人。道光丁未进士,官至山东肥城知县,有蕙政,入祀肥城名宦祠。以子宗濂贵赠光禄大夫三品京堂长芦盐运使,著有《裘学楼类稿》。维基
杨延俊(1809年—1859年),字吁尊,号菊仙,江苏金匮县(今属无锡市)人。官至山东肥城知县。杨延俊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考中甲辰恩科举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式丁未科张之万榜三甲第七十名,赐同进士出身。咸丰四年(1854年)任山东肥城知县,任内助学爱民。咸丰五年(1855年),太平天国北伐军被围困在距肥城百里的冯官屯,因此朝廷兵差络绎不绝,杨延俊宁可捐廉举债募勇,不愿增加生民负担,终因亏累而被解任。其声名多年后仍深为当地士林称道。光绪《肥城县志》有其传。
人物简介
廖宗元(1810年—1861年),字梓臣,湖南宁乡县人。同进士出身。廖宗元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中式张之万榜三甲第五名进士。以即用知县分发浙江,历任仙居、德清知县。不久因丁忧归里,居家五年。期间太平军进入湖南,宗元协助团练,捐输军饷。咸丰六年(1856年),随吉安守黄冕援助江西,克服吉安,论功加同知衔。咸丰九年(1859年),至浙江,并在归安任职。咸丰十年(1860年)二月,太平军进逼湖州,宗元率军守城解围,晋升同知,加知府衔,因积劳成疾,手足偏瘫,民众自发为其焚香祈祷。咸丰十一年(1861年),奉命守绍兴,城破身死。巡抚左宗棠将其事上奏,朝廷追赠宗元太仆寺卿衔,按例抚恤,并在绍兴府城建立专祠祭祀。《清史稿》有传。
人物简介
张青筒(1810年—1889年),字莲舫,江西省德安县大坂张村人。进士出身。张青筒生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九月二十八日,十八岁进学,道光十九年(1839年)考中己亥科举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式丁未科张之万榜二甲进士,因朝考忘记注韵,未能入翰林,外放知县。咸丰七年(1857年)至九年任福建光泽县知县,因抵禦太平军不力被参劾革职。光绪十五年(1889年)九月初八日卒。诰授奉直大夫。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