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名一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休静 西山大禅师 字玄应。
又号清虚堂。
俗姓崔氏。
完山人。
名汝信。
父箕子殿参奉世昌。
母金氏。
有异梦。
生师于庚辰年。
廿一投崇仁长老落发。
从一禅和尚受戒。
卅一中禅科。
选至禅教两宗判事。
己丑之狱。
被诬逮狱。
宣庙即命释之。
曰赐御画御诗。
仍许还山。
壬辰之乱。
师杖釰赴行在。
宣朝命授八道都总摄。
师率门徒。
分僧与天兵助援。
进战斩馘甚夥。
乃扈驾还都。
请还旧栖。
宣庙许之。
赐号曰国一都大禅师。
禅教都总摄。
扶宗拊教普济登阶尊者。
甲辰于妙香圆寂庵坐化。
年八十五。
禅腊六十五。
所著禅家龟鉴。
禅教释云水坛。
三家一指各一卷。
清虚堂集八卷。
刊行。
笔迹疏劲有致云。
享于妙香酬忠祠。
密阳表忠祠。
𪯩仡进曰。
世出世法。
外内不相反。
自昔空门耆宿。
鲜有寘力王事者。
吾师以穷衲子。
一言而受知圣祖。
蒙宸翰之穷。
及倭难之作。
卒能奋羲。
聚众恊助天讨克䝺。
恢复之烈。
名闻华夷。
夫吾师之心。
何尝有所作也。
随缘应迹。
功用卓然。
心寘乎空有。
而事光乎忠义。
敢藉是以固请。
母金氏。
娠师有异梦。
生三岁。
忽有老叟来曰。
委访少沙门耳。
遂提儿咒数声。
摩其顶曰。
宜名以云鹤。
言讫出门。
不知所之。
儿时嬉戏。
必以佛事。
稍长风神颖秀。
出语惊人。
为州牧所爱。
称以奇童。
十岁表怗恃伶仃无所依。
州牧携至京。
就学于泮齐。
屡试辄屈。
郁郁不得意。
遂南游入头流。
穷岩洞之胜。
遍阅内典。
忽有出世之志。
辞诀同伴。
有诗云。
汲水归来忽回首。
青山无数白云中。
遂投崇仁长老落发。
从一禅和尚受戒。
时嘉靖庚子。
师年二十一岁矣。
寻参灵观大师。
得印可。
后因游行村落。
闻午鸡忽然有省。
叹曰。
宁作一生痴呆汉。
不欲做铅椠阿师。
拈笔题落叶曰。
发白心未白。
古人曾漏泄。
今听一声鸡。
犬夫能事毕。
自是云游关东诸名山。
偶入京师。
赴禅科中选。
升至禅教两宗判事。
无何拂衣入枫岳。
作三梦吟。
一禅师临灭有谶云。
单衣有债。
木人争青。
不是无胫。
来自南溟。
会师自某至。
为祷舍利。
灵应赫然。
师虽藏踪晦彩。
而道誉益隆虚骄我慢之徒。
望风心醉。
争就北面。
己丑逆狱起。
为妖僧所诬。
被逮。
对狱明畅。
宣庙素闻其名。
即命释之。
引见。
赐御制色。
及御画墨竹障子。
师立进诗谢恩。
上益称赏。
厚赍还山。
壬辰之乱。
宣庙西幸。
师出山诣行在上谒。
上曰。
国有大难。
山人其能自安乎。
师挥涕对愿效死。
上嘉之。
命授入道禅教都总摄。
师分命诸上足。
紏众义徒。
于是惟政起关东。
处英起湖南。
与权公慄合兵。
鏖战于幸州。
师自率门徒一千五百人。
随天兵进克平壤。
天朝经略宋应昌。
提督李如松。
及三协总兵以下诸将佐。
闻师名争送帖致敬。
或赠诗称美。
辞礼甚虔。
京城既复。
上将旋轸。
师率徒数百。
扈驾还都。
请于上曰。
臣老且死。
愿以兵事属弟子惟政等。
乞骸骨归。
上嘉其志许之。
因赐号。
将示寂于圆寂庵。
是日肩舆冲雪。
遍访诸山近庵。
拜佛说法。
还方丈颒盥。
兴威仪焚香佛前。
或笔自题画像曰。
八十年前渠是我。
八十年后我是渠。
又寄书诀惟政处英二门人讫。
趺坐就化。
世寿八十五。
禅腊六十五异香满室。
累日乃歇。
阇维得灵骨片。
舍利三粒。
就普贤安心寺。
建窣堵波。
惟政自休等。
又捧顶骨片。
来枫岳。
得舍利数颗。
窆于榆岵寺之北冈。
师少从灵观得法。
而宗风之振。
近代无弟子千馀人。
知名者七十馀。
其能领袖后学。
方宗主者。
不下四五人。
可谓盛矣。
晚节通脱自在。
皮相之流。
或疑其越戒。
识者不以为病焉偈爽朗多警语。
笔迹疏劲有致云。
状之所述。
如是亦备矣。
噫。
师之幻身。
既而化为灰尘矣。
其未幻者。
未尝随而变灭。
片之石。
数纸之文。
何足为师不朽计。
虽然。
尊其道则不忍泯其迹。
而欲永其传于来世。
此固其徒用心之勤。
亦世教之所宜许也。
庄周有言曰。
莫足为也。
而不可不为。
其是之谓欤(并张维拼碑)。
休静。
善书与诗。
为丛林所宗。
其游金刚山诗曰。
舞月跃仙千丈桧。
隔林清瑟声滩(芝峰游说)。
今世僧人中。
有惟政。
颇解禅家学。
有声于缁流。
且善诗。
自号清虚子。
尝在香山。
绝云。
万国都城如蚁垤。
千家豪士若醢鸡。
窗明月清虚枕。
无限松风韵不齐。
有高蹈物外俯视尘寰之意。
时意会作也(西厓集)。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七
释圆惺,字鉴庵,一号传真,姓苏氏,西蜀通江人也。
幼失恃怙,依于外宅。
九岁避寇梁山旁,匿沙河菩提庵,礼偶然师出家,后为破山老人行者。
清顺治三年,出蜀入楚,谒玉泉恒河律师,潜心向学,五年进具,肄习律仪,兼穷贤首,二时听受。
十有七年,尝参耳根圆通,猛然开寤,为主僧一真所知。
真本当阳刘氏子,初习贤首教观,洞明经旨,尝讲《楞严经》,说三聚戒,得圆通法门及体性三昧者,不可胜数。
惺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之旨,有省,作偈呈真,有云:原来在者里,何须向外求。
烂嚼人糟粕,驴年未了休。
真为印可,付以衣法。
康熙元年,湖南九溪镇将郝公请演《金刚》、《楞严》。
二年,土司宣慰向 公延讲《法华》,皆能阐明秘奥,妙入几微。
教海神龙,无以踰之。
三年,游金陵,见华藏大咸,问讯之馀,喝云:“汝兴教乘,此喝应如何讲?
”惺曰:“下文繁冗,附在来日。
”归寮,呈颂曰:“晴天轰霹雳,平地起波涛。
欲晓如斯旨,冢头渰莱蒿。
”咸览之,嘿然。
翌日,咸复问曰:“《楞严经》空有俱非,汝试说之?
”惺答以偈曰:“说有不有,说空不空。
行住坐卧,常在其中。
”咸厉声曰:此子大有悟入。
已而入两浙,谒玉琳(日”+“秀”) 于天目,遂参木陈老人,为道玉泉山水之胜曰:“堆蓝出仙掌,泉吐漱玉珠。
”语意隽绝。
四年,由四明礼南海,拜舍利,越石梁。
五年,复至华藏,代座说法。
咸付以衣拂,惺辞不受,咸曰:“宗教兼弘,说行并用,古今昭然,何用辞为?
”惺拜而受之。
六年,登九华、清凉,道出终南,至峨嵋。
十三年,乃旋玉泉,结茅山腰。
川湖总督蔡公毓荣,重辉殿宇,广增香田。
十八年,提督徐公请开堂弘法,时贤俊如慧目具拙宗乘,鹤飞梅谷,照玉莹石,皆当机演唱,王公士庶亦乐闻法要。
二十二年,创修珠桥。
二十八年,增筑十方堂。
三十五年,邑侯以关陵请,为建坊表。
三十七,葺观泉亭,董治唐贤碑碣。
三十八年,复神州,刻惠王所书《法华经》板。
其维持象教,不惮勤苦。
四十年三月八日,说偈而逝。
先数日,自知期至,力疾还玉泉,与众䛡别,语音琅琅,其病若失。
众方冀其延年,乃如约而去。
世寿七十四,僧腊五十四。
门人建塔于罗汉山,荆州释天茨为之铭,以彰盛德。
天茨文词尔雅,别有传,具弟十科。
惺著有语录二卷。
释护德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三
释护德,字明觉。
姓李氏,首阳人也。
父曰得仁,母施氏。
世有隐德,同抱慈心,故护德生秉懿质,赋性恬安。
幼而沈重,恒寡言笑,时或怪之。
乃道机潜伏,欻厌世烦,就昭化寺卫生落发。
蔬食苦行,专持神咒,屡感异徵,秘不示人。
或有知者,即而訉之,则相视默然。
光绪戊子,始来燕都,止于法源寺。
深閟禅房,略无表见。
己丑,受具戒于静涵律师,寺中老宿也。
既习昆尼,因历名山,东践补陀,西指峨湄,南极衡岭,北履台山。
行脚六载,精究一乘,以佛法玄旨,净心为本,财利炫俗,颇乖教化。
欲以积苦,动其观感。
甲午之秋,复来法源,屈职钟寮。
鸿昏乌显,应时无爽。
寒暑不易,几三十年。
寺为唐太宗所创,旧号“悯忠”。
前院古柏参天,清阴夏寒,游侣避爇,多憩其下。
护德鬻茗陈几,不惮烦辱,人或施予必辞谢,受之则尽以市香烛,爇诸佛前,朝夕膜拜。
禅悦之馀,喜种花草,阶前数弓,环植玉簪、凤仙、紫菊、红药,春秋相代。
而林中故有榆梅、银杏、丁香、海棠花。
时裙屐蹁跹,掩映其间。
一见护德,面黧神隽,仪观秩秩,如亲古佛,莫不心折神旷,敬仰弥殷。
尝植牡丹一株,初开白花,逾年变为绿萼,主僧静涵异之,移诸内院。
然知护德非凡夫也。
未几,静涵寂,主席数易,护德遂终于钟寮。
首阳诸弟子,岁时觐省,欲迎居昭化,以怡老寿。
护德殊不谓然。
终日兀兀守此,追蠡响,答海潮,韵以神超,百年旦暮,与钟俱迥者也。
甲寅八月秋,一日侵晓,钟声初竭,方起扫院,见乌鹊千百成群,飞鸣树顶,如有所俟。
别有三鹊,从西而来,爪连翅交,共衔一物,集于钟楼前小树。
群鹊欢鸣,护德知有异。
趋𧦝门寮寓客湘中两生。
俄而铿然坠地有声,惊视,则阿难铜像一躯,高才五寸许,重三十两。
两生迎入寮厅,顷之,户外蛛网万丝,结成罗幔,两生不敢近。
护德洒以香水,礼拜而去,蛛网自散。
无何,两生还湘,竟携以归。
寺主道阶,欲置护德于理,使讼两生,护德默然。
桂阳夏内史寿田与书道阶,谓:“三鸟衔来,于师何亲。
两人持去,又于师何怨。
佛若有灵,以世界为传舍。
佛若无灵,直与人争铜耳。
愿息心无闷,以参大道。
”且作歌以广其意,歌曰:“寺中老鸦梳翅翎,忽然如有人使令。
飞入何王宫殿里,衔出宫中铜佛子。
众雏鸣绕诵贝多,欲依云树作禅窠。
挂钵人出鸟惊散,舍得潜将置空殿。
殿古苔深香火无,唯有蟏蛸守户枢。
夜吐天经为布施,珠网四垂云覆地。
端严螺髻坐中央,遍与虫天作道场。
老僧一见惊突兀,灵异从来无此物。
诸天涕泪倾海潮,万人膜拜法坛高。
誓倾宝藏为璎珞,不惜精金铸鹊巢。
行脚住持争供养,各求胜地安龙象,朝呗罢失云踪,香花犹在佛床空。
道俗人天莫惆怅,去来总在灵山上。
世人结念向真如,岂识真如一相无。
禅堂自宿虫檀越,戒树还栖鸟苾刍。
苾刍檀越无烦恼,人生那得如虫鸟。
”湘潭杨京卿度以歌和之,曰:“城中乌鸦衔佛像,坠在城南寺阶上。
寺僧供养空殿中,宵蛛网覆千重。
我闻灵异来瞻拜,僧告前宵失所在。
即今城野方寻取,我语诸僧无复尔。
人天虫鸟幻中缘,去住无心只偶然。
即随鸟喙原游戏,纵惹蛛丝不挂牵。
来处来,去处去,缘尽还空无觅处。
”复有恩施樊方伯增祥作息讼词,多方譬晓,其祸始寝,文具寺志。
而护德不问也。
盖佛之来,为护德来,而人不知。
故佛之去,亦为护德去,而人复不知。
幸寺主一怒,以守舍责护德,使诉两生,而夏杨诸贤乃歌咏其事,反为护德證明。
灵异感召,吁亦神矣。
然自是护德益洒然,凡有物故,必先知之。
寺前西南院曰“万寿宫”,旧有井。
嘉庆时甘泉涌出,号为“龙王灵井”,灾旱请雨辄有应。
今宫毁井荒,且二十年矣。
榛莽芜秽,人迹罕到,而地接鼓楼。
护德于定中见物自井出,逐一僧,审其状,似衡山游僧,寺主弟子也。
护德以身蔽之,而与物斗。
明日,诫游僧勿妄出。
无何,竟以微故,忿其师,自投于井死焉。
有夏生者,萧县人,求友京师,不遇。
然工刀笔,故律师也。
寺主方以增租,与田者讼,得夏生,喜延之丈室,寝食与俱。
会天寒风冽,单衣楚楚,忍冻以待。
又自以积劳当酬,寺主必不恝视,竟以寒病死。
先是,夏生方寝疾,护德夜提镫,自前院追入,及内廊而止,一寺皆惊。
或曰:“夏生曾为军事执法,杀人累千。
仇家迹之,乃逃于禅以自忏。
护德所见,殆宿冤也。
”有问之者,但默然颔之而已。
人由是知护德能见鬼物。
衡阳程肃政崇信,生有夙慧,不昧因果。
尝叩以定中所见景象,及神鬼形状,护德初亦默默不言。
久之,往还频数,请益再四,始述所见鬼神出入,皆至天王殿前礼拜,以次进退。
虽达官贵人亦然。
及叩以有识者乎,复默然。
已而为程长娣诵《金刚经》部,祓除畏恶,事有应验,深相叹服。
遂归依佛法,长持戒珠,优入净域。
如斯感化者,亦复不鲜。
然护德不欲人知,多秘而不传。
壬戌秋七月十六日,寂于法源钟寮。
年六十有七,腊三十有四。
茶毗有舍利,红如赤小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满洲人,字锡祺。
康熙五十二年进士。
累官翰林院侍读学士。
年三十时目不识丁,从一禅师静坐三月,遂悟诗法。
维基
春台,字锡祺,号顾斋,索佳氏,满洲正黄旗人。
康熙辛卯举人,癸巳进士。
后官翰林院侍读学士,乾隆年间曾任日讲起居注官。
袁枚在《随园诗话卷八·三五》中记载:“学士春台典试福建,过吴下买妾方大英,美貌能诗;以南北地殊,服食不惯,雉经(自缢)而亡。
搜其遗稿,有句云:“户闭新蛛网,梁空旧燕泥。
” ”《随园诗话卷九(四)》:“余在都时,永之引见满洲学士春台。
春自云:“年三十时,目不识丁。
一禅师静坐三月,颇以为苦。
夕,提刀欲杀禅师。
仰头见月,忽然有悟,赋诗便工。
”《塞外》云:“野水吞人面,青山瓮马声。
浮云连帽起,残雪带鞭行。
”殊雄伟。
公爱永之与枚,以为两少年必贵;每至,必留饮、留宿,遣妾捧觞。
女嫁乾隆丙辰进士全祖望为继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