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生卒】:737—791?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韦待价曾孙。初以三卫郎事玄宗,后折节读书,肃宗时入太学。代宗永泰中,为洛阳丞,迁京兆府功曹。德宗建中二年,累除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寻改江州刺史,追赴阙,迁左司郎中。贞元初,复出为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后罢居苏州永定寺,斋心屏除人事。工诗,与顾况、刘长卿等相酬唱。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合称“王孟韦柳”,或与陶渊明合称“陶韦”。有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诗汇评【生卒】:737—792?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排行十九。曾任左司郎中,人称韦左司;又曾任江州刺史、苏州刺史,人称韦江州、韦苏州。出身关中望族,玄宗天宝十载(751)以门资恩荫入宫为三卫郎,颇任侠负气。十五载六月,安史叛军进长安,失职流落。肃宗乾元元年(758)进太学,折节读书。代宗广德元年(763)为洛阳丞,刚直为政,鞭笞军骑,见讼于居守,永泰二年(766)罢任。曾东游淮海,经淮阴、宝应等地,抵广陵。大历九年(774)为京兆府功曹。不久,摄高陵宰、转鄠县令。十四年转栎阳令,即因疾辞归,居沣水北岸善福寺,又称西斋,曾编成《沣上西斋吟稿》数卷(见王钦臣《韦苏州集序》)。德宗建中二年(781)任尚书比部员外郎。四年出为滁州刺史,旋即罢任,闲居滁州西涧。贞元元年(785)任江州刺史。三年入朝为左司郎中,次年出为苏州刺史。六年罢任,寓居苏州城外永定寺。约于贞元八年(792)卒于苏州。一说文宗大和(827—835)中,尚以太仆少卿兼御史中丞,为诸道盐铁转运江淮留后(见沈作哲《补韦刺史传》),叶梦得、钱大昕、余嘉锡等已辨其非。生平见宋王钦臣《韦苏州集序》、姚宽《西溪丛语》卷下、沈作哲《补韦刺史传》。近人万曼有《韦应物传》、孙望有《韦应物事迹考略》、傅璇琮有《韦应物系年考證》。韦应物秉性高洁,其诗淡远清瑟,人比之陶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韦诗“源出于陶而镕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长于五言,“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体”(白居易《与元九书》)。其“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同上),刘熙载亦云:“韦苏州忧民之意如元道州。”(《艺概·诗概》)《全唐诗》存诗10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4首。通行之诗集有四部丛刊本《韦刺史诗集》10卷附录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韦苏州集校正拾遗》1卷(清卢文弨编校)。注本有陶敏、王友胜《韦应物集校注》。
韦应物(约737-约79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天宝末,为玄宗三卫近侍,时年十五,颇任侠负气。后入太学,折节读书。广德中,任洛阳丞,被讼,弃官闲居。大历中,任京兆府功曹,摄高陵令,又历鄠县、栎阳二令。建中中,除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贞元元年,转江州刺史。三年,入为左司郎中,出守苏州,卒。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应物工诗,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有《韦应物诗集》十卷。北宋王钦臣重加校定编次,仍为十卷,题《韦苏州集》,行于世。《全唐诗》编其诗为十卷。词学图录
韦应物(737-约791) 京兆长安人。少年时以三卫郎事玄宗,豪横放浪。安史乱起,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后中进士,为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故称韦江州、韦左司、韦苏州。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东坡有"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之句。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2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 《韦苏州集》。散文存一篇。词存四首,见《尊前集》。全唐诗补逸
韦应物,京兆长安人。生开元二十五年。少以三卫郎事明皇。乾元间为太学生,始折节读书。永泰中为洛阳丞。大历间历仕京兆府功曹参军。十四年,自鄠县令制除栎阳令,以疾辞不就。建中中拜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调江州。追赴阙,改左司郎中。复出为苏州刺史。约卒于贞元九年。其诗閒澹简远,人比之陶潜,称陶韦云。补诗一首。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五
应物。京兆长安人。少以三卫郎事元宗。永泰中授京兆功曹。迁洛阳丞。大历中授鄠令。建中三年拜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调江州。改左司郎中。后出为苏州刺史。
作品评论
韦应物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至焚番扫地而坐。其为诗驰骤建安以还,各得其风韵。白居易《与元九书》
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澹,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
李、杜之后,诗人继出,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馀子所及也。临汉隐居诗话
韦应物占诗胜律诗,李德裕、武元衡律诗胜古诗,五字句又胜七字。张籍、王建诗格极相似,李益古、律诗相称,然皆非应物之比也。后山诗话
右丞、苏州,皆学于陶、王,得其自在。《蔡宽夫诗话》
苏州诗律深妙,白乐天辈固皆尊称之,而行事略不见唐史为可恨。以其诗语观之,其人物亦当高胜不凡。《蔡百衲诗评》
韦苏州诗如浑金璞玉,不假雕琢成妍,唐人有不能到。至其过处,大似村寺高僧,奈时有野态。《陵阳室中语》
韦苏州……诗清深妙丽,虽唐诗人之盛,亦少其比。《童蒙诗训》
徐师川言:人言苏州诗,多言其古淡,乃是不知言苏州诗。李、杜以来,古人诗法尽废,惟苏州有六朝风致,最为流丽。岁寒堂诗话
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王右丞诗,格老而味长。虽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不无优劣。以标韵观之,右丞远不逮苏州,至于词不迫切而味甚长,虽苏州亦所不及也。郡斋读书志
诗律自沈、宋以后,日益靡曼,锼章刻句,揣合浮切,虽音韵婉谐,属对丽密,而娴雅平淡之气不存矣,独应物之诗驰骤建安以还,得其风格云。《清邃阁论诗》
其诗无一字做作,直是自在,其气象近道,意常爱之。问比陶如何?曰:陶却是有力,但语健而意闲。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为之,陶却有为而不能者也,又好名;韦则自在,其诗直有做不着处便倒塌了底。《清邃阁论诗》
韦苏州诗高于王维、孟浩然诸人,以其无声色臭味也。《臞翁诗评》
韦苏州如园客独茧,暗合音徽。后村诗话
韦诗律深妙,流出肝肺,非学力所可到也。《王孟诗评》
韦应物居官自愧,闵闵有恤人之心,其诗如深山采药,饮泉坐石,日晏忘归。孟浩然如访梅问柳,偏入幽寺。二人意趣相似,然入处不同。韦诗润者如石;孟诗如雪,里淡无彩色,不免有轻盈之意。诵韦苏州一二语,高处有山泉极品之味。《唐诗品》
苏州诗气象清华,同端闲雅,其源出于靖节,而深沉顿郁,又曹、谢之变也。唐人作古调,虽各有门户,要之律体方精,弥多附寄,而专业之流鲜矣。苏州独骋长辔,大窥曩代,而又去其拘挛补衲之病,盖一大家也。当时词流秾郁、感荡成波,其视苏州淡泊无文,未淹高听,而大羹幺味,足配元英。虽不足以嬉春弄物,要之心灵跨俗,自致上列,不与浊此争长矣。四友斋丛说
左司性情闲远,最近风雅,其恬淡之趣,不减陶靖节。唐人中,五言古诗有陶、谢遗韵者,独左司一人。诗薮
苏州五言古优入盛唐,近体婉约有致,然自适大历声口,与王、孟稍有不同。唐诗归
钟云:韦苏州等诗,胸中腕中,皆先有一段真至深永之趣,落笔肖然清妙,非专以浅淡拟陶者。世人误认陶诗作浅淡,所以不知节诗也。谭云:总是“清”之一字,要有来历、不读书不深思人。侥幸假借不得。诗镜总论
诗之所贵者,色与韵而已矣。韦苏州诗,有色有韵,吐秀含芳,不必渊明之深情,康乐之灵悟,而已自佳矣。诗镜总论
盈盈秋水,淡淡春山,将韦诗陈对其间,自觉形神无间。《诗源辨体》
唐人五言古气象宏远,惟韦应物、柳子厚。其源出于渊明,以萧散冲淡为主。然要其归,乃唐体之小偏,亦犹孔门视伯夷也。《诗源辨体》
韦、柳五言古,犹摩诘五言绝,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诗源辨体》
应物之诗,较子厚虽精密弗如,然其句亦自有法,故其五言古短篇仄韵最工;七言古既多矫逸,而劲峭独出。乃知二公是由工入微,非若渊明平淡出于自然也。《诗源辨体》
东坡云:“柳子厚诗在渊明下、韦苏州上”。朱子云:“韦苏州高于王维、孟浩然诸人,以其无声色臭味也。”愚按:韦、柳虽由工入微,然应物入微而不见工,子厚虽入微,而经纬绵密,其功自见。故白唐人而论,是柳胜韦;由渊明而论,是韦胜柳。《诗源辨体》
六朝五言,谢灵运俳偶雕刻,正非流丽。玄晖虽稍见流丽,而声渐入律,语渐绮靡,遂成杂体,若应物,萧散冲淡,较六朝更自迥别。《诗源辨体》
应物五七言律绝,萧散冲淡。与五言古相类,然所称则在占也。《同上》
韦于五言古,汉晋之大宗也。俯视诸子,要当以儿孙畜之,不足以充其衙官之位。其安顿位置,有所吝留,有所挥斥。其吝留者必流俗之挥斥,其挥斥者必流俗之吝留,岂其以摆脱自异哉!吟咏家唯于此千锻百炼,如《考工记》所称五气俱尽、金锡融浃者,方可望作者肩背。《唐律消夏录》
唐诗之修闲澄澹,韦公为独至。五言古律二体。读之每令人作登仙入佛想。《载酒园诗话又编》
韦诗皆以平心静气出之,故多近于有道之言。《载酒园诗话又编》
韦诗诚佳,但观刘须溪细评,亦太钻皮出羽。唯云“韦诗润者如石,孟诗如雪,虽淡无釆色,不免有轻盈之意”,比喻尚好。至谓二人意趣相似,则又不然。“自顾躬耕者,才非管乐俦。闻君荐草泽,从此泛沧洲”,自是隐士高尚之言。“促戚下可哀,宽政身致患。日夕思自退,出门望故山”,自是循吏倦还之语。原不同床,何论各梦!宋人又多以韦、柳并称,余细观其诗,亦甚相悬。韦无造作之烦,柳极锻炼之力。韦真有旷达之怀,柳终带排遣之意。诗为心声,自不可强。分甘馀话
东坡谓“柳泖州诗,在陶彭泽下,韦苏州上。”此言误矣。余更其语曰:韦诗在陶彭泽下,柳柳州上。余昔在扬州作论诗绝句,有云:“风怀澄澹推韦柳,佳处多从五字求。解识无声弦指妙,柳州那得并苏州!”又常谓:陶如佛语,韦如菩萨语,王右丞如祖师语也。《唐音审体》
昔人谓韦与王、孟鼎立为三,以其皆近陶体也,冯复京曰:韦公本有六朝浓丽之意,而澄之为唐调,突过唐人之上。《剑溪说诗又编》
韦诗不唯古澹,兼以静胜。古澹可儿,静非澄怀观道不可能也。《剑溪说诗又编》
诗中有画,不若诗中有人。左司高于右丞以此。《四库全书总目》
其诗七言不如五言,近体不如古体,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熔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但以为步趋柴桑,未为得实。如“乔木生夏凉,流云叶华月”,陶诗安有是格耶?石洲诗话
王孟诸公,虽极超诣,然其妙处,似犹可得以言语形容之。独至韦苏州,则其奇妙全在淡处,实无迹可求。《岘佣说诗》
后人学陶,以韦公为最深,盖其襟怀澄澹,有以契之也。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渊明,在当时已定论,唯其志洁神疏,故能淡言造古。《拟古》十二篇,虽未远迹陶公,亦得近裁白傅。乃如“画寝清香”、“郡斋夜雨”,琅然疏秀,有杂仙心。至若“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亦复自然作妙,不假雕饰之功。唯气格未遒,视古微疑涣散。《诗学渊源》
其诗闲淡简远,人比之陶潜,虽或过当,而其《拟古》之作,寝几于《十九首》;效陶一体,亦极冲淡之怀,但微嫌着迹耳,着迹则近于刻画矣。然当此之时,高古旷达,殊无出其右者。《诗境浅说》
五律中有高唱入云,风华掩映,而见意不多者,韦诗其上选也。
人物简介
【生卒】:967—1028 【介绍】: 宋杭州钱塘人,字君复。早岁游江淮间,后归杭州,隐居西湖孤山二十年。种梅养鹤,终身不娶,时称“梅妻鹤子”。善行书,喜为诗,多奇句。卒,仁宗赐谥和靖先生。有《和靖诗集》。全宋诗
词学图录林逋(九六八~一○二八),字君复,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孤力学,恬淡好古。早年放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孤山,相传二十年足不至城市,以布衣终身。仁宗天圣六年卒(宋桑世昌《林逋传》,明万历本《林和靖先生诗集》附),年六十一(《咸淳临安志》卷六五)。真宗闻其名,曾赐粟帛;及卒,仁宗赐谥和靖先生。有《林和靖先生诗集》四卷。《宋史》卷四五七有传。 林逋诗,以明正德间黑口本为底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四部丛刊》所收影明钞本即据此)。校以宋绍熙间沈诜刻本(简称宋本,祇残存卷上)、明正统八年王玘刻本(简称正统本)、明万历间诸时宝刻本(简称万历本)。并参校清康熙四十七年吴调元刻本(简称康熙本)、日本贞享三年柳枝轩刊本(二卷本,简称和刻)、一九六○年文物出版社影印《宋林逋自书诗卷》(简称自书诗卷)及《淳祐临安志》(简称《淳祐志》)、《咸淳临安志》(简称《咸淳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且吸收了清卢文弨以正统本校康熙本(简称卢校)、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五年邵裴子校本(简称邵校)的部分成果。另据自书诗卷、康熙本、《淳祐志》、《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附于第四卷卷末。
林逋(967-1028) 字君复,卒谥和靖先生,后世称林处士。钱塘人。工诗擅书,隐居孤山二十年,不仕不娶,梅妻鹤子。《宋史》有传。有《林和靖诗集》,存词四首,见《花庵词选》。全宋文·卷二一一
林逋(九六八——一○二八),字君复,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克己,仕吴越钱氏为通儒院学士。逋少孤力学。景德间游江淮归,结庐杭州西湖之孤山,与梅鹤为侣,二十年不入城市。真宗诏长吏岁时劳问。天圣六年卒,年六十一,仁宗赐谥曰「和靖先生」。逋善行草,喜为诗,其诗孤峭澄淡,名齐魏野,其咏梅之「疏影」、「暗香」一联尤为绝唱。然其诗稿未尝自录,故所存百无一二,皇祐中诸孙大年始掇拾为集,《宋史·艺文志》著录《林逋诗》七卷,又《诗》二卷。今传世之《林和靖诗集》为四卷。其外尚有《摘句图》一卷、《省心录》一卷(存)。事迹见曾巩《林逋传》(《名臣碑传琬琰集》卷三八),梅尧臣《林和靖先生诗集序》,《咸淳临安志》卷六五、九一,桑世昌《林逋传》(明万历本《林和靖先生诗集》附)。《宋史》卷四五七《隐逸传》上亦有传。
人物简介
【生卒】:1039—1098 【介绍】: 宋苏州吴县人,字伯原,号乐圃。仁宗嘉祐四年进士。以足病不试吏。筑室乐圃坊,著书阅古,名动京师。哲宗元祐中,召为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著述甚富,六经皆有辩说。另有《吴郡图经续记》、《墨池编》、《琴台志》、《乐圃馀稿》等。全宋诗
全宋文·卷二○二四朱长文(一○三九~一○九八),字伯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宝晋英光集》卷七《乐圃先生墓表》),因年未及冠,吏部限年未即用。次年授许州司户参军,又因坠马伤足,遂不仕。家有旧圃,多台榭池沼竹石花木之胜,士大夫乐于往游,知州章伯望名其居处为乐圃坊,人称乐圃先生。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荐为苏州州学教授。八年,召为太学博士。绍圣四年(一○九七),迁秘书省正字,枢密院编修文字。五年,卒,年六十。有《乐圃集》百卷,北宋末毁于兵火。南宋时侄孙朱思裒集遗文,编为《吴郡乐圃朱先生馀稿》十卷(今有明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朱长文诗,以明钞《吴郡乐圃朱先生馀稿》为底本。今存《乐圃馀稿》版本颇多,有杭州大学藏清周永年钞本(有李文藻校),北京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分别藏有清卢文弨钞校本,上海图书馆藏有吴氏拜经楼影宋钞本(有章钰校),北京图书馆藏有清康熙五十一年朱岳寿刻本(有傅增湘校),以及《四库全书》本及四库《两宋名贤小集》中之《乐圃馀稿》二卷。比勘可知,各本大多源出明抄本,多有缺误及臆改,因此除酌择有价值之异文出校或校改外,一般异文均不录。辑得之集外诗,附于卷末。
朱长文(一○三九——一○九八),字伯原,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未冠,举嘉祐四年进士,以病足不肯试吏,筑室乐圃坊,著书阅古,吴人化其贤。元祐中,授秘书省校书郎,改许州司户参军,充苏州教授。召为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兼枢密院编修。元符元年二月卒,年六十。著有《春秋通志》二十卷、《吴郡图经续记》三卷(存)、《易经解》(存)、《墨池编》六卷(存)、《琴史》六卷(存)、《乐圃文集》百卷。事见《朱公墓志铭》(《乐圃馀稿》附),《宋史》卷四四四本传。
人物简介
【生卒】:1187—1269 【介绍】: 宋兴化军莆田人,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刘夙孙。宁宗嘉定二年以荫补将仕郎,为真州录事参军、潮州通判。以作《落梅》诗获罪,不仕二十余年。理宗端平初起历宗正簿、枢密院编修官、江东提刑等。淳祐六年赐同进士出身,除秘书少监兼中书舍人。以劾权相史嵩之,贬知漳州。景定初迁工部尚书兼侍讲,以焕章阁学士致仕。尝受学于真德秀。反对南宋朝廷苟安妥协。诗学晚唐,为江湖派诗重要代表。词风雄放沉厚,多感慨时事。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全宋诗
词学图录刘克庄(一一八七~一二六九),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莆田(今属福建)人。宁宗嘉定二年(一二○九)以荫补将仕郎,初仕靖安主簿、真州录事。后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十二年监南岳庙。十七年知建阳县。以咏《落梅》诗得祸,闲废十年。理宗端平元年(一二三四)为帅司参议官,二年除枢密院编修官,兼权侍右郎官,寻罢。淳祐六年(一二四六),以“文名久著,史学尤精”,赐同进士出身,除秘书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七年出知漳州。八年迁福建提刑。景定三年(一二六二)权工部尚书、兼侍读,旋出知建宁府。五年因目疾以焕章阁学士致仕。度宗咸淳四年(一二六八)除龙图阁学士。五年卒,年八十三,谥文定。生前曾自编文集,林希逸作序,继有后、续、新三集。后由其季子山甫汇编为《大全集》二百卷。事见宋林希逸《后村先生刘公行状》、洪天锡《后村先生墓志铭》。 刘克庄诗,一至十六卷以铁琴铜剑楼旧藏宋刻《后村居士集》为底本,校以《四部丛刊》影印清赐砚斋《后村先生大全集》(简称砚本)、杨氏海源阁旧藏宋刻《后村居士集》(简称后印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十七至四十八卷以赐砚斋本为底本,校以清冯氏芦经阁旧藏抄本(简称冯本)、清卢氏抱经楼旧藏抄本(简称卢本)、翁同书校清秦氏石研斋抄本(简称秦本,凡采用翁氏朱笔校字,简称翁校)、清张氏爱日精庐抄本(简称张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刘克庄(1187-1269) 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人。词风散文化、议论化。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别调》。全宋文·卷七四八七
刘克庄(一一八七——一二六九),字潜夫,号后村居士,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父弥正,宁宗朝吏部侍郎。克庄本名灼,嘉定二年以荫补将仕郎,改名。初授靖安县主簿,俄丁父忧。服除,注福州右理曹,改差真州录事参军。嘉定十七年,改宣教郎知建阳县,历潮、吉州通判。端平中,除枢密院编修官、兼权侍右郎官。立朝正直敢言,为人所忌,出主玉局观。寻知漳州,改袁州,复为言者劾罢。李宗勉当国,擢江西提举,改广东,升转运使。淳祐元年,为言者所劾,罢主崇禧观。四年,起为江东提举。六年,召除太府少卿。面对言事,颇切时政,理宗嘉之,即赐同进士出身,除秘书少监,寻兼崇政殿说书。是年末,兼中书舍人,力沮史嵩之除职致仕之命。事虽施行,仍为御史论劾,以秘阁修撰出为福建提刑。淳祐十年,除秘书监。次年入京,兼太常少卿、直学士院,兼崇政殿说书、史馆同修撰。同年十月,除起居舍人。复为言者论劾,罢提举明道宫。景定元年,除秘书监、起居郎、兼权中书舍人,复除兵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三年,除权工部尚书,兼侍读。同年八月,以宝章阁学士知建宁府。五年秋,以焕章阁学士致仕。咸淳五年正月卒,年八十三,谥文定。克庄于诗、文、词皆工,叶水心至评其诗「当建大将旗鼓」。又尝受学于真西山,颇得为政之要。唯其文名太盛,故政绩多为所掩。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见林希逸所撰《行述》、洪天锡所撰《墓志铭》(分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九四、一九五)及《宋史翼》卷二九。
人物简介
【生卒】:?—约1261 【介绍】: 宋湖州安吉人,曾名瑗,字伯玉,号直斋。宁宗、理宗时,历溧水、绍兴、鄞县教授,兴化军通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端平三年知台州,嘉熙元年改知嘉兴府。淳祐四年,除国子司业。后官至侍郎。藏书五万一千余卷,仿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作《直斋书录解题》。全宋诗
全宋文·卷七六七八陈振孙,初名瑗(《皕宋楼藏书志》卷三三),字伯玉,号直斋,安吉(今属浙江)人。一作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八八《重修通判厅》)。宁宗嘉定四年(一二一一),为溧水教授(《吴兴藏书录》引《湖录》)。八年,调绍兴府教授,知南城县(《直斋书录解题》清卢文弨跋)。召为军器监簿、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平斋文集》卷一八《军器监簿陈振孙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制》)。理宗宝庆三年(一二二七),通判兴化府(清《福建通志》卷二三)。端平三年(一二三六),知台州兼权浙东提举。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知嘉兴府(《会稽续志》卷二)。淳祐四年(一二四四),为国子司业(《梅野集》卷七《授国子司业制》)。九年致仕。有《直斋书录解题》传世。清同治《安吉县志》卷一二有传。
陈振孙,曾名瑗,字伯玉,号直斋,湖州安吉(今浙江安吉)人。嘉定四年为溧水教授,三载去官归。宝庆三年充兴化军通判、摄郡。端平三年,以朝散大夫知台州、兼权浙东提举常平茶盐事。嘉熙元年改知嘉兴府,升浙西提举。淳祐四年官国子司业。九年,以宝章阁待制、某部侍郎致仕,家居修《吴兴志》。未几卒,赠光禄大夫。振孙家藏旧书万卷,官兴化军时又传录郑、方、林、吴等氏旧藏凡五万馀卷,据以著为《直斋书录解题》五十六卷,为有宋著名目录学著作。惜全书已佚,今仅存永乐大典本二十二卷。事迹见《宋史翼》卷二九,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證》卷九。
人物简介
【介绍】: 清江苏丹徒人,字星岩,号春农。乾隆十七年进士,官内阁中书。工诗,能篆刻,又善画。年四十,即乞归,以吟诗作画自娱。主梅花书院多年。有《春农吟稿》。维基
蒋宗海,字春岩,一字星岩,号春浓,一号青农,晚号归求老人,学者称春农先生,江苏丹徒(今镇江)人,进士出身。乾隆十七年(1752年)壬申恩科二甲第六十二名进士,官至内阁中书。工诗文,通汉隶,和卢文弨并称。喜藏古书,藏书达3万余卷,多善本,和张若钧并称。修纂《金山志》、《焦山志》、《平山堂志》等。著有《春农吟稿》。
人物简介
【介绍】: 清广东南海人,字润之,号莪野。乾隆二十年举人。曾应湖南学政卢文弨之召,不久,思母而归,从此不再进取。有《四书择粹》、《救荒备览》、《荷经堂古文诗稿》。
人物简介
维基【生卒】:1738—1807 【介绍】: 清浙江归安人,原名锦鸿,字小山,一字升衢,号小疋。乾隆四十六年进士,官宁波府学教授。肆力经史,旁及《说文》、音韵、算数。擅长校雠之学。《四库》馆开,参与校勘,与朱筠、戴震、卢文弨、金榜、程瑶田等相讲习。于《大戴礼》用功尤深。有《大戴礼记绎》、《周易郑注后定》、《汉隶字原考正》、《小酉山房文集》。
丁杰(1738年—1807年),原名锦鸿,字升衢,号小疋,浙江归安人,清代小学和校勘学家。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进士,官宁波府教授。精于《大戴礼记》,与卢文弨齐名,又与戴震、邵晋涵、程瑶田、桂馥等交游,曾助翁方纲纂修《四库全书》。著有《周易郑注后定》、《大戴礼记绎》、《汉隶字原考正》、《小酉山房文集》等。身后作品多散佚,《乾嘉群贤遗文小集》辑录其文。
人物简介
【生卒】:1744—1832 【介绍】: 清江苏高邮人,字怀祖,号石臞。少受业于戴震。乾隆四十年进士,改工部主事。嘉庆间官至永定河道。究心治河之道,著有《导河议》上下篇。而生平学术成就,则萃于音韵文字训诂,于训诂造诣最深,亦精于校雠。撰《广雅疏證》,就古音以求古义,每日三字,十年成书;又撰《读书杂志》,一字之證,博及万卷。子王引之传其学,撰《经义述闻》。时谓高邮王氏之学,海内无匹,另有《王石臞先生遗文》、《丁亥诗钞》。晚晴簃诗汇·卷九十六
王念孙,字怀祖,号石臞,高邮人。乾隆乙未进士,历官直隶永定河道。罢,重宴鹿鸣,赐四品衔。有《丁亥诗钞》。词学图录
王念孙(1744-1832) 字怀祖,生而清羸,自号石臞。江苏高邮人。父安国,子引之。乾隆四十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主事、工部郎中、陕西道御史、吏科给事中、山东运河道、直隶永定河道。翁方纲赠联云:"识过铉锴两徐上,学居后先二郑间。"精研经史,熟谙水利。有《读书杂志》、《 广雅疏证》、《道河议》、《河源纪略》等。维基
王念孙(1744年—1832年),字怀祖,号石臞。江苏高邮州(今高邮市)人。清代学者、音韵学、训诂学、校勘学家、官员,是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曾任给事中,与钱大昕、卢文弨、邵晋涵、刘台拱有“五君子”之称。□父王安国,雍正二年(1724年)榜眼。王念孙生于乾隆九年(1744年),八岁读完十三经,早年从学于戴震。乾隆三十年(1765年)高宗南巡,钦赐举人。乾隆四十年(1775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工部主事。升郎中,擢监察御史,转吏科给事中。嘉庆四年(1799年),仁宗亲政,白莲教战事正酣,念孙上陈剿贼六事,弹劾国相和珅,直声震朝野。同年,授直隶永定河道。嘉庆六年(1801年),河道决口,赔两万七千两,特旨留任督办河工。事竣,赏主事衔。河南衡家楼段黄河决口,奉命前往勘查,又赶赴台庄治理河务。不久,授山东运河道,在任六年,又调永定河道。后来永定河再次涨水决口,王念孙引罪,得旨休致。道光五年(1825年),重赴鹿鸣宴。道光十二年(1832年)卒,年八十九。《清史稿》有传。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