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刘永福

相关人物:共 22 位
共 2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26—1884 【介绍】: 清浙江山阴人,原籍河南祥符,字畇叔,一字叔云。
道光三十年进士,改庶吉士。
历任江南道监察御史,礼部给事中,官至两广盐运使兼署广东按察使。
为御史时,疏劾王有龄、何桂清,有直声。
中法战争时,征兵筹饷以济刘永福
工诗词,曾办“益社”,一时名流云集。
又善绘折枝花卉。
有《沤堂诗词日记》、《传忠堂古文》。
晚晴簃诗汇·卷一五○
周星誉,字畇叔,一字叔芸,祥符籍浙江山阴人。道光庚戌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广东盐运使。有《鸥堂剩稿》。
词学图录
周星誉(1826-1884) 字畇叔,一字叔云,号鸥公,又号芝芗,初名普润,又名誉芬。祥符(今开封)人,祖籍绍兴。道光二十四年(1844)举人,授编修。三十年中进士,由御史官广东盐运使。尝在籍双益社,浙东王星诚、李慈铭等咸隶社籍。能画。其词由诗入,时人有仙人炼汞,九转初成之评。有《鸥堂剩稿》、《东鸥草堂词》。
东鸥草堂词·序
畇叔都转《东鸥草堂词》,介弟季贶太守,于同治癸亥梓于闽中,迄今二十馀年,印本稀有闽中版,亦不知尚存否。旧有谭仲修序云:中州周叔云,抗手竹林之游,蹑足承明之选,沈诗任笔,兼善者甚少,海内推许,于君无间。《东鸥词》二卷,多其少作。白石、稼轩去人不远,余闻之涷人云:原稿佳者夥,此仅十之三耳。虽然词之必传不嫌少,也因即刻鸥堂剩稿及日记,并重刻此,以广其传。光绪丙戌孟冬金武祥识。
维基
周星誉(1826年—1884年) 初名誉芬,字昀叔,一字叔云,河南群符(今开封)人。
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由御史官广东盐运使。
与李慈铭、王星諴、周星贻、周星监等人合称五星。
光绪八年(1882年),中法战争爆发,曾徵兵筹饷以接济刘永福黑旗军抵抗法军。
光绪十年,两广总督张之洞称周星誉年老办事胡涂,勒令其退休。
善绘折枝花卉,工诗词。
著《鸥堂剩稿》、《鸥堂日记》、《东鸥草堂词》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0—1904 【介绍】: 清江苏常熟人,字叔平,晚号瓶庵居士,又号松禅。翁心存子。咸丰六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同光两朝皆为帝师。历内阁学士、左都御史、刑、工部尚书,官至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参机务。中日战争时,与李鸿藻主战。和议起,力争改约稿。戊戌间以赞助新政罢官革职,交地方官严加管束。卒于家。宣统元年复原官。工书法,著有《瓶庐诗文稿》、《翁文恭公日记》
晚晴簃诗汇·卷一五五
翁同龢,字声甫,号叔平,晚号瓶庐,又号松禅,常熟人。咸丰丙辰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官至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谥文恭。有《瓶庐诗稿》。
词学图录
翁同龢(1830-1904) 字声甫,号叔平,又号瓶庐、松禅。江苏常熟人。咸丰六年(1856)进士。授修撰。历官中允、内阁学士、刑部与户部侍郎、左都御史、刑部与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户部尚书领协办大学士。以主变法革职回籍。宣统间追谥文恭。诗长于七绝,多托兴萧寥之作。词风类诗。有《瓶庐诗钞》、《瓶庐文钞》、《瓶庐词钞》。
维基
翁同龢(1830年5月19日—1904年7月4日),字叔平,号松禅,晚号瓶庵居士、人称翁帝师、翁师傅,江苏常熟人,清末大臣、书法家、状元。
官至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是同治帝和光绪帝的两代帝师。
翁同龢幼年时的国学教育系由其母亲与姐姐教导完成。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参加科举得恩贡,咸丰二年(1852)壬子顺天乡试中举,咸丰六年(1856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曾任陕西学政,因病回京。
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是翁同龢发现诸多疑窦,同治帝下令重审此案,其中涉及“两湖派”与“江浙派”的权力斗争。
光绪元年(1875年),翁同龢署刑部右侍郎。
次年四月,慈禧太后命教授光绪帝读书。
不久,迁户部侍郎,充经筵讲官,晋都察院左都御史。
历任刑部、工部尚书。
光绪五年十一月,崇厚擅自与俄国签订通商十八条,六年八月十八日,翁同龢等人在养心殿面对两宫皇太后,翁认为伊犁可以割走,但十八条不能应允,特别是在西安、汉中设立通商口岸以及在松花江上行船等两条不可许。
光绪八年(1882年),充任军机大臣。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中,主张进兵结合谈判,不可一味依仗刘永福之黑旗军。
不久,罢直军机。
历加太子太保,赐双眼花翎、紫缰。
翁同龢因曾国藩及李鸿章曾经检举其兄,因而终身与李鸿章有私怨。
翁同龢对于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推行的洋务运动颇为排斥,对于该运动也有所批评,并影响往后光绪帝亲政后的举措。
任户部尚书期间,处处以反腐等各理由刁难北洋水师,光绪十七年,暂停南北两洋购买洋枪、炮弹、机器事两年。
当时有一副讥讽对联描写二人无能:「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合肥」指安徽合肥的李鸿章,下联「常熟」即江苏常熟的翁同龢。
李翁二人的恩怨间接导致日后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的失利。
光绪二十年(1894年),翁同龢再任军机大臣,深得光绪帝信任。
在甲午战争中,坚决主战。
次年,清军战败,中日和议期间,翁同龢与李鸿藻极力反对割地,指出:「宁增赔款,必不可割地。
」又联合俄、英、德三国谋阻割地,最终情势无法挽回。
次年,兼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开始后,6月15日,翁同龢突然遭光绪帝将其开缺回籍。
传统说法认为翁支持维新变法,推荐康有为,拟定并颁发了戊戌变法的纲领性文件《明定国是诏》,故遭到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之名加以罢黜;另外一个说法,则是甲午战争之所以失败,在于翁同龢对于北洋舰队的武器更新百般刁难所致,有次恭亲王奕䜣病重,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前往探望,光绪皇帝曾询问恭亲王奕䜣翁同龢是否值得重用,恭亲王奕䜣对光绪帝表达反对意见,最后光绪皇帝在与慈禧讨论后决定忍痛罢黜翁同龢。
戊戌政变后又遭严厉斥责,将其罢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翁先到侄子江西巡抚翁曾桂署中暂住,然后回常熟故乡。
光绪三十年(1904年)病逝于故乡。
死后康有为誉之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
然而,根据雷家圣《力挽狂澜:戊戌政变新探》一书指出: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说道:「那拉氏(慈禧太后)忽将出一朱谕,强令皇上宣布。
…皇上见此诏,战栗变色,无可如何。
此朱谕实那拉氏与荣禄最毒之计,闻系出于荣禄私人李盛铎所拟云。
翁同龢一去,皇上之股肱顿失,然后可以为所欲为也。
」可见罢黜翁同龢的诏书,为「荣禄私人」李盛铎所草拟。
但是康有为在《自编年谱》却记载翁同龢被罢前夕,康有为「为御史李盛铎草译书、游历及明赏罚、辨新旧摺,李上之。
」可见康有为替李盛铎草拟之「明赏罚、辨新旧」的奏摺,即是弹劾翁同龢的奏摺,将翁同龢视为「旧」而加之以「罚」。
变法派领袖康有为竟然帮「荣禄私人」李盛铎草拟奏摺,岂非怪事?
因此,李盛铎不但非「荣禄私人」,而且可能是在康有为的授意与拟稿之下,上书弹劾翁同龢。
翁同龢的被罢,不是「那拉氏与荣禄最毒之计」,而是康有为「除旧布新」的结果。
宣统元年(1909年),翁同龢获得官方「平反」,追复官衔,并追加谥号为文恭。
著作有《瓶庐诗稿》、《翁文恭公日记》、《翁文恭公军机处日记》等。
柏正才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95 【介绍】: 名一作正材。
清刘永福部将。
光绪二十一年,奉刘永福命守台南白沙墩,抗击侵台日军。
与王德标七星队及徐骧等义军于溪北、溪南等地与敌激战,中炮阵亡。
黄荣邦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95 【介绍】: 清台湾台中人,原名丑,一作阿丑。
本为绿林中人。
光绪二十一年夏,奋起抗日,隶刘永福部。
一度率所部二千五百人与王德标等军收复云林。
后在进攻彰化日军时,中炮阵亡。
林义成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95 【介绍】: 即林苗生,又名林猫生。
出身绿林。
光绪二十一年夏,日军侵台时,奋起抗日,助刘永福守台南,曾击败大埔林日军,反攻彰化等地。
后于曾文溪阵亡。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95 【介绍】: 清黑旗军将领。
甲午中日战争随刘永福抵台湾,以守备率亲军七星队驻台南。
日军侵台,率部迎击,先后守中寮、嘉义、云林等处,伤毙日军近卫师团第二旅团长山根信成少将以下官兵多人。
最后在曾文溪与日军鏖战数日,伤亡惨重,退入后山。
后不详。
朱乃昌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95 【介绍】: 清军将领。
率部驻防台南。
光绪二十一年,奉刘永福命迎击侵台日军。
一度收复嘉义大埔林,旋中炮阵亡。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41—1903 【介绍】: 清广西灌阳人,字维卿。
同治四年进士。
中法战起,自请出关招刘永福,率景字军与之共败法军于宣光。
战后,除台湾道,累擢至巡抚。
《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于日本,士绅拥之为总统,宣告自立。
日军攻基隆,微服遁归厦门。
有《请缨日记》。
全台诗
唐景崧(1841~1903),字维卿,又字薇卿,号南注、南注生、请缨客,广西灌阳人。
同治四年(1665)进士,入翰林院选庶吉士,授吏部主事。
光绪八年(1882)入越南,力劝刘永福黑旗军加入抗法行列。
光绪十年(1884)率「景字军」迎战法军有功,官升二品。
光绪十一年(1885)十月出任台湾兵备道,兼理学政。
唐氏雅好文学,曾修葺台南道署旧有斐亭,创「斐亭吟社」,时邀僚属、诗友饮酒赋诗。
台人士之能诗者,悉礼致之,扢雅扬风,于斯为盛,一时台士竞为诗作。
又礼聘台南进士施士洁担任海东书院山长,挑选台士之秀异者如丘逢甲、许南英、汪春源等入海东书院就读,对当地文风之鼓倡,颇具影响力。
光绪十七年(1891)升台湾布政使,驻省会台北。
公馀复屡邀文士百数十人集于官署,为诗酒之会,尤以竞作诗钟为能。
适因安溪人林鹤年办理茶釐船捐等局务来台,赠以数十盆牡丹,故取名为「牡丹吟社」。
社员吟咏诗稿,景崧悉加收录,遂有《诗畸》之辑录。
此外,唐氏又好诗谜,台南、台北两地任职时皆致力推展之,编有《谜拾》一书,对台湾谜学之发展影响颇大。
光绪二十年(1894)九月出任台湾巡抚,次年(1895)割台议起,唐氏致电清廷,预言台民将有大乱,建议急请英俄为同盟以保台,并请辞巡抚职。
及马关条约签订,全台哗然,唐氏复电告清廷,自云遭台人「劫留」,不得已暂允驻台,与当地绅民发布公告,宣示保台决心。
五月二十五日全台绅民倡建「台湾民主国」,共推唐氏为总统。
六月五日,日军逼近台北城,唐氏搭德船从沪尾遁逃,内渡厦门,后归桂林。
光绪二十三年(1897)支持康有为在桂林的维新运动,光绪二十五年(1899)任桂林「体用堂」中文总教习。
晚年耽爱戏剧改革,为中国十大剧种之一「桂戏」之奠基者。
著有《请缨日记》、《寄閒吟馆诗存》、《看棋亭杂剧》。
唐氏在台之作可见者不多,以下据《诗畸》所收录之唐氏诗作为底本,参照郑鹏云《师友风义录》、连横《台湾诗乘》、《台北文物》六卷四期所刊赖鹤洲〈斐亭吟会‧牡丹诗社〉进行编校。
(许俊雅、施懿琳合撰)
维基
唐景崧(1841年—1903年),字维卿,又字薇卿,号南注、南注生,又号请缨客。
广西省桂林府灌阳县人。
同治年间以进士入词林,改吏部主事。
中法战争期间,请缨南下越南,招抚黑旗军刘永福,且领军与法军激战有功,历升道员、布政使,署末代台湾巡抚。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台湾割让予日本后,曾短暂出任台湾民主国大总统八天。
后因日本军队从澳底登陆,唐景崧得知此消息,便携带银两逃回中国大陆。
黄守忠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广西上思人,号荩臣,小名亚𣕜。
早年率众赴越南投效刘永福黑旗军。
光绪九年在越南怀德府纸桥击败法军李维业部。
次年又与滇军合围宣光法军。
后改隶唐景崧之“景字营”,还驻广西。
八国联军侵华时率部随冯子材北上勤王,至南京后停留数月而返。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梁成楠(?
~?
),字子嘉,号钝庵,清广东三水诸生。
少怀才负气,应制科时因得罪有司,离乡出走;遍游长江中下游,曾于吴、楚一带担任幕客。
厌刑名、钱谷之俗,后东渡来台。
居台十馀年(约1885~1895),入巡抚刘铭传幕下,并在中部统领林朝栋军队担任书记,掌理开山抚番之相关文书,深得刘铭传器重。
光绪十二年(1886)负责东势角抚垦事宜,亲自走访各番社,询问民众疾苦,并纳番女为妾,甚得当地住民爱戴。
光绪十三年(1887)安抚万社番民,并有意开发卓兰一带,置产台湾。
乙未(1895)割台,委署彰化县令;未几,日军至,携妾从刘永福内渡,在台之家产尽失。
日治后,再度来台,寓居雾峰林家;曾走访鹿港洪繻,以诗唱和,相谈甚欢。
后因在台不得志,郁郁离去,客死于香江。
洪繻《寄鹤斋诗话》评云:「钝庵诗法,盖由昌黎入手而上溯杜公,旁及苏、黄也;故健而峭,宗派甚正。」。
近人李渔叔认为梁成楠诗,即境抒思,吐词真切,能摒除浮词伪语,有清明亢爽情致。
兹以连横《台湾诗荟》收录梁氏六十八首诗为底本,参照洪繻《寄鹤斋诗话》、许铁峰《铁峰诗话》、郑鹏云《师友风义录》、赖子清《台湾诗醇》、陈汉光《台湾诗录》等编校。
共 2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