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徐嘉干(?~?),字耘叔。清安徽歙县人。新安太学生。曾任丁曰健幕客。丁氏政尚严峻,犯者无生还者。左右往往不敢劝谏,独嘉干动辄争之,活人无数。性好吟咏,神似李贺、李商隐。
人物简介
【生卒】:1796—1866 【介绍】: 清江苏通州人,字树人。嘉庆二十五年进士。道光间历山东曲阜、泰安等县知县,累擢福建台湾道。同治间官至福建巡抚。曾协同左宗棠击败汀、漳李世贤部太平军。卒谥清惠。有《斯未信斋文稿》及自订年谱。晚晴簃诗汇·卷一二八
徐宗干,字树人,江苏通州人。嘉庆庚辰进士,官至福建巡抚。谥清惠。有《斯未信斋诗录》。全台诗
徐宗干(1795~1866),字伯桢,号树人,江苏通州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以知县,发山东。历曲阜、武城、泰安三县知县,高唐、济宁知州等职。道光二十八年(1848)四月授福建台湾道。时姚莹方去,凡所规画,多继承之。宗干为治,循名核实,举凡策防夷、申禁烟、理财赋、议积储、设屯丁、开番地,无不勉力为之。尤其台湾遭英人窥扰之后,士民蓄愤,自立乡约,禁不与贸易,宗干亦著防夷之策。是时绿营废弛,班兵多宿民家,挟械以嬉。宗干移镇管束,改建营房处之,兵民始分。又议改澎湖募兵,变通船政,清理人犯,语多可行。水沙连六社番久请内附,而廷议以险远为难,照旧封禁,宗干上书总督,请援乾隆五十三年之例,先设屯丁,以便管理,从之,其后遂设官焉。咸丰三年(1853)四月,林恭、洪泰等起事,陷台湾、凤山两县,宗干与民守禦,防剿兼施。其后复扰噶玛兰厅,宗干亦督兵平之。四年(1854),擢按察使,为闽巡抚王懿德所劾,解任。旋召至京,命赴河南帮办剿匪。同治元年四月(1862),擢福建巡抚。三年(1864),粤匪李世贤、汪海洋等由广东入闽境,逼漳州,龙岩、云霄相继陷,宗干偕闽浙总督左宗棠以次剿平。五年(1866),病卒于位,左宗棠偕福州将军英桂上奏云:「宗干以循良著闻……其居官廉惠得民,所至皆有声绩」,优诏褒恤,谥清惠。七年(1868),祀福建名宦祠。著有《斯文信斋文编》,记载毕生里居、阅历〖参考连横《台湾通史‧姚、徐列传》,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出版,1962年、《清史稿台湾资料集辑‧列传(之五)》,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出版,1968年、吴大廷《小酉腴山馆主人自著年谱‧附录一‧兵部侍郎福建巡抚清惠徐公墓志铭》,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出版,1971年。〗,又宗干将平日采辑前人治台成效及论台事之名言硕论,荟萃成《治台必告录》五卷以授丁曰健,曰健补辑三卷刊之,为治台重要文献。 宗干博文多才,礼贤下士,方其任台湾道之际,振兴文教,尤汲汲以育才为务,集诸生于海东书院,训之以保身、敦行、积德、养气、笃志、专心之方,勉之以读书作文之法,一时诸生竞起,互相观摩,及门之士多成材焉。强调「解经为根柢实学,能赋乃著作通才」(《瀛洲校士录》序),考录制艺雅驯者,编为《东瀛试牍》;另外又将说经、论史及古近杂体诗文等诸生院课肄业之作,共三十三人的作品,上卷论文二十七篇,下卷诗赋九十一首,裒辑二卷刊之,题曰《瀛洲校士录》,以为鼓舞奖励之用,今国家图书馆所收藏为咸丰辛亥年(1851)之刻本。徐宗干又刊有《虹玉楼诗选》,内分「虹玉楼诗帖选」、「古今体试草附」两部份,封面刊云「道光庚戌(1850)镌,奖赏生童,不取工价」,其于教育之用心良苦亦可见一斑,今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藏一部。以下诗作辑录自《虹玉楼诗选》。(余美玲撰)
人物简介
周懋琦(?~?),字子玉、韵华,号韩侯,清安徽绩溪人,拔贡 。同治元年(1862)来台帮办军务 ;同治二年(1863)丁曰健任台澎兵备道,周懋琦以主事参谋军事,其间曾两度内渡请饷接济,后因协助平定戴潮春事件有功,以员外郎分部候补,加四品衔 。同治十一年任台湾知府兼任按察使衔台湾兵备道,后因水土不服,光绪二年(1876)调福宁府知府 ;光绪五年(1879)再任台湾知府 ,光绪六年(1880)赴京引见后卸任。著有〈全台图说〉、〈议复水师李提督台湾治略〉等。
人物简介
郑如兰(1835~1911),字香谷,号芝田,清淡水厅竹堑人,郑崇和三子用锦之次子。少年勤学,取进生员,因成绩优异而补增生,受知于台湾道丁曰健。光绪十五年(1889),因为办团练有功,由增生授候选主事,赏戴花翎,后加道衔。家业素丰,但自奉甚俭,尤不喜以财富誇耀于人,唯对公义之事则未有吝色,凡邑中所需困急,莫不慷慨捐输,故人人称诵其德行善举,颇能克承郑崇和、郑用锡、郑用鉴乡贤之风范。郑如兰对诗歌创作及诗社活动颇为热爱,广结林亦图、郑鹏云、王松、吴澄秋……等诗人,在北郭园中诗酒酬唱,风雅不辍,甚受骚坛雅士的推崇,继郑用锡、林占梅之后,成为竹堑文坛领袖。平生写作不少,颇多散佚,生前亦未付梓,弃世后三年(1913),其孙郑肇基始裒辑之,并托嘱王松担任校雠,委由台北《台湾日日新报》出版印刷。诗集名为《偏远堂吟草》,乃因如兰书斋之名而得。计有古今体诗一百五十八首,涵盖清代及日治时期之创作,尤以清代为主。民国八十一年(1992),龙文出版社据此版本重新影印,是目前市上通行本,以下所录,即据此编校。关于郑如兰之诗作,郑家珍以为与陶潜诗风近似;吴曾祺誉其风格冲融凝远,读之使人和静;陈衍也以为「偏远堂诗专主性情,其学陶、白也固宜。」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